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運動科學

LeBron James 保持顛峰的 6 大秘密武器!一般人怎麼效法他的百萬美金身體保養策略💪

LeBron James 保持顛峰的 6 大秘密武器!一般人怎麼效法他的百萬美金身體保養策略💪

拆解頂尖球星的訓練以及恢復策略,讓我們能每天保持顛峰狀態

NBA 的球迷最近想必都被一個消息洗板了,那就是 LeBron James 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我想也不太可能會有來者的偉大紀錄:生涯 4 萬分、1 萬助攻、1 萬籃板啊!

有人估計,如果照他的夢想:和兒子一起在 NBA 打球(但應該很難),他在退休前可能會拿到不可思議的 45000 分

雖然他和 Michael Jordan 的 GOAT 之爭還是落居下風(我就是那個偏向 MJ 的),但沒有人會否認,他是籃球史上,甚至是職業運動史上最持久的運動員。

網路上流傳一個說法,說 LeBron James 每年花 150 萬美金來保養自己的身體。

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深入研究他到底做了什麼,以及聽了他本人和專屬教練 Mike Mancias訪談之後,我歸納了五個他很少公開說的秘密,以及我們一般人可以怎麼效法,才能像他一樣持續保持巔峰。

LeBron James開始講 LeBron James(或說姆斯)的秘密之前,還是容我再多介紹一下這隻現代神獸吧!

文章開始說他是最持久的長壽運動員,但他不只打得久喔,他的數據還是頂尖的!

今年是他的第 21 個球季,他竟然還能打出場均 25 分的數據。

NBA 歷史上只有 6 個人打到 21 個球季,在這群人當中,除了 Vince Carter 打過 22 個球季是史上最長,今年鐵定進名人堂以外,其他都早就是名人堂的球星了。

而他們生涯第 21 個球季都不太行了,得分大概平均大概就 7 分而已。

你就知道姆斯有多誇張了。

要知道,NBA 球員的平均生涯,大概就是 4.5 年而已啊!

他還有另外一個誇張的紀錄,就是連續得分破十分的場次,已經達到很荒謬的 1200 場了。

要知道,現役球員的第二名 Joel Embiid 才一百多場而已啊!

他上一次得分沒有破 10 分的比賽要追溯到 2007 年了,這 17 年間隨便一場腳拐到提早下場,紀錄就斷了耶!

這需要多強大的穩定輸出啊!

雖然詹酸們會酸他是刷子,批評他這種打體能球的坦克切只會曇花一現。

但這朵花開 21 年了,看起來還沒有掉任何一片花瓣的跡象啊!?

我自己是很不欣賞他當時開啟大抱團時代的 the decision 啦,我也覺得他就是因此會被酸一輩子,沒辦法成為大家公認的那隻羊。

但他這種超乎常理的生化人表現,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以下我就綜合幾個訪談,來列出 6 個他之所以能這麼長壽的秘密。

LeBron James 稱王的 6 大原因

第一:他有一位專屬教練 Mike Mancias

LeBron James 和 Mike Mancias談到姆斯最大的秘密武器,大家絕對會同意,那就是他的個人教練 Mike Mancias。

不是每個 NBA 球員都會聘請個人教練,但是頂尖球星通常都會有,他們的任務就是幫球員維持最佳的體能狀態。

他們是在 2004 年認識的,當時姆斯才打第二年,而 Mike 剛到騎士隊實習,成為球隊的助理體能教練。

姆斯有一個很棒的觀念,他說:

「訓練不是專門給運動員的,訓練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你的思緒清新,讓你的身體感覺很棒,還能增強你的專注力。」

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願景:他要擁有一個比任何統計數據都還長的生涯。

而他知道要達到這個目標,持續且穩定的訓練是關鍵。

和 Mike 聊了之後, 發現他也有同樣的心態和訓練哲學。

於是他們一拍即合,一直合作到今天。

第二:他有自己的補給品公司

這件事情要回到 2014 年他心中永遠的痛:

他竟然在總冠軍賽第一場的最後緊要關頭時腳抽筋,在球隊最需要他的時候只能坐在板凳上,最後輸掉這場比賽。

那年他領軍的熱火隊也以 1:4 輸給了 Tim Duncan 帶領的馬刺隊,拱手把總冠軍獎盃讓出去。

這讓他開始認真思考:到底他的補給發生了什麼問題?

雖然場地因為冷氣壞掉導致溫度上升,但全場就只有他一個人抽筋,實在超級丟臉的。

他開始對他吃進去的補給品產生好奇:裡面到底都混了什麼啊?

於是他就和 Mike 以及一些營養專家,把市面上的一些補給品拿來做研究,並且研發了最適合自己的配方。

最後他們創立了 Ladder 這個補給品品牌,共同創辦人還有大家熟知的阿諾史瓦辛格

姆斯要 Mike 去做研究的時候,強調自己研發的產品一定要是「乾淨(clean)」的。

Ladder 這個品牌的產品並不多,就只有乳清蛋白粉、植物蛋白粉、pre-workout、和 hydration 這四種。

點進去網站看 hydration 的營養成分可以看到,他裡面的鈉和鉀的含量,是相當接近我在運動補水策略那篇文章裡面提過的: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

我想他之後在比賽中喝進去的東西,應該就都是這個 hydration 配方了吧。

第三:他超級注重賽後恢復

Mike 在一個訪談中講到,他對賽後恢復的重視等同於訓練,而他的賽後恢復分為三大塊:

1. 營養

2. 伸展

3. 冷療

在比賽或訓練完之後,他會讓姆斯先喝下植物性蛋白粉和水分補給配方。

接著他會幫姆斯做伸展。

姆斯說,他在 13 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總是對他說:「每場比賽都要全力以赴,享受比賽,然後打完收操。」

他一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裡,所以每次比賽完他的伸展收操絕對是做好做滿。

這讓他的靈活度和伸展性一直保持得很好,也是他生涯沒有受過大傷的關鍵之一。

最後他會做熱水浴五分鐘加冰水浴五分鐘,共三次循環,這可以有效減緩組織的發炎。

他尤其注重冰療,他自己家裡就裝了一台冷凍艙。

他強調在激烈比賽或訓練後,身體會馬上吸收你吃下去的所有東西,所以一定要確保那些東西是「乾淨」的。

他在賽季中只會吃健康的原型食物,不吃比薩、炸物、含麩質的東西,以及乳製品等等,避免身體發炎。

他在訪談裡面大概講了超過十次「乾淨」這個字,可以得知他對吃到身體裡面的東西有多重視。

以下是他某個比賽日吃的東西:

他早餐吃了蛋白 omelet 配煙燻鮭魚和無麩質藍莓煎餅;

午餐吃了全麥義大利麵、鮭魚和蔬菜;

在比賽前吃了一個花生醬加果醬三明治;

中場休息時吃了上面抹了杏仁醬的切片蘋果;

比賽結束後喝了一杯植物蛋白奶昔;

晚餐吃了雞肉帕馬森配火箭沙拉,還有一杯紅酒。

但他也強調平衡的重要性,有時候也會吃幾口最愛的巧克力餅乾加冰淇淋,讓自己保持心情的愉快。

第四:睡覺、睡覺、還是睡覺

大谷翔平一樣,姆斯長期維持巔峰的秘訣也是睡覺。

他說 Mike 每天一定會拷問他:昨天睡得好不好?睡幾小時?有沒有睡到 8 小時甚至 9 小時?

Mike 甚至還會說,如果你沒有睡滿 8 小時就不要跟我講話了。

姆斯會把房間溫度設在攝氏 20 度左右,確保是完全黑暗的,並且在上床前 45 分鐘左右把所有的電子產品關掉。

然後他會用手機撥放雨水打在葉子上的聲音幫助入睡。

8 小時只是他的最低標準而已,他通常會嘗試睡更久。

有時候他如果能睡個 9 小時甚至 10 小時,他就會神清氣爽,感覺什麼事都辦得到。

根據報導他大概早上 5 點左右起床,所以這代表他晚上 8 點左右就已經躺平了。

為什麼睡覺這麼重要?

其實不只是身體的恢復,尤其對籃球這種除了彈跳力和碰撞力以外,也需要手部精細動作的運動,神經系統的恢復也至關重要啊。

2011 年有一篇相當重要的研究,作者是 UCSF 的睡眠與運動效能專家 Cheri Mah 博士

她讓史丹佛大學籃球隊的 11 名隊員在實驗期間每天最少睡 10 小時,歷時 5 到 7 周。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比起實驗前的數據,他們的反應速度、衝刺速度都變快了,而且罰球線和三分線的命中率都增加了 9%。

這可是 NCAA 第一級的球隊啊!

只要每天睡滿 10 小時,投籃命中率就有這麼大幅度的增加,還不睡爆嗎?

