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是我最想要幫大家破除的一個迷思,就是「老了一定會掉肌肉」這件事情。
你一定常常聽到一個說法,就是隨著人類的老化,有些功能的退化是「無可避免」的,像是頭髮變白,皮膚長皺紋,不只會得到骨質疏鬆症,肌肉量也會下降,得到肌少症。
甚至很多人在三四十歲買房的時候,就開始「超前部屬」,一定要找有電梯的房子,好讓自己老了之後可以不用爬樓梯,或是感覺自己體力下滑之後,就會要自己多坐少動,平常避免提重的東西,避免閃到腰,或者盡量避免爬樓梯,要不然會磨損膝蓋等等。
殊不知,這樣的心態就成了自證預言,加速自己走向晚年生活無法自理的這條路。
今天我會跟大家解釋到底這個迷思是怎麼來的,肌肉減少的原因,以及要怎麼做,才能在你和家人老了之後,不但能行動自如,甚至還能上山下海,享受人生。
這篇文章我真的超希望大家傳給身邊的長輩看的。
真的只要一個觀念上的轉變,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尤其是這個會讓你生命最後幾年只能坐輪椅、大部分時間只能躺在床上的有毒想法。
我先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的肌力和肌肉量會跟著下降,提高得到肌少症的風險。
這些內容是我從 Physiological Reviews 這個生理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中,2019 年的一篇講肌少症的文章中節錄出來的。
我把連結放在這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載來閱讀。
肌少症是怎麼發生的?
肌少症的發生,是一個多重生理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
先從神經系統開始講。
根據研究發現,肌少症最早期的表現之一,是運動神經元數量的減少以及功能的衰退。
特別是控制第二型快縮肌纖維的運動神經元。
尤其是神經肌肉接合處(neuromuscular junction)的結構發生改變,會導致神經信號傳導效率下降。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雖然發出指令,肌肉收到的訊號卻變得模糊不清,導致肌肉無法啟動的情況。
同一時間,微血管系統也會隨著年齡退化,讓肌肉沒辦法得到足夠的養分和氧氣。
而在細胞層面,粒線體的數量和功能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沒辦法產生足夠的ATP供肌肉使用。
所以即便肌肉還在那裡,我們去徵召它的能力下降了,加上它自己的功能也越來越弱,當然就只能慢慢萎縮。
更棘手的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種慢性低度發炎的狀態。
這些發炎因子不只直接影響肌肉組織,還會促進衰老細胞的累積。
這些衰老細胞又會分泌更多發炎物質,進一步加劇肌肉功能的退化。
而在荷爾蒙層面,在老化的過程中,生長激素、IGF-1和睪固酮等促進肌肉合成的荷爾蒙也會減少。
而之前的文章講到的,用來刺激蛋白質合成的 mTOR 信號的敏感性,也會隨著老化而下降。
此外,負責修復以及促進肌肉生長的衛星細胞,它們的活化和增殖能力也會變差。
這會讓我們對運動等刺激的反應變得遲鈍,使得肌肉的修復和再生能力顯著下降。
所以綜合以上的種種不利因素,隨著我們年紀慢慢變大,肌力和肌肉量的減少似乎是個無可避免的趨勢。
所以目前在醫學上普遍有個共識,人類在 30 歲的時候肌肉量會到達頂峰,接下來就會逐年下降。
30~40 歲大概減少 3~5%,接下來每 10 年大概是掉 8% 左右。
65 歲之後會加速,75 歲之後每十年可能會掉高達 15% 之多!
但,這件事情是真的嗎?
這就是我今天要破解的迷思啦!
其實目前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以上說的不是必然的生理現象,而是你用一般久坐少動生活型態過日子所產生的結果!
