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高效生產科學

《超級專案管理》科學揭露專案爆炸的 3 大地雷,PM 和創業者必備的 3 大修練(拜託政府官員一定要看)

《超級專案管理》科學揭露專案爆炸的 3 大地雷,PM 和創業者必備的 3 大修煉(拜託政治人物一定要看)

讓大大小小的專案準時完成、不爆預算

這篇文章我要介紹一本熱騰騰的新書,叫做《超級專案管理》。

雖然我也看了不少 project management 的書,但這本的含金量絕對是空前的高!

這裡的金是真的錢喔,書中的內容涵蓋了包括雪梨歌劇院胡佛大壩等超過一萬多個 mega project 的資料。

作者以嚴謹的學術角度,來分析它們的成敗,並且對我們一般人會遇到的,像是裝潢廚房的專案,提供一個相當實用的思考架構。

向這本書學習,能讓你人生中大大小小的專案,能夠準時並且在預算內順利完成。

超級專案管理在介紹《超級專案管理》這本書前,先來隆重介紹作者,Bent Flyvbjerg⋯⋯

幸好他有中文名字,叫做傅以斌

他是牛津大學的名譽教授,在超大型專案規劃、城市基礎建設領域的研究,他的論文是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

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做了一件空前的事情:

他從 1980 年開始,花了超過 40 年的時間,把 136 個國家、20 多個領域、超過一萬六千個超大型專案的數據搜集起來。

最後以最客觀的角度,分析它們成功以及失敗的原因。

他分析的案子中,有兩個最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舉世知名的雪梨歌劇院,另一個是搖滾樂迷一定會知道的,Jimi Hendrix電子淑女錄音室

雪梨歌劇院

圖片來源:Architectural Digest

我還記得第一次親眼看到雪梨歌劇院的震撼:

白色的優雅曲線像極了航行中的帆船,它是唯一一個設計師還沒過世,就被選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建築。

而設計師約恩烏松在連澳洲都沒去過的情況下,光是憑著幾個雪梨女性對家鄉的描述,就畫下了下面這個潦草的設計圖:

雪梨歌劇院潦草設計圖就是憑著這張圖,他打敗了其他的設計師,拿下國際設計比賽的冠軍。

而時任新南威爾斯的州長 Joe Cahill 也展現了大刀闊斧的魄力。

即使設計師烏松當時只是個默默無名住家設計師,沒有設計過任何大型公共設施,他還是選擇相信烏松。

最終他們成就了這個本世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電子淑女錄音室

圖片來源:WSJ

Jimi Hendrix 在 1968 年頂下了一間快倒了的夜店,想要在平常找些音樂人朋友一起喝點小酒玩玩音樂。

後來他想,不如做點簡單的改裝,弄些器材來把這些即興錄起來吧!

於是他找了剛從學校畢業的 John Storyk 來做設計。

後來他的錄音師 Eddie Kramer 提議:

乾脆把這夜店重新改裝成頂級的私人錄音室吧!這樣他就不用每年花大把的錢去租錄音室錄專輯了。

於是這幾位沒有蓋過錄音室的年輕人,就因為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還有 6 張隨手畫下來的草稿,在沒有時程表或預算表的情況下,就開工了。

過程遇到相當多問題,譬如他們發現地下竟然有河流經過,所以要有抽水機 24 小時運轉。

這對錄音室來說是致命的缺陷,所以他們必須想辦法消音。

問題總是接二連三地來,導致他們常常才做了幾個禮拜,就又得停幾個禮拜來想辦法解決。

他們的現金流也有問題:

他們施工一兩個月把錢花完,工地師傅只能就地解散。

所以 Jimi Hendrix 就得去開場演唱會賺錢,工作人員再把賺的錢用袋子裝著坐飛機回紐約交給經紀人,才能再繼續開工。

後來 Jimi Hendrix 賺錢的速度跟不上燒錢的速度,經紀人還得說服唱片公司投資。

最後錄音室蓋了一年,終於在 1970 年完成了,花了相當於現在的 750 萬美金。

Jimi Hendrix 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叫做 Electric Ladyland(超級經典強烈推薦給大家)。

所以這間傳奇錄音室就被命名為 Electric Lady Studios。

之後包括 Stevie Wonder、Led Zeppelin、和 Rolling Stones,一直到近代的 Adele、Jay-Z、Taylor Swift 都在這邊錄過專輯。

所以上面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要成就這些偉大的計畫,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在意自己是否有經驗,Just Do It,做就對了!

這就是完成超級大專案的秘密,這篇文章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邊。

沒啦開玩笑的!傻傻的沒有做太多規劃就一頭熱栽下去,有相當大的機率會讓計畫毀掉,甚至賠上職業生涯。

雪梨歌劇院一開始的設計圖根本行不通,蓋到一半還炸掉重來。

原本預計 5 年完工,最後耗時 14 年,最終的成本比預期高 14 倍,成為史上成本超支最嚴重的建築。

烏松的建築師生涯也幾乎因此毀於一旦,他被政府解雇,在輿論的壓力下幾乎是逃離澳洲。

他甚至為了躲避媒體,他在機門即將關閉的幾分鐘前才登機。

在他 2008 年過世前,從來沒有回到澳洲親眼看到他設計的雪梨歌劇院。

而 John Storyk 就比較幸運,他誤打誤撞接下 Jimi Hendrix 的案子,後來成為世界頂尖的錄音室和聲學設計師。

但是他在回憶起那段難忘的職涯開端時,覺得當時真的好傻好天真。

他半世紀的經驗告訴他:做任何事情前都要仔細規劃,有意識地讓事情慢下來,好好花時間醞釀點子與修正問題。

因為在設計圖上做改動只要一下子,在工地現場要改,就沒那麼簡單了!

但要怎麼避免專案落入上面狀況的陷阱呢?

去年底才過世的查理蒙格爺爺說:「如果你知道會死在哪裡,那就永遠不要去那邊。」

所以我要來介紹幾個書中講到的,會讓大計畫搞砸的幾個地雷,讓大家記起來,以後能夠避開它們。

超級專案管理 3 大地雷

超級專案管理 3 大地雷地雷一:規劃謬誤

相當著名的經濟學家 Albert Hirschman 曾經提出 Hiding Hand Principle,隱藏之手原理。

他認為人在接下大專案前,通常不知道即將碰上多少困難、多大的挑戰,也不相信自己遇到絕境時能被逼出創意和潛力。

所以他主張不宜作太多規劃,因為如果你想太多,可能一開始就覺得困難重重,結果計畫還沒開始就胎死腹中了。

他認為「無知就是福」,我們必須感謝無知,雖然這種無知會讓我們過分樂觀。

不過也是個好事,因為它能為專案的展開提供助力。

這種「隱藏之手」會對我們有利的方式隱藏住困難,幫助我們開展計畫,激發創意,克服困難完成大專案。

他在許多文章中也舉出幾個大案子來佐證他的理論。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超級專案管理》的作者傅以斌教授說:

除了這一隻「仁慈的隱藏之手」以外,還有另一隻「惡毒的隱藏之手」

而這隻「惡毒的隱藏之手」會阻礙專案的進行,而不是創造性地拯救了它們。

他分析了 2062 個專案,發現只有 22% 符合「仁慈的隱藏之手」,而「惡毒的隱藏之手」適用於 78% 的案例。

這足足是仁慈的 3.5 倍!

講到這裡,就要隆重介紹這本值得看 3 次以上的好書:

上個月才過世的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的這本《Thinking, Fast and Slow》

書中講到:由於無知和過度自信所造成的規劃謬誤,會傾向於低估時間、成本和風險,同時高估計畫的收益。

這最終會導致成本超支和收益不足,更糟的還可能讓計畫夭折。

可以這麼說,《超級專案管理》這本書,就是《快思慢想》這本經典在大型專案領域的實證版。

康納曼大師也曾經跟傅以斌教授有過一場深刻的辯論,並且為這本書掛名推薦,可見這本書的份量。

地雷二:用系統一做大決定

Daniel Kahneman

圖片來源:Mark Looi – Medium

Daniel Kahneman 最著名的理論,就是我們人在思考的時候可以分成兩種系統:

「系統一」是快速的、自動化的、無意識的、本能的和情緒化的;

而「系統二」則更慢、更深思熟慮、也更合乎理性和邏輯。

雖然這兩個系統並不特定指大腦的哪個區域,但應該可以這麼理解:

系統一是由原始腦主導的,而系統二是由進化腦主導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都是用系統一來完成,像是開車上班啦,到超市買菜等等。

而系統二就用來處理比較燒腦的事情,像看一本書啦,寫一篇文章啦,或者做一個計劃。

但因為系統一比較節能,所以它會先啟動,有需要才會輪到系統二上場。

很不幸的是,很多需要系統二才能勝任的任務,像是規劃一個大案子,我們可能在系統一做出直覺判斷時,就衝動行事做了決定。

傅以斌教授在《超級專案管理》中舉了五角大廈當例子。

五角大廈

圖片來源:Britannica

時間回到 1941 年 7 月,當時美國還沒有加入二戰,但小羅斯福總統已經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當時陸軍工程部的薩莫維爾准將認為,戰爭需要的新總部迫在眉睫。

於是他在 7 月 17 號星期四晚上下達命令,要幕僚在星期一早上就把新總部的計畫放在辦公桌上。

他的目標是半年蓋好一半並且開始上班,一年蓋好全部。

因為時間太趕,所以幕僚連忙找了一塊叫做「 阿靈頓農場 」的高地當作基地,並且準時交了功課。

接著這個計畫經由戰爭部長、國會、和總統的同意,只花完一個禮拜就跑完流程了。誇不誇張?

這個戰爭總部就是目前的五角大廈。

當時它在二戰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不過現在五角大廈用的不是那個花幾天就做出來的計畫,因為那個急就章的計畫被罵爆了。

原因是選址太差啦!

那個地方是能夠眺望華盛頓特區美景的阿靈頓公墓,如果硬插進一個醜陋的水泥建築物,評論者說跟毀容沒兩樣。

當時評論者也發現在預定地的南邊才不到一英里處,就有一個軍需倉庫的選址完全符合需求,並且強力要求薩默維爾改地方。

而那就是目前五角大廈的位置。

為什麼這麼一件大事情一開始會有這麼誇張的決策?

是因為寫報告給的時間實在太短了,根本沒有人有時間勘查其它的地點,全部的人都把第一個想到的地點當成唯一適合的。

幸好還沒蓋下去之前輿論就發揮了力量,沒有造成大錯。

傅以斌教授說:連這麼大的事情都會這麼草率做決策,何況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上的事情呢?

小到做個刺青,大到結婚、買房、或創業,都很容易讓系統一左右我們的決策。

這個是我們絕對要不斷提醒自己的。

地雷三:無法借重過去經驗

由於傅以斌教授蒐集了如此多的專案數據,所以他可以藉由分析知道特定類型的巨型專案會花多少時間和錢。

結果他很驚訝地發現:超時、超出預算、成效不如預期的專案,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

專案管理鐵律竟然只有百分八點五的專案在成本和時間是符合計畫,而把符合效益考慮進去,竟然只有百分之 0.5!

這代表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五的巨型專案,不是爆預算,就是超時,要不然就是效果不彰,或者什麼問題都具備了。

作者把難以收拾的專案稱作「肥尾」專案。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這張圖,幾乎所有的巨型專案都是肥尾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肥尾專案看看台灣最具爭議的大型建設:核電廠以及核廢料儲存場,就是最肥的。

大家可能覺得花了台幣三千兩百億,蓋了十幾年的核四,竟然一度電都沒有發過,已經很扯了。

但是看看做事最嚴謹的日本吧!

他們的文殊核電廠從 1986 年開始蓋,到 2016 年決定關閉,總共花了 130 億美元,也就是超過台幣 4000 億耶!

最慘的是,它最後只運轉了 250 天,一度電都沒發過,而日本政府還要花 30 年和大約台幣 1000 億才能完成拆除。

再講到機場。

大家也可能覺得第三航廈蓋那麼久很扯,但是看看另一個我們推崇的,以效率著稱的國家德國吧!

柏林的布蘭登堡新機場在 2006 年動工,預計 2011 年啟用,結果延到 2020 年底。

它本來預算是 28 億歐元,後來飆漲到超過 69 億。

造成這些巨型專案會肥尾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專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大東西」,沒有多少過去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鏡。

因為地點、需求、技術、政治環境在某個時空背景下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團隊不會有太多適用於當時的經驗。

這種現象作者稱之為「萬年新手症候群」,而四年一度的奧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書中提到加拿大蒙特婁 1976 年的夏季奧運,成本暴增為預算的 7.2 倍,最後魁北克省花了 30 多年才把欠的錢還清

還有 2004 年的希臘雅典奧運,竟然花了 150 億美金,留下一堆蚊子館不說,還把國家弄到瀕臨破產。

你可能會問,這些超大型計劃跟我們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吧?書裡講的內容能夠應用在自己身上嗎?

這是絕對肯定的喔。

以下我來濃縮書中的精華,整理出創業者或者是 PM 必備的 3 個修練,再綜合我過去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超級專案管理 3 大修練

超級專案管理 3 大修練修練一:以終為始

這點實在太太太重要了!

相信如果你出社會一陣子,應該會聽過這四個字至少一百次以上,我目前依然把它當作我的最高指導原則。

在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一定會問自己「為什麼」,而且問至少 5 次。

書中舉了一個很扯的例子:一對夫妻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概 34 坪的小房子,他們想要裝潢年久失修的廚房。

本來請設計師規劃好後,預計會花三個月的時間,裝修費大概五百多萬台幣。

沒想到後來花了一年半,費用暴增到三千萬,讓他們不得不延後退休。

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傅以斌教授說,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一開始就問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為什麼要裝潢廚房?」

一名好的設計師,一定會對業主有很強烈的好奇心,他一定會追根究柢地問:「你為什麼要做這個案子?」

以這對夫妻當例子,當問的問題夠深入,設計師會知道,他們要的不只是一間「漂亮的廚房」。

設計師會知道,他們可能想更常在家裡煮飯招待朋友,或者讓房子能賣更多錢。

於是他們就會事先發現難看的壁爐和廁所都要一起處理,甚至把一二樓全部拆掉重做。

這就是後來發生的事情。

但悲慘的是他們是一邊裝修一邊改設計圖,再一邊跟紐約市政府申請施工許可,導致成本和時間都爆掉。

作者也舉了 amazon 著名的 PR/FAQ 當例子。

Bezos 說過,專案完成準備向外界發布時,最後一個步驟會要求公關部門寫兩份文件:

一份是新聞稿(PR ),簡單介紹這次的新產品;另一份文件是常見問題 ( FAQ),進一步提供顧客會想知道的細節。

而 Bezos 想到的方法,就是把這個最後一個步驟改成每個專案的第一步。

所有 PM 在提案的時候,一定會準備好這兩個文件跟老闆們報告,確保從提案人到執行長,都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但這件事情也有 bug,就是如果提案人是老闆本人的時候可能就會失敗。

例子就是 Bezos 本人提的 3D 顯示手機 Fire Phone,因為沒有人敢打槍他,所以這個案子就過了。

結果後來變成零元手機也沒人要,超級慘。

修練二:慢思快做

一定要時時提醒自己,心血來潮的點子一定不可靠,最好要放在心裡醞釀一陣子再去進行,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你相信嗎?我第一次去日本玩的時候,竟然有股衝動,想要在日本學煮拉麵回來開店耶。

這裡分享一個我在華碩業務部工作時學到的思考邏輯,這已經變成我思考的反射動作了,總共有 5 步驟:

第一、站在客人的立場來想。

想想這件事情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他們會贊成還是反對。

這點我在介紹《Anything You Want》那篇文章有分享過了。

第二、弄清楚目的是什麼。

要追問自己 5 次以上: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第三、評估是否符合效益。

第四、要達到這個目的,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案。

第五、從各個角度來看,會不會有副作用甚至反效果。

我這邊有個真實的案例。

2008 年我派駐在印度,當時華碩推出 EeePC,想要在印度大力推廣。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就是一台超小的筆電。)

於是大老闆們來印度看市場,在討論行銷策略時,同事提議要請寶萊塢的明星代言,但是得花蠻大一筆錢。

那時候某位老闆問:花這些錢預計可以多賣幾台?

同事回,大概多賣三千台吧。

老闆回,才三千台?那也可以把這先錢全部給商場的業務啊!賣一台他們可以多賺三千塊,他們還不拼命賣嗎?

那時候我聽了覺得,喔,還有這招喔。

當然最後沒有真的這麼幹啦,但你懂我的意思。

除了自己不斷思考辯證以外,去參考外部的專家找參考錨點也很重要,這會讓你對案子的時程和預算能夠有比較精確的預估。

以裝潢廚房為例子,就找出平均成本是多少,如果你打算用高檔設備,成本是標準的三倍,那就把成本乘以三,就這麼簡單。

傅以斌教授把這個流程叫做參考群組預測 reference-class forecasting,簡稱 RCF。

這聽起來沒什麼大學問,但是對大專案來說,對時間和預算的預估越準就越能省下大把的錢。

所以許多國家都把這套方法變成必要流程。

計劃做好了,接下來就是找業界最強的專家快速執行。

專家們雖然貴,但是他們會幫你省很多時間,而時間才是最貴的。

尤其對大型專案來說,只要時間一拉長,黑天鵝就可能出現,像金融海嘯和疫情就不知道毀了多少大案子。

修練三:快速迭代

矽谷軟體新創公司最著名的創業法則,就是「快快做,快快錯」。

如果有一個點子,先盡快做出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甚至只有一個 google 表單也好,放到市場上做測試。

然後再根據用戶給的回饋做修改,再盡快把下一版做出來。

就這樣持續下去,直到找到了 Product Market Fit,簡稱 PMF 之後,再想辦法融資擴張。

熟悉這套方法的人,可能會反對傅以斌教授在《超級專案管理》講的這種深思熟慮再行動的做法。

但他說,這種「精實創業」 Lean Startup 模式,其實跟他的建議不謀而合。

他認為不是坐著思考就是規劃,好的規劃應該是「行動」的過程。

精實創業模式在找到 PMF 之前做的小嘗試,就是他定義中的規劃。

但是那種超大型建築一蓋下去就來不及修改了,不適用「最小可行性產品」,那怎麼辦?

所以他提出了「最大虛擬產品」的概念。

書中舉了相當多次世界知名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當例子。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圖片來源:BBC

這是他的資料庫中符合那百分之 0.5 的獨角獸,不但準時完成,甚至比原來的預計還便宜百分之三。

它的效益更是無比地高,為畢爾包這個沒落的重工業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而它的設計師 Frank Gehry 就是「慢思快做」的代表性人物。

他在開始設計之前,就很用心地問清楚蓋博物館的目的。

他也在規劃的時候,不僅用最基本的實體模型,還用先進的 3D 繪圖軟體 CATIA 不斷模擬測試。

這整個做法跟雪梨歌劇院那張潦草的手繪圖,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啊!

而傅以斌教授舉的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我認為的本書精華,也是我自己最愛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創造的奇蹟。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圖片來源:Pixar

在好萊塢從來沒有一間工作室會有這麼高的勝率:

從顛覆了電影動畫產業的《玩具總動員》開始,一直到前幾年的《青春養成記》,幾乎每一部片都超級賣座。

這些電影創造的周邊商品和遊樂園的商機更是龐大。

這種預算動不動就上億美金的產品,到底是怎麼做到每一部都全壘打的?

傅以斌教授訪問了皮克斯的共同創辦人 Ed Catmull,終於弄清楚他們的秘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快速迭代

老皮克斯迷應該會知道,其實玩具總動員最受歡迎的角色 Woody 的原型,是一個超級討厭鬼。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查 Toy Story Black Friday reel,你會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個版本的情節是由這部電影的發行商,迪士尼當時的董事長 Katzenberg 要求修改的。

他覺得原版有點無聊,想要加點成人的元素進去,結果把 Woody 改成大壞蛋。

當時皮克斯把這個短片做好放給迪士尼的高層看後,每個人都覺得爛透了,甚至決定把這個案子砍掉。

幸好 Katzenberg 後來放手,讓皮克斯花了兩個禮拜重寫劇本。

然後在 Steve Jobs 的繼續資助下,《玩具總動員》才慢慢變成現在這個版本,一舉成功。

前幾部動畫的成功可能可以歸功於靈魂人物導演 John Lasseter,但接下來如果要維持同樣的品質,一定要有個系統。

於是皮克斯發展出一個流程:

他們一開始會讓導演花幾個月去發想,一部片的開端可能只是一團模糊的影子,像是一隻熱愛烹飪的法國老鼠,或者一個女孩的大腦世界等。

接著導演會把點子寫成大概 12 頁的大綱,讓大家看過並且給回饋,之後導演再根據回饋修改。

之後才會發展成更詳細的劇本,然後畫成故事板講故事給大家聽。

接下來他們會請動畫師根據故事板做出簡單的影片,加進工作人員的對白和一點簡單的音效,看效果如何。

這其實已經是個蠻大的投資,但是跟實際的製作成本比起來,根本微不足道。

而這種「從劇本到觀眾回饋 」的循環,皮克斯的電影一般會走過 8 次。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都能夠給出回饋,讓整部片更好。

我看過一部有關皮克斯的紀錄片。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海底總動員》的爸爸 Marlin,跟氣力放盡的 Nemo 很興奮地述說他一路上的奇遇的這段情節。

其中一個版本的 Nemo 的眼睛是沒有看著爸爸,好像很沒有感情。

一位工作人員指出了這點,認為 Nemo 應該從頭到尾都要看著爸爸。

也是這個提議,才讓《海底總動員》得以變成現在的版本

你們看看,是不是差超多!這部我每次看到最後一定飆淚。

這樣子「快速迭代」的製片過程,是一般電影沒辦法做到的。

這也是皮克斯能夠屢創奇蹟的最大因素。

其實我在發展影片腳本的時候也有用到這個概念。

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會先把腳本初稿給我老婆和工作夥伴看,請他們給回饋,看哪裡看不懂或不通順的,讓我根據回饋做修改。

我們也會一起看影片初剪,點出可以再更好的地方。

事實上,經營 YouTube 頻道就是一個能夠完美執行「快速迭代」的過程。

像我都不太敢看我一兩年前的影片,但偶而瞄一下,也都會讓我意識到,其實我已經走很遠了。

超級專案管理大整理以上就是《超級專案管理》這本書的內容!