第五:冥想和呼吸

姆斯把冥想和呼吸練習當成每天必做的練習。

他說:「當世界和周遭的一切都快速變化,或者你覺得壓力越來越大,或者你心想『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時,花點時間坐下來、放鬆、讓心靈平靜、做幾次深呼吸,並想像自己身處於一個更好的地方,這一點相當重要。」

所以他每天早上都會冥想,在自己感到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停下來做呼吸練習。

他甚至會把呼吸練習放在訓練的前面,這會幫助他重設自己的心智,讓他更加專注,更能夠達到該次訓練的目的。

第六: 始終保持一致的自律

在整場訪談,除了「乾淨」以外,他們倆為最常講到的字,就是「一致(consistent)」。

姆斯從進 NBA 的第一天就開始,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讓訓練保持一致,場上的表現保持一致,生活作息也保持一致。

還有最重要的,對家人的愛和忠誠也是使終如一。

生長在單親家庭、由媽媽一手帶大的他,決定自己在成為爸爸時,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所以他把家人的名字全刺在身上,還在右腹部刺上 family,左腹部刺上 loyalty,代表他會永遠對家人忠誠。

他從一開始就是萬眾矚目的超級巨星,一直到現在,完全沒有任何的醜聞。

就連嘴超賤的西糗老巴都在訪問中稱讚姆斯,說他 20 年來沒醜聞,還能從第一天威到現在,可稱是運動史上最棒的故事。

我覺得他這種超人般的自律,是他能夠達成今天這麼偉大成就的關鍵啊!

我們可以怎麼和 LeBron James 學習

你以前可能會想,這種世界頂級的運動員離我們太遙遠,他們生活一定不是我們可以效法的吧?

但你看完以上的內容後,會不會覺得,好像也沒那麼了不起啊?

其實像 LeBron James 這種頂級運動員,除了身體素質比我們一般人好以外,其他的生理機能跟我們是一模一樣的。

以下我歸納幾個步驟,讓我們也能像姆斯一樣,到老都還能保持最佳狀態。

第一:設定願景

就像姆斯一進聯盟就有個清晰的願景,要成為最長壽的球員一樣,我們也可以先想想看,當我們八十歲甚至是九十歲的時候,想要身體狀況是什麼樣子,能做到什麼事情。

有了清晰的願景之後,就能夠制定目標和計畫,來一步一步達成。

第二:建立可持續性的執行策略

姆斯說:一般人的減肥計畫會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一下子採用太激進的手段。

可能是一下子吃很少,或者是一次把碳水化合物戒掉,這種方法一定會失敗。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在幾十年後還能保持身體健康,那循序漸進、可持續性的策略才是關鍵。

第三:將訓練成為一輩子的生活習慣

我還是要一再強調,撇除運動員和職業選手,我們絕大多數的一般人,訓練的目的其實不是減肥,也不是練出超大的肌肉,更不是跑一場極地超級馬拉松。

而是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還能自由地運用我們這個身體去環遊世界也好,體驗人生也好,最重要的是無病無痛地走完這輩子。

這需要我們將日常訓練變成一輩子的生活習慣,並且專注在每一天過程,而不是那遙不可及的目標。

第四:做自己的專屬教練

我們當然沒有錢聘請一位專屬教練,也沒有錢去開一間補給品公司。

但我們可以當自己的教練,調配自己的補給品啊!

你有沒有發覺,其實姆斯和 Mike 的秘密其實也不算什麼秘密,因為我的文章幾乎都講過啦!

但是 Mike 知道怎麼去視姆斯每天的狀況,來給他最適合當下的訓練或飲食。

只要我們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持續訓練,並且根據自己的恢復狀況來動態調整訓練強度,我們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的每一刻處於巔峰狀態。

運動補水終極攻略!揭密頂尖運動員比賽前、中、後怎麼喝水,馬拉松、三鐵破 PB 必看!

運動補水終極攻略!

揭密頂尖運動員比賽前、中、後怎麼喝水,馬拉松、三鐵破 PB 必看!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人為什麼要喝水,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以及破解了一個流傳已久的喝水迷思。相信大家多看幾次之後,都能成為喝水專家。但運動時,尤其是有氧耐力運動時的喝水方法,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要引用最新的論文和教科書,來跟大家介紹運動時的喝水策略,到底要喝多少、怎麼喝、喝什麼東西,看完之後,你一定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補水策略,讓自己的身體能夠在最佳狀態下完成比賽,再創 PB。

先幫大家稍微複習一下上一篇文章講到的重點:喝水是為了要保持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讓身體能夠正常運作,水要喝得剛剛好,喝太多或太少都不行。

大家可以再參考一下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不同活動程度的人,在不同的氣溫底下的水分攝取需求。

這範圍相當大喔,如果你是坐在冷氣房的上班族,每天需要攝取的水分大概就是 3 公升左右,逼自己喝下四千、五千 cc 以上的水,除了讓自己常跑廁所以外,其實沒甚麼好處。

如果大家覺得這張圖很複雜,這篇研究也指出,對成年人來說,男性一天的水分攝取量為 3.7 公升,女性則是 2.7 公升,這就可以滿足一般人的需求。而這個數字包含了你一天吃下去所有食物含的水分喔,包括你中午吃的牛肉麵,還有晚上吃的水果裡含的水分。再強調一次,只要從嘴巴吃進去的東西含的水分都算!

我們一天需要的水分,大概有 20% 是從吃下去的食物中攝取,喜歡喝湯湯水水的台灣人的這個比例一定更高。

所以比較方便的算法,可以用體重 x 30 算出來的數字,當成一天真正要用喝下去的水。像我的話一天就要喝下 2100 毫升,平均在起床後的十小時內喝完,而且要把茶和咖啡以及手搖飲全部算進去。大家不用擔心茶和咖啡的利尿效果,如果一天只喝一兩杯,這些咖啡因對體內水分平衡的影響是相當輕微的。

我下午兩點前喝進去的液體全部都是咖啡和茶,午睡起來後才把茶換成 RO 逆滲透的水,避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晚上五點後除了晚餐的水分以外,我也會盡量減少喝水,以避免晚上起床尿尿。

以上就是基本的平日喝水策略。但是如果有運動就不一樣了。

運動流汗的生理機制

當我們的肌肉開始運動時,我們投入運動的能量中大約有 75%~80% 會轉化為熱能,這就是為什麼運動會讓我們感到更暖和的原因。

但是多餘的熱必須被排掉,以保持體溫在 37~38°C 的安全範圍內,而運動期間身體散熱的主要方式就是排汗,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是汗水的蒸發。

身體中的水分通過毛細血管運輸到皮膚,再藉由蒸發將熱能帶走,每流失一公升汗水,我們的身體就會流失約 600 大卡的熱能

如果運動一段時間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身體就會慢慢進入脫水狀態(dehydration)

即使是輕度脫水也會讓核心體溫上升,降低心臟每跳動一次的血液輸出量,進而減少流到肌肉的血液量。這時大腦也會讓我們感覺累累的,降低我們的行動力讓身體慢下來,避免體溫繼續升高。

此時神經肌肉控制力、準確性、力量、爆發力、和肌耐力等都會跟著下降,而影響到運動表現。

如果體溫持續升高,不只是運動的效能會下降,正常的身體功能也會受到干擾,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中暑,進一步可能導致橫紋肌溶解、器官衰竭等併發症,這都是會致命的。

脫水程度的關鍵數字

我們在衡量身體的脫水程度,都是以體重的百分比來表示,例如我是 70 公斤,失掉 2% 的水,就代表我流失 1.4 公斤,也就是大概 1400 毫升的汗水。

在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x 軸是我們身體的失水佔體重比例,y 軸是有氧能力的下降,可以看到,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流失了體重 2% 的汗水,有氧能力就會下降 10%。

而從下圖可以看到,只要流失了體重 4% 的汗水,肌力也會下降 20%~30% 左右。

所以運動員的補水策略,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尤其是頂尖耐力運動員來說更是重要,今年的喬神在波馬時手滑沒拿到水壺,才過了一分鐘他就開始降速了。

那我們在運動或比賽時到底要怎麼補水呢?這裡要請大家記住一個關鍵數字,2%。我們的補水目的,就是要讓身體流失的水分重量不要超過體重的 2%,這個數字是目前運動界的共識。

影響流汗速率的關鍵因子

和坐著不動的時候不一樣,不同人在不同的環境之下,穿著不同的衣服,用不同的強度做不同的運動時,流失的汗量差異會相當的大喔,一小時大概從 500 毫升到 2 公升都有可能。

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在最新的運動補水立場聲明中整理了一個表格(如下),把不同競技運動的流汗速率都列出來,從游泳的一小時 370 毫升,到壁球的一小時 2.37 公升都有。

運動強度越大,身體的產熱就越大,汗就會流得比較多。而天氣越熱、濕度越高、陽光越烈、風速越小,這些都會讓身體的熱比較沒辦法藉由汗水蒸發排掉,所以身體就會試著排出更多汗來散熱。

此外,對個人來說,體型大小、基因、以及有沒有運動習慣,都會影響到流汗的速率。一般來說,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會流汗,散熱機制會比較強(因為沒運動的人很少用到這個機制啊)。

所以這篇文章的重點來了,運動補水策略每個人都會不一樣,必須要制定一個屬於自己的。再強調一次,如果想要在比賽中拿到最好的成績,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客製化補水策略。而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有多會流汗。