2011 年有一個在網路上瘋傳的研究提出了最有力的反證。
一個全網瘋傳的研究
這篇研究的作者是一位在 IG 有超過一百萬追蹤的網紅醫師 Vonda Wright。
她是一名專注於運動科學的骨科醫師,專長是開髖部、肩膀和膝蓋的關節鏡手術。
她曾經是著名醫院的骨科研究所的院長,現在也持續執業中。
她還創辦了大師級運動員表現和研究計劃 (PRIMA),目的是在最大程度的提高運動員的表現以及將運動傷害減到最小。
除了專業醫學領域以外,她最廣為人知的是倡導「積極變老」(active aging)的概念,她想要改變全世界的老化方式。
一般人都認為老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從三四十歲開始就要一路走下坡。
很多人都認為,死前的一二十年,人生就一定會是在看醫生和臥病在床中度過。
但她從來就不相信這種說法。
她曾經在 The Diary Of A CEO 的節目上分享過一個故事,我覺得很動人。
Vonda Wright 醫師在 28 歲進入醫學院成為骨科醫師前,曾經在醫院當過好幾年的癌症病房護理師。
她照顧許多和病魔搏鬥的患者,有的成功,當然有的失敗了。
她在 23 歲那一年,陪著一位知道自己即將離世的患者度過她的最後一晚。
隔天她的姐姐和全家人一如往常地來看她,不一樣的是,姊姊穿著結婚禮服帶著她的未婚夫一起來。
於是她看著旁邊即將離世的患者,以及從走廊走過來即將要展開新生命的一對未婚夫妻,有了深深的體悟。
那時候她徹底地相信,人是可以沒有痛苦、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的。
於是她經歷了完整的訓練和實習,進入醫院開始研究之後,發現「老化必然導致衰退」的說法,其實是建立在人口研究的基礎上。
這些研究只是「觀察」一群人隨著時間過去身體產生的變化。
而這群人有高達 70% 的人平常過的是能坐就不站,能坐電梯就不走樓梯,的坐式生活型態(sedentary lifestyle)。
所以我們對老化的認知其實是建立在這群人的身上。
Vonda Wright 醫師於是想要向大眾證明這點是錯的。
她從她創辦的 PRIMA 計畫中找來了 40 名年齡在 40 至 81歲之間、每週訓練 4 到 5 次的高水平休閒運動員。
她的研究團隊對受試者進行了身體組成、股四頭肌峰值扭力、還有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測。
他們量化大腿中段肌肉面積、股四頭肌面積、以及皮下脂肪組織跟肌肉內脂肪組織量等等,並且看看這些組織長的是什麼樣子。
先看看下面這張圖,他們的瘦體重在各個年齡層間並沒有顯著差異,當然男生會比女生還多。
再看看下面這張圖,肌肉內的脂肪組織在各年齡層間也沒有顯著的差異。
再來看到峰值扭力(下圖),40 歲到 59 歲這兩組沒有顯著差異。
60 歲那組雖然有下降,但幅度也不算太大。
光看這些圖表你可能沒有感覺,來看看這個研究被瘋傳的一組 MRI 圖片。
上圖是 40 歲的三鐵選手大腿截面的圖片。
中間白色的是骨頭,周圍白色的是皮下組織,可以看到肌肉中間幾乎沒有脂肪組織的入侵,相當健康。
而上面這張是 74 歲的久坐老人的大腿。
可以看到他的大腿有一半以上的體積被脂肪組織所佔據,也入侵到已經少得可憐的股四頭肌。
看起來就像和牛的紋路一樣。
而下面這張圖你們可以猜猜看是幾歲的人的大腿,數到三公布答案喔。
一、二、三!
這個是 70 歲的三鐵選手的大腿。
來跟第一張 40 歲的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會發覺 70 歲三鐵選手的股四頭肌跟 40 歲的根本沒差多少,皮下脂肪甚至還少了一點。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這根本就是特例啦!
那 70 歲的照片一定是練武奇才,才能練成那樣啊!
好吧我也同意,但你練不成那個樣子,練到他的八成就好,再怎樣一定會比這張久坐的大腿好吧?
而且這篇研究的數據其實很清楚:
如果你每年都報一些比賽來當目標,每周一天練四到五次,至少到 60 歲,你的肌肉量和肌力是可以維持住的!
那下一個問題來了,要練什麼才好呢?
六七十歲以上的長輩,光是散步或是超慢跑夠嗎?
要怎麼做才能逆轉肌少症?
接下來我要分享一篇相當振奮人心的研究。
研究的主持人是 h-index 高達 128 的肌肉和蛋白質專家 Luc Van Loon。
他同樣也是認為肌肉量隨著年齡減少不是必然,而是少去鍛鍊它的結果。
如果不去練的話肌肉會掉多快呢?