文章有點長,因為內容真的相當豐富啦!

我還有很多沒有講到,強烈推薦大家去買來看。

我再來幫大家整理一下。

讓專案爆掉的 3 個地雷是:規劃謬誤、拿系統一做大決定、以及無法借助過去經驗。

而身為 PM 或是創業者的 3 個修練是:以終為始、慢思快做、以及快速迭代。

希望這些都可以對你有幫助。

最後也來推薦一下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會分享我和網友們在通往財務自由、免於病痛的自由,以及心靈自由這條路上的探索和實踐。

訂閱網址是 shosho.tw/free

如果你想要每周收到我最新的想法和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shosho.cc/big_project_1

金石堂:https://shosho.cc/big_project_2

(用連結買書我可以收到一點點回饋,幫助頻道成長🥰)

控制情緒的科學方法,3 招讓你減緩焦慮,每天擁有好心情

控制情緒的科學方法,3 招讓你減緩焦慮,每天擁有好心情

用對方法提升學習力與專注力,預防憂鬱症與恐慌症

 上一篇文章講到,我們人的體重是由大腦來控制的,它會在我們意識外控制食慾和能量消耗。

而我們的大腦在處於某些狀況時,會失去控制能量平衡的能力,其中一種,就是長期壓力下造成的焦慮。

時常感到高程度的焦慮,不但會讓我們容易吃下更多的垃圾食物,還會影響到我們專注力、學習力、降低工作效率等等。

如果更嚴重,還會引發憂鬱症甚至恐慌症。

這篇文章,我要來用這本有關情緒的巨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來介紹「焦慮」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

我也會分享我每天都在用的科學方法,讓我在高壓的環境下能夠控制情緒,將我的焦慮程度維持低檔,順利完成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

在分享「焦慮」是什麼,以及要如何降低這種情緒之前,要來先好好介紹「情緒」到底是什麼。

這時候就要舉我相當喜歡的一部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來當例子了。

一個可愛的小女孩 Riley 誕生了。

她看到爸爸媽媽的臉時,觸發她腦子裏面掌管「開心」這個情緒的區域,並且把這個有關「開心」的回憶儲存起來。

當她跑來跑去快踢到電線時,會觸發她腦袋裡的「恐懼」情緒,會要她小心一點。

這是傳統對於情緒的理論,認為大腦裡面有「內建」一些特定情緒的區域,像是最常聽到的就是「恐懼」中樞杏仁核嘛。

而人也會在體驗到某種情緒之後,做出類似的反應,像是生氣就要咬牙切齒,害怕就要吃手手之類。

但這本書的作者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在經過了幾十年來的研究後,發現這個理論是錯的。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書喔,是一本由全球引用次數排名前 0.1% 的頂尖腦神經科學家,嘔心瀝血寫出來的典範轉移之作。

因為這本書真的太硬了,內容太豐富了,本文我只會先講一小部分有關情緒的解釋,以及控制情緒情緒的方法,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整本書的內容。

人體有個晴雨表

人體有個晴雨表接續上一篇文章的「小人國」比喻:

我們人體裡的公務員是 24 小時不間斷在運作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上演成千上萬的小事件。

像是哪個組織分泌了賀爾蒙啦,哪邊的粒線體燃燒了多少脂肪酸啦,都是身體持續不斷的工作。

而這些組織也不斷傳送訊號給總統,也就是我們的大腦。

但如果國家正常運作,總統就不會有反應,我們就不會意識到這些事件正在發生中。

這些傳到大腦的訊號叫做內感(interoception)。

但總統會做一件事情:它會把這成千上萬的訊號統整起來,轉換成我們的心情(mood)。

腦神經科學家稱之為 affect,在這本書裡面翻成「情感」,但我覺得會造成誤解,就叫做「心情」好了。

如果我們有睡飽吃飽,國家運作正常,那我們一天可能會感覺心情都還不錯。

反之如果因為加班熬夜,又吃垃圾食物當宵夜,讓我們體內的公務員加班又沒好好休息,那隔天起床一定感覺跟屎一樣。

心情就好像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但這種比較廣泛的、低維度的「心情」還不是情緒喔。

「情緒」是國家的行動方針

「情緒」是國家的行動方針當我們開車在路上遇到突發事件,像是有台車對你按喇叭又比中指時,我們的身體會有一連串的反應:

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受到刺激,警戒中樞杏仁核大亮,交感神經系統也隨之啟動。

此時我們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開始分泌,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讓我們處於「戰與逃」的反應。

這時大腦開始搜尋過去的經驗,決定這些「外在感官刺激」以及「內在感受的改變」,綜合起來應該叫做「生氣」。

我們的「情緒」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我們平常都保持還不錯的心情,我們的原始腦可能被啟動一下,罵個髒話,然後發現那台車其實沒有威脅,就會把戰與逃的反應關掉,繼續做剛剛的事情。

不過如果我們平常就一直處於壓力下,像是一直被錢追著跑,或是一直被老闆罵等等,那我們的交感神經就會時常處在啟動狀態。

這時若遇到突發事件,原始腦可能就會決定戰到底,追上那台車然後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我實在太喜歡《怒嗆人生》了。)

Barrett 教授在書裡說:

情緒是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生長環境的文化建構出來的,並且因人而異。

每個人接受到令人「生氣」的刺激時,不只大腦裡面發生的事情不盡相同,顯現出來的表情和行為也都不太一樣。

情緒不是對於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而是根據所處外在情境,來主動對內感賦予意義和概念。

情緒是我們行動的處方簽,就好像是國家遇到某種情況會有個行動方針一樣。

現在你知道了,「情緒」這個行動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控制情緒」並非天方夜譚。

那到底要怎麼做?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情緒被誤用了會有什麼後果?

情緒被誤用了會有什麼後果?因為這個概念真的是顛覆性的,可能有點難理解,所以我再強調一次:

「情緒」是我們的大腦在統合了「外在感官刺激」以及「內在感受的改變」後,所決定的行動方針。

這裡的行動有些是身體內部的運作,像是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等等;

也有些是和外界互動的行動,像是比中指罵髒話等。

那如果誤解自己的情緒,搞錯了行動方針怎麼辦?

這會出大問題喔,甚至可能讓你送命。

Barrett 教授在書中舉了個例子,相當傳神。

她說她在念書的時候,曾經和一位她覺得還好的男生出去喝咖啡。

結果聊到一半她覺得心跳加速、臉頰泛紅,她心想:

「哇,這不就是戀愛的反應嗎?難道我喜歡他嗎?」

結果後來她回家吐了一馬桶,原來是得了流感。

這個例子比較無傷大雅,畢竟她也沒有因為誤會自己的情緒,就衝動嫁給那個男生。

不過下個例子就嚴重了。

她指出了一個研究:超過 65 歲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常死於心臟病。

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女生跑到醫院急診室,說自己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的時候,醫生會比較傾向將她們誤判為「焦慮」,要她們休息一下就要她們回家,

如果是男生有同樣的症狀,就比較會被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

這是醫生對女性容易「焦慮」這個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的。

Barrett 教授在上一個 Podcast 的時候跟主持人講到這件事,說她的英國出版社負責人的媽媽就是這樣走的。

主持人把這番話聽進去了。

有天他感到自己心跳加速,身體盜汗,他以前遇到這種狀況,都會認為自己焦慮症又發作了,休息一下就好。

但這次他決定去看醫生。

結果醫生說:「你沒事啦,只是有點焦慮,回去躺著休息吧。」

所以他就回去躺了一陣,但狀況並沒有解除,就當他快要睡著時,他又想起 Barrett 教授的話,覺得還是去大醫院做一下檢查好了。

於是他去掛了急診,急診室醫生做了初步檢查,發現沒有什麼異常。

如果他是女性,這時候醫生會有很大機率要他回家休息。

但這時他突然開始感覺胸痛加劇,然後就在急診室醫生把心臟科醫生叫來的當下,他當場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

救回來之後,醫生說如果他那時候不在醫院的話,百分之百會 GG。

(想想有多少女性就是因為醫生的這種誤判失去性命的。)

Barrett 教授用這個故事再次強調:

情緒不是內建在我們的身體的,而是我們的大腦「建構」出來的。

這就是她最著名的「情緒建構理論」。

大腦是人體精算師

大腦是人體精算師除了剛剛講到那個狀況,大腦會因為某個「情緒」去作出反應以外,它是無時無刻不在調度我們身體的運作。

上一集節目有講到嘛,大腦會去決定身體的能量進出,試圖讓我們的體重維持在穩態。

這就好像一個國家的總統會控制能量預算,讓國庫的現金流是健康的。

而當我們進到一個新環境,像是換了新工作,或者是忽然遇到壓力源,像是新老闆要你下周在晨會上報告等等,大腦也會調動身體的資源,讓人體能夠在壓力下正常運作。

這時候人體可能會分泌皮質醇和升糖素,讓多一點血糖進到血液中啦,或者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乙烯膽鹼讓我們更專注等等。

科學家把這個現象稱作 allostasis,中文意思是「在壓力下的動態平衡」。

而 Barrett 教授把這個現象比喻成大腦在調動我們的「身體預算」 (body budget),感覺跟我的小人國模型很像齁。

只不過 Barrett 教授的「身體預算」涵蓋得更廣:

除了我上集節目提到的「能量預算」 (energy budget)以外,還有另一部份我稱之為「心智預算」(mental budget)。

其實講白了點,「心智預算」就是我之前講過的,進化腦的血條啦!

大家可以去複習我講意志力的那篇文章

大腦身為人體的主宰,它更是一位精算師。

它永遠都在根據內在以及外在收到的信息,來預測身體的能量需要,調動「身體預算」來供應需求,讓我們能夠健康活下去並且傳宗接代。

「預測」這個概念實在太重要了。

你想想看,一個國家的總統如果沒辦法準確預測個部門下一刻要花多少錢,這個國家能不亂嗎?

所以它當然就會想要多吃點,來增加國庫中的錢,讓血液中隨時存在過高的血糖,以備不時之需。

焦慮和憂鬱是怎麼回事?

焦慮和憂鬱是怎麼回事?隨著大腦的漸漸成熟,它會透過不斷的預測和修正,持續製造和修改世界在心中的模型。

所以它做出的預測會越來越準,這是最有效率最節能的狀態。

Barrett 教授說,大腦的預測越準,身體預算越能保持平衡的人,就比較不容易得到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嚴重的疾病。

不幸的是,現代社會充滿了想搞砸我們大腦編列身體預算的能力。

到處都是想要綁架多巴胺系統的超加工食物,還有設計來要讓你上癮的「手機+社群媒體」這個殺手組合

大腦編列預算的能力失準了,身體預算就不能維持在讓我們擁有「好心情」的狀態。

當我們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即使身體事實上沒有處於危險之中,大腦還是會分泌皮質醇,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

這種情況久了,「身體預算」就會被透支。

Barrett 教授認為,憂鬱就是身體預算嚴重透支的結果。

憂鬱就是大腦不斷地把預測調高,久了身體就欠太多錢躺平了,雖然「能量預算」還有,但是「心智預算」已經透支。

所以憂鬱症患者會失去任何動力,什麼都不想做。

而焦慮則是大腦持續預測失誤,導致大腦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下。

這時候大腦也會亂了套,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發抖等等症狀。

舉個例子:對我們內向者來說,最困擾的就是社交焦慮了。

只要一到了那種一堆人需要 social 的場合,我就會想躲到角落,因為我不知道有誰會跑過來跟我講話,還要隨時準備好表現出很熱情健談的樣子。

這種狀態我撐不了太久,每次結束後我回家一定累到連講話都不想講。

如何控制情緒、降低焦慮

如何控制情緒、降低焦慮Barrett 教授說:控制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處於良好狀態。

她在書裡強調: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就是讓身體預算維持最佳狀況的三大支柱。

她說她很抱歉聽起來像你媽(我也很抱歉我聽起來像你爸),但事實就是這樣。

但我自己把這本書中講到的一些方法,綜合我在其他文獻或書籍看到的策略,整理了 3 個控制情緒的面向給大家。

第一:避免身體預算被透支

喝酒和抽菸是兩種透支身體預算最有效的方法。

做這兩件事情的當下會感到很爽,但都是把未來的命拿到現在來用,相當不划算。

而咖啡因也有類似的副作用。

所以如果你一天要喝三杯以上的咖啡,卻還是常常感覺累累的,把咖啡因的量減少,並且中午之後不要喝,應該可以改善。

一早讓眼睛看到陽光,讓每天的作息時間保持一至,定時吃飯、運動、睡覺,也會降低大腦預測失誤的機率。

最重要的,我們也要避開會大量索取身體預算的關係和環境,尤其是那些會對你情緒勒索的人。

前一陣子傳出一間老闆會霸凌員工的保養品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教授也提到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

它不但會迫使我們把自己不理想的現狀,和別人最光鮮亮麗甚至包裝出來的狀態做比較,還會讓我們花太多時間在上面,阻礙我們幹正事,甚至睡覺的時間。

她還特別強調:孤單是真的會殺人的。

缺乏社交連繫對我們健康的影響,竟然和每天抽 15 根菸一樣危險!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我這篇文章

第二:隨時存錢到身體預算

除了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這講到爛的三大支柱以外,冥想、瑜珈也被證實對減緩焦慮有幫助。

在運動方面,我之前有分享過,高強度間歇運動有個功效:

它會讓大腦熟悉心跳加速、大出汗這種生理現象,讓它知道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是安全的。

這可以增加我們對壓力的承受度,也就是抗壓性啦。

Barrett 教授還強調一點:我們人類是社群動物,我們可以調節其他人的神經系統。

她有一句名言:

「對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最好的東西,是另外一個人,而對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能造成最大傷害的東西,也是另外一個人。」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我們要成為索取其他人身體預算的那個人,還是幫別人的身體預算存錢的那種人,

身為一個靠著社群進化到現在的物種,互相幫助是我們的預設值。

當我們對別人仁慈,幫其他人存錢時,同時也是對自己仁慈,會有同等甚至更多的錢存到自己的銀行。

這就是幫助人會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原因。

所以她會和好朋友定時聚會,互相請客。

她說這個行為有雙重好處,和好友交流和連結是一個,請對方或被請也是一個。

這是現代人可以用來增加身體預算的好方法。

第三:緊急措施

但有時候焦慮的症狀已經會影響到當下要做的事情,可以做幾件事情來減緩焦慮。

第一個就是呼吸法。

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地吐出,讓吐氣的時間比吸氣長,這時候我們的心跳就會慢下來。

這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

當你收到老闆的信,臨時要你隔天早上做業績報告,讓你覺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可以起來走一走,去倒杯水、上個廁所都好。

之前有分享過一個研究,走路的時候眼球會自動左右掃過經過的東西,這會讓杏仁核冷靜下來。

這招我真的超常用的,起來走一走,不需要 5 分鐘就有效。

「重新建構焦慮」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還記得情緒都是由我們去建構出來的嗎?

當你下次上台或面試前,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時,跟自己講說這個反應是很興奮的關係,不是焦慮或緊張。

這是真的可以影響你的臨場表現的。

以上就是有關情緒的科學證據和面對焦慮的方法。

我認為心理健康和情緒管理,在現在這個世界真的會越來越重要。

好好地認識情緒是什麼,以及如何掌控它,絕對會是我們能否時時處在最佳狀態,完成各種目標和夢想的關鍵。

我最近正在看相當多這個領域大師的書,包括超級暢銷書《EQ》的作者 Daniel Goleman 的最新著作《最佳狀態》,之後我會再找時間分享。

最後也來推薦一下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會在上頭分享我和網友們在通往財務自由、免於病痛的自由,以及心靈自由這條路上的探索和實踐。

網址是 shosho.tw/free。

如果你想要每周收到我最新的想法和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高效原力》:6 年賺 3 億台幣的學霸 YouTuber,首度公開他從 0 開始的秘訣

《高效原力》:6 年賺 3 億台幣的學霸 YouTuber,首度公開他從 0 開始的秘訣

成功不是通往快樂的路,快樂才是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

今天我要介紹一本熱騰騰的新書,Ali AbdaalFeel Good Productivity,中文版叫做《高效原力》。

講生產力的書我已經看很多了,但這本書一出我還是手刀買了,還跟上 Ali 在一月初的年度計劃工作坊。(咦我今年是不是也來搞一個?)

台灣人可能對他不太熟,但他可是知識型 YouTuber 最頂級的存在啊!

他從 2017 年開始,一邊在劍橋大學醫院實習一邊拍片,到現在總共上傳了 810 支影片,訂閱數達到 515 萬!

最誇張的是,他從 2017 年總收入才 2.27 塊美金,之後每年都是指數型成長,到 2022 年收入總共達到了誇張的一千萬美金

我從 2018 年開始看著他一路野蠻成長到現在,超級佩服,所以當他宣布要出書的時候,我就持續關注並且馬上入手。

看完之後,發現他所謂的「自爽生產力」和我的「快樂事業」有 87% 像啊!

接下來我會以我自己的主觀經驗,來將這本書的精華拆解出來。

最後我也會補充一個他書裡面沒有講到的一個關鍵要素,來幫助你每天都超級自我感覺良好,完成今年的所有目標。

《高效原力》Feel-Good Productivity

圖片來源:Ali Abdaal

其實看完這本書之後,覺得它其實不太算本工具書,倒是比較像個人的探索和整理。

我認為它最大的價值,是破除了一個古今中外皆然的超級大迷思,就是:「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須要努力拼命工作。」

這真的是我們被灌輸的有毒思想裡前三名啊!因為這隱含著一句潛台詞,就是如果你還沒有成功賺大錢,就代表你不夠努力、不夠認真、不夠拼命,於是我們會咬緊牙根拚下去,直到過勞或生病為止。

但事實上我們還沒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八百萬個理由,可能是時機還沒到,可能是運氣不好,或根本就是老天突然生氣了,搞了一個疫情讓人類世界停了兩年好好冷靜反省一下。

做一件事情要能成功,堅持耐心絕對是必要條件中排名第一的,而越拼命工作,只會讓你越不持久,越不容易做到成功來的那一天。

所以 Ali Abdaal 在他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就在跌跌撞撞中走向一個啟示:「人們告訴他的關於成功的每一件事都是錯的。他沒辦法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好醫生,更加『努力』工作並不會給他帶來幸福。」

而他在唸劍橋大學醫學系的同時(全球排名前五的醫科耶!),也因為興趣多花了一年拿到心理學學位,他在爬梳相關研究和著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結論:成功不是通往快樂的路,其實應該反過來,快樂才是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這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

正向情緒的擴展與建構理論

這本書的論點是從一篇 1999 年的論文展開的,論文標題叫做〈正向情緒在正向心理學中的角色〉,作者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系教授 Barbara Fredrickson,她在這篇被引用超過兩萬次的文章中,提出了正向情緒的擴展與建構理論上圖可以看到被引用的趨勢,這代表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根據擴展與建構理論,正向情緒會「擴展」我們的意識,並「建構」我們的認知和社會資源。

「擴展」是指正面情緒的立即效應。講白話一點,當我們感覺良好時,我們當下的思維會變得開放,我們會吸收更多資訊,更有創造力,也可以看到周遭更多可能性

想想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只想要一意孤行的老闆,他們的心情是不是都不太好?當我們感到憤怒時,眼睛是不是就只能看到那台對自己按喇叭和比中指的車,不追到他誓不罷休,結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建構」是指正面情緒的長期影響。當我們經常感到快樂的時候,就會建立一個「正向情緒存錢筒」,裡面存的越多,就越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面對壓力和挑戰。像是恆毅力啦、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連結能力、和身體健康等,都和這個「正向情緒存錢筒」息息相關。

你想想那些遇到重大事件還能處變不驚的人,他們平常的心情是不是都不錯?