如何知道自己的排汗速率

前面講到,會影響自己流汗速率的變數實在太多了,所以知道自己用比賽的強度,在比賽環境下的流汗速率,就相當重要。

以下我以美國田徑協會公布的這個文件: Proper Hydration for Distance Running – Identifying Individual Fluid Needs 裡面所介紹的方法來做說明。

例如每年的台北馬都是在 12 月中下旬左右舉辦,那時的氣溫大概是 15~20°C 左右,濕度大概是 75%,你就要找一個接近這個數字的環境下做測試,步驟如下:

  1. 先做熱身跑,到身體微微出汗為止,如果想尿尿就先去尿。
  2. 脫光光去量體重,體重計當然是越準越好,最好能量到小數點以下第二位。
  3. 以你目標的比賽速度跑一小時。
  4. 如果這一小時有喝水的話,要記錄喝了多少。
  5. 跑完之後將身體擦乾,再秤一次體重。
  6. 將兩個體重數字相減,再加上你這一小時的喝水量,就可以算出你用比賽強度跑一小時的出汗量;這個數字大概就是你在比賽時一小時要補充的液體量。

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在不同溫度下做這個測試。一場馬拉松要跑上三四個小時,越跑太陽越大是常有的事,如果知道自己在不同溫度下的出汗量,補給就能越精準。

文件還建議跑步俱樂部可以設置一個私密的空間,擺一個高精度的體重計讓跑者方便脫光光量體重。或許森林跑站可以考慮一下?

我自己做了兩次測試,一次是在家裡騎訓練台,室溫大概 25°C,用 170 w 踩了一小時,中間每 15 分鐘喝一次水,最後算出來是淨流失 900 毫升。

第二次是去跑一小時河濱,配速 545,氣溫大概 22°C 左右,有出太陽吹點微風,中間沒有補水,回來一秤也是流失 900 毫升。

但這些都還不是我的比賽速度,所以如果我將來要準備某場賽事的話,我會在比賽前夕用比賽強度測幾次。

如果懶得測的話,ACSM 有整理出一張表格(如下),列出不同體重的人以不同速度在 18 度C 跑一場馬拉松,其補水量和體液流失的對照。

像我是 70 公斤,如果用 6 分速,也就是時速十公里的速度跑的話,一小時喝 600 毫升的水會讓我的體重會減少 1.1%,如果喝 800 毫升的話,反而會增加 0.1%。

所以最佳的數字應該是在 700 毫升左右,其實這跟我自己測的數字不會差太多,可以做個參考。

這裡要特別注意的是,台灣因為濕度比較高,流汗量會比較多,如果你參加的是海外馬,一定要根據比賽當天當地的氣溫和濕度來調整補水量。

但是知道量還不夠,因為我們還要考慮同樣重要的:電解質補充

如果只喝水不補充電解質,那腎臟就會為了維持體內的電解質濃度恆定,把你剛剛喝下去的水大部分都直接經由尿液排出來,不但有可能讓你越喝越渴,如果因此在短時間喝下更多水,還可能讓你水中毒

電解質怎麼補?

我這集節目參考的三篇重量級運動水分補給文件和三本教科書,都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釋水中毒的危害。

著名的南非運動科學家 Tim Noakes,也在他 2012 年出版的書 Waterlogged: The Serious Problem of Overhydration in Endurance Sports 裡面,用許多案例,來推翻以往大家掛在嘴邊那個「要在口渴之前盡量喝水」的金科玉律。

所以現在喝水的同時也要補充電解質,這應該是耐力運動員的常識了。但是要怎麼補呢?

和出汗量一樣,每個人流的汗裡面含有的鈉離子也差很多,從一公升 10 毫當量到 70 毫當量都有,換算成重量是 230 毫克到 1.6 公克耶,差超多。

要知道自己汗裡面的鈉含量,最準的方法就是拿去實驗室測,或有一種筆型的鈉離子量度計也可以。

要不然就是用看的,如果你運動完後衣服乾掉會有一層白白的鹽,那你的汗應該就是偏鹹,或者是感覺汗流到眼睛的刺痛程度,要不然就是用舔的。

如果懶得側,根據 ACSM 的文件,一公升的汗水裡面的鈉含量平均是 35 毫當量左右,也就是 800 毫克。另外還有 5 毫當量的鉀、1 毫當量的鈣、0.8 毫當量的鎂、以及 30 毫當量的氯

所以理想中我們運動時每一公升喝進去的水,就要含有以上這些電解質,才能讓身體在最佳狀態下運作。

如果你是像喬神那種等級的選手,你的教練會幫你配出最貼近你汗水的補給飲料,裡面還會加上一定濃度的碳水化合物,但我們市民選手只要知道這些知識,就可以配出職業選手等級的補給飲料啦!

我們可以先把運動飲料排除掉,因為目前市面上的運動飲料鈉含量普遍都不夠,像是舒跑一公升只有含 18 毫當量的鈉,而且一般運動飲料的滲透壓都偏高,不利於身體吸收水分。

如果口袋夠深的,可以去買那種一包的電解質粉來加,我看市面上最符合以上比例的,是國外最近很紅的 LMNT,他每包很清楚的寫上含有 1000 毫克的鈉,200 毫克的鉀,以及 60 毫克的鎂,分別是 43.5 毫當量的鈉、5.1 毫當量的鉀、以及 2.5 毫當量的鎂。

如果是像我一樣這種乞丐超人,就在水裡面加鹽補充鈉就好,一公升加 2 克的鹽大概就有 790 毫克的鈉離子,如果自己的汗很鹹可以加到 2.5 克。

但跑步不方便自己調飲料怎麼辦,我覺得鹽錠是很方便的選擇,像邁克仕的海鹽軟糖我就超愛吃,大概 45 分鐘到 1 小時吃一顆就夠了。

統整:比賽最佳運動補水策略

以上把原理都講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幫大家把長距離有氧運動的補水策略整理清楚:

備賽期:目的是找出自己的排汗速率。找機會測量自己在不同環境底下,用比賽強度練一小時的失水量,這就是比賽時一小時要補的水分。

比賽前夕:目的是讓自己處於充分水合狀態(euhydrated)。比賽前一天補充足夠的電解質和水分,其實只要有正常喝水和吃東西就好了,可以用尿液顏色來判斷,大概就是 1 號到 3 號(參考下圖)。比賽當天最好早一點起來,慢慢喝水。根據美國田徑協會的建議,應該要在賽前 2~3 小時喝下 500~600 毫升的電解質飲料,比賽前 10 分鐘再喝下 300~360 毫升。

比賽中:目的是讓自己失去的水重小於體重 2%,並且保持體內電解質濃度的穩定。要每小時喝下備賽期測得數字的飲料,如果是騎車的話比較方便,建議每 15 分鐘喝一次,如果是跑步,就依照水站的位置來補。國際標準是至少 5 公里要有一個水站,但一些大比賽像是東京馬、柏林馬的水站就很綿密。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配速和水站的配置來分配補水量。不一定每個水站都要進去,很多人會跳過超擠的第一個水站,我覺得是個不錯的策略。記得補充電解質,可以一小時吃下一個鹽錠,鹽錠的含鈉量要夠,要配合自己的流汗量。以一公升汗水平均含鈉量 35 毫當量來算,如果我一小時要喝 800 毫升的水,就要吃下 28 毫當量 ,也就是 644 毫克的納。補給站的小番茄加鹽或者餅乾都是我的最愛。

比賽後:目的是完全補充失去的水分。去量體重,喝下失去體重的 1.25~1.5 倍的水,這時候去吃個便當電解質應該就補回來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有沒有嚇一跳,原來運動中的水分補給有這麼多學問啊!最後想分享一段影片給大家看,這是我們喬神在柏林馬的御用補水員 Claus Henning 的故事,大家都叫他 Bottle Claus。他今年 57 歲,是一位業餘的三鐵愛好者,但他也不是省油的燈喔,全馬的 BP 是 2 小時 34 分。他從 1998 年開始就擔任柏林馬的志工,並且在 2017 年開始幫喬神遞水壺。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喬神是以時速 21 公里的速度在往前跑,這比很多人騎腳踏車還快了。Claus 說他一定要聚精會神,因為喬神接近時可能是在集團裡,所以一定要大聲喊叫確保神有注意到,並且得和神持續保持眼神接觸,還要預防水瓶被前面的人不小心拿走,事情就發生在那一瞬間,Claus 順利把水瓶交給喬神,這時他會舉起雙拳大聲慶祝,並且以時速 40 公里的速度騎腳踏車到下一個補給站,這個過程總共要進行 13 次。這根本是一個高強度間歇運動啊,Claus 說每次他都會精疲力盡,但又超級開心,因為根據他的計算,他精心設計的交瓶技巧在每個水站幫喬神省了 2 秒,所以喬神的世界紀錄他也貢獻了 26 秒。

喬神也在 2018 年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時,把號碼布送給了 Claus ,並且把他稱為 my hero,我想柏林馬之所以能成為世界最速賽道,除了天氣和地形以外,這些專業遞水壺員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不知道為什麼,這支影片我看著看著就哭了耶,可能是被 Bottle Claus 的熱情和認真所感動了吧,真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連遞瓶子這個簡單的事情,都能做到世界知名。

一天要喝多少水?一次弄懂人為什麼要喝水、怎麼喝、喝多少,破解喝水迷思!(2024 年版)

一天要喝多少水?一次弄懂人為什麼要喝水、怎麼喝、喝多少,破解喝水迷思!