有篇 2000 年的研究分析了從 18 歲到 88 歲總共 468 個人的 MRI,發現變老後肌肉量的下降主要發生在下肢肌群。
而且會從 45 歲開始開始加速,大概每 10 年會掉 1.9 kg,這樣算起來,人從年輕到 GG,下肢肌群的肌肉量會掉 30% 之多喔。
我們的骨骼肌肉纖維大概分成兩種。
第一種是富含粒線體,呈現紅色的第 I 型慢縮肌纖維。
它的氧化能力強,比較不容易累,我們平常在走路或做低強度活動時動用到的都是這種。
第二種是粒線體較少,呈現白色的第 II 型快縮肌纖維。
它通常是在做高強度、需要比較大的力量或爆發力的時候會用到,像是提重物爬樓梯,或者是趕公車等等。
那你覺得老了之後掉的肌肉會是哪一種?
肌肉量的減少是由於肌纖維的變小,或者是數目的減少呢?
要確定這幾個問題,就必須把年輕人和老人的肌肉挖一點出來看看,Luc Van Loon 教授的實驗就是這麼做的。
他們找了 25 名 23 歲左右的健康年輕人,以及 26 名 71 歲左右的健康老年人。
研究團隊先幫他們做 DXA 和 CT scan,然後把他的大腿肌肉作個切片。
看看下面這張比較圖,A 是年輕人的大腿,B 是老年人的大腿,老年人的肌肉量明顯少很多,而且已經被脂肪細胞入侵了。
再看看下面這個肌肉活檢的比較圖。
紅色的就是第 I 型纖維,黑色的是第 II 型,年長者肌肉的第 II 型纖維明顯比年輕人小很多,而第 I 型差異不算太大。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再看到,老年人的股四頭肌橫切面肌比年輕人小 14%。
而下面這張圖更是可以看到,這個差異主要是來自於第 II 型纖維。
研究人員也去計算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肌纖維數量,發現兩組沒有顯著的差異。
這再度證實了肌肉量的流失是因為肌纖維的萎縮,而不是數量的減少。
接下來就沒年輕人的事了,研究人員幫這些老人安排一些重訓課表,想知道流失掉的肌肉能不能練回來。
於是他們每週練 3 次,持續 6 個月。
菜單包括在腿推和腿伸的機器上各進行 4 組 8 到 10 次的重複。
此外還有加上一些胸推,和練背的水平划船、垂直向下拉,以及腹部運動,還有二頭肌彎舉和三頭肌伸展等上半身的訓練。
其實就是很基本的重訓動作啦!
前四周他們先從 60% 的 1RM 每組做 10-15 次,慢慢增加到 75% 的 1RM 每組做 8-10 次。
從第五周開始腿部重量加到 75%~80% 1RM,做 4 組 8 次,組間休息 1.5 分鐘。這是很典型的肌肥大課表。
而上半身運動就相對輕鬆,從第 5 週開始從 2 組增加到 3 組,組間休息 3 分鐘。
六個月過後,研究人員再幫他們做一次 scan 和肌肉活檢,發現肌肉真的是可以練回來的!
股四頭肌的橫切面從 68 平方公分增加到 74,增加了 9 %,離年輕人的 80 其實也不算差太多了。
而這個增加主要是歸功於第 II 型肌纖維的變大,足足變大了 24% 之多啊!
訓練前第 II 型肌纖維本來是比第 I 型小的,練六個月之後就反而比第 I 型大了。
所以這篇研究的結論是:老化所導致的肌少症,主要是第 II 型肌纖維萎縮所導致的,而不是肌纖維數量的減少。
而長期的阻力訓練,是有辦法預防甚至逆轉第 II 型肌纖維的萎縮。
對長輩來說,第 II 型肌纖維所能提供的快速反應能力和爆發力,對於預防跌倒相當關鍵。
像是爬樓梯、爬山等等需要較大肌力的活動,也需要更多第 II 型肌纖維才能做得到。
所以想要活動自如,上山下海,健康活到老,能夠鍛鍊到第 II 型肌纖維的阻力訓練,就是關鍵中的關鍵。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不曉得有沒有打破你對「老了一定會掉肌肉」這件事情的迷思?
去年歌仔戲大師陳美雲在家裡跌倒之後,就沒有醒過來了,讓許多戲迷相當地不捨。
根據衛福部在 106 年做的調查,65 歲以上的長者,大概每 6 人就有 1 人曾經跌倒,每 12 人就有 1 人因此就醫。
如果就這樣臥病在床,又會加速肌肉的流失,很多長輩就真的再也起不來了。
我覺得除了衛福部建議的,注意居家環境的防跌設施以外,加強長輩的肌力訓練才是治本之道。
你覺得呢?
真的很希望大家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的長輩,或是家裡有長輩的朋友看,或許就可以改變他們的人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