正向心理學還有另一個「消除假說」,正面情緒可以「消除」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安撫杏仁核,讓我們盡快回復到放鬆的狀態。

所以 Ali Abdaal 說,正向情緒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讓我們充滿精力,有效率完成更多事情,讓我們繼續維持好心情。它就是推動人類蓬勃發展的燃料。

於是他在這本書歸納了「激發活力」「消除障礙」、以及「持續前進」等三大部分,分別再各抓出三個面向,來向大家闡述他採用的「好心情」策略。

接下來我會來一個一個介紹,並且也分享我一直在執行的方法來呼應,其實真的是有 87% 像啊。

高效原力三大支柱

第一部分:激發活力

圖片來源:The Curiosity Chronicles

在這個部分他分別由「玩樂」、「掌握力」、還有「人」三個面向來介紹,他認為掌握了這三點的快樂秘訣,就能讓自己每天都充滿活力。

在「玩樂」這個面向,他舉了《別鬧了!費曼先生》的故事來佐證,大物理學家費曼在太太過世之後,就一直提不起精神做研究,後來他是因為「好玩」,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嘗試建立方程式模型,以解釋盤子如何在空中移動,最終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研究物理不是為了要對世界有多大貢獻,而是因為物理很好玩!

而「玩樂」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元素就是「好奇心」。想想你在玩 RPG 遊戲的時候,是不是會對那些還沒開的地圖充滿好奇,想要知道那裡有甚麼任務等待我們去解?

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了「好奇心」的加持,人們有高達 30% 記住他們覺得有趣的資訊。

這點我超級有感,每天早上起來,我都會興致勃勃想說,哇!還有哪個人體的機制要來研究?有哪些權威論文要來研讀?而且這些因為好奇心整合起來的資訊,真的都牢牢地記起來了耶!

這對以前超討厭念書,考完試就忘光光的我根本無法想像啊!我現在竟然能對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路徑倒背如流啊!

「掌握力」指的是對自己人生有踏實的掌握感,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為了換取金錢做的,而是為了我人生的願景做的。

看了網路上那麼多大神們的分享,我知道就算自己是個沒背景的普通人,還是能夠利用新世界的槓桿,成功建立理想中的快樂事業。

我知道現在做的每個決策,都是自己的選擇,並且會負起 100% 的責任,也會接受任何的結果,這種人生操之在己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人」指的是你所處環境的人際關係。

Ali Abdaal 說,他很不喜歡醫學院的一件事是競爭意識。每個人都是頂級學霸,他們都試圖獲得最高分、拿到最多學術獎項、還有在住院醫師訓練計劃中佔到最好的位置。有些人甚至會從圖書館借出很多本一樣的教科書,這樣其他人就讀不到了。

這種環境會讓人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零和遊戲,這遊戲中只允許一個贏家,其他都是魯蛇。

這點在 Naval Ravikant 的開示中就有強調,我們在專業領域和職場最好選擇正和遊戲,而不是零和遊戲,因為零和遊戲的性質,會將人性求生存的原始層面激發出來,像是政治、職業運動等等都是。總統和金牌得主都只有一個,人會不擇手段搶到那個位置。

但這世界是豐饒的,我們一般人只要知道方法,在弱水三千中取得自己的一瓢飲,就可以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Ali Abdaal 也認為,網路創作者其實就是這樣的職業,這也是他不做醫生,專職當 YouTuber 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消除障礙

這裡他分成「尋求清晰度」「尋找勇氣」「開始行動」,其實總歸一句,就是消除前進的摩擦力。

中學的物理有學到嘛,摩擦力有分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

要開始行動,首先必須要消除「靜摩擦力」,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只要克服了靜摩擦力,讓自己能動起來,就算成功一半了。

而靜摩擦力有幾個來源,第一個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科學家稱之為「不確定性癱瘓」,當我們被未知事物或複雜的情況淹沒時,我們會傾向於留在原地動也不動,這時候我們是受到「恐懼」所支配。

我們的杏仁核會告訴我們,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要不然下場就是被獅子吃掉。

但事實是,所有的「威脅」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想開始在臉書上創作卻怕寫得太爛被別人笑?事實上,其他人都只在意自己的貼文有沒有人按讚;想開一個線上課程卻怕被別人批評不夠專業?

事實上,其他人都在擔心自己隔天的報告會不會被老闆釘在牆上。

幾乎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這件事情我在 20 年前那場環島走唱王大冒險時就知道了。

我為了在當兵前好好的認識台灣,和一位交大吉他社的好朋友相約環島,但我覺得普通環島太無聊,於是想出了一個「環島走唱王」大冒險。

我們要在那個街頭藝人還不盛行的年代,沿途賣唱賺旅費,而且規定自己一路上的花費都要用賺的,沒賺到錢就餓肚子睡路邊,如果成功用賣唱賺的錢支付環島一圈的旅費,就封自己為「環島走唱王」。

在出發前,我和同伴簡直被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所淹沒,怕唱得太爛賺不到錢,怕被黑道勒索,怕被警察取締,怕遇到颱風把器材弄壞,怕機車拋錨⋯⋯

於是把我們把出發的時間一延再延,還在新竹護城河辦了一場試唱,證明這個點子是可行的,我們才買了仙草蜜去請示交大土地公後,提心吊膽地出發。

結果這一路上所有擔心的事情一件都沒發生,我們完成了一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旅程,這也成為了我偉大航道上的第一次大冒險。

除了安撫自己的杏仁核,告訴他所有的恐懼都是假的以外,做好萬全的準備,也會降低你的不確定感和恐懼。

我在騎單車環遊世界前,在最危險的非洲路段,查遍了網路上所有的遊記,知道哪些路段比較危險,需要避開,也買了最好的裝備,練習修車相關的技巧。

而且我一直相信,既然有那麼多人能做到這件事,我沒有理由辦不到。以上這些實質上和思想上的準備,都降低了我對這個大冒險的不確定性,促使我克服這個超大的靜摩擦力展開行動,辭職出發。

但是在計畫的執行中,還是會有持續發生的「動摩擦力」需要克服,如果一開始很有動力,順利克服靜摩擦力開始前進,但如果後繼無力,還是會因為動摩擦力停下來。

這個狀況很多人每年至少會發生一次吧(包括我在內),到了新的一年,設定了新的目標,一開始總是很有動力執行,但往往撐不到幾個月,就又變成「我就爛」的狀態了。

這就是因為沒有搞定「動摩擦力」。這裡 Ali 就列舉出種種目標設定克服拖延症冒牌者症候群的方法來一一解決。

這些方法我之前全部都有寫過了(老實說我覺得我講得比較好),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參考一下。

第三部分:持續前進

這裡書中以「節能」「充電」、以及「對齊願景」來闡述。

有關「節能」和「充電」的方法,其實我也在之前文章都介紹過了,包括「正確紓壓的方法」「終結孤單」「2024 四個年度必備目標」,以及我在「新世界的財富自由公式」裡面講到的「快樂事業」的幾個條件,包括一周工作小於 20 小時,Derek Sivershell yeah or no 法則,每周安排一天作弊日等等。

這些都是能幫助你「節能」以及「充電」的策略,大家可以再去複習一下。

我在這裡學到一招新的,就是面對任何邀約的時候,即使預定發生的時間還早,行事曆還是空的,在答應之前要先問問自己,如果是明天的話你會不會答應。如果不會的話,那你最好直接拒絕。

這招比起 hell yeah or no 更好衡量,我學起來了顆顆。

「對齊願景」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做一件事情能否持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沒有之一。

我在介紹阿諾那本新書時有詳細闡述,大家可以去看看,我覺得這真的太重要,所以阿諾把這件事情放在整本書的第一章,而 Ali Abdaal 把它放在最後面,或許他覺得壓軸的最重要吧?其實我也是,所以最後我就來花多一點時間把這點講清楚。

內在動機 vs 外在動機

他在這個部分講到了「內在動機」以及「外在動機」。

我們常常聽到,做某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內在動機,這件事是自己真心喜歡想去做的,才能夠做得長久,成功機率也會比較高;而「外在動機」指的是外來的獎勵或懲罰,如果做一件事情只為了滿足「外在動機」,隨著外在影響的減少,動機也會跟著降低,就比較可能半途而廢。

大家普遍認為「內在動機」是好的,「外在動機」是比較不好的,但這兩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喔!其實更接近用一個光譜來呈現。

事實上,我們做一件事情會有許多動機,有的偏內在,有的偏外在,它們都會支持我們前進。

舉例來說,我經營這個頻道最開心的,是當有讀者說他看了我的文章把酒戒掉了,或養成 zone 2 運動的習慣成功減肥,都可以讓我開心好久。而 YouTube 每個月也會給我一些錢,雖然不是很多,但領到錢還是爽啊!這也會讓我更努力投入。

如何找到內在動機

重點來了喔!如果你要讓自己發揮自爽生產力,你就必須找到自己的願景和價值,並且經常檢視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和你重視的價值一致。這時候你大部分的時間是由「內在動機」驅動的,這就會讓你感覺良好。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內在動機的。我就有收到很多觀眾的來信,說他們雖然工作不錯,好像什麼都有了,但是就覺得人生卡住了,這種感覺尤其在我們這種四五十歲的人最常發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年危機啦。

對於這些暫時找不到人生願景的朋友,Ali Abdaal 在書裡介紹了好幾個方法,其中一個是出自我超級喜歡的一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叫做奧德賽計畫。這名字超酷的耶,因為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場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之旅。

這本書我太喜歡了,我以後一定會找時間來介紹,因為它和作者的下一本書:《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提供了一整套找到自己快樂事業的方法。

奧德賽計畫很簡單,你要為自己接下來的五年想出三個版本:

人生一:是你目前做的事情或規劃。可能是你現在生活的延伸,或者你已經在你心裡很久,五年之內會去做的事情。

人生二: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例如你人生一要做的事情被 AI 取代了,你會改做什麼事。

人生三:這個是最開心的,如果錢和面子都不是問題,你會過怎樣的人生。

想出來之後,你要把所有這五年會發生的大小事和里程碑、可能遇到的問題等等等全部列出來,並且在以下四個儀表板打上分數:第一、資源到位的程度;第二、喜歡程度;第三、自信程度;第四、就是本章最重要的,這件事和你的人生價值的一致性。

這本書裡有好多例子,圖都畫得超可愛的,強烈推薦大家找來看看。

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和你人生價值高度一致,有能力做得很好又喜歡的事情,那種內在動機會驅使你把資源找齊,我現在就處於這個狀態,所以每天都超開心的。

以上就是 Ali Abdaal 的《高效原力》的精華內容,其實新東西不多,但我還是看得挺開心的,因為 Ali Abdaal 剛好用他自己的故事,來為我提出的「快樂事業」做出了一個最完美的示範。

但最後我還是要點出來,我認為他整本書裡面沒有把「運動計畫」放進去,實在是一個超大的遺珠之憾。

我認為「規律且嚴謹」的運動習慣,對大腦認知能力、意志力、和體力的影響,絕對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和生產力再往上加好幾成。

我之後的文章也會多介紹這些研究,就請大家持續關注囉!

購書連結: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

《高效原力》Feel-Good Productivity

圖片來源:Ali Abdaal

其實看完《高效原力》之後,覺得它其實不太算本工具書,倒是比較像個人的探索和整理。

我認為它最大的價值,是破除了一個古今中外皆然的超級大迷思,就是:「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須要努力拼命工作。」

這真的是我們被灌輸的有毒思想裡前三名啊!

因為這隱含著一句潛台詞,就是如果你還沒有成功賺大錢,就代表你不夠努力、不夠認真、不夠拼命。

於是我們會咬緊牙根拚下去,直到過勞或生病為止。

但事實上我們還沒成功的原因,可能有八百萬個理由。

可能是時機還沒到,可能是運氣不好,或根本就是老天突然生氣了,搞了一個疫情讓人類世界停了兩年好好冷靜反省一下。

做一件事情要能成功,堅持耐心絕對是必要條件中排名第一的,而越拼命工作,只會讓你越不持久,越不容易做到成功來的那一天。

所以 Ali Abdaal 在他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就在跌跌撞撞中走向一個啟示:「人們告訴他的關於成功的每一件事都是錯的。他沒辦法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好醫生,更加『努力』工作並不會給他帶來幸福。」

而他在唸劍橋大學醫學系的同時(全球排名前五的醫科耶!),也因為興趣多花了一年拿到心理學學位,他在爬梳相關研究和著作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結論:成功不是通往快樂的路,其實應該反過來,快樂才是通往成功的康莊大道。這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觀念。

正向情緒的擴展與建構理論

這本書的論點是從一篇 1999 年的論文展開的,論文標題叫做〈正向情緒在正向心理學中的角色〉,作者是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心理系教授 Barbara Fredrickson,她在這篇被引用超過兩萬次的文章中,提出了正向情緒的擴展與建構理論上圖可以看到被引用的趨勢,這代表這個議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根據擴展與建構理論,正向情緒會「擴展」我們的意識,並「建構」我們的認知和社會資源。

「擴展」是指正面情緒的立即效應。講白話一點,當我們感覺良好時,我們當下的思維會變得開放,我們會吸收更多資訊,更有創造力,也可以看到周遭更多可能性

想想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只想要一意孤行的老闆,他們的心情是不是都不太好?當我們感到憤怒時,眼睛是不是就只能看到那台對自己按喇叭和比中指的車,不追到他誓不罷休,結果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建構」是指正面情緒的長期影響。當我們經常感到快樂的時候,就會建立一個「正向情緒存錢筒」,裡面存的越多,就越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面對壓力和挑戰。像是恆毅力啦、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連結能力、和身體健康等,都和這個「正向情緒存錢筒」息息相關。

你想想那些遇到重大事件還能處變不驚的人,他們平常的心情是不是都不錯?

正向心理學還有另一個「消除假說」,正面情緒可以「消除」壓力和其他負面情緒的影響,安撫杏仁核,讓我們盡快回復到放鬆的狀態。

所以 Ali Abdaal 說,正向情緒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讓我們充滿精力,有效率完成更多事情,讓我們繼續維持好心情。它就是推動人類蓬勃發展的燃料。

於是他在這本書歸納了「激發活力」「消除障礙」、以及「持續前進」等三大部分,分別再各抓出三個面向,來向大家闡述他採用的「好心情」策略。

接下來我會來一個一個介紹,並且也分享我一直在執行的方法來呼應,其實真的是有 87% 像啊。

第一部分:激發活力

圖片來源:The Curiosity Chronicles

在這個部分他分別由「玩樂」、「掌握力」、還有「人」三個面向來介紹,他認為掌握了這三點的快樂秘訣,就能讓自己每天都充滿活力。

在「玩樂」這個面向,他舉了《別鬧了!費曼先生》的故事來佐證,大物理學家費曼在太太過世之後,就一直提不起精神做研究,後來他是因為「好玩」,花了好幾週的時間嘗試建立方程式模型,以解釋盤子如何在空中移動,最終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研究物理不是為了要對世界有多大貢獻,而是因為物理很好玩!

而「玩樂」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元素就是「好奇心」。想想你在玩 RPG 遊戲的時候,是不是會對那些還沒開的地圖充滿好奇,想要知道那裡有甚麼任務等待我們去解?

研究人員也發現,有了「好奇心」的加持,人們有高達 30% 記住他們覺得有趣的資訊。

這點我超級有感,每天早上起來,我都會興致勃勃想說,哇!還有哪個人體的機制要來研究?有哪些權威論文要來研讀?而且這些因為好奇心整合起來的資訊,真的都牢牢地記起來了耶!

這對以前超討厭念書,考完試就忘光光的我根本無法想像啊!我現在竟然能對脂肪和膽固醇的代謝路徑倒背如流啊!

「掌握力」指的是對自己人生有踏實的掌握感,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為了換取金錢做的,而是為了我人生的願景做的。

看了網路上那麼多大神們的分享,我知道就算自己是個沒背景的普通人,還是能夠利用新世界的槓桿,成功建立理想中的快樂事業。

我知道現在做的每個決策,都是自己的選擇,並且會負起 100% 的責任,也會接受任何的結果,這種人生操之在己的感覺實在太好了。

「人」指的是你所處環境的人際關係。

Ali Abdaal 說,他很不喜歡醫學院的一件事是競爭意識。每個人都是頂級學霸,他們都試圖獲得最高分、拿到最多學術獎項、還有在住院醫師訓練計劃中佔到最好的位置。有些人甚至會從圖書館借出很多本一樣的教科書,這樣其他人就讀不到了。

這種環境會讓人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零和遊戲,這遊戲中只允許一個贏家,其他都是魯蛇。

這點在 Naval Ravikant 的開示中就有強調,我們在專業領域和職場最好選擇正和遊戲,而不是零和遊戲,因為零和遊戲的性質,會將人性求生存的原始層面激發出來,像是政治、職業運動等等都是。總統和金牌得主都只有一個,人會不擇手段搶到那個位置。

但這世界是豐饒的,我們一般人只要知道方法,在弱水三千中取得自己的一瓢飲,就可以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Ali Abdaal 也認為,網路創作者其實就是這樣的職業,這也是他不做醫生,專職當 YouTuber 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消除障礙

這裡他分成「尋求清晰度」「尋找勇氣」「開始行動」,其實總歸一句,就是消除前進的摩擦力。

中學的物理有學到嘛,摩擦力有分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

要開始行動,首先必須要消除「靜摩擦力」,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只要克服了靜摩擦力,讓自己能動起來,就算成功一半了。

而靜摩擦力有幾個來源,第一個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科學家稱之為「不確定性癱瘓」,當我們被未知事物或複雜的情況淹沒時,我們會傾向於留在原地動也不動,這時候我們是受到「恐懼」所支配。

我們的杏仁核會告訴我們,在還沒搞清楚狀況前,千萬不要輕舉妄動,要不然下場就是被獅子吃掉。

但事實是,所有的「威脅」都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想開始在臉書上創作卻怕寫得太爛被別人笑?事實上,其他人都只在意自己的貼文有沒有人按讚;想開一個線上課程卻怕被別人批評不夠專業?