看完「喝水全攻略」,輕鬆喝出健康!

今天我要來講一個我以為很簡單,但是研究下去學問超大的主題:「喝水」。

大家都知道人可以不吃東西,但幾天不喝水就會 GG,但是一天到底要喝多少水?

有人說八杯?有人說 2000 cc?而且一定要白開水才算?

其實以上這些講法都是錯的!

這篇文章我會從水的特性開始講起,以及它在人體扮演的角色,接著我會引用最新的研究,來告訴你一天要喝多少水,才能喝出健康。

正式進入文章前還是要先聲明:

本篇文章的資訊僅供健康的成年人參考,有慢性病,像是腎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建議喔!

本來以為喝水很單純的,結果深入研究後發覺又掉進了一個大坑。

我特地去找了腎臟科的參考書來看,研究之後,我對「喝水」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看法。

本文的內容可能會顛覆你對「喝水」的認知喔!

這篇文章我會講到以下內容:

  1. 水的 4 種神奇特性
  2. 水對人體的 5 大作用
  3. 腎臟的功能
  4. 一天要喝多少水
  5. 終極喝水全攻略

水有什麼神奇特性?

水有什麼神奇的特性?

既然要講喝水,我覺得有必要跟大家一起來好好重新認識「」,化學式是 H2O 這個神奇的分子。

認識了它,才能知道它對我們人體有多麼的重要。

先來複習一下國中化學吧。

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以共價鍵組成,形狀大概呈現 V 字形。

這個形狀很重要喔,因為這會讓水分子呈現極性:氧的那端會稍微帶負電,而氫的那端則稍微帶正電。

所以一個水分子的氧那一端就容易和另外一個水分子的氫那端結合。

這個有點強又不會太強的鏈結叫做「氫鍵」,這就是水為什麼會那麼特別的關鍵。

它讓水有以下幾個特性:

1. 水有高內聚力(high cohesion)

這讓水分子很傾向聚集在一起,像是蠟紙上的小水珠很容易聚起來變大水珠。

這也讓水有毛細現象,讓水能夠抵抗地心引力,從樹根被吸到樹葉去。

高內聚力也使得水有很高的表面張力,讓一些昆蟲或者會輕功的人能在水上行走。

2. 冰塊可以浮在水上

水呈現液態時的氫鍵是不穩定的,水分子會常常分分合合。

所以水可以變成各種形狀,還不時會有水分子脫隊跑到空氣中去。

當水的溫度越高的時候,水分子的動能越來越大,運動就越劇烈,跑掉的就越多。

相反的,當水溫越來越低,水分子的動能越小,受到氫鍵的影響就越大。

在攝氏 4 度左右水分子靠得最緊,這時水的密度最大。

但是水溫如果再繼續往下降,水分子反而會以整齊的結構結合在一起,然後就結冰啦!

而冰塊的密度反而會比液態水還低,所以冰塊會浮在水上。

仔細想一下,如果不是這樣,那海水一結冰就會沉到海底,永遠沒有機會融化。

接著海底的冰塊會越來越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3. 水是世界上最強的溶劑

因為水分子有極性,所以它會特別容易溶解那些有帶電的極性分子。

水是世界上能溶解最多物質的溶劑,甚至比你知道的那些強酸都還多。

想不到吧?

4. 水有很高的比熱容

這使得水可以成為熱能的緩衝,當環境溫度很高的時候,它可以吸收這些熱能;

當環境溫度降下來時,它可以將熱能放出來。

這就是海洋最大的功能之一。

講這些幹嘛勒?

因為這些特性對人體超重要啊!

以下我就來整理給大家,5 個水對人體主要的作用。

水對人體的 5 大作用

水對人體的 5 大作用1. 維持人體細胞水分平衡

人體大概有 55%~60% 是由水組成,這個數字會依照性別、年齡、身體組成有一些不同。

像是嬰兒剛生出來的時候有 75% 是水,而老人大概只有 50% 左右。

男生含水的比例比較高,平均比女生多 10%。

這是因為男生的體脂率比較低的關係,所以說「女生是水做的」這句話不精準,我們臭男生才是。

除了血液大部分是水組成的以外,我們的大腦心臟等各個器官,還有我們的骨骼肌,含水量大概都是 70%~85% 左右。

就連骨頭,也都含有大概三成的水。

所以水是組成人類身體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人體細胞的含水量必須維持恆定,太多太少都不行

2. 調節體溫

當環境很熱,或者因為我們運動導致體溫上升時,人體會透過流汗將熱排出體外。

反之,當我們感到寒冷時就會限制流汗,減少熱能的流失。

散熱這個功能尤其重要,人的體溫只要過高,大腦就會命令人體停下來休息以減少發熱。

因為只要體溫開始超過 41 甚至 42 度,我們的細胞就會開始死掉,尤其腦細胞更是一去不復返。

這就是中暑為什麼這麼危險。

人體失溫致死的速度就沒那麼快,甚至還有救回來的案例。

不管怎樣,我們的體溫會在 37 度維持恆定,而水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3. 運輸養分、電解質、和廢物

體內的血液中大概有九成是水。

血液不但能將養分、荷爾蒙、氧氣、礦物質等運輸到全身,供全身組織使用,還能將代謝所產生的廢物帶走,經由腎臟過濾後排出體外。

4. 潤滑和保護組織

水可以讓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保持濕潤。

它也能潤滑關節,防止身體移動時的摩擦和疼痛。

我們關節和椎間盤的軟骨大概有 80% 是水組成的。

5. 神經傳導和細胞通信

神經元和其他細胞是用電子和化學物質來傳遞訊息,而這個過程會利用水分子作為媒介。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缺水的時候,腦袋就會不好使、鈍鈍的。

既然水那麼重要,那是不是喝越多越好?

不是有個牌子的 slogan 就是「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嗎?

錯!沒事喝太多水是會出大事的!

就跟體溫一樣,我們人體會努力的將體內的水保持恆定,身體才能在最佳的狀況下運作。

而這個重責大任,就是由沒了它人生會變黑白的腎臟來負責。

腎臟的功能

腎臟的功能大家都知道,腎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過濾出血液中的廢物,然後分泌尿液排出體外

但是它還負責一個重責大任,就是維持人體的水量、電解質濃度、酸鹼值、還有血壓的平衡。

腎臟堪稱是人體的平衡大師啊!

人體總共大約八公升的血液,每天通過腎臟大概 20~25 次。

這等於一天過濾了 180 公升左右的血液,超強大的。

一個腎臟小小的,大概 150 克左右,含有一百萬個腎元

腎元又由腎絲球和腎小管所組成,它們 24 小時持續不斷的監視流經過血液的成分,把廢物過濾掉,有用的東西再回收。

如果腎臟發現你吃太鹹,鈉離子過多,它就多排掉一些,發現酸鹼度不對了,就加一些氫離子。

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就是它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如果水喝太少,這時候血液中的電解質濃度增加,滲透壓上升,腎臟會通知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

它會打開腎小管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讓水能夠快速被重新吸收回到體內。

這時候尿液就會變少,顏色跟著變得比較深。

如果血液滲透壓持續上升,我們的細胞的水就會被吸出來導致細胞縮水,這時腦下垂體會讓我們感到口渴,驅使我們找水喝。

那如果喝太多水呢?

這時血液的電解質被稀釋了,滲透壓下降,細胞會吸水變大。

這時腎臟也會感測到,把多餘的水分送到膀胱,所以你會常跑廁所。

但如果你一次喝太多水,多到腎臟來不及處理怎麼辦?

那問題就大了。

這時候血液中鈉離子濃度會太低,產生低血鈉症,細胞就會持續水腫。

其他細胞水腫還好,但是腦水腫就糟了,這會讓你疲勞、頭痛、想吐,甚至整個昏迷過去。

這就是所謂的水中毒,是會 GG 的。

我曾經有一次水中毒的經驗,那是在我 2019 年去參加媽祖遶境的時候。

走到第三天的時候因為天氣太熱,一路上因為有源源不絕的補給嘛就狂灌水。

結果我越喝感覺越累,接著頭痛到爆炸,後來實在不行了,跑到一個沒人的工廠裡面直接躺平,躺到一半還把胃裡面的水吐光。

後來整個人虛弱好久,在新港休息了整整一天才恢復元氣。

這完全就是水中毒的症狀啊!

現在想想還真的很危險耶。

我們的腎臟一小時最多只能過濾 1000 cc 的水,如果一下子喝太多,就會開始有輕微水中毒的症狀,大家千萬要小心。

我們的腎臟的工作量已經夠大了,身為主人的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喝水知識,不要動不動忽然增加它的工作量。

這樣才能讓它能夠持續健康地為我們工作,不至於早早就過勞死。

人一天要喝多少水?

人一天要喝多少水?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有個觀念:補充水分的目的是為了保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恆定,不是越多越好了吧。

那到底一天要喝多少水呢?

美國制定所有營養攝取量的機構:「食品與營養委員會」在 2004 年開了個會,要把這個網路上流傳很多謠言的事情給講清楚。

他們在 2005 年出了一篇文章,叫做 Human Water Needs,文章短短的蠻建議大家看的,我會把連結放在下面。

這裡我就簡單幫大家整理一下。

我們在回答一天要攝取多少水之前,要先搞清楚一天會失掉多少水。

文章講到,以一個 70 公斤的男性來說(剛好就我耶),體內會有 42 公升的水,而每天大約有 5%~10% 的水會周轉過。

意思就是,我一天會失去 2.1~4.2 公升的水,所以要想辦法補回來。

那我到底是經由哪些管道失去水分的呢?

如果我們一天光坐著不動,呼出來的水蒸汽會有 250~350 毫升,在便便裡面的有 100~200 毫升。

而經由尿液排出的大概是 1~2 公升。

再來就是流汗,這是最容易受到環境、活動量、穿著所影響的。

如果整天坐在冷氣房,身體沒有藉由排汗來散熱的需求,那排汗量可能會小於 500 毫升;

如果活動量比較高,常在戶外,或是有運動的話,這個數字高到 4 公升都有可能。

這種藉由計算身體流失水分來算應該要攝取多少水的叫做 Water Balance 法。

用這個算法,扣掉身體代謝所產生的水 250~350 毫升,坐著不動的人一天會淨損失 1050~3100 毫升的水,運動員則是 1550~6730 毫升。

這範圍也太大了吧!

但也沒辦法,因為變數太多了啊!

文章也說到,近年來有個新的研究方法,是讓受試者喝下用同位素標記的重水,藉此測量人體水分的周轉量。

這個方法叫做 Water Turnover 法,下圖(Figure 1)比較了這兩種方法估出來的值,其實不會差太多。

有篇 2022 年才登上 Science 期刊的研究,就是用了這個方法,對來自 26 個國家、年齡從 8 天到 96 歲,總共 5604 人進行了調查。

他們想要用一個公式來把這些變數考慮進去,算出一天人體的水周轉量。(這研究也太 Sheldon 了吧,我喜歡。)

這個公式長成這樣,有興趣的宅宅們可以自己算算看:

先直接來看研究統計出來的圖:30 歲左右的男性水周轉量是一天 4.3 公升,女性是 3.4 公升。

這個數字會隨著年齡下降。

70 歲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水週轉量分別為 3.1 公升和 2.8 公升。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其他變數對水周轉量的影響。

太複雜了對不對,一點都不實用啊?

我們回到剛剛那個比較簡單的研究吧。

Human Water Needs 這篇文章最後給了一張圖(如下),把溫度和活動量考慮進去,統整了一個每天攝取水份的對照表。

Water needs estimated from sweat loss predictions due to 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air temperature

像我如果整天坐在室內念書寫腳本,依照現在的溫度,我可能只需要補充 2 公升的水分就好。

但如果我今天和老婆女兒出去玩,會在外面走來走去,那需要補充的水可能會直接 double 變成 4 公升。

如果還是覺得太複雜,只想知道一個數字,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把他們的建議開宗明義講出來了:

成年男性每日水分攝取量為 3.7 公升,成年女性每日水分攝取量為 2.7 公升,就可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要。

水分攝取量 vs 喝水量,別再傻傻分不清

水分攝取量 vs 喝水量,別再傻傻分不清很多人看到男生一天 3.7 公升,女生一天 2.7 公升,壓力就變超大。

3.7 公升的水,開什麼玩笑?水沒有味道那麼難喝,一天根本喝不下那麼多水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前面盡量不要用到「喝水」兩個字,而是用「補充水分」和「攝取水份」。

因為以上講的數字,指的是你一天的水分總攝取量!

這包含你吃下去的任何東西裡面的水分,還有你喝的咖啡、茶、牛奶等等,全部都要算進去!

大家去翻一下之前水果的表格,大部分的水果八成以上都是水!

所以我吃 3 份總共 300 克的水果,就等於攝取了 250 毫升的水分。

去小七買一杯 655 毫升的特大杯拿鐵,裡面將近九成都是水啊!這樣一杯下去就是補了至少 550 毫升。

事實上,經過統計,人體一天需要補回來的水分,吃下去的食物裡可以貢獻百分之二十。

我覺得愛喝湯的台灣人一定佔更多啦!

而百分之三十是來自於咖啡啊、茶、這些飲料。

當然,愛喝手搖飲的台灣人一定更多。

剩下一半才是我們腦子裏面想像的那個喝水。

所以網路上流傳的一天要喝八杯水,或 2000 cc 的水,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

這也會讓我們很直覺地認為,一定要喝下這麼多白開水才夠。

這在我們台灣這種隨時都在吃麵喝飲料的飲食習慣中,會很容易讓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失衡,而產生種種輕微水中毒的症狀。

所以到底要怎麼喝水?

所以到底要怎麼喝水?不小心又講太多太複雜了,最後我做幾個簡單的總結:

  1. 攝取水份的目的是要保持體內的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並不是越多越好。
  2. 腎臟負責了大部分保持體內平衡的工作,它工作量很大,大家要當個好老闆,要讓它維持合理的工作量。
  3. 美國食品與營養委員會建議成年人一天的總水分攝取量是男生 3.7 公升,女生 2.7 公升,這包含你吃下去的東西和喝的飲料。
  4. 我看了那麼多資料,覺得每公斤體重 x 30 是個合理的目標。像我就是 2100 毫升,我會把咖啡和茶等飲料全部算進去。
  5. 這 2100 毫升的水+飲料我會分成 10 小時喝完,1 小時喝 210 毫升。兩點前主要是喝茶和咖啡,之後就喝白開水。
  6. 如果有運動,一定要額外補充水分。至於運動前、中、後的補給策略是什麼,我有寫了另外一篇文章來跟大家講清楚。
  7. 判斷自己身體有沒有脫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尿液的顏色是否變深,加上自己有沒有感到口渴。
  8. 在到處都可以處得乾淨水源的現代社會,只要隨時注意並且相信自己身體給的訊號,其實不一定要強迫自己喝太多水。
  9. 但如果你是腎結石患者,或是對口渴比較不敏感的老人,就要比較注意水分的攝取。

以上就是本文的內容,希望有解答到「一天要喝多少水」這個世紀大哉問,以及其他有關喝水的大小問題。

其實深入研究後,在這個物質豐富的世界,我們可能不知不覺喝了太多水而不自知,這是不是有點顛覆你之前的認知呢?

所以以後就不要逼自己喝太多水啦!喝水和所有東西一樣,「適度」才是王道。

桑拿浴(三溫暖)驚人的 4 大好處,以及最佳的執行策略,讓你坐著也能練心肺!

桑拿浴(三溫暖)驚人的 4 大好處

以及最佳的執行策略,讓你坐著也能練心肺!

你知道嗎?有一個地方,只要坐在裡頭 20 分鐘,每個禮拜坐 4 次,你連動都不用動,就可以增進心血管健康和有氧耐力,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

不只如此,這麼做還可以改善血脂異常,降低高血壓以及血管疾病風險,甚至全因死亡率。

除此之外,它還能減輕憂鬱症,讓人開心起來。

最神奇的是,它還能促進 DNA 的修復,讓你延年益壽!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以為這是漫畫裡才有的東西,但這些都是真的!

那個地方就是:桑拿房,台灣稱之為三溫暖

這篇文章我要來跟大家介紹桑拿浴驚人的四大好處,以及最佳的執行策略。

Sauna,香港翻譯成桑拿,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三溫暖烤箱,應該是我過去一年多以來介紹的東西,威力和 CP 值最強大的。

如果你去美國衛生研究院的網站搜尋 Sauna,會出現一拖拉庫的研究,很多都是這五年出現的。

難怪連長壽專家 Peter Attia 都在訪談中說,他最近幾年最大的觀念改變,就是從對桑拿浴不置可否,後來變成大大推崇它對長壽的效用。

你所不知道的桑拿浴

你所不知道的桑拿浴要了解 Sauna 的好處前,先來介紹一下它的歷史。

Sauna 起源自芬蘭,是芬蘭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在202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可以追溯到將近一萬年前。

從有歷史記載開始,芬蘭人的重要社交場合,幾乎都圍繞著桑拿房發生。

舉凡周末朋友聚會,到每年最重要的節日,像是聖誕節,甚至結婚前的單身派對,芬蘭人都會約在桑拿房。

不只如此,芬蘭人還把桑拿房當成談判、解決爭端、甚至國際外交的場合,想像不到吧!