事實上,其他人都在擔心自己隔天的報告會不會被老闆釘在牆上。

幾乎所有可怕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這件事情我在 20 年前那場環島走唱王大冒險時就知道了。

我為了在當兵前好好的認識台灣,和一位交大吉他社的好朋友相約環島,但我覺得普通環島太無聊,於是想出了一個「環島走唱王」大冒險。

我們要在那個街頭藝人還不盛行的年代,沿途賣唱賺旅費,而且規定自己一路上的花費都要用賺的,沒賺到錢就餓肚子睡路邊,如果成功用賣唱賺的錢支付環島一圈的旅費,就封自己為「環島走唱王」。

在出發前,我和同伴簡直被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所淹沒,怕唱得太爛賺不到錢,怕被黑道勒索,怕被警察取締,怕遇到颱風把器材弄壞,怕機車拋錨⋯⋯

於是把我們把出發的時間一延再延,還在新竹護城河辦了一場試唱,證明這個點子是可行的,我們才買了仙草蜜去請示交大土地公後,提心吊膽地出發。

結果這一路上所有擔心的事情一件都沒發生,我們完成了一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旅程,這也成為了我偉大航道上的第一次大冒險。

除了安撫自己的杏仁核,告訴他所有的恐懼都是假的以外,做好萬全的準備,也會降低你的不確定感和恐懼。

我在騎單車環遊世界前,在最危險的非洲路段,查遍了網路上所有的遊記,知道哪些路段比較危險,需要避開,也買了最好的裝備,練習修車相關的技巧。

而且我一直相信,既然有那麼多人能做到這件事,我沒有理由辦不到。以上這些實質上和思想上的準備,都降低了我對這個大冒險的不確定性,促使我克服這個超大的靜摩擦力展開行動,辭職出發。

但是在計畫的執行中,還是會有持續發生的「動摩擦力」需要克服,如果一開始很有動力,順利克服靜摩擦力開始前進,但如果後繼無力,還是會因為動摩擦力停下來。

這個狀況很多人每年至少會發生一次吧(包括我在內),到了新的一年,設定了新的目標,一開始總是很有動力執行,但往往撐不到幾個月,就又變成「我就爛」的狀態了。

這就是因為沒有搞定「動摩擦力」。這裡 Ali 就列舉出種種目標設定克服拖延症冒牌者症候群的方法來一一解決。

這些方法我之前全部都有寫過了(老實說我覺得我講得比較好),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參考一下。

第三部分:持續前進

這裡書中以「節能」「充電」、以及「對齊願景」來闡述。

有關「節能」和「充電」的方法,其實我也在之前文章都介紹過了,包括「正確紓壓的方法」「終結孤單」「2024 四個年度必備目標」,以及我在「新世界的財富自由公式」裡面講到的「快樂事業」的幾個條件,包括一周工作小於 20 小時,Derek Sivershell yeah or no 法則,每周安排一天作弊日等等。

這些都是能幫助你「節能」以及「充電」的策略,大家可以再去複習一下。

我在這裡學到一招新的,就是面對任何邀約的時候,即使預定發生的時間還早,行事曆還是空的,在答應之前要先問問自己,如果是明天的話你會不會答應。如果不會的話,那你最好直接拒絕。

這招比起 hell yeah or no 更好衡量,我學起來了顆顆。

「對齊願景」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做一件事情能否持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沒有之一。

我在介紹阿諾那本新書時有詳細闡述,大家可以去看看,我覺得這真的太重要,所以阿諾把這件事情放在整本書的第一章,而 Ali Abdaal 把它放在最後面,或許他覺得壓軸的最重要吧?其實我也是,所以最後我就來花多一點時間把這點講清楚。

內在動機 vs 外在動機

他在這個部分講到了「內在動機」以及「外在動機」。

我們常常聽到,做某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內在動機,這件事是自己真心喜歡想去做的,才能夠做得長久,成功機率也會比較高;而「外在動機」指的是外來的獎勵或懲罰,如果做一件事情只為了滿足「外在動機」,隨著外在影響的減少,動機也會跟著降低,就比較可能半途而廢。

大家普遍認為「內在動機」是好的,「外在動機」是比較不好的,但這兩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喔!其實更接近用一個光譜來呈現。

事實上,我們做一件事情會有許多動機,有的偏內在,有的偏外在,它們都會支持我們前進。

舉例來說,我經營這個頻道最開心的,是當有讀者說他看了我的文章把酒戒掉了,或養成 zone 2 運動的習慣成功減肥,都可以讓我開心好久。而 YouTube 每個月也會給我一些錢,雖然不是很多,但領到錢還是爽啊!這也會讓我更努力投入。

如何找到內在動機

重點來了喔!如果你要讓自己發揮自爽生產力,你就必須找到自己的願景和價值,並且經常檢視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和你重視的價值一致。這時候你大部分的時間是由「內在動機」驅動的,這就會讓你感覺良好。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內在動機的。

我就有收到很多觀眾的來信,說他們雖然工作不錯,好像什麼都有了,但是就覺得人生卡住了。

這種感覺尤其在我們這種四五十歲的人最常發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年危機啦。

對於這些暫時找不到人生願景的朋友,Ali Abdaal 在《高效原力》裡介紹了好幾個方法,其中一個是出自我超級喜歡的一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叫做奧德賽計畫

這名字超酷的耶,因為作者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場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之旅。

這本書我太喜歡了,我以後一定會找時間來介紹,因為它和作者的下一本書:《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提供了一整套找到自己快樂事業的方法。

奧德賽計畫很簡單,你要為自己接下來的五年想出三個版本:

人生一:是你目前做的事情或規劃。可能是你現在生活的延伸,或者你已經在你心裡很久,五年之內會去做的事情。

人生二:萬一事情生變,你會做的事。例如你人生一要做的事情被 AI 取代了,你會改做什麼事。

人生三:這個是最開心的,如果錢和面子都不是問題,你會過怎樣的人生。

想出來之後,你要把所有這五年會發生的大小事和里程碑、可能遇到的問題等等等全部列出來,並且在以下四個儀表板打上分數:

第一、資源到位的程度;

第二、喜歡程度;

第三、自信程度(你覺得自己真的會去實行的可能性);

第四、就是本章最重要的,這件事和你的人生價值的一致性。

《高效原力》裡頭有好多例子,圖都畫得超可愛的,強烈推薦大家找來看看。

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和你人生價值高度一致,有能力做得很好又喜歡的事情,那種內在動機會驅使你把資源找齊,我現在就處於這個狀態,所以每天都超開心的。

以上就是 Ali Abdaal 的《高效原力》的精華內容,其實新東西不多,但我還是看得挺開心的,因為 Ali Abdaal 剛好用他自己的故事,來為我提出的「快樂事業」做出了一個最完美的示範。

但最後我還是要點出來,我認為他整本書裡面沒有把「運動計畫」放進去,實在是一個超大的遺珠之憾。

我認為「規律且嚴謹」的運動習慣,對大腦認知能力、意志力、和體力的影響,絕對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和生產力再往上加好幾成。我之後的文章也會多介紹這些研究,就請大家持續關注囉!

購書連結:高效原力:用愉悅心態激發生產力,做更多重要的事

Anything You Want:微型創業者必修的 8 堂課

Anything You Want:微型創業者必修的 8 堂課

一人公司的最佳指南

這篇文章我要分享一本創業界的神書,之前有提過的 Anything You Want

這本書雖然只有少少的 88 頁,但卻是創業家 Derek Sivers 整整十年的創業精華錄,沒有講太多大道理和雞湯,到處都充滿了走過才能體會到的真知灼見。

尤其那句最有名的 “Hell Yeah or No”,更是在創業圈廣為流傳啊!

雖然這本書是 2011 年出版的,但是書裡面講的東西拿到現在依然適用,尤其對於我們這種個人創業者來說可說是字字珠璣啊。

可能是因為書太薄了翻譯成中文賣不了多少錢吧,這本書和作者其它的書都沒有中文版。

這篇文章我就先來介紹這位奇葩創業家的故事,然後分享我濃縮 Anything You Want 當中的 44 個章節後,我覺得最受用的 8 個創業必修課程。

Anything You Want 封面

Anything You Want 的作者——奇人 Derek Sivers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先來簡單介紹 Derek Sivers 這位奇人。要說他是個創業家,倒不如說他是個誤打誤撞創了個業音樂家。

1997 年他 27 歲,靠演奏音樂為生,他錄了一張音樂 CD 後,在他的音樂會上賣出了 100 張。

因為當時是 .com 熱潮嘛,大家都在網路上賣東西,但沒有一間公司願意在網路上販售沒有唱片公司合約的獨立音樂。

獨立音樂人只能先想辦法打進幾間大的音樂發行商,才能讓 CD 進入他們的線上商店。

但那個年代取得發行合約就像取得唱片合約一樣困難,發行商會先拿走數千張 CD,然後在一年後才付錢,有時甚至根本不付。

他想,乾脆自己做個線上商店好了。

但沒錢找工程師怎麼辦?自己硬幹啊!

於是他買了寫網頁的書,搖身變成了網頁工程師,還把複雜購物車和信用卡金流功能都自己搞定了,

終於在 1997 年,也就是網路泡沫破掉前三年,他做了一個在網路賣自己 CD 的服務,一張 CD 的介紹頁面上面有一個大大的「現在購買」的按鈕,在 Paypal 還沒創力的那年,其實還蠻稀有的。

後來他朋友聽說了,問他能不能幫忙賣,他說好啊,反正新增一個頁面只需要 45 分鐘的時間。

後來這件事在獨立音樂界傳開了,大家紛紛把 CD 請他上架賣,於是 CD Baby 就這樣誕生了。

時間快轉到十年後,這間公司以 2200 萬美金賣掉。

這個金額在矽谷其實不算太高,但超級奇葩的是,他把這些錢全部捐給自己創的信託基金,用來推廣音樂教育。

他在活著的時候每年只會拿淨值的百分之五來生活,死了之後錢就全歸基金會所有。

他是極簡主義者,手機只用來打電話,據說他沒車也沒房,因為不想待在同一個國家,目前和兒子住在紐西蘭,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這完全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啊!

所以 Anything You Want 應該是我的創業心法中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以下我就來把我濃縮的八個學習,分享給大家。

微型創業者必修一:生意模式越簡單越好第一:生意模式越簡單越好

他的 business model 超簡單,就是幫獨立音樂者的 CD 上架銷售,然後收取傭金,但是他一開始不知道要收多少,於是他到街上有放寄賣 CD 的唱片行去問,如果在店裡放自己的 CD 要怎麼收錢。

店員說:「要賣多少錢你可以自己訂,每賣出一張 CD 會收 4 塊美金,每個禮拜都會結算給你。」

於是他就把這條直接寫在網站上。

但他上架一張專輯要花 45 分鐘,他覺得自己花這些時間的成本是 25 塊美金,加上他想賺的利潤,於是他把上架費定成 35 塊美金。

賣一張 CD 抽 4 美,上架一張 CD 35 美,六年後收入達到一千萬美金時,這兩個數字依舊是公司的唯二收入來源,實在有夠簡單。

第二:將事業打造成烏托邦

他覺得幫朋友賣 CD 這件事占了他很多時間,他不想要賺錢,他只想好好當個音樂家!

但他現在已經騎虎難下了,但為了能幫到更多音樂家,他還是會繼續做下去,但他決定竭盡所能阻止事業擴大,而且要做就要夠任性!

於是他從音樂家的角度,寫下了他夢想中的烏托邦裡,音樂發行商會幫他做到那些事情,他寫了四點:

  1. 每週付他錢。
  2. 告訴他購買 CD 的每個人的全名和地址。
  3. 永遠不會因為銷售量不夠而把他下架。
  4. 永遠不允許付費置入買曝光。(因為對那些負擔不起的人來說不公平。)

他覺得這實在太棒了,於是他把這四點當成公司的使命,並且在網站上公告。

當他做起來之後,常常會接到大唱片公司的電話,付費要他們宣傳熱門的新專輯或表演,但是都被他拒絕,因為他說 CD Baby 是專門給獨立音樂的,所以不允許大型唱片公司來搶曝光。

他也會接到電話,想要買他們網站的 banner 放廣告,也被他拒絕,他說他不想多賺錢,這和他的創業目的:幫助音樂家不符。

他說,在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世界,你的網站會被廣告覆蓋嗎?

當你詢問客戶如何改善你的服務時,有人會說:「請在你的網站上放置更多廣告」嗎?

不會嘛!所以不要這麼做。

我看到這真的大笑!這就是我完全不在我的網站上放 google 廣告的原因啊,那太醜了啦,我每次看到放一堆廣告的網站就會直接關掉。

這也是我的 YouTube 頻道到現在還沒有任何業配的原因,不是我真心用過而且喜愛的東西,你給我再多錢我也不接啊!我經營頻道的目的又不是賺錢!

第三:把沒有資金當成優勢

因為沒有錢就不會亂花,而且沒有投資人,他就不用討好任何人去做違背初衷的事情。CD Baby 發展起來之後,他每個禮拜都會接到電話說想投資,但都被他拒絕,因為他根本也不想擴張啊。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服務客戶,根據對客戶最有利的方式做出每個決定,甚至包括是否擴展業務或籌措資金。

當他不確定該不該做某件事情,他會直接問客人說:「我現在要怎樣才能最好地幫助你?」然後就專注於滿足這些需求就好。

沒有一個客人會想公司把注意力轉向擴張,而忽略了對現有客戶的服務,所以他的精力從不放在那裏。

他也認為,如果有人說想做大事,但要等到籌夠資金之後才會開始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通常這個人比較想成為大人物,而不是實際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一個想法要變得偉大,它必須是有用的。而有用並不一定需要資金。

如果你想變得有用,你現在就可以直接開始,只要實現心目中宏偉願景中的 1% 就行。

比如說,某人想創建一間有世界影響力的學校,不用等到資金到位,現在就開始找到願意花錢跟你學東西的學生,然後直接開始教。

大家熟悉的 AirBnB 不就這樣開始的嗎?

微型創業者必修四:點子不值錢,執行力才是第四:點子不值錢,執行力才是

他認為創業點子只是個乘數而已,執行力才是錢,兩者相乘才是整個事業的價值。

我超喜歡他這裡舉的公式:他說,從糟糕的點子到絕佳的點子,分數大概就是 -1 分、1 分、5 分、10 分、20 分等等,而執行力從最弱到最強,可以從價值美金 1000 到 1000 萬!

所以絕佳的點子遇上爛執行力,這個生意只有 20 X 100 美金等於兩萬美金的價值,但一個普通的點子配上最強的執行力,就能夠值五千萬美金!

所以他每次看到那些神秘兮兮,不想透漏自己點子的創業家都覺得很好笑,因為點子一點都不值錢,執行力才是,這個在新創圈已經是常識了。

第五:別作長遠計畫,專注眼前的客戶

他講了一個超有趣的故事。

當事業慢慢有起色的時候,他花了很多幾個小時思考公司的未來,然後寫 email 和第一個員工約翰說:

「我們可能會越做越大喔,所以可能要盡早開始準備。

有一天我們網站可能有上千位音樂家,到時可能就需要第三名員工了,所以需要第三台電腦,甚至需要把 CD 移到車庫去,因為客廳會放不下。

這聽起來很難想像,但我覺得我們真的能長那麼大。」

幾年後他們擁有超過十萬名音樂家和 85 名員工,約翰常常會拿這封 1999 年的 email 笑他。

所以當記者問他 CD Baby 的長期目標是什麼,他都會回說,CD Baby 沒有長期目標,他早就已經超越當年的目標了,他現在只想滿足音樂家們的需求。

第六:保持有趣

他本身就是一個超有趣的人,很推薦大家去 TED 找他的影片來看,大部分都是短短的,像那個最有名的〈如何發起一個群眾運動〉就是,最長的是他來台北講的那次

而他的有趣也被他完美地移植到他的公司上,他們的確認訂單 email,就是由 Derek Sivers 親自寫的。

在那封信中,他把這些客人購買的 CD 描述成像是愛馬仕精品包,經由一連串的細心呵護後乘坐私人專機送到顧客的手上。

客人看到這封信都覺得超北七的,他們當然不會當真,但嘴角就不經意失守了。

有一位他的客人說,CD Baby 把幽默加到了整個網站的使用流程中,他覺得這間公司的人都很有趣,而且喜歡這份工作。

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是著名的魷魚事件。

CD Baby 在每張訂單的最後,放上一個欄位,問客人有沒有什麼其他的需求。

有人說想要吃口香糖,他們就真的去買一條口香糖隨著 CD 一起寄出。

結果有次他們收到一個需求:「如果你能附上一個小橡膠魷魚,我會很感激。如果沒辦法的話,真的魷魚也可以。」

雖然他們心想:這個要求我還是第一次聽過,但剛好韓國客人寄給他們一包烤魷魚,於是他們就把這包魷魚寄給這個客人。

結果這個客人收到後,說他直接被 CD Baby 征服了!沒想到他搞笑寫下的需求,竟然成真了!

這種超乎顧客期待的服務,不但會讓顧客成為鐵粉,還很容易在網路世界病毒擴散出去。

微型創業者必修七:享受創造的過程第七:享受創造的過程

他雖然本業是音樂家,但是剛創立 CD Baby 的時候,他沒有錢雇用工程師,所以他用 html 把第一版網頁自己硬幹出來。

而之後隨著事業的發展,必須要建立資料庫相關的功能,他又買書自學 PHP 和 MySQL,把生意需要的功能自己一個一個寫出來。

後來營業額越來越大,他依舊什麼都自己來,他的員工常常抱怨功能做太慢,導致公司損失幾百萬的生意。其他人也覺得他是個怪咖,在網路業把功能外包是司空見慣的事。

但他始終認為,這不只是他的事業,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他創造出來的烏托邦,雖然少賺了很多錢,但是他覺得沒關係,因為他很開心。

最重要的是你想成為什麼,而不是你想擁有什麼。

擁有數百萬美元的事業,只是一個手段,成為一個對世界有貢獻、有影響力的企業家,才是重點。

就好像玩太空戰士七,你不會想直接看全破畫面,而是享受在打怪破關的過程嘛。

身為一個喜歡自幹的理工宅,對這點實在不能再同意更多了!我的網站和所有功能,也是我一點一滴在網路上做功課蓋出來的。

雖然很累要很慢,但是弄出來真的很有成就感啊!

第八:創造你想要的任何事情

創業者在經營了一段時間,事業順利成長後,常常會面臨一些選擇。

要更換公司系統嗎?要開發新產品嗎?而最茲事體大的,就是要不要引進外部資金。尤其是當一堆投資者捧著銀子要投資你的時候。

對於這種問題,Derik Sivers 的回答一率是:謝謝再聯絡。

他創業的初衷從來不是賺錢,而是為了要解決自己和朋友的問題。

拿到好幾輪創投的錢,敲鐘上市成為億萬富翁,雖然風光無限、人人羨慕,但他很清楚,那不是他要的。

他想要快樂的自己一個人玩音樂,寫程式,寫作,構思點子然後讓他們一一實現。

他不喜歡管人,不喜歡商業談判,不喜歡和其他高官應酬開會。

所以當 CD Baby 為了要滿足持續增長的客戶,被迫成長到 85 人的公司時,他感到越來越不快樂,最後只得把公司賣掉。

還記得嗎?對他來說,創業從來都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創造能讓自己快樂的烏托邦。

雖然錢可以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但是超過某個金額之,金錢帶來快樂的邊際效應遞減得相當快,甚至會帶來煩惱和痛苦。

所以當他決定賣掉 CD Baby 時,雖然已經身價不菲,但他還是沒車也沒房,甚至連電視也沒有。

沒有物質的羈絆,讓他獲得了無價的自由,也讓他可以在世界各地隨心所欲的生活,這才是快樂的來源。

他把賣掉公司賺的錢拿來做公益,推廣音樂教育,因為這讓他獲得了更深層更大的快樂。

很奇葩的選擇,不是嗎?

他也提醒讀者,不論你選擇哪條路,都會有很多人告訴你你錯了。

所以請相信自己,對自己誠實,只要隨時覺察什麼讓你開心,什麼讓你心很累;什麼時候你可以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什麼時候你只是想要取悅那些想像出來的人。

再一次強調,創業的目的是打造一個理想中的烏托邦,成為你最理想的自己。

這就是這本書的書名:Anything You Want 的真義,不是擁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而是成為任何你想要成為的人

Anything You Want 作者 Derek Sivers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這是我看過的有關創業的書裡面排名前幾名,一下子就看完了,但閱讀的過程中時而會心一笑,時而拍案叫絕,更多的時候是點頭如搗蒜。

Derek Sivers 這種追求小和快樂的創業心法雖然比較小眾,但完全就是我的快樂事業的教戰守則啊,強力推薦給大家。

最後也來推薦一下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我每個禮拜會分享我和網友們在通往財務自由、免於病痛的自由,以及心靈自由這條路上的探索和實踐,網址是 shosho.tw/free。

如果你想要每周收到我最新的想法和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LeBron James 保持顛峰的 6 大秘密武器!一般人怎麼效法他的百萬美金身體保養策略💪

LeBron James 保持顛峰的 6 大秘密武器!一般人怎麼效法他的百萬美金身體保養策略💪

拆解頂尖球星的訓練以及恢復策略,讓我們能每天保持顛峰狀態

NBA 的球迷最近想必都被一個消息洗板了,那就是 LeBron James 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我想也不太可能會有來者的偉大紀錄:生涯 4 萬分、1 萬助攻、1 萬籃板啊!

有人估計,如果照他的夢想:和兒子一起在 NBA 打球(但應該很難),他在退休前可能會拿到不可思議的 45000 分

雖然他和 Michael Jordan 的 GOAT 之爭還是落居下風(我就是那個偏向 MJ 的),但沒有人會否認,他是籃球史上,甚至是職業運動史上最持久的運動員。

網路上流傳一個說法,說 LeBron James 每年花 150 萬美金來保養自己的身體。

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深入研究他到底做了什麼,以及聽了他本人和專屬教練 Mike Mancias訪談之後,我歸納了五個他很少公開說的秘密,以及我們一般人可以怎麼效法,才能像他一樣持續保持巔峰。

LeBron James開始講 LeBron James(或說姆斯)的秘密之前,還是容我再多介紹一下這隻現代神獸吧!

文章開始說他是最持久的長壽運動員,但他不只打得久喔,他的數據還是頂尖的!

今年是他的第 21 個球季,他竟然還能打出場均 25 分的數據。

NBA 歷史上只有 6 個人打到 21 個球季,在這群人當中,除了 Vince Carter 打過 22 個球季是史上最長,今年鐵定進名人堂以外,其他都早就是名人堂的球星了。

而他們生涯第 21 個球季都不太行了,得分大概平均大概就 7 分而已。

你就知道姆斯有多誇張了。

要知道,NBA 球員的平均生涯,大概就是 4.5 年而已啊!

他還有另外一個誇張的紀錄,就是連續得分破十分的場次,已經達到很荒謬的 1200 場了。

要知道,現役球員的第二名 Joel Embiid 才一百多場而已啊!

他上一次得分沒有破 10 分的比賽要追溯到 2007 年了,這 17 年間隨便一場腳拐到提早下場,紀錄就斷了耶!

這需要多強大的穩定輸出啊!

雖然詹酸們會酸他是刷子,批評他這種打體能球的坦克切只會曇花一現。

但這朵花開 21 年了,看起來還沒有掉任何一片花瓣的跡象啊!?