芬蘭的桑拿外交是他們的國家品牌之一,桑拿房還是芬蘭大使館的必備設施

當芬蘭領導人要和他國政要討論國家大事時,就會邀請他們在桑拿房裡面討論。

你想像一下:在桑拿房裡面大家頂多只能穿著泳衣,在幾乎是坦誠相見的情況下,彼此的界限和防備都會卸下來。

這時要談什麼棘手的事情,都會比在辦公室一邊坐一排那種劍拔弩張的狀況,還要好談很多。

芬蘭前總統 Martti Ahtisaari 就曾經利用桑拿房當作談判場所,為納米比亞的獨立奠定基礎。

他後來還因為解決納米比亞、印尼、科索沃和伊拉克等國家的衝突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在冷戰時期,時任芬蘭總統 Urho Kekkonen 就邀請蘇聯的將軍一起進桑拿房談事情,讓芬蘭能夠在當時這麼緊張的情勢維持中立平衡。

目前在芬蘭有超過三百萬間桑拿房,平均起來不到兩個人就有一間,不管男女老幼,有錢或沒錢。

桑拿可以說是芬蘭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底為什麼芬蘭人會這麼為桑拿著迷,甚至沒有它就活不下去?

除了文化因素以外,許多科學研究也證實了它對身體的諸多好處。

走進桑拿房的生理反應

走進桑拿房的生理反應先解釋一下人體如何調節體溫

我們人體有兩種體溫,一種是核心溫度,另一種是體表溫度。

我們平常講的體溫,指的是核心溫度,也就是我們內臟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溫度。

我們人體會將核心溫度維持在 37 度上下,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

而體表溫度指的是我們身體皮膚和周圍組織的溫度,它會受到我們所處環境的影響。

當我們走進高達 80 度的桑拿房時,我們的皮膚會馬上感應到,並且把這個訊號傳達到下視丘(hypothalamus)負責調控體溫的主要區域:preoptic area,簡稱 POA,中文翻成視前區。

這個 POA 如果感覺環境溫度過高,它就會透過自主神經來命令汗腺流汗,血管擴張,心跳加速,甚至讓每次心臟輸出的血液也會增加。

它也會讓我們想要把四肢伸展開來,甚至會讓我們懶懶的不想動。

這些目的都是為了散熱,因為核心體溫如果居高不下,是會出人命的。

除此之外,POA 也會通知杏仁核,跟它說:

「欸,這裡很熱耶,待太久會不太妙喔!」

所以我們會想趕快離開那裡。

要一直到狀況解除後,POA 才會冷靜下來。

心跳加速、心輸出增加、血管擴張、流汗,聽起來有沒有和有氧運動的效果很像?

沒錯,在 80 度到 100 度的桑拿房坐著,這種高溫就會促使心臟為了散熱動起來。

這樣的效果就是少了肢體動作的心血管運動。

所以做桑拿浴,雖然練不到肌肉、骨骼、和身體的能量系統,但是心血管功能都是可以練得到的。

對一些身體有傷,或者根本不良於行的人,桑拿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有相當多的正面影響的。

做桑拿浴的 4 大驚人好處

好處一:增進心血管健康桑拿好處三:延年益壽

有篇 2018 年發表在 BMC 醫學期刊的研究,檢視了平均年齡為 63 歲的 1688 名參與者。

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桑拿的次數越多,健康狀況越好,死於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也越低。

在研究的 15 年期間,總共發生了 181 起致命的心血管事件,而死亡的風險隨著每週桑拿次數的增加而線性下降,而且沒有閾值效應。

他們發現,每週做桑拿 2 到 3 次的人,罹患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可能性,比每週只做一次的人低 29%。

而做 4 到 7 次的人,更是下降了 70%。

即使在去除掉可能的混淆變數,像是否吸菸,是否超重,社經地位,是否有運動習慣等因素後,這結果都是相當一致的顯著。

而另一篇 2015 年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研究人員對芬蘭 2315 名中年男性做了一個前瞻性世代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他們也是把每週做 1 次桑拿的人當對照組(可能在芬蘭幾乎沒有人不做桑拿的吧),發現每周做 2~3 次的人,以及做 4~7 次的,因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少了大概 30% 和 50%,而全因死亡率則是少了三成和四成。

就是這樣顯著的關聯性,讓 Peter Attia 對桑拿的看法完全改觀,並且把桑拿加進他的長壽工具包裡。

還沒完喔,接下來的好處可能會讓你更驚訝。

好處二:改善情緒,減輕憂鬱

桑拿好處二:改善情緒,減輕憂鬱還記得之前的文章講到的痛苦和快樂翹翹板嗎?

忘記的話等等可以去複習一下。

簡單說,我們為了要時常處在快樂的狀態,就必須短暫的去擁抱痛苦。

運動泡冷水、和本文講的桑拿,就是這種「短暫的痛苦」。

這裡要介紹另一個掌管快樂和痛苦的機制,叫做內啡肽(endorphin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跑步完會讓人很 high 的腦內啡啦。

其實內啡肽有二十幾種,大概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種是剛剛講到的會讓我們消除疼痛,感到開心的,beta-endorphins

另一種是會讓我們不舒服的,叫做 dynorphins

當我們走進八十幾度的桑拿房時,大腦會分泌 dynorphins ,讓我們不舒服,想要離開那個環境。

但只要忍過了一開始想逃的衝動,讓我們開心的 endorphin 系統就會開始運作。

已經有研究指出,這種先苦後甘的練習,會增加大腦裡面快樂腦內啡系統的運作效率,讓我們平時就能擁有好心情。

一篇 2018 年的前瞻性世代研究,在追蹤了 2138 名年齡在 42~61 歲、無精神病史的男性,將近 25 年後發現:

每周桑拿 4~7 次的人,比起每周 1 次的人,他們發生精神疾病的機率少了將近八成

八成啊客官們!!!

難怪芬蘭連續六年得到全世界最幸福國家的冠軍,我覺得桑拿一定居功厥偉。

好處三:延年益壽

桑拿好處三:延年益壽以上效用都可以用有氧運動來達成,但接下來講的,可能就是桑拿特有的好處了。

接下來要介紹兩個會增加我們壽命的重要分子,一個叫做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另一個叫做 FOXO3

當我們進入桑拿房這種高溫環境時,我們身體會啟動熱休克蛋白,來保護身體的蛋白質不會被破壞,這也可以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讓動物或是果蠅這類的昆蟲,在較熱的環境中待一段時間,啟動它們的熱休克蛋白,在許多實驗中都證實,可以增加他們的壽命。

另外一個會因為熱而被上調的分子叫做 FOXO3,它對人類壽命的影響也相當大。

FOXO3 會調節大量對抗細胞衰老的基因,它們會增進 DNA 修復、抑制腫瘤、增加幹細胞功能和免疫功能。

2012 年有個隨機臨床試驗,找了 25 位健康的年輕人,發現他們待在 73 度的環境 30 分鐘後,他們的 HSP72 增加了49%。

好處四: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桑拿好處四:促進生長激素分泌最後我要來講到這個人體相當重要的賀爾蒙: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

它會促進動物和人的發育以及細胞的增生和修復,從肌肉的合成啊,到骨頭的增長,都受到生長激素的影響。

通常生長激素是在我們的深度睡眠中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尤其青春期的時候會大量分泌,但隨著年紀越大則會慢慢減少。

而桑拿會大大地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它會根據時間長度、溫度、和頻率的組合不同有變化,以下舉出三個實驗結果:

第一:在 80°C 下進行兩次 20 分鐘的桑拿,中間隔 30 分鐘的冷卻期,可以使生長激素升高兩倍。

第二:在 100°C 下進行兩次 15 分鐘的桑拿,中間也是 30 分鐘的冷卻期,可以讓生長激素增加五倍。

第三:這個 1986 年的實驗超厲害,實驗人員讓 17 位受試者在 80 °C 下進行兩次一小時的桑拿,連續七天!在第三天的時候,男生的生長激素增加了 16 倍。

(天啊最後這個真的是大絕招耶,會長成戶愚呂弟嗎?)

總之桑拿對生長激素的分泌是相當顯著的,想要長肌肉的可以參考一下。

桑拿執行策略與注意事項

桑拿執行策略與注意事項其實桑拿對身體的好處還有太多我沒有講到,像是降血壓、降低皮質醇、增進有氧耐力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找研究報告。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像我一樣躍躍欲試,趕快找附近的健身中心有沒有桑拿房了吧?

但在大家行動之前,以下我列幾個使用桑拿的執行策略和注意事項,給大家參考:

1. Peter Attia 建議,你就記住三個數字就好:80 度、一次 20 分鐘、每周 4 次。

這很好記吧?如果你想要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效果,可以把兩三次安排在同一天做。

2. 每個人對熱的耐受度不一樣。

有的人比較會流汗,而有些人就不太會。

所以在做桑拿的過程中,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的情況,適時補充水份,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就要趕快出來。

3. 有些人不適合做桑拿。

例如孕婦,或是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就不太適合。

特殊人群要從事桑拿之前,一定要和醫生討論過。

4. 桑拿浴最好的時間點是晚上

在晚上做桑拿,可以有效紓壓,幫助身體散熱,可以增進深度睡眠的長度。

5. 如果附近沒有桑拿可以使用,泡熱水澡也有類似的效果。

有些研究指出,泡在四十度的熱水半小時,也會增加生長激素的分泌。

以上就是有關桑拿浴,也就是三溫暖烤箱的好處!