我自己是很不欣賞他當時開啟大抱團時代的 the decision 啦,我也覺得他就是因此會被酸一輩子,沒辦法成為大家公認的那隻羊。

但他這種超乎常理的生化人表現,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以下我就綜合幾個訪談,來列出 6 個他之所以能這麼長壽的秘密。

LeBron James 稱王的 6 大原因

第一:他有一位專屬教練 Mike Mancias

LeBron James 和 Mike Mancias談到姆斯最大的秘密武器,大家絕對會同意,那就是他的個人教練 Mike Mancias。

不是每個 NBA 球員都會聘請個人教練,但是頂尖球星通常都會有,他們的任務就是幫球員維持最佳的體能狀態。

他們是在 2004 年認識的,當時姆斯才打第二年,而 Mike 剛到騎士隊實習,成為球隊的助理體能教練。

姆斯有一個很棒的觀念,他說:

「訓練不是專門給運動員的,訓練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你的思緒清新,讓你的身體感覺很棒,還能增強你的專注力。」

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願景:他要擁有一個比任何統計數據都還長的生涯。

而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持續且穩定的訓練是關鍵。

和 Mike 聊了之後, 發現他也有同樣的心態和訓練哲學。

於是他們一拍即合,一直合作到今天。

第二:他有自己的補給品公司

這件事情要回到 2014 年他心中永遠的痛:

他竟然在總冠軍賽第一場的最後緊要關頭時腳抽筋,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只能坐在板凳上,最後輸掉這場比賽。

那年他領軍的熱火隊也以 1:4 輸給了 Tim Duncan 帶領的馬刺隊,拱手把總冠軍獎盃讓出去。

這讓他開始認真思考:到底他的補給發生了什麼問題?

雖然場地因為冷氣壞掉導致溫度上升,但全場就只有他一個人抽筋,實在超級丟臉的。

他開始對他吃進去的補給品產生好奇:裡面到底都混了什麼啊?

於是他就和 Mike 以及一些營養專家,把市面上的一些補給品拿來做研究,並且研發了最適合自己的配方。

最後他們創立了 Ladder 這個補給品品牌,共同創辦人還有大家熟知的阿諾史瓦辛格

姆斯要 Mike 去做研究的時候,強調自己研發的產品一定要是「乾淨(clean)」的。

Ladder 這個品牌的產品並不多,就只有乳清蛋白粉、植物蛋白粉、pre-workout、和 hydration 這四種。

點進去網站看 hydration 的營養成分可以看到,他裡面的鈉和鉀的含量,是相當接近我在運動補水策略那篇文章裡面提過的: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

我想他之後在比賽中喝進去的東西,應該就都是這個 hydration 配方了吧。

第三:他超級注重賽後恢復

Mike 在一個訪談中講到,他對賽後恢復的重視等同於訓練,而他的賽後恢復分為三大塊:

1. 營養

2. 伸展

3. 冷療

在比賽或訓練完之後,他會讓姆斯先喝下植物性蛋白粉和水分補給配方。

接著他會幫姆斯做伸展。

姆斯說,他在 13 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總是對他說:「每場比賽都要全力以赴,享受比賽,然後打完收操。」

他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所以每次比賽完他的伸展收操絕對是做好做滿。

這讓他的靈活度和伸展性一直保持得很好,也是他生涯沒有受過大傷的關鍵之一。

最後他會做熱水浴五分鐘加冰水浴五分鐘,共三次循環,這可以有效減緩組織的發炎。

他尤其注重冰療,他自己家裡就裝了一台冷凍艙。

他強調在激烈比賽或訓練後,身體會馬上吸收你吃下去的所有東西,所以一定要確保那些東西是「乾淨」的。

他在賽季中只會吃健康的原型食物,不吃比薩、炸物、含麩質的東西,以及乳製品等等,避免身體發炎。

他在訪談裡面大概講了超過十次「乾淨」這個字,可以得知他對吃到身體裡面的東西有多重視。

以下是他某個比賽日吃的東西:

他早餐吃了蛋白 omelet 配煙燻鮭魚和無麩質藍莓煎餅;

午餐吃了全麥義大利麵、鮭魚和蔬菜;

在比賽前吃了一個花生醬加果醬三明治;

中場休息時吃了上面抹了杏仁醬的切片蘋果;

比賽結束後喝了一杯植物蛋白奶昔;

晚餐吃了雞肉帕馬森配火箭沙拉,還有一杯紅酒。

但他也強調平衡的重要性,有時候也會吃幾口最愛的巧克力餅乾加冰淇淋,讓自己保持心情的愉快。

第四:睡覺、睡覺、還是睡覺

大谷翔平一樣,姆斯長期維持巔峰的秘訣也是睡覺。

他說 Mike 每天一定會拷問他:昨天睡得好不好?睡幾小時?有沒有睡到 8 小時甚至 9 小時?

Mike 甚至還會說,如果你沒有睡滿 8 小時就不要跟我講話了。

姆斯會把房間溫度設在攝氏 20 度左右,確保是完全黑暗的,並且在上床前 45 分鐘左右把所有的電子產品關掉。

然後他會用手機撥放雨水打在葉子上的聲音幫助入睡。

8 小時只是他的最低標準而已,他通常會嘗試睡更久。

有時候他如果能睡個 9 小時甚至 10 小時,他就會神清氣爽,感覺什麼事都辦得到。

根據報導他大概早上 5 點左右起床,所以這代表他晚上 8 點左右就已經躺平了。

為什麼睡覺這麼重要?

其實不只是身體的恢復,尤其對籃球這種除了彈跳力和碰撞力以外,也需要手部精細動作的運動,神經系統的恢復也至關重要啊。

2011 年有一篇相當重要的研究,作者是 UCSF 的睡眠與運動效能專家 Cheri Mah 博士

她讓史丹佛大學籃球隊的 11 名隊員在實驗期間每天最少睡 10 小時,歷時 5 到 7 周。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實驗前的數據,他們的反應速度、衝刺速度都變快了,而且罰球線和三分線的命中率都增加了 9%。

這可是 NCAA 第一級的球隊啊!

只要每天睡滿 10 小時,投籃命中率就有這麼大幅度的增加,還不睡爆嗎?

第五:冥想和呼吸

姆斯把冥想和呼吸練習當成每天必做的練習。

他說:「當世界和周遭的一切都快速變化,或者你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或者你心想『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時,花點時間坐下來、放鬆、讓心靈平靜、做幾次深呼吸,並想像自己身處於一個更好的地方,這一點相當重要。」

所以他每天早上都會冥想,在自己感到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停下來做呼吸練習。

他甚至會把呼吸練習放在訓練的前面,這會幫助他重設自己的心智,讓他更加專注,更能夠達到該次訓練的目的。

第六: 始終保持一致的自律

在整場訪談,除了「乾淨」以外,他們倆為最常講到的字,就是「一致(consistent)」。

姆斯從進 NBA 的第一天就開始,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讓訓練保持一致,場上的表現保持一致,生活作息也保持一致。

還有最重要的,對家人的愛和忠誠也是使終如一。

生長在單親家庭、由媽媽一手帶大的他,決定自己在成為爸爸時,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所以他把家人的名字全刺在身上,還在右腹部刺上 family,左腹部刺上 loyalty,代表他會永遠對家人忠誠。

他從一開始就是萬眾矚目的超級巨星,一直到現在,完全沒有任何的醜聞。

就連嘴超賤的西糗老巴都在訪問中稱讚姆斯,說他 20 年來沒醜聞,還能從第一天威到現在,可稱是運動史上最棒的故事。

我覺得他這種超人般的自律,是他能夠達成今天這麼偉大成就的關鍵啊!

我們可以怎麼和 LeBron James 學習

你以前可能會想,這種世界頂級的運動員離我們太遙遠,他們生活一定不是我們可以效法的吧?

但你看完以上的內容後,會不會覺得,好像也沒那麼了不起啊?

其實像 LeBron James 這種頂級運動員,除了身體素質比我們一般人好以外,其他的生理機能跟我們是一模一樣的。

以下我歸納幾個步驟,讓我們也能像姆斯一樣,到老都還能保持最佳狀態。

第一:設定願景

就像姆斯一進聯盟就有個清晰的願景,要成為最長壽的球員一樣,我們也可以先想想看,當我們八十歲甚至是九十歲的時候,想要身體狀況是什麼樣子,能做到什麼事情。

有了清晰的願景之後,就能夠制定目標和計畫,來一步一步達成。

第二:建立可持續性的執行策略

姆斯說:一般人的減肥計畫會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一下子採用太激進的手段。

可能是一下子吃很少,或者是一次把碳水化合物戒掉,這種方法一定會失敗。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在幾十年後還能保持身體健康,那循序漸進、可持續性的策略才是關鍵。

第三:將訓練成為一輩子的生活習慣

我還是要一再強調,撇除運動員和職業選手,我們絕大多數的一般人,訓練的目的其實不是減肥,也不是練出超大的肌肉,更不是跑一場極地超級馬拉松。

而是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還能自由地運用我們這個身體去環遊世界也好,體驗人生也好,最重要的是無病無痛地走完這輩子。

這需要我們將日常訓練變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並且專注在每一天過程,而不是那遙不可及的目標。

第四:做自己的專屬教練

我們當然沒有錢聘請一位專屬教練,也沒有錢去開一間補給品公司。

但我們可以當自己的教練,調配自己的補給品啊!

你有沒有發覺,其實姆斯和 Mike 的秘密其實也不算什麼秘密,因為我的文章幾乎都講過啦!

但是 Mike 知道怎麼去視姆斯每天的狀況,來給他最適合當下的訓練或飲食。

只要我們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持續訓練,並且根據自己的恢復狀況來動態調整訓練強度,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的每一刻處於巔峰狀態。

學英文的科學方法!弄懂底層邏輯,讓孩子學美語不再痛苦走彎路(還可以省 100 萬)

學英文的科學方法!弄懂底層邏輯,讓孩子學美語不再痛苦走彎路(還可以省 100 萬)

認識大腦學習的方式,學英語不再走冤枉路!

我的女兒三歲半了,最近在做一些功課,準備讓他學一些東西。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英文了。

之前有網友問我英文是怎麼學的,怎麼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但其實我心虛得很,當年那個土炮方法好像有點用,但我也不確定那是不是最正確的方法

於是我又開始一頭栽進去研究,借了這兩本書:

一本是《大腦這樣「聽」》,另一本是《大腦與閱讀》

我還看了這個領域頂尖專家的影片,和美國國家閱讀小組出的一個快 50 頁的報告,才發現我們夠學會一個語言的聽說讀寫,是多麼精密複雜的一件事情。

而我們幾十年來學英文的方式,根本就是逆天的啊!難怪那時候學得那麼痛苦!

這篇文章是「學英文的科學」的上集,我會分享這一個月的研究成果,讓孩子學英文可以少走彎路,讓他們能用英文自在地和外國人交談、做朋友,長大後能有機會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學英文的科學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學英文」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我出社會到現在完成的這些事情,像是成為海外業務、到騎車環遊世界,一直到邀請到 Dan Mace 來台灣,都要感謝英文能力。

我現在得以每天吸收國外資料,整理成為頻道的內容等等,最關鍵且重要的技能,當然也是英文能力,沒有之一。

我很清楚能夠無障礙運用英文,在這社會上佔有多大的優勢。

所以為了女兒的未來,這個主題我真的研究得超深入。

我甚至去訪問了「台灣雙語無法黨」的黨主席蕭文乾博士,終於把一切都串起來了。

我可以保證,如果大家有耐心花一點時間把這一集看懂,絕對會在「學英文」這條路上省下超多時間。

(甚至還能幫你省超過一百萬喔。)

很多資訊我大概是看了 3 次以上才整個串起來的,大家如果沒看懂可以多看幾次。

接下來我會依照以下順序來跟大家說明「學英文的科學」:

  1. 人類學會一個語言的順序
  2. 負責聽說的 3 個關鍵大腦區域
  3. 這 3 個區域怎麼合作
  4. 大腦怎麼閱讀英文
  5. 美國人自己的英語學習危機

人類學會一個語言的順序

人類學會一個語言的順序能夠使用語言來溝通合作,絕對是人類能夠成為地球霸主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到底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超越鯨魚、大象這些能用聲音溝通的動物,發展出一套這麼詳細的語言,已經沒辦法考證。

但是《人類大歷史》這本書裡有講到:

我們的祖先智人透過距今七萬到三萬年前發生的「認知革命」,讓我們得到很多優勢。

認知革命之後,人類開始能夠用語言即時且精準的溝通,這讓我們人類具備了規劃並執行複雜計劃的能力。

像是圍捕野獸、組織團體、形成部落,以及透過講故事達成大量陌生人之間的合作等等,都要透過語言。

但是在這認知革命前,人類是經由上百萬年的演化而成的。

像是長出了舌骨、調整聲帶到嘴巴垂直與水平距離的比例,以及耳朵的形狀等等。

是經過演化,我們祖先的喉嚨才有辦法發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而他們的聽覺神經也才有辦法辨別差異。

所以聽和說一個語言,是經由超過上半萬年的演化,內建在我們人類身上的能力。

而文字的出現,一直要等到距今五千五百年前蘇美人的楔形文字

這從演化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人類還來不及長出一個專門用來讀寫文字的系統。

所以人類的聽說能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不用特地去學。

只要五官的功能是正常的,也在正常的環境中長大,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學會講話。

但是讀寫是最近才加上去的能力,必須特地去學,而且是要用明確、有結構的學法。

再強調一次:

「聽說」和「讀寫」必須分開學,而且必須循序漸進。

要先把聽說能力學扎實,之後學讀寫才能夠事半功倍

這一點超級重要,請大家先記好。

負責聽說的 3 個關鍵大腦區域

負責聽說的 3 個關鍵大腦區域我這裡細部拆解跟你說明,你就會知道我們每天習慣的動作,竟然會如此地精細。

首先來講語音的接收。

當音波經由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時,我們的耳膜會隨之振動。

接著帶動由三塊小骨頭組成的聽小骨,再將震動傳到耳蝸裡的液體。

耳蝸裡面有三萬個毛細胞,它們都會對特定的頻率特別敏感。

這些被某個特定頻率啟動的毛細胞會傳送訊號到對應的聽覺神經,最後才傳到大腦的聽覺皮層去做處理。

以上是聽覺系統的運作,接下來我要隆重介紹負責人類聽說的兩個大腦區域:

一個叫做「布洛卡區」,第二個叫做「韋尼克區」

「布洛卡區」是大腦用來產生語言的區域。

這包括語言的文法和形式,口說的語言,或者手語,或寫下來,甚至打字都是喔。

它位於左腦的前額葉,是法國醫師 Paul Broca 在 1861 年發現的。

他當時有個病人在 30 歲之後,雖然還聽得懂別人說話,但是嘴巴只能發出 Tan、Tan 的聲音,沒辦法正常講話。

這位病人在敗血症過世之後,Broca 把他的大腦拿出來研究,發現他在左前額葉那裡有損傷。

後來他也在十幾位類似的失語症患者的大腦中確認了這點,於是他認為這裡就是大腦負責製造語言的區域。

後世為了紀念他的貢獻,這個區域就被命名為「布洛卡區」。

但隨著腦神經科學的日新月異,科學家發現說話這件事情其實沒那麼簡單,其實還牽涉到布洛卡區以外的地方。

不過目前為了方便解釋,還是把「布洛卡區」當成負責說話的地方。

而「韋尼克區」是大腦用來理解語言的區域,包括口語和文字。

它位於左腦的顳葉區,是德國醫生 Carl Wernicke 在布洛卡醫生的研究基礎上,再區分另一種型態的失語症。

這種失語症其實是因為失去了理解語言的能力。

所以這類型的患者能夠很流利地講出一堆只有他自己懂的文字,但對其他人來說像是在胡說八道。

整理一下,人在掌控聽說能力上,有 3 個重要的區域:

  1. 負責接收語音的「聽覺系統」
  2. 從聽覺系統接收訊號並理解意義的「韋尼克區」
  3. 處理文法並且講出一句話的「布洛卡區」

這 3 個區域怎麼合作?

這 3 個區域怎麼合作?人類的大腦非常擅長辨別重複出現的模式,不管是影像或聲音都是。

嬰兒在子宫裡的最後 3 個月,他們就已經習慣自己母語的語調了。

而出生的 3 個月後,他們的「布洛卡區」和「韋尼克區」也開始更加活化。

這時候他們會從每天聽到的語音,去判斷哪些發音是重複出現的,要保留住,而其他的就會被排除。

大概 6 個月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能分辨母音的差異,12 個月的時候子音會加進來。

這時候的日本的嬰兒已經不能分辨 r 和 l 的差別了。

再過一陣子,嬰兒就能識別出母語,並且開始理解其代表的意思了。

爸媽都一定記得一件事,我們會指著自己的臉跟孩子說:「爸爸、爸爸」;「媽媽、媽媽」。

這就是幫孩子把這個聲音和意義產生連結。

而這個連結,就會存到「韋尼克區」

一直到後來,孩子終於叫了第一聲爸爸或媽媽,她看著我們開心的反應,就知道她做對了。

母語就是這樣慢慢學習起來的。

到了她三歲半的現在,當女兒聽到我跟她說「來吃飯」這句話時,她的聽覺系統會先接收到語音。

然後由「韋尼克區」理解這串聲音代表的意思。

這時候她如果想要繼續玩玩具,就會用「布洛卡區」提取「等一下」三個字的發音方式。

她會調動橫膈膜、喉嚨、聲帶、舌頭、下顎、嘴唇等等區域的運動皮層,共同運作後講出這三個字。

如果這時候我加上幾個字並且加重語氣,變成「趕快過來吃飯」,她的「韋尼克區」就能判斷出這句話的涵義和上一句話已經不一樣了:

如果再不趕快過來,爸爸可能就要把她的玩具收起來了!

於是她就會比較願意來吃飯。

當這 3 個區域的合作越來越順暢:

「聽覺系統」能辨識的聲音越來越細緻;

「韋尼克區」裡面儲存的聲音代表的意義越來越多;

以及「布洛卡區」去產生語言的能力越來越熟練,那母語的學習也就跟著越來越完備。

如果你覺得這已經很複雜的話,閱讀的複雜程度可能會讓你大開眼界。

大腦怎麼閱讀英文?

大腦怎麼閱讀英文?這段是「學英文的科學方法」的精華,也是幫你省一百萬的關鍵。

第一次看不懂沒關係,我是大概聽了十次不同角度的說法之後,才整個串起來。

前面講過:語言中的文字是近五千年才發展出來的。

這麼短的時間人類的大腦根本來不及有顯著的進化,所以大腦並沒有專門處理閱讀的區域。

大腦是要調動好幾個現成的區域來完成「閱讀」這件事情的。

其中最重要的區域也有 3 個:

  1. 腦後方的視覺皮層
  2. 前面講到的負責聽的區域
  3. 負責說的區域

對,你沒聽錯。

閱讀要靠聽和說的能力來完成,而且它們扮演了極關鍵的角色。

這邊就以英文當例子,但其他的語言的邏輯也都是一樣的。

當我們一開始學習英文時,視覺皮層中本來負責辨識人臉、物體的區域會先挪一塊出來,專門用來辨識英文字母的形狀。

認知腦神經科學家 Stanislas Dehaene 稱這個區域為字母盒

裡面儲存的每一個英文字母以及組合,我們的大腦都需要透過訓練,讓它們對應到特定的聲音。

像我們看到 cat 這個單字,我們會先把這個字拆成 c、a、t 這三個字母,個別對應到 /k/、/a/、/t/ 這三個聲音。

之後再組合起來,變成 cat 這個聲音。

這個就是將視覺連結到聽覺的過程,是學好閱讀的關鍵步驟。

接下來這個步驟也相當重要喔!

如果我們對這個單字還不熟的話,就會先調動「布洛卡區」,在口中輕輕把這個字念出來。

然後這個幾乎聽不到的音波震動,會被我們的聽覺系統接收到,之後才傳到「韋尼克區」去解讀意義。

到這裡為止才完成整個閱讀的過程。

這裡可以做個試驗,我接下來會秀出一句英文,你可以試著閱讀並理解這句話代表什麼意思。

準備好了嗎?來了喔。

The erudite polymath expounded upon the intricacies of quantum entanglement, elucidating the esoteric confluence of subatomic phenomena with unparalleled perspicacity.

是不是超難懂的,光要看完整個句子都很吃力對吧?

你有注意到剛剛在閱讀這個句子時,自己會不知不覺試著念念看嗎?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熟的單字時,就一定得要調動與生俱來的聽說能力,來幫助我們理解。

科學家也發現:如果一個人的閱讀已經非常流暢,他某種程度可以跳過自己輕輕念給自己聽的階段。

這表示他幾乎可以直接將閱讀到的字對應到其代表的意義。

但我說是幾乎,而不是完全喔!