其實蒐集完資料後,我決定之後如果存到錢買了房子,家裡一定要有一間桑拿室,因為這些好處實在太驚人了。

而其實另外一個溫度的極端——泡冷水——也同樣可以帶來健康的急性壓力,大家可以參考我這篇講泡冷水的文章

當然,比桑拿更有益健康的,還是運動了,也推薦大家看看我這篇講 Zone 2 的文章

科學揭露:最大攝氧量 VO2 max 和你的壽命息息相關,現在不採取行動,老了有錢也沒用

最大攝氧量 VO2 Max 和你的壽命息息相關

現在不採取行動,老了有錢也沒用!

這篇文章絕對不是你常看到的那種心靈雞湯,說什麼錢不重要,快樂比較重要,還有什麼「錢不是萬能」這種屁話。

事實上,錢真的很重要(歡迎打賞打起來),但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數字也超級重要,它甚至會隨著你的年紀變老,重要性也會跟著變大。

而且這個數字跟錢一樣,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並且擁有的。

這個數字就是「最大攝氧量」,英文叫做 VO2 max

我會引用才剛出版,就攻佔紐約時報排行榜第一名的新書: Outlive 中的內容,來告訴你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重要。

這篇文章是受到 Peter Attia 的新書 Outlive 所啟發。

這本書剛上市我就迫不及待的買了而且看完了,它也馬上攻佔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排行榜冠軍。

為什麼這本書會這麼熱門呢?

因為它講的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的目標:活得健康又長壽。

而在介紹這本著作的一大重點「 VO2 max」之前,先來讓大家認識他的作者:美國研究長壽領域的權威 Peter Attia 醫師。

Peter Attia 是何方神聖

Peter Attia

圖片來源:Penguin Random House

Peter Attia 相當奇葩,他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拳擊手,所以相當熱衷於運動。

他大學就讀加拿大皇后大學,拿到了機械工程和應用數學的雙學士後,又進了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拿到醫學學位。

後來他進了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了五年的外科醫生,還拿過年度最佳住院醫師,相當厲害。

但他在當醫師的時候,對傳統醫療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常常要等到病入膏肓,才能展開治療的醫療系統感到相當的無力。

這種醫療系統,他在書中把它稱為「醫療 2.0」。

而他在離開醫院後,先是加入麥肯錫顧問公司,後來又自己創立了 Early Medical,實踐他心目中的「醫療 3.0」。

這種醫療是利用最新的科學研究,在運動、營養、睡眠等各方面提供他的患者客製化的方案。

他的目標是讓他們不要進醫院,擁有一個既長壽又健康的人生。

他有一個相當棒的 Podcast,叫做 The Drive,節目中會找各個領域的專家來談談如何讓身體更健康。

我之前講 zone 2吃糖的文章,有部分就是參考他的節目。

他更是在最近躍上了串流平台,在雷神索爾 Chris Hemsworth 的新紀錄片:《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裡面,擔任他的長壽顧問醫師。

他還在節目中揭露 Chris 有一個叫做 APOE4 的基因,這讓他比一般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八到十倍。

超級推薦有訂 Disney+ 的大家去看看,看索爾露肌肉挑戰自己的極限!

有些挑戰還危險到漫威要他先拍完電影再去做,真的超適合一邊踩訓練台一邊看。

什麼是 VO2 max?

把話題拉回今天的主角 VO2 max,也就是「最大攝氧量」。

Peter Attia 在他的書裡面講,「運動」是目前所知最強的,能夠治療百病的藥。

它可以延緩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甚至可以逆轉身體和大腦的衰退。

這點我在之前很多文章都有講到。

書裡說,從完全不運動,到一個禮拜做九十分鐘的運動,就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 14%,幾乎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做到這點。

他還說,如果你看完整本書只能帶走一個東西,那就是運動了。

而最大攝氧量,就是 Peter Attia 認為最能夠衡量壽命的單一指標。

換句話說,追求最大攝氧量這個數字,就等於是在追求生命的長度。

以下先做一點點小科普:

最大攝氧量就是在你從事最激烈的運動時,你全身上下的細胞能夠使用的氧氣量的最大值。

這個數值正好代表了身體兩種能力的組合:

第一、心肺能力,就是心臟和循環系統攝入和輸送氧氣的能力;

第二:代謝能力,就是身體組織使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

45 歲的中年男子(就是我)的最大攝氧量平均大概是 40 ml/min.kg,而馬拉松選手像是魁哥應該就有到 60 以上。

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生理學家 Mike Joyner 的說法:

一位三四十歲久坐不動的人的最大攝氧量可能就只有 20 左右,他們可能走個樓梯都會喘。

想知道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很簡單,現在智慧型手錶越來越流行了。

如果你戴著錶運動一段時間,手錶就會幫你估一個大概的 VO2 max 數字。

我受傷前曾經練到 55 左右,現在又掉回 51 了嗚嗚。

為什麼 VO2 max 代表壽命長度?

為什麼 VO2 max 代表壽命長度?一項於 2018 年刊登於 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追蹤了超過120,000人的研究發現:最大攝氧量和死亡率呈現高度的負相關

最大攝氧量位於後面 25% 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幾乎是前 25% 的人的四倍。

如果比起像魁哥這樣的菁英運動員,這數字竟然高達五倍!

即使只是從最後 25% 進步到 25~50% 這個區間,死亡風險也減少了近一半。

這些結果在一項更大且更新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

一篇 2022 年刊登在 JACC《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研究,在調查了年齡介於 30 至 95 歲之間、人數高達 750,000 名的美國軍人的數據後發現:

體能處於倒數 20% 的人,比同年齡和性別中體能前 2% 的人,死亡風險高出 4.09 倍。

這數字和上一個研究很類似。

所以作者得出一個結論:

比起那些大家熟知會導致心臟病的因素,像是吸菸、糖尿病、高血壓等,體能差的狀態帶來的死亡風險更大,而且大很多

2018 年 JAMA 那篇研究的作者也說:心肺能力越強死亡率就越低,這個效益沒有觀察到任何上限。

也就是說,你可以盡情地在合理的訓練下去追求最大攝氧量,數字越高,活得就越長

VO2 max 也代表生活品質

之前有人看完我講酒精那篇文章後問我說:

「幹嘛活得這麼痛苦?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很好?」

我很想回:

「你知不知道人生最苦的,就是 Peter Attia 醫師講的,在人生最後的那段時間裡面,體能糟到什麼都不能做,還滿身病痛,想死還死不了啊!」

我先請大家想像一下,假設你在 65 歲那年退休了,辛苦了一輩子,終於可以把存下來的錢好好拿來享受了。

於是你買了張機票,和另一半要去紐西蘭度假。

沒想到飛機誤點,轉機的飛機快要起飛了,登機門遠在 1000 公尺以外。

如果是年輕的你,當然是往前衝啊!

但現在你已經 65 歲了,假設你平常沒在運動,體能大概是一般水準。

這時候你連維持時速 10 公里的跑步速度都沒辦法了,只能眼睜睜看著飛機起飛。

好不容易到了紐西蘭南島,住在風景如畫的 Lake Wānaka

隔天朋友安排的行程是爬 Roys Peak,結果你才爬不到一半就喘到不行,只能走回去停車場等大家。

如果你是那個體能最不好的後 5%,不要說出國玩了,連自己一個人生活都會有問題。

大家可以看看下方這張圖,不管你平常有沒有在運動,你的最大攝氧量都會隨著年齡下降。

但如果你常運動,你 75 歲時的體能,可能還維持在一般人的 50 歲水準,這代表你才有能力到處遊山玩水,享受人生。

根據年齡變化的 VO2 max

VO2 max 怎麼練?

VO2 max 怎麼練?要顯著增加最大攝氧量,最好的方法就是痛苦的間歇訓練

但是幸好不用太常做,只要佔你的有氧訓練 20% 就好了。

所以如果你一周跑 5 天,只要拿 1 天來跑間歇,就可以有效增加你的最大攝氧量。

但是才剛開始跑步的朋友,千萬不要隨便練間歇

如果還沒練基本的有氧底、肌耐力、以及穩定性就跑間歇,相當容易受傷。

我會建議規律跑步半年,輔助一些基本的重量訓練後,再漸漸把間歇訓練加進去。

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訓練菜單,像是令人聞之色變的亞索 800 就是其中一種。

我因為腰閃到,已經好久沒有跑間歇了,這幾個月都在跑 zone 2,所以最大攝氧量就一直卡在 51。

下個月開始我就要把間歇加回去了(嗚嗚)。

以上就是關於「最大攝氧量」這個關鍵數字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網路上流傳許多多養生的方法,從飲食方法到膳食補給啊一大堆,看得眼花撩亂,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我敢肯定,運動絕對是效果最強大,也最全面的一劑良藥

推薦大家去看我之前那幾篇關於 zone 2 訓練以及運動鍛鍊大腦的文章,相信可以幫助到你。

我之後也會分享更多能讓我們活得又健康又長久的運動菜單,有興趣的朋友請持續關注喔!