專門研究語言的頂尖神經科學家 Erich Jarvis 在他的實驗室發現:

即使你是在大腦裡面講話,沒有真正發出聲音,這時候如果放一個肌電圖的探針在喉嚨,還是可以偵測到訊號的。

而這個訊號就會被聽覺系統接收,再經由韋尼克區理解文字的意思。

所以不管怎樣,在閱讀的過程中,大腦中三個用來聽和說的區域,是一定會參與的

已經有很多的案例指出,很多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其實是因為他們的聽覺出了問題。

再強調一次閱讀的完整過程:

眼睛看到英文單字後,視覺皮層會先接收到,把英文字母拆開後,對應到「字母盒」裡面的聲音。

之後再經由「布洛卡區」調動說話相關的肌肉,輕輕地,或者根本就是在腦中默念,將這個字念出來。

這個訊號經由聽覺系統傳到「韋尼克區」,理解這個「聲音」是什麼意思。

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解讀文字的聲音,然後說給自己聽的,來理解文字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聽」的能力和「說」的能力沒有先練起來,那你的閱讀也練不起來。

呼,就是這一句值一百萬。

想知道為什麼,請繼續看下去。

美國人自己的英語學習危機

美國人自己的英語學習危機你相信嗎?英文是母語的美國人,他們的閱讀能力比你想像中低很多。

從有紀錄以來,美國小朋友的閱讀能力都相當不理想。

根據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 NAEP 的統計:

在 2022 年四年級的孩子中只有 33% 的閱讀能力達到該年級熟練的等級,只有 63% 達到基本水準。

到了八年級,能達到該年齡熟練等級的只剩 31%,基本水準的也只有 70%。

這些數字都比 2019 年退步,而且和 30 年前比起來,可以說是原地踏步。

這是不是超乎你的想像?

全世界最強大、科學家最多的美國,竟然搞不定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教學,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美國人對於怎麼教孩子學英文這件事情,已經吵了兩百年了。

各種方法莫衷一是,但一直都沒有一個科學化的方法出現。

一直到 1990 年代,各派教學法越吵越兇,所以在柯林頓政府和當時國會的號召之下,National Reading Panel 國家閱讀小組終於在 1997 成立了。

這小組有 14 名成員,他們有的是教育家、有的是科學家、還有人是以學生家長的身分參加。

他們的責任相當重大,就是要審視當時已經超過 10 萬篇有關閱讀的研究,用最超然中立的立場,找到教導兒童閱讀的最佳方法。

這是一個相當嚴謹的過程喔!

每位成員都要宣誓沒有跟任何出版商有利益衝突,而且要將每次的會議公開給大眾,並且錄音下來。

畢竟他們的研究成果,將會影響到整個美國的國力啊!

於是在 2000 年的四月,這份小組出了一份長達四百多頁的報告,叫做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這份報告終於把這個艱鉅的任務達成了,但這有哪個老師看得下去啊!

於是他們又在 2005 年出了一篇 Practical Advice for Teachers,只有 48 頁,將學英文的科學方法歸納成 5 大步驟。

(這個我就有看完了。)

但是文件出了之後,事情就解決了嗎?

當然沒有啊!

美國教育界還是混亂了很久,一直到這幾年才有越來越多的政府把 Science of Reading,這一套學英文的科學理論,明訂到課綱裡面。

其中包括今年的紐約市市長 Eric Adams

學英文的科學方法大整理

以上就是關於學英文的科學方法,最後再幫大家整理一下:

要聽懂一個語言,會調動聽覺系統到「韋尼克區」這條路徑;說話則是調動「布洛卡區」以及發音的相關肌肉。

閱讀則是將視覺系統加進去,讓文字和聲音產生聯繫。

完整路徑是:視覺系統→字母盒→「布洛卡區」→聽覺系統→「韋尼克區」

講成白話就是:閱讀這件事的過程,是解讀文字的聲音,然後說給自己聽來理解意思

下一篇文章我會試圖講清楚,這 Science of Reading 的五大支柱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對應到以上這個路徑的。

我也會解釋到底為什麼學英文這麼困難,竟然連美國人都學不好?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我們台灣的英文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以及要如何利用這套國外專家嘔心瀝血研究出來的方法,來學好英文。

這真的是一個超複雜的大工程,請大家耐心等待。

如果你覺得「學英文」這件事情很重要的話,也請你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

4 個科學認證的必備新年目標,讓 2024 成為人生最棒的一年!

4 個科學認證的必備新年目標,讓 2024 成為人生最棒的一年!

把這 4 大支柱顧好,其他大大小小的夢想都能順利完成!

又來到新的一年啦!祝你新年快樂!

不知道你去年跨年夜有沒有衝跨年晚會?

還是像我一樣看完電視的 101 噴發之後就早早躺平了(老了嗚)。

不管去年你過得怎樣,還是要給自己一個大大的嘉許喔!

我們都常常習慣看到自己沒做到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其實已經很努力,也完成很多成就了。

真的!現在就先暫停一下,想 3 個出來再繼續看下去。

想不出來?沒關係。

這篇文章,我要綜合過去一年的研究心得,來分享我自己「新年新希望」一定會加進去的 4 大必備新年目標及其達成計畫,讓你明年的這個時候,能夠完成大大小小的夢想,衷心為自己感到驕傲!

又到了這年度盛事:制定新年新希望的這一天啦!

不知道你去年的執行率是如何呢?

說來慚愧,我去年又是個超級混亂的一年。

先是從 Intel 離職,再度從一艘大船跳到海裡,自己開著一艘小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航行。

而且前方沒有一條確定的航道,只能用「紀錄指針」來決定下一個目的地,超級刺激的。

(尾田老師真的神,創業真的就好像在新世界航行。)

所以我制定的有關工作上的計畫整個亂掉,一直在變動。

但我要嘉許自己的是,家庭、社交、和健康都有顧到:

像是定期安排家庭旅行,我終於在疫情之後第一次帶著老婆女兒出國;

我也主動去拜訪好朋友,進行有品質的社交;

在健康方面,我也維持了平均每周 4 次以上,每次 45~60 分鐘的 zone 2 訓練;

而我的平均睡眠時間也達到了 7 小時 20 分,睡眠品質平均也有 80,身心狀況維持得都還算不錯。

喔對,還有頻道的訂閱也順利破十萬了!所以我給自己打個 80 分吧!

我有預感今年一定會變得超級忙,所以一定要有非常縝密的計畫,才不會讓計畫落空,甚至連身心健康也賠了上去。

我也終於知道為什麼以前的目標達成率這麼差了,是因為我沒有把以下 4 件事情變成預設的新年目標。

接下來我會把這一年多的體悟分享給大家。

4 大新年目標:夢想成真的關鍵

第一:數位斷捨離計畫

第一:數位斷捨離計畫最近我聽到我最推崇的生產力大師,Cal Newport 在節目上回答一位聽眾的問題。

那位聽眾問到:「他現在 30 歲,感覺人生卡住了要怎麼辦?」

Cal Newport 是大學教授嘛,所以他看過太多類似的例子。

他說他給這些被困住的年輕人一律的答案,就是「重新和科技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

這些科技包括你的手機、電視、和社群媒體等。

他說這些科技公司實在太厲害了,他們會用盡辦法去欺騙我們的大腦,讓我們以為這些科技可以滿足身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但事實上並沒有。

社群媒體會讓你以為你有在和人產生連結,但事實上那都是極淺薄的「連線」;

許多平台也會讓你以為自己好像獲得了很多資訊,學到了很多知識,但絕大部分都是知識含量不高的雜訊,更多的是廣告和詐騙;

電子遊戲會讓你以為自己過關斬將,好像達成了很多成就⋯⋯但事實上你什麼都沒完成。

所以好逸惡勞的人類,就會傾向於坐在家裡的沙發,使用著這些科技,以為我們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但其實上並沒有。

而我們的原始大腦得不到滿足,就會越來越焦慮。

更別提這些平台會引發人類底層的一些負面行為,像是忌妒、仇恨、從眾等等。

於是我們會不斷追求這些短期的多巴胺刺激,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所以第一個新年目標,就是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數位斷捨離」這件事情,我去年自己執行過、我老婆執行過,還有一位我很佩服的從事 NGO 的朋友也跟著執行了。

他本來已經很少用臉書和 IG 了,但他說在完全停止使用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和之前判若雲泥。

強烈建議大家,在做所有計畫之前,先讓自己被綁架的大腦能夠重開機,我們才能清楚看到自己的願景是什麼。

其中包括你想要在哪裡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這輩子的的志業。

我目前的計畫是一年安排一次數位斷捨離,時間就是在農曆假期加上前後各十天。

這讓自己除了能和家人好好相處以外,也可以再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

這個願景有改變嗎?自己有沒有離它更近一點了?

今年能夠做什麼事情,來讓這些願景更清晰呢?

自己在工作和志業上的規劃和計畫是什麼,要學習什麼東西?

要賺多少錢?完成什麼目標?以及細部的執行計畫和檢測點是什麼?

詳細的「數位斷捨離」和「設定目標」的步驟,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先前的文章。

第二:身心健康計畫

第二:身心健康計畫我這幾年最深刻的體驗,就是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人生三大支柱的重要性,以及做年度計劃時,要怎麼安排時間給這三大支柱。

這三大支柱除了前面講的「工作和志業」, 還有「身心靈的健康」,以及「家人和朋友」。

這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而我在設定新年目標,以及做相關計畫時,也一定會按照重要性來分配時間,要不然時間一定會很容易被工作給吃掉。

就好像在玻璃罐裡面裝砂石,最先裝進去的一定是比較大的石頭,那就是你的身心靈健康;

第二順位是中等的石頭,那會是你的家庭和朋友;

最後才是細小的砂石,那才是你的工作和志業。

身心靈健康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一個支柱,如果沒有它,人生要達成什麼遠大的願景都只是空談。

而身心靈健康最基本的三件事情,就是睡眠運動冥想

它們一定、必須、絕對要被安排在年度計畫裡面,而且完全不能妥協。

在睡眠方面,我今年會確保躺在床上的時間能夠到 8 小時,並且固定在晚上十點到早上六點。

我去年的平均上床時間是 11 點半左右,起床則是 7 點,所以我今年的目標是要整個提前一個小時。

在運動方面,去年我的運動時間是平均每天 29 分鐘,我今年會大幅增加到平均每天 45 分鐘。

我可能會一週練六天,作弊日休息,並且把重訓和游泳加進去。

去年我沒有把冥想時間記下來,但今年我會開始確實記錄,目標是每天 15 分鐘。

這樣算起來每天花在身心靈健康的時間,加上運動的準備、熱身、收操等等,只有區區 10 小時而已。

但是這 10 個小時,會成為你能不能完成人生願景的基石。

再強調一次,這個是絕對絕對絕對不能妥協的!

如果你同意的話,買個智慧型手錶或筆記本都好,把每天的數字記下來,我們明年來分享一下彼此的成果。

第三:家人朋友計畫

第三:家人朋友計畫之前我有很多篇文章都提到:我們人類與生俱來就是社交的動物。

我們必須經由自己的家庭、部落、以及和他人的合作,來讓自己能夠存活、甚至把基因傳下去。

我們在和家人或朋友聚會時,大腦會分泌血清素催產素等等能夠幫我們紓壓、感到幸福的神經調節物質。

對我們人類來說,社交活動是絕對必須的。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社交活動都可以有這個效果喔!

有兩本書我之後一定會好好跟大家分享,《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以及《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這兩本書的作者 Lisa Feldman Barrett 是位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

她在《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裡面說過一句話,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對一個人類的腦神經系統最棒的東西,是另外一個人類,而最糟的事情,也是另外一個人類。

所以你要確保自己身邊的人,都是能夠讓你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的。」

不管有沒有血緣關係,你會覺得跟某些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的一言一行都好像在對自己情緒勒索;

而和某些人相處時,總是能覺得被愛、被支持,想要跟那些人多相處一點。

同樣的,當我們去參加社交活動時,有一種是你參加完之後會心累到不想講話,感覺要大睡個三天三夜才能恢復;

另一種則是覺得有被充到滿滿的電,會很期待下一次的那種聚會。

對我這種 MBTI 測出來是 INFJ,內向指數 100% 的人來說,那種和客人應酬的場合,或者是參與者很多,但需要不斷打招呼介紹自己的場合,都會讓我去掉半條命。

而跟家人或者好朋友聚會,甚至是和志同道合的 Podcast 來賓對談,結束之後都會讓我感覺法喜充滿,有滿滿的動力繼續走下去。

所以我在做計畫時,會先分別那些人和聚會是能幫自己充電的,平均每個月安排一次。

而我每 2~3 個月也會帶老婆女兒出門走走散散心。

這些時間是僅次於身心靈健康的重要性,需要把時間先預留出來的。

而那些無謂的應酬或大拜拜,則是我會極力避免的,我寧願把時間拿來陪家人或睡覺看書都好。

第四:進化腦強化計畫

第四:進化腦強化計畫前面兩大支柱的計畫搞定之後,接下來就要擬定「進化腦」的強化計畫,增加我們的意志力。

這會讓我們制定的這些計畫有比較大的機率能持續執行下去。

我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用腦神經科學解釋「意志力」的原理,以及歸納出一個「意志力公式」,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我這裡簡單複習一下:

講到意志力,大家腦子一定會浮現出一個經典的畫面,就是我們耳朵兩邊打架的天使和魔鬼。

請記得:天使和魔鬼都是真實存在的。

魔鬼就是我們大腦裡面比較原始的部份,我稱之為原始腦

這包括掌管恐懼的杏仁核,以及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還有產生戰與逃這種原始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

原始腦是幫助我們老祖宗活到現在的關鍵。

而天使,就是我們熟知的前額葉皮質

這是我們人類大腦經過演化而來的一個區域,我稱之為進化腦

它掌管了我們理性、邏輯、做長遠計畫、控制情緒、保持專注的能力,它就是我們的意志力來源。

所以那些展現意志力、違反人性的行動,都是進化腦指揮我們去做的。

為什麼說是違反人性?

因為像是一大早起床去跑步、拒絕眼前的垃圾食物、存錢這些事情,如果你在原始世界做,那你的基因就很有可能沒辦法延續到現在。

因為一大早跑步會消耗你的體力,等一下可能就沒力氣去打獵,或者跑不贏別人,最後成為獅子的食物;

拒絕眼前的熱量,就會減少你在找不到食物的時候可以活下去的機率;

而原始人當然沒有存錢的概念,他們的眼前就只有一個計畫,就是活過今年的冬天!

以上我舉的 3 個違反原始人性的行為,就可以對應到三個分類:

  1. 逼自己做
  2. 抗拒誘惑
  3. 計畫未來

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經過漫長演化之後,我們的進化腦所具備的能力。

近年來因為腦神經科學的日新月異,科學家更是找到了前額葉中的一個叫做 Anterior Mid-Cingulate Cortex,簡稱 aMCC 的地方。

它就是意志力的來源。

在這篇也是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的實驗室發表的論文,就講到這個 aMCC 就是讓我們大腦能夠頑強地達成目標的區域。

aMCC 的活動程度,和各個領域的績效和成就存在正相關。

不只如此,肥胖、憂鬱、飲食失調等,都有可能是由於 aMCC 功能失常造成的。

那要怎樣才能練到這個地方呢?

其實很簡單,但也是有點違反人性:就是做自己比較少做、甚至沒做過、有挑戰性的事情

像是做中高強度的運動、學一個新樂器或語言、或是組織一場活動或演講等等。

這些事情都會啟動你的 aMCC,讓它能過活躍起來,評估自身的狀況,調動資源來完成這些任務。

而 aMCC 如果持續保持在很有活力的狀態,你其他的領域也會同樣受惠,能達到更高的成就。

以上就是我過去一年領悟的,今年必備 4 大新年目標,以及如何達成它們的計畫。

如果能讓它們常駐在自己的新年新計畫,那你的工作目標、財務目標、減肥目標等等,都會有比較高的成功率。

再幫大家複習一次:

  1. 數位斷捨離計畫
  2. 身心健康計畫,其中包括睡眠、運動、冥想
  3. 家人朋友計畫
  4. 進化腦強化計畫

期待大家今年和我一起努力,明年一起來看豐碩的成果吧!

十萬 Q&A!大家最好奇的 4 大問題,一次回答!

十萬 Q&A!大家最好奇的 4 大問題,一次回答!

專業領域是啥?怎麼學英文?如何逆轉負面思考、保持動力?團隊現況以及未來方向

期待已久的掛牌典禮終於到啦!

哇,YouTube 頻道終於十萬訂閱了,這一路走來真的不簡單啊,尤其去年在有正職的狀況下經營頻道,真的是用生命在拍片啊

還是要再次感謝支持我的朋友啦!

這篇文章就是十萬 QA,我也會跟大家分享我接下來的方向和計畫。

謝謝大家在我生日那天踴躍的祝福啊!

當時人在日本的我真的超感動的。

這次和老婆女兒一起出國,最大的感想就是,身體真的要顧啊!

雖然這次因為帶了一隻不受控的屁孩出門,已經盡量把住宿交通這些安排得很輕鬆舒適,但有時候還是得稍微趕一下車,把行李扛上扛下的。

還沒滿 40 歲的我可能覺得沒什麼,反正當背包客習慣了,但現在的我就真的很戒慎恐懼,千萬不能再發生去年閃到腰的事件。

託大家的福,這趟旅程相當圓滿,也相當幸運地看到了今年富士山的第一次白頭,我們都超級開心的。

在這裡也把這份幸運分享給大家。

接下來的十萬 Q&A,我會把大家的提問統整成 4 個問題:

  1. 專業領域是什麼?為什麼英文這麼好?
  2. 求學時期難忘、必做的事?
  3. 有關運動和飲食的最佳策略
  4. 如何才能逆轉負面思考,保持動力?

最後我也會跟大家分享我們團隊的現況以及未來的方向。

十萬 Q&A 四大哉問,一次回答!

十萬 Q&A 四大哉問,一次回答!專業領域是什麼?為什麼英文這麼好?

有觀眾想知道我的專業領域是什麼?為什麼英文這麼好,都可以直接看英文書籍?

其實我大學和研究所念的是電機和資工,而且還被退學過,總共念了四個學校、五個系。

而我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念原文書。

我現在都還記得,在我念了第三次大一的時候(對,我念了三次大一),那時候因為想拚轉系,所以只好用功念書,硬著頭皮啃那本微積分的教科書。

那時真的太痛苦了,到現在還有點 PTSD,所以現在我看到那種大本厚厚的原文書還是會很抗拒。

更不用說開口講了,我出社會前連一句英文也沒有開口講過。

但我在當兵的時候,下定決心一定要進科技業外商,所以我用一本朋友送我的書裡面教的方法,開始自己土炮練英文。

這本書就叫做《千萬別學英語》

這書名就深得我心啊,我最討厭唸英文背單字了!

而且作者說學語言一定要從聽力開始練,我覺得蠻符合邏輯的。

於是我就用當兵下部隊的幾個月時間,跟著書裡的四個步驟一步一步練下去。

但才開始練到第三個步驟不久,我就退伍了,還是一句英文也沒講過。

於是我做了一個改變我一生的決定,我把從來沒有沒出過國的自己,丟到澳洲去流浪兩個月。

我相信自己為了活下去,一定得開口講英文,兩個月之後如果我還活著,英文應該已經不錯了。

於是我買了生平第一張機票,第一次在泰國被 gay 搭訕,還進了他的房間差點被 OOXX。

我也在這趟旅程中,第一次過澳洲海關就被叫進小房間,第一次在正妹家沙發衝浪⋯⋯

坐泰航飛到澳洲

坐泰航飛到澳洲


跟泰國男同志共享美食


到他房間差點⋯⋯


過澳洲海關被叫進小房間審問


在澳洲正妹家沙發衝浪

經過了無數的第一次,鬧了無數的笑話後,才短短的兩個月,我就從一句英文都不會講的內向阿宅,面試上華碩的亞太業務部,然後派駐到印度去。

之後我當然就因為工作的關係繼續練英文啦,我還把我在印度的宿舍讓沙發客來住,也因此交了超多朋友。

好像講太多了,我覺得高動機、不怕笨、還有用對方法,是把英文練好的三大要素。

我之後有整理出更詳細的學好英文的科學方法,推薦大家去看這篇文章

求學時期難忘、必做的事?

沒想到也有學生在看我的文章耶,我以為都是像我們這種出社會的中年人在看的說!

我只能說:同學們,你們真的賺到了。

如果你們從十幾二十歲開始就開始重視自己的身體,那你們絕對有超高的機率能夠健健康康吃百二,也有機會賺到更多的錢,完成更多成就。

好,把話題拉回來。我想跟大家分享 3 個我最難忘的事。

因為我高中念的是男校,無聊死了,而且家裡管得嚴,也沒錢去念補習班,所以整個高中三年都在想我大學要怎麼好好玩。

所以一上大學我就放飛了,社團啊、聯誼啊、但花我最多時間的就是線上遊戲。

那時候《世紀帝國》和《星海爭霸》剛出來,我簡直玩瘋了,晚上都不睡覺熬夜連線,白天的課當然都翹光光。

結果我大一下學期就直接被三二退學了。

因為我是家族長孫,還是弟弟妹妹們的榜樣,所以這件事情對我打擊超大,這是我學生時期最難忘的事之一。

第二件難忘的事情就是玩社團了。

我唸到第三間大學的時候,曾經當過吉他社的社長,也在任內辦過很多大活動。

我帶著社團在社團評鑑拿下優等,也曾帶著團隊去參加全台最大的吉他比賽,並且拿下很好的成績。

擔任吉他社社長

在我荒唐又蹉跎的六年大學生涯裡,我在社團中學到的東西,絕對遠超過上課學到的,這些技能對我出社會之後的工作幫助超大。

我強烈建議大家,上大學一定要找個社團來玩,並且一定要當幹部。

你學到的技能、交到的朋友,絕對會讓你受用一輩子。

而我求學生涯中最難忘且熱血的事情,就是我的環島走唱王大冒險啦!

我在交大念研究所時,覺得自己長那麼大,竟然還沒有好好看過台灣,實在很遜。

所以我就跟當時跟交大吉他社的好朋友,相約一起騎機車環島。

但騎車環島實在太普通了,不符合我不正常的個性,於是我們訂了一個規則:

我們把吉他、音箱、麥克風架等器材全部背在身上,決定用賣唱來賺取一路上的旅費。

如果沒賺到錢,我們就要睡路邊或公園,如果成功的話,就封自己為環島走唱王!(很明顯是受了我人生導師魯夫的影響。)

然後我們就走到哪裡唱到哪裡,曾經到九份唱了九份的咖啡店,也到過綠島唱了綠島小夜曲(當時綠島鄉長還丟了一百塊)。

在羅東夜市的時候遇到下雨天,只賺了五百多,最多曾經在台南的大統一夜市,唱了不到一小時就賺了快五千。

在九份唱〈九份的咖啡店〉


在綠島唱〈綠島小夜曲〉


在羅東夜市只賺了五百多塊


在台南大統一夜市,不到一小時賺了快五千

最後我們玩了 19 天,唱了 12 個地方,旅費花了大概兩萬五,但我們賺了將近三萬塊!

我永遠都忘不了,當我們最後到新竹護城河唱最後一場,宣布自己成為環島走唱王的時候,我感到有一股電流從腳底板直通我的天靈蓋。

在新竹護城河唱最後一場

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這就是宣告一個夢想,然後扎扎實實完成它的感覺,實在是超級爽。

這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多巴胺大分泌啦!是真的會上癮的!

嚐到這個滋味後,我的夢想就越來越大,甚至辭掉薪水這麼高的工作去環遊世界,最後造就了現在的我。

什麼是運動和飲食的最佳策略?

除了這次的十萬 Q&A 以外,也有許多讀者針對我 Zone 2 還有飲食相關的文章問了許多問題,我在這裡就一併回答了。

很多人想要知道除了跑步或騎腳踏車以外,其他運動像是游泳啊、爬山啊等等可不可以練到 Zone 2?

答案是當然都可以啊!

只要持續 30 分鐘以上心率維持在大概 130 左右的活動,都多多少少可以練到 Zone 2,只是效果不同而已。

像我在家裡踩訓練台,可以控制自己整整一個小時心跳都維持在 135~140 左右。

那我這一小時中粒線體是持續不斷在工作的,這效果當然是最好。

如果出去約騎,那一定中間會有等紅燈或是下坡爽滑的時候,這時候心率就會降下來。

騎乘時間同樣都是騎一小時,但練到粒線體的效果就會差很多。

也有人問到,自己只要稍微跑起來,心跳就會很快地飆高,那怎麼辦?

其實這種狀況代表你平常太少運動,所以你的 Zone 2 很小或是幾乎沒有 Zone 2。

這樣的話,建議可以從散步、快走、或現在很流行的超慢跑開始,慢慢把你的 Zone 2 建立出來。

之後再進一步往右邊移,只要持之以恆,一定會有進步的

至於飲食,其實我研究到現在的結論是:

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有把運動搞定,只要在平日盡量吃營養均衡的奶蛋魚肉豆類,還有堅果全穀水果等原型食物,避免之前講過的添加糖、油炸物、精緻加工食品等,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

偶爾喝杯飲料吃個麵包,OK 的!

生活已經有太多事情要煩惱了,哪有時間在那邊斤斤計較算熱量啊!

只要把運動和飲食這兩個最基本的東西搞定,其他像是睡眠、壓力、甚至病痛等等問題常常就會不藥而癒了。

如何才能逆轉負面思考,保持動力?

這個問題許多朋友都有問到,也是我在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你可能會以為我要跟你說,啊就去泡冰水跑步,適度增加自己的多巴胺就好啦!

但我這邊要講的是別的,是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法。

我先問你一件事情,你對你的未來有願景嗎?

你有沒有想過,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五年後你人會在哪裡,在做什麼事情?

你知道為了達到這個願景,你需要做什麼事情?冒多少的險?付出多大的代價?

很多像我這個年紀,已經結婚有小孩,也有穩定的工作,甚至還背上房貸的人,可能會說:

「啊人生不就這樣,還能怎樣,就繼續上班繳房貸啊。」

但我在 10 年前從聯發科離職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我不要過那樣的生活」。

我想要過的是魯夫的生活,我想要到處去冒險、開地圖、認識新朋友。

我想要成為這世界上最自由的人

我只想做我真心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錢工作。

我想要對這個世界更有影響力,讓世界因為我變得更好一點點。

我想要完成我來這世界上的功課,好讓我下輩子能夠挑戰下一個。

你會不會很好奇,我現在離這個目標還多遠?

其實還遠得很。

有觀眾說我已經財務自由了,這簡直是天大的誤會。

你能想像嗎?我現在 45 歲了,沒有車也沒有房,今年才把信貸還掉一半,銀行的裡的總資產總算又變回正的。

這個客觀事實你拿到 ptt 上,一定被一堆人笑說是魯蛇。

但這十年來我不斷在冒險,探索自己真心想要做的事情。

從手機 app、做旅行內容網站、一直到疫情發生前的推廣台灣腳踏車旅行,失敗無數次,踩了超多坑。

我不但把當時存的近千萬存款花光還負債,自己的身心也都出了狀況。這都是我付出的代價。

但我一直沒有失去的,是我那個對未來的願景。

這個願景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清晰可見。

它是讓我不斷從挫折中爬起來、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精進自己的動力。

我最近在看阿諾史瓦辛格的新書《Be Useful: Seven Tools for Life》,裡面的第一個工具,就是 have a clear vision:擁有清晰的願景。

我看了實在點頭如搗蒜啊!

你對你的人生有一個清晰的願景嗎?

那是你真的超級想要的嗎?

你願意付出相對應的代價嗎?

如果以上 3 個問題都是堅決的 Yes,那其他像是如何增加多巴胺啦、如何紓壓啦、如何專注啦,都是技術上的問題而已,很好解決。

你要擁有的,是找到一個更清晰且夠想要的願景。

以上就是十萬 Q&A 啦!而達成這個里程碑之後,我對於頻道還有很多計畫。

我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

團隊現況以及頻道未來走向

團隊現況以及頻道未來走向

圖片來源:Yahoo 奇摩新聞

因為目前的工作量越來越大,我們終於有一位正職夥伴加入了!

除了我自己是船長,我老婆身兼財務大臣還有廚師以外,我們終於找到了一位戰力超強的戰鬥員了!

其實我和這位夥伴是六年前他還在念書時就認識了,那時候我請他兼職幫忙我一些事情。

我還記得當時我很中二地跟他說,我希望我的團隊就像是草帽海賊團一樣,

如果你的目標和我的目標方向一致,那我們可以結伴同行,你可以幫我成為海賊王,我也可以幫你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劍士。

甚至今年簽勞動契約上的正式職稱時,我還提議要不要直接寫戰鬥員(真的有夠中二),結果被我老婆打槍。

總之有了超強的戰鬥員加入,除了「不正常人類使用手冊」以外,我的 Podcast「不正常人類研究所」也終於要再次復活啦!

(已經停更兩次了,希望這次可以長長久久做下去。)

雖然做這個節目是成本也最高而且最沒有錢賺的,但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

我真的很想藉由這些不正常人類的故事,讓更多人能找到自己的願景,然後有勇氣去活出屬於自己的不正常人生。

而當你踏上了偉大航道後,你會發現怪物超多而且風高浪急,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這時候就需要「不正常人類使用手冊」裡的科學工具,來讓自己的身心隨時都處於最佳狀態,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越挫越勇。

所以有幾位網友問到能不能多介紹呼吸、以及冥想等身心靈相關的內容⋯⋯大家放心,這些全部都在規劃中。

我認為 mindset 的強度,絕對是偉大航道上的最關鍵能力,沒有之一。

除此之外,我當然也會在運動科學這個領域更加精進,規劃出一套適合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的全方位運動策略。

而我在近期也會在 YouTube 開啟會員功能,讓會員能夠許願主題、有個專屬的討論區。

這個討論區裡面也可能會有會員專屬抽獎或團購好康,以及每個月一次的會員直播等,而我會在直播裡面回答大家的問題。

目前細節還在規畫之中,如果你對會員權益有什麼建議,或者會員的名稱應該要叫做什麼等等,都歡迎你直接跟我說喔!

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社群,這個社群的成員都會有一個心目中理想生活的願景。

這個願景不分大小,你可以想要改變世界,或者像我一樣,只想和另一半好好地陪伴女兒長大。

而這個社群裡的大家都有一股強烈的動力,願意讓自己處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並且朝著心目中的願景前進。

如果這也是你的希望,歡迎加入我們。期待與你線上相見。

午睡完全攻略!科學研究揭露 4 大好處、最佳長度、1 個替代小睡的絕招

午睡完全攻略!

科學研究揭露 4 大好處、最佳長度、1 個替代小睡的絕招

現在是下午一點,你剛剛吃了個便當,回到座位上,開始覺得有點想睡,要睡一下嗎?

但是看看錶,午休時間快結束了,還是把剛剛沒寫完的 email 寫完吧。

但寫沒幾個字,感覺腦子好像蒙了層霧,怎麼寫都寫不順。

要睡一下嗎?還是再喝一杯咖啡撐一下?

這篇文章我要來幫大家解決這個上班族每天都會遇到的一個抉擇:到底要不要午睡?如果要睡,睡幾分鐘才夠?CP 值最高?

如果環境不允許,除了睡午覺以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恢復精神。

這篇文章分享的研究和密技保證會讓你大吃一驚,一定要讀到最後喔!

自從我成了「睡眠傳教士」,一遇到朋友就鼓吹睡眠的重要性後,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該不該午睡」

我自己是超愛睡午覺的,因為我通常都蠻早起的,早上也幾乎都會跑步。

我從吃飽午飯到三點的這段期間,真的超想睡,工作效率也不好。

所以只要我在家工作,下午就一定會至少睡個 15 分鐘

睡午覺的效果對我來說就像快充,讓我下午也可以完成許多事情。

接下來我會分為以下幾點分享我整理的研究結果:

  1. 為什麼人要睡午覺?
  2. 睡午覺的好處
  3. 最佳午睡長度
  4. 睡午覺的注意事項
  5. 一個取代睡午覺的超強補血法

為什麼人要睡午覺?

為什麼人要睡午覺?午睡的英文除了 nap 以外,另一個常用的字叫做 siesta。

這個字其實是從西班牙來的,西班牙人應該是全世界最看重午睡的民族了。

如果你要去西班牙旅遊,規劃行程時一定要看清楚店家的營業時間,很多下午兩點到四點是沒開的,因為大家都去睡午覺了。

整整兩個小時午休耶,狂吧!

事實上,很多地方自古以來就有午休的傳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午太熱了,什麼事都做不了,只能躲起來休息。

住在城市裡有冷氣吹的我們可能體會不到,但在一些基礎設施比較不足的國家,中午的高溫是沒辦法做任何事的。

我當時騎車旅行到蘇丹時,中午的氣溫是超過四十度的。

所以我和我朋友一定得算準時間,在中午前騎到一個小村莊休息,四點過後再繼續趕一段路,要不然在那氣溫下騎車是會出人命的。

除了氣溫以外,中午吃飽飯後血液流向消化器官,以及因為活動而產生腺苷的累積,都是會讓人昏昏欲睡的原因。

世界知名的睡眠專家 Matthew Walker 博士也說,當他用儀器去偵測人的大腦時,會發現人在下午一點到四點會有普遍的警覺性下降。

所以我們人類的基本設定,很可能就是一天要睡兩次。

除了以上的生理因素,導致我們中午會想睡以外,也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中午小睡一下,會對身心有許多好處。

睡午覺的 4 大好處

好處一:增加生產力

睡午覺絕對不是懶惰的象徵,而是在經過了一個上午辛勤的工作後,幫自己從疲勞中恢復,快速充電的一個相當有效的手段。

史上最推崇午休的名人,應該算是邱吉爾了。

他就算在二次世界大戰這麼緊張的時刻,也堅持每天午睡,他曾經說:

「午餐和晚餐之間的某個時候,你必須睡覺,不能妥協。

脫掉衣服上床躺著,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

不要認為白天睡覺會減少工作量,這是沒有想像力的人的愚蠢想法。

午睡後你才可以完成更多工作。」

那些認為午休會降低員工工作效率的老闆,聽聽邱吉爾的吧!

至於為什麼睡午覺之後工作效率會比較好,這要歸功於下一個好處。

好處二:恢復大腦認知能力

午睡最直覺的一個效用,就是讓精神變好,恢復大腦的認知功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睡一下午覺,就可以讓你回 email 的時候文思泉湧,上台報告報得口沫橫飛;

如果你是學生,中午小睡一下,包準你早上學的東西記得更牢,下午頭腦變靈活了,考試都考一百分!

(好啦我真的超愛食神,但我講的是真的。)

2021 年有一篇統合分析,在蒐集了 11 個實驗室的研究後發現:

有睡午覺的受試者,他們大腦的認知效能,比起沒有睡的人,有些許的增加,而在警覺性的改善程度,就增加得比較多。

我在之前講 888 工作法的文章中有提到,下午一點過後大腦是由血清素主導,本來比較無法集中精神,適合做一些較發散、需要創意的工作。

但如果你下午還是需要聚精會神趕老闆要的報告,那睡一下午覺對你會很有幫助。

好處三:增加運動能力

這幾年台灣的棒球迷一定都在持續關注一位獨角獸球員,就是顛覆了大家認知的雙刀流大谷翔平

他之前接受訪問時,說他會這麼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每天午休都要睡 1~2 小時,而且每天都把為他量身訂做的枕頭帶在身邊。

其實我們肌肉的力量和爆發力,除了肌肉本身的大小和身體能量是否充足以外,運動神經元調動肌肉纖維的能力,也佔了很大的因素。

尤其棒球選手在投球或擊球時,不只是爆發力,連集中力、反應能力都要處於最佳狀況,而這些能力都可以靠睡午覺來恢復。

2008 年有個研究找了 10 名健康男性,在讓他們前一天晚上只睡四小時的狀態下,隔天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可以睡半小時的午覺,對照組只能安靜坐著。(不會打瞌睡嗎?)

之後實驗人員測試他們的警覺性、短期記憶、耳內溫度、心率、反應時間、握力以及 2 米和 20 米衝刺的速度等。

實驗發現,午覺組的警覺性、短期記憶、選擇反應時間等都有了改善,衝刺速度也都變快了。

研究的結論是,睡午覺的確可以為睡眠不足的球員增進運動能力。

(為什麼會睡眠不足,是比賽前一天還跑趴嗎?!)

好處四: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水午覺也被發現有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007 年的一個大型世代研究,在蒐集了 23000 多名,長達 6 年多的病患資料後發現:

那些研究中定義為有「系統性睡午覺」習慣,也就是一周午睡超過三次的人,他們發生心臟病死亡的機率比起不睡的人,減少了 37%。

另外一篇在 BMJ 心臟期刊的觀察性研究也發現:一周睡午覺 1~2 次的人,比起不睡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也降低了 48%。

都相當高對吧!

但愛睡午覺的人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也有很多研究的結果是相反的。

一篇 2015 年的前瞻世代研究統合分析,在收集了 11 個研究,包含了超過 15 萬名病患後發現:

一天午覺睡超過 60 分鐘的人,比起沒有睡午覺習慣的人,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高了 82%,而且全因死亡率高出了 27%。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身體本來就不好的人,本來就會需要較長的午覺。

這篇研究的結論是:午覺的長度和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的關係,可能呈現 J 形曲線。

也就是說,睡午覺超過某個長度之後,疾病發生的機率反而會變高。

所以午覺要睡幾分鐘才是最佳長度呢?

最佳午睡長度最佳午睡長度

2006 年有個蠻有名的實驗,回答了這個疑問。

實驗人員招募了 24 位大學生,總共進實驗室做五次實驗。

每次受試前一天,受試者只睡五小時,然後分別就完全不午睡、睡 5分鐘、10分鐘、20 分鐘、和 30 分鐘的午覺後,進行疲勞度、大腦認知能力、反應能力等多種測試。

研究證實,與不睡午覺組的結果相比,5 分鐘午覺只帶來些許好處,但 10 分鐘的午睡馬上改善了所有指標,其中一些好處竟然可持續長達 155 分鐘。

而 20 分鐘的午覺後,大腦的認知功能要在 35 分鐘後才開始改善,並且可持續長達 125 分鐘。

30 分鐘的午覺反而會在醒來後造成一段時間的警覺性受損,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睡眠慣性 sleep inertia

但是清醒之後,大腦功能還是有 155 分鐘的改善。

這個實驗的結論是:10 分鐘就是 CP 值最高的午覺長度

才 10 分鐘就好了耶!

這是不是出乎你意料之外呢?

睡午覺的注意事項

睡午覺的注意事項如果你看了以上的研究,也開始想養成定期睡午覺的習慣的話,有幾個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一:盡量不要在下午三點後睡。

這麼做可以避免一下子將睡眠壓力卸掉太多,而影響晚上睡眠的深度和長度。

第二:盡量不要睡超過 30 分鐘。

午覺的時間最好控制在 10~20 分鐘左右,這也是梅約診所建議的。

如果午覺睡超過 30 分鐘,大腦就準備進入深層睡眠了。

如果進入深層睡眠,醒來後就會有上一個研究講的睡眠慣性,要昏沉好一陣子才會完全清醒,這也容易影響到晚上的睡眠。

第三:如果每天都昏昏欲睡,要午睡很久才能恢復精神,那很可能是身體出現狀況,要好好去做個檢查。

如果睡眠時間都有超過 7 小時,但每天都還是覺得睡不夠,那就要去檢查看看自己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

一個取代睡午覺的妙招

一個取代睡午覺的妙招

如果上班族在辦公室很難有適合的環境睡午覺,怎麼辦?

我進辦公室常會用一招從 Andrew Huberman 那裡學來的,做個 10~15 分鐘的 Yoga Nidra,中文叫做瑜珈休息術。

Andrew Huberman 則稱之為 NSDR- non-sleep deep rest,中文翻成非睡眠深度休息

大家可以上 YouTube 搜尋,有很多引導影片,可以選一個自己聽得順耳的。

基本上就是戴上耳機,把眼睛閉起來。

可以坐在椅子上就好,然後調慢呼吸,跟著指示將全身上下用意識掃描過一次,過程中最好保持清醒。

做完後明顯的可以感到自己的緊繃狀態恢復了,頭腦也清楚了許多。

做這種瑜伽跟睡午覺的功效很像,但是執行起來更方便,強力推薦給大家。

以上就是今天的午覺完全攻略,希望有幫到你。

如果有的話,也請你幫忙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還是要再次強調睡眠的重要,我真心認為我們只要把睡眠顧好,身體的許多問題都會不藥而癒。

再次推薦大家我這幾篇有關睡覺的文章,相信也都會對你有幫助。

一次弄懂「多巴胺」的運作機制,與多巴胺戒斷 8 步驟,幫你戒掉手機、電玩、購物成癮

一次弄懂「多巴胺」的運作機制,與多巴胺戒斷 8 步驟

之前有一篇文章講到了多巴胺,這個大家最常聽到,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的神經調節物質,並且介紹了 3 個實用的策略,來減少它造成的上癮症狀。

文章中介紹了一本 2021 年出版的書,《多巴胺國度》(Dopamine Nation),是由史丹佛成癮醫學診所的主任,Anna Lembke 教授寫的。

這本書我今年又看了第二次,深深地認為,如果你能了解並且掌握這個系統的運作機制,並且主動去操弄它,這絕對會讓你無所不能,打造你心目中理想的人生。

這篇文章我就要來介紹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以及戒斷它的 8 大步驟,讓你成為駕馭它的高效大師。

還是要讚嘆一下 Anna Lembke 博士,寫出了這麼一本引人入勝又可以造福人群的好書。

書裡把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解釋得淺顯易懂,還舉了各式各樣對各種事物上癮的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

其中甚至包括 Lembke 教授她自己的故事耶!

Anna Lembke 教授的故事

Anna Lembke 教授

圖片來源:www.annalembke.com

她在四十歲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跟長大成青少年的孩子相處,所以相當痛苦。

這時她想再生一個小孩,重溫養育嫩嬰的美好,但是她的老公不想,所以她的婚姻生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

於是她為了逃避現實,迷上了《暮光之城》這本小說。

我沒看過這本小說,當時看了第一集電影(我為什麼會去看?),看到一半就狂翻白眼然後睡著,所以無法知道樂趣在哪。

不過據 Lembke 教授所說,《暮光之城》在愛情、驚悚和奇幻等題材之間找到了一個甜蜜點,讓她在看完之後,腦內的多巴胺大量分泌,將她從痛苦的狀態拉出來。

但有看我先前文章的朋友就知道,多巴胺是永不滿足的

當我們感受到它突波後的那個低谷時,我們會感受到失落、甚至有點痛苦。

所以這時我們會去想要去尋找更多類似的事物,再度刺激它的分泌。

於是 Lembke 博士在看完《暮光之城》後,就一頭栽進了其他有關吸血鬼的愛情故事。

但吸血鬼還不夠,她又看了有關狼人、巫師、時間旅行者等等的愛情故事(也就是穿越劇啦)。

後來這些都沒辦法滿足她,她開始去找那種會把細節描述得很詳細的色情小說。

而當她拿到一本 amazon 的 kindle 之後,情況就失控了。

她只要隨手一點,想看什麼馬上就能看得到,而且體積這麼小,又不用怕被別人看到自己在看什麼書。

她有一次甚至還帶著去上班,在看完病人的中間休息時間讀。

於是一位既沒有經歷過創傷和貧窮等等上癮風險因子,而且家庭、生活、專業都堪稱人生勝利組,職業還是幫助別人戒除上癮症狀,堪稱是全世界最懂上癮機制的史丹佛教授,自己竟然也掉進了這個陷阱,沉迷於色情小說中。

哇,看到這裡我真的覺得 Lembke 教授真的太屌了,竟然坦承到這種程度。

而我覺得最棒的是,她讓大家知道,對事物上癮真的沒什麼好丟臉的。

上癮絕對不是因為你是個沒意志力的魯蛇,而是因為你的大腦生病了

當她有一次凌晨兩點還在熬夜看《格雷的 50 道陰影》,當她讀到使用肛門塞的情節時(這什麼鬼),她才意識到事情不對勁,一定要做些改變了。

但是要知道怎麼改才有效,我們就必須了解這篇文章最重要的概念:調節快樂和痛苦的翹翹板

什麼是多巴胺翹翹板?

什麼是多巴胺翹翹板?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Anna Lembke 教授在書中說,科學家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大腦中處理快樂和處理痛苦的區域是重疊的

你可以想像我們大腦中有一個掌管快樂和痛苦的翹翹板,我們就叫它多巴胺翹翹板好了。

當我們一大早起床,展開正常的一天時,這個翹翹板會維持水平,稍微往快樂的那邊傾斜,讓我們有動力下床去刷牙洗臉。

假設今天是星期六,下午要和另一半去看最近很紅的電影《芭比》,因為這電影廣受好評嘛,所以心裡很期待。

這時候翹翹板就會更往快樂的那邊傾斜,讓我們精神一下子好起來,好像做什麼事情都很有動力。

但同時間,我們大腦會有一個強大的自我調節機制開始發揮作用,試圖讓翹翹板回復平衡。

Lembke 教授說,你可以想像大腦裡有一群維持這個翹翹板平衡的小精靈。

這些小精靈會依照翹翹板的傾斜程度,出動足夠數量的夥伴,把翹翹板從快樂的那邊扳回來。

這個現象叫做體內平衡 homeostasis,是生物體內維持內部環境穩定的能力。

像是體溫、血糖、體內的水分等等,都有這樣的一個翹翹板。

這是因為我們人體要在一定的生理環境下才能正常運作。

但這個翹翹板在恢復平衡的過程中,小精靈沒辦法一次就很精準讓翹翹板變回水平,而是會往另一側繼續傾斜,然後才恢復。

就好像血糖發生突波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讓血糖降下來。

但如果血糖衝太高,身體就會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讓血糖一下子降得很低。

這就是我們飽餐一頓之後常常會覺得想睡的原因。

而多巴胺翹翹板也是,當我們因為某些事物的刺激而往開心那邊傾斜時,這些小精靈會把翹翹板以同樣的程度往痛苦那邊壓下去。

如果你是因為期待要去看電影,快樂程度可能只提高 10%。

這時大腦可能出動一隻小精靈,就可以把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壓下 10%。嗯,這樣應該還好。

但如果是吃下了一個巧克力,那這個快樂程度就會提高 50% 以上。

吃完之後大腦可能要出動兩隻小精靈,才能把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壓下 50%。

問題來了,50% 的痛苦和失落就有可能讓某些人不舒服了。

而消除這種痛苦最快的方法,就是再吃下更多的巧克力,硬是把翹翹板再往快樂的那端扳回來。

這就是上癮的原理,除了巧克力以外,以下列出其他行為會提高快樂的程度,讓大家參考一下:

  1. 性行為可以提高 100%;
  2. 尼古丁會提高 150%;
  3. 古柯鹼會提高 225%;
  4. 而安非他命還有《絕命毒師》裡的那種冰毒,會使多巴胺的分泌量增加 1000%。

根據這個比例計算,吸一次安非他命所帶來的快感,等於十次的性高潮。

所以你知道毒品是多可怕的東西了吧?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為什麼翹翹板會失控?

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造物者會把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設計成這樣?

其實不只是人類,這個系統是讓絕大部分的動物能存活下來的關鍵機制。

對我們的老祖宗來說,他們 DNA 內建的首要任務,就是活下去,然後盡可能把基因傳下去。

所以這個系統會驅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出外打獵。

打到獵物了,就會分泌多巴胺;把獵物帶回去部落接受大家的歡呼,也會分泌;

把獵物烤來吃當然會分泌,而喜歡的異性看你這麼勇敢,情不自禁和你共度一晚,當然分泌量爆棚!

但是到了現在的世界,這個我們老祖宗賴以為生的系統,反而有可能帶我們走向毀滅。

因為翹翹板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叫做耐受性(tolerance)

因為快樂過後,那個同樣程度的痛感,會讓我們渴望趕快獲得下一次快樂。

所以我們會想再馬上吃一塊巧克力,或是馬上再玩一輪線上遊戲。

而人類有個最基本的設定,就是好逸惡勞,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地節制,我們就容易不停地吃,不停地玩。

以 Lembke 教授的例子,就是不停地看色情小說。

但是反覆接受相同或類似的刺激後,向快樂端的傾斜幅度會變得越來越小,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而此時向痛苦端的反彈會變得越來越強,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個過程被科學家稱為「神經耐受性」。

也就是說,同樣的刺激所帶來的快樂會越來越少,而翹翹板在痛苦端那邊的小精靈也會越來越多,反應也越來越快。

於是我們就會感到越來越痛苦,這都會驅使我們去尋求更大的快樂刺激。

而在長期且大量的快樂刺激下,翹翹板就會越來越像痛苦的那邊傾斜,甚至小精靈們就乾脆在痛苦的那邊紮營住下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那個會讓我們開心的事物以外,我們不管做什麼都會提不起勁。

我們感受快樂的能力會下降,且更容易感受到痛苦。

對原始人來說,會讓他們快樂的不外乎就是食物和性行為。

但是為了獲得這些渴望的事物,我們祖先需要行動起來去得到它。

不是得走上幾十公里,冒著生命危險和兇猛的野獸搏鬥,就是你得和同族比你強壯的人打架,才有辦法爭取到交配的對象。

但是現代人不同。

我們正處於一個被「快樂」狂轟猛炸的世界,酒精、香菸、垃圾食物、電玩、社群媒體、甚至毒品,每樣東西刺激我們的強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這些成癮物質越來越多、越來越強、頻率也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容易取得。

我們的原始大腦進化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這世界的變化,所以就會產生很多上癮症狀。

而最糟的狀況,就是翹翹板直接罷工,這時不管做什麼,都沒辦法讓人提起勁。

Lembke 教授說,這就好像小精靈放棄比賽,帶著球和手套回家了。

駕馭翹翹板的絕招:擁抱痛苦

駕馭多巴胺翹翹板的絕招:擁抱痛苦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如果你真的走到了這步田地,去找 Anna Lembke 教授求救,她會教你一套戒斷的程序。

其實我自己目前就在這個過程中,我接下來會來詳細介紹這套方法,以及我自己的真實體驗。

在這之前,我要先跟大家介紹一個大絕招,讓我們可以避免走到上面講的那個最糟狀況。

很簡單,就四個字:擁抱痛苦

如果這整本書只擷取出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那就是:

「逃避痛苦只會更加痛苦,擁抱痛苦才能更加快樂」

很匪夷所思對不對?請聽我解釋。

前面提到,人性就是好逸惡勞,因此我們都在逃避痛苦。

有些人為了逃避痛苦選擇吃藥,有些人則選擇窩在沙發上,一邊吃鹽酥雞一邊追劇,有些人選擇看色情小說。

因為人活著就是很難啊!低薪、高房價、對未來看不太到希望,只要一靜下來,這些問題就會蜂擁而上。

所以我們總是會做一些事情,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

哪怕只是小小的無聊,我們都無法忍受。

加上現在有個讓我們分心的終極殺手組合,所以我們就會不斷分散對當下的注意力,去尋求短暫的快樂。

但是,這些所有試圖讓自己遠離痛苦的努力,只會讓我們的翹翹板失衡,讓我們變得更加痛苦。

而主動擁抱痛苦,就是解決這個狀況威力最強大的方法。

因為如果我們做些事情讓自己痛苦,還記得那個神奇的體內平衡機制嗎?它就會讓我們的翹翹板往快樂的那邊傾斜。

Anna Lembke 教授有一位患者在戒掉毒品之後,就是處於一個翹翹板罷工的狀態。

他做什麼都沒有動力,像是行屍走肉一樣。

有一次他無意間在打完網球後洗了冷水澡,雖然一開始很不舒服,但洗完之後感覺相當好。

於是他在接下來幾個星期裡,只要運動完就會沖冷水澡,發現每次只要沖完冷水,他的心情都會好起來。

所以他接著上網搜尋冷水療法,一頭栽了進去,不但讓他重拾活下去的動力,也把這件事情推廣到他的親朋好友。

這就是最典型的擁抱痛苦讓自己快樂的例子。

相關的原理可以去看我這篇文章,裡頭講述有個研究發現:

在 14 度的冷水泡一小時後,受試者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竟然增加了 250%,而且這個效應會持續好幾個小時。

而另外一種最普遍,會讓自己痛苦的方式,就是運動了。

說真的,不管我現在在怎麼習慣跑步,心裡也完全知道跑步帶給身體的諸多好處,但每次出門前還是會有點小抗拒。

尤其是排到間歇的那天,一定會拖很久才出門。

因為跑間歇真的很痛苦啊!但是我知道,只要我痛苦完之後,一定會自我感覺超級良好。

而只要我們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厲害,然後一整天都充滿動力,沒有一次例外。

原來當我們主動擁抱痛苦,將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傾斜後,我們的小精靈就會選擇到快樂的那邊待著,讓我們平時就一直處於快樂有動力的狀態

不只是身體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也是

如果我們主動去擁抱一些精神上的壓力,像是主動去報名演講比賽,給自己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或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自助旅行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讓我們的心智越來越強大,對壓力的耐受度也越來越強,甚至讓我們平常就處於很有動力的狀態。

現在回想起來,我之前去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兩年,每天要騎 8 個小時,還要睡公園、吃超商的剩食,甚至還卡在無人沙漠中差點死掉⋯⋯

這樣的痛苦經歷,或許正是我能走到現在的關鍵之一呢。

以上就是這本書最讓我受用無窮的知識,我還是強力推薦大家去找來看看。

我認為這本書的重要性,和 Matthew Walker《為什麼要睡覺》是同一個等級的,都是現代人必看的一本書。

接下來我就要來和大家分享戒斷的 8 個步驟,來幫助你們擺脫手機、電玩、購物成癮的問題。

多巴胺戒斷 8 步驟

老實講,我之前就是一個社群媒體和手機遊戲成癮的人。

因為從上一份工作離職後,壓力一直很大,再加上沒有一定得完成的工作要做,常常就會不知不覺把時間拿來滑手機。

就連上網找資料,大概會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會反射性地開臉書,半小時過去後,才發現連剛剛要查什麼都忘記了。

這導致我要做的事情累積越來越多,也讓我越來越焦慮。

有段時間我甚至還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遊戲裡我會操作一個小忍者,不斷升級武器去消滅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的殭屍。

看著那些殭屍一個一個被幹掉,就感覺我的焦慮好像一點一點被清除掉一樣(但其實並沒有)。

就跟 Anna Lembke 博士一樣,當我有天發現自己凌晨一點還躺在床上,強忍著睡意還是要解任務幫腳色升等時,我知道我得做些改變了。

Lembke 博士書中講到的戒斷 8 步驟,和前一陣子矽谷很流行的「多巴胺斷食」不一樣。

矽谷的斷食風潮是從心理學家 Cameron Sepah 博士在 2019 年的一篇文章:The Definitive Guide to Dopamine Fasting 2.0 開始的。

這篇文章以心理治療的認知行為療法(CBT)為基礎,列出了 6 種容易導致上癮的行為,像是情緒性吃東西、上網、玩遊戲、購物等等。

CBT 說,斷食就是為這些行為設下一些限制,來避免它成為反射性的行為,進而減少它們帶來的刺激。

舉例來說,就是要你自己訂下一個規則,像是要自己上班不要滑手機、晚上不要吃宵夜。

欸⋯⋯聽起來好像沒啥用?這些誰不知道啊?

而且事情傳到矽谷之後,常常就會變得怪怪的。

有個很流行的版本,就是在 24 小時之內,禁止會刺激你的一切事物。

不只是滑臉書或 IG,看訊息和 email、甚至連吃東西、喝咖啡、和其他人眼神接觸都不行⋯⋯

(這些人應該只能請假在家裡躺一天吧?)

很多人說他們執行斷食之後,頭腦靈活了很多,考試都考一百分。

但這真的有用嗎?

我個人是相當懷疑啦,我猜大部分的人隔天就恢復原狀了吧。

就像我前面講的,要讓失衡的翹翹板再次恢復平衡,是需要採用更積極的手段的。

隆重介紹:「多巴胺戒斷」 8 步驟。

這 8 個步驟相當好記,因為每個步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合起來,就剛好是 DOPAMINE

以下我就來一個一個介紹:

第一:D 代表 Data

Data 指的就是數據,這個步驟就是很客觀的讓使用者知道,自己上癮的程度。

Lembke 博士要她一位想要戒掉大麻的患者 Delilah,詳細把她使用的頻率、種類、以及用量詳細列出來。

接著她會把這些客觀的數字擺在患者眼前,讓患者先接受自己已經上癮的這個事實。

換成手機或社群成癮的人來說,最簡單的就是檢視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以及個別 app 的使用時間了。

在我執行戒斷之前,我的 FB 或是遊戲的使用時間,都是一兩個小時起跳的。

知道了之後,我整個嚇爛。

所以現在我已經把那些所有會令我上癮的 app 全部刪掉了。

第二:O 代表 Objective

Objective 也就是目的,指的是使用這些成癮物質的目的是什麼。

以 Delilah 的例子來說,她吸大麻的目的是為了要減輕焦慮,我玩手機遊戲的目的也是。

但是看臉書 IG 的目的呢?可能就比較多元了。

用社群媒體可能是想要看看朋友的近況,和他們交流,也可能是想知道最近發生了什麼事,不想錯過最新的趨勢。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想排除無聊。

(社群媒體還真多功能,難怪這麼容易上癮。)

第三:P 代表 Problem

Problem 當然就是問題

濫用這些事物,雖然好像能達成短期的目的,但總是會造成長期的問題。

長期抽菸和吸大麻會對腦部和心血管造成損傷,每天吃高熱量食物當宵夜會變胖。

而一天到晚泡在社群媒體上,不但會侵蝕掉你的時間,讓你沒辦法完成重要的事情,還會讓你因為比較心態產生焦慮:

為什麼某人可以一直玩一直爽,而我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為什麼某人看起來也還好,但隨便寫個廢文,按讚數分享數都比我高?

為什麼某人的影片整支照抄別人的,流量還能那麼好?

(這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戒社群媒體了吧。)

第四:A 代表 Abstinence

Abstinence 就是節制

確切走完以上 3 個步驟之後,第 4 個就是重頭戲:節制成癮物質的使用,也就是戒斷啦!

這裡的戒斷不是前面提到的矽谷流行的那套,而是整整三十天,徹底斷開你和成癮物質中間的聯繫

Anna Lembke 教授強調:

戒斷成癮物質之後,我們才能再次從較小的獎勵中獲得快樂,也能讓我們看到使用成癮物質和自身感受之間真正的因果關係。

這是讓翹翹板回復水平的必要條件。

而她在史丹佛成癮中心的經驗,患者平均要戒斷 30 天才有效

就毒品這種高強度成癮物質來說,一下完全不使用可能會發生很嚴重的戒斷症狀,必須要到專屬的醫療機構進行。

而其他物質的戒斷,只要有個完整的策略,以及親友的協助,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成功。

香菸和酒精這兩個危害最大的成癮物質,都有專屬的門診可以提供協助;

如果想戒手遊,就直接把遊戲角色砍掉,app 刪掉就好啦!

但如果要戒的是社群媒體,那就得要更縝密的計畫,要不然很容易失敗。

第五:M 代表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念

這一個步驟是我最喜歡,也認為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

我們會對成癮物質這麼快投降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我們一感到無聊,就會想找些事情轉移注意力;

一感到有一些不舒服,就會去找手邊能快速給我們快樂的東西。

在我之前講多巴胺的危害那篇文章裡有講到,要消除危害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等一下

我們現在處的環境快到讓我們一秒都等不得,也方便到讓我們一秒都不用等,連等一秒的機會都沒有,當然容易上癮。

Delilah 一開始聽到她得整整三十天不抽大麻,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辦到。

Lembke 教授跟她說:

「在情況改善之前,妳的焦慮感會變得更加嚴重,但一定要記住,這只是戒斷導致的焦慮。

一般患者會在兩周左右出現轉捩點,然後就慢慢好轉。」

Delilah 問教授:「那如果真的痛苦到受不了怎麼辦?能不能開點什麼藥?」

Lemble 教授說:「我給不了妳任何既能消除痛苦又不會成癮的東西,妳能做的,就是忍受痛苦。」

關鍵字又出現了,又是擁抱痛苦

但這次是去活在當下,感受自己的痛苦,甚至是那些成癮物質帶來的痛苦。

這點在我之前那篇改掉壞習慣的文章中有講到。

當我又有衝動去點開臉書時,我會先等一下,然後閉起眼睛,仔細想想:

我現在感受到了什麼,以至於我會想去開臉書?

我開了臉書之後會看到些什麼?

這麼做能夠解決我的問題,還是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我能不能做些其他的事情,來解決我現在的問題,例如,深呼吸幾下?

通常只要經歷過了 Mindfulness 這個步驟,那個衝動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消失了。

第六:I 代表 Insight

Insight 就是洞見

Delilah 成功戒斷大麻一個月,跑回去找 Lembke 教授時,好像換了個人一樣,整個人容光煥發。

她說她一開始痛苦得要死,第二天還吐了,她才意識到大麻對她身體的影響有多大,而這又增加了她繼續下去的動力。

隨著時間的演進,症狀真的慢慢變輕了,頭腦也漸漸靈活了起來,考試也都考一百⋯⋯(沒有啦)。

總之她焦慮的狀況完全解除了,也更喜歡在清醒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

在成功戒斷成癮物質一個月後,就會對成癮物質的影響有一個新的洞見,接下來就是最後兩個步驟了。

第七和第八:N 代表 Next Step,E 代表 Experiment

最後兩個步驟是計畫下一步加上做實驗

戒斷的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多巴胺(這是辦不到的);

也不是要你從此遠離所有會刺激你分泌它的物質(那活著要幹嘛);

而是讓你大腦內的翹翹板恢復平衡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重新考慮要不要繼續使用這些會讓你上癮的東西。

如果要的話,就必須制定一些計畫來實驗看看。

如果是香菸或酒精,有鑑於它們的成癮性以及對身體的危害,我建議戒了就戒了,從此跟它們一刀兩斷。

而手機和社群媒體,我們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降低我們再次上癮的機會。

像是我之前介紹的方法,把手機當成自己的注意力大敵,放在很難拿到的地方;

或是在瀏覽器裝上 StayFocusd 這個軟體,限制自己每天上特定網站的時間。

這些都是我實際使用過相當有效的方法。

至於社群媒體,以我這個以經營社群當職業的內容創作者來說,就需要更縝密的策略了。

我有一篇文章把我自己版本的「數位斷捨離」策略分享給大家,推薦有需要的人都去看看。

以上就是《多巴胺國度》這本書裡講到的戒斷 8 步驟,我自己看了覺得超級受用。

如果你身邊也有朋友對某些事物有上癮症狀,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看喔。

如果他覺得壓力很大還是得想辦法紓壓,也可以請你推薦我這幾篇講的有關紓壓的文章,相信一定也可以幫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