一次弄懂 Zone 2 訓練、低心率、超慢跑,讓你提高燃脂效率又長壽

一次弄懂 Zone 2 訓練、低心率、超慢跑,讓你提高燃脂效率又長壽

一個從 10 歲到 100 歲都必須做的運動,如果你想活得健康又長壽

最近在耐力運動圈,有一個名詞越來越紅,叫做 Zone 2 training。

這在跑步界也被稱之為低心率跑,說練習的時候速度越慢,比賽的成績就會越好。

最近也相當熱門,從日本流行過來的「超慢跑」,講的其實也就是 zone 2 訓練。

但所謂的 zone 2 到底是什麼 zone?真的有那麼神奇?

對不喜歡運動的人,zone 2 訓練關你什麼事?

其實關係可大了!

這篇文章我會從新陳代謝和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什麼是 zone 2 訓練,它對我們的好處,以及每個人都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最佳策略。

Zone 2 訓練

圖片來源:Women’s Health

最近腰傷好得差不多了,於是開始重新訓練我的有氧系統,練的就是所謂的 Zone 2。

一開始對這種訓練方式一知半解,只知道訓練時要保持較低的心率。

但因為我最近正在準備 CSCS 考試,也就是 certificat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中文叫做「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的認證,超威的。

教材裡面的第三章,講的是人體運動時主要的三個能量系統。

我為了弄懂這章,又去找了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專家,看了一堆他們的研究和影片,終於把 zone 2 訓練給搞懂了。

以下我會分幾個部分來跟大家介紹:

1. 基本的運動生理學,包括人體的肌肉種類、粒線體、和能量系統等。

2. Zone 2 到底是什麼?和跑步或自行車訓練的 zone 有什麼差別?

3. 這種訓練對耐力運動員的好處?為什麼連職業運動員都要花七成到八成的時間練它?

4. 它對一般人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說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訓練?

5. 這要怎麼練才正確?如何判斷自己在 Zone 2 裡?

6. 這種訓練的頻率、長度、以及注意事項。

看完之後,保證你可以成為這個最近超夯的訓練法的專家。

基本的運動生理學

基本的運動生理學我們人體用來運動的肌肉叫做骨骼肌,大概可以分成第一型慢縮肌纖維,以及第二型快縮肌纖維。

慢縮肌纖維收縮的速度比較慢,但是比較不容易累。

它富含微血管和粒線體,外觀看起來是紅色的,專門從事低強度高耐力的運動。

而第二型快縮肌纖維剛好相反,它收縮的速度很快,能在短時間產生較大的力量,但是不持久,容易累,微血管和粒線體比較少,外觀看起來偏白。

人體用來生產能量的系統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磷酸系統醣解系統、以及有氧系統

磷酸系統和無氧醣解不需要氧氣參與(醣解有分無氧和有氧),所以歸類為無氧系統。

產生的能量叫做 ATP,它是我們體內細胞傳遞能量的「能量貨幣」。

粒線體是我們人體的發電站,它就是有氧系統中用來燃燒脂肪和血糖,進而生成 ATP 的地方。

所以它的數量和品質,更決定了我們人體的代謝功能是否正常。

Zone 2 到底是什麼?

這裡我用的定義是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教授 Iñigo San Millan 的定義。

他不但是世界知名的運動生理學家,還是職業自行車隊:阿聯酋航空車隊的首席教練。

而他訓練的車手之一,就是環法賽二連霸的那個不講武德的年輕人: Tadej Pogačar a.k.a 皮卡丘。

他最近常接受訪問解釋什麼是 Zone 2,我想他的定義無庸置疑是最權威的。

他是從運動生理學出發,而不是大家常用的心率或功率區間。他說:

Zone 2 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有氧系統效率、以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

這時候人體用的大部分還是慢縮肌纖維,所以能量來源主要來自燃燒脂肪。

當然這時的無氧醣解系統還是持續運作中。

血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後,因為氧氣的攝取充足,所以不會大量轉化成乳酸,而會直接進入粒線體進行氧化作用產生 ATP。

所以這時血液內的乳酸濃度不會大量上升,能在 2 mmol/L 以下保持穩態。

好,我把複雜的解釋完了,大家先不要跳出去。

反正你只要記得,Zone 2 是一個能把你粒腺體操到緊繃的運動強度啦!

教練叫你平常要好好把有氧底打好,其實就是在鍛練粒線體!

Zone 2 訓練對運動員有什麼好處?

對於耐力運動選手來說,粒線體的功能越強,就越能夠運用身體最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源:肥肉,來供應長時間比賽的能量。

除此之外,強大的粒線體,也更能夠有效率地把糖解作用的副產品——乳酸——拿來當燃料燒掉。

而血液中的乳酸濃度沒那麼快升高時,脂肪的分解效率也會比較高。

這裡要幫乳酸平反一下:
很多人會以為乳酸堆積是肌肉疲勞的原因,但恰恰相反,它反而是在運度強度提高時,讓體內 pH 值不要那麼快上升的 buffer。

大家可以去查 lactate shuttle theory,這是由世界上最懂乳酸的男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 George A. Brooks 提出的。

他 2022 年發布了一篇 review,叫做 “Lactate in contemporary biology: a phoenix risen“,把乳酸在人體內的生理作用從頭到尾講了一次,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在這篇 Brooks 教授以及 Inigo San Millan 博士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

乳酸在血液中的堆積不但會抑制脂肪分解,還會抑制能將乳酸運進粒線體的 MCT1 和 MCT2。

所以總體來說,運動員的粒線體越強,不但燃脂效率越高,也越能夠把乳酸拿來當燃料,加快乳酸清除的速度。

這也是他們能在高運動強度下更持久的原因。

大家誤會乳酸了,它其實有很多功用(但當然太多也不好)

Zone 2 訓練對一般人有什麼好處?

這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想虐待自己跑馬拉松或玩三鐵,我們只是想要讓身體維持健康,那我們還需要做 Zone 2 訓練嗎?

絕對要!

因為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和新陳代謝能力、甚至你的壽命長度都成正比!

如果看完這篇文章你只能記得一句話,請記得這一句。

再說一次: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和你的代謝能力以及你的壽命長度成正比

San Millán 博士和 George Brooks 教授在 2018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把職業自行車手、一般運動習慣的健康男性、以及有代謝疾病的久坐男性等三種人請來做實驗。

他們讓三組人在室內自行車上,要他們以符合各自體能狀況的運動強度騎車,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 80% 左右。

研究人員分析了他們所攝取的氧氣量和排放的二氧化碳,來判定他們運動的效率,以及他們主要使用的燃料。

不意外的,職業自行車手可以在高強度下,甚至接近三百瓦的功率時,還是把燃燒脂肪當成主要能量來源,並且維持 2 mmol/L 以下的血液乳酸濃度。

但是,有代謝症狀的患者幾乎只能把血糖拿來當燃料。

才剛開始運動,他們血液的乳酸就開始飆升,燃脂能力也跟著下降。

職業運動員超會燃脂


久坐的人幾乎無法燃脂運動

當我們年紀越長,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都會自然下降。

這時候吃下去的熱量沒辦法消耗掉,就會累積成脂肪,或者讓空腹血糖升高,最終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

但如果我們維持 Zone 2 訓練,它會提升我們體內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讓粒線體衰退的過程就會延遲甚至逆轉,進而讓我們活得更健康長壽。

Zone 2 怎麼練才正確?

在看了各大運動生理學家以及頂尖教練的做法後,我歸納了 3 個方法:

方法一:心率法

在智慧型手錶越來越普及的現在,相信很多人都能輕易的測量自己運動時的心率。

但如果要測量到準確又即時的心跳數,我建議大家可以買一條心跳帶,準確度差超多。

根據一位專門研究長壽、剛出了新書就攻佔 amazon 排行榜冠軍的醫師 Peter Attia 所說:

Zone 2 大約在最大心率的 70~80%。

這裡的最大心率必須要是實際測出來的數字,不是用 220 減掉年齡這種估算法。

但是最大心率的 70~80% 是一個很廣的範圍,以我測出來的最大心率 180 來說,70~80% 就是 126 下到 144 下。

所以要搭配以下幾種方法來輔助判斷。

方法二:RPE 法(或 LDS 法)

RPE 是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的縮寫,中文叫做自覺運動強度。

這是在健身界常拿來衡量運動強度的指標,最普遍的用法分成 1 到 10 個等級。

Zone 2 大概就是落在 RPE 的 2~3 左右。

但其實這個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處在這個強度時的「主觀感受」。

這個主觀感受就是你會覺得有點喘,但還是可以和朋友邊跑邊聊天。

這就是跑友們常說的 LDS「喇低賽」強度。

所以周末和跑友相約跑 long run,就是練 Zone 2 的好時機。

但是最好找個實力相近的朋友一起練,如果你要跟魁哥或象總的車 LDS,那你可能會練成 VO2 Max。

方法三:呼吸檔位法

這個是我目前覺得最好用也最準的。

(因為我邊緣人啊,沒人陪我 LDS。)

呼吸檔位系統是一位專門研究人類體能的專家 Brian Mackenzie 發明的,Zone 2 剛好就落在第二檔呼吸檔位。

一樣,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檔位中,你的呼氣和吸氣都是利用鼻子,而且呼氣和吸氣的時間相同。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吸進去的氧氣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平衡的,能量系統也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以我的狀況來舉例,我在練 Zone 2 的時候,步頻定在 185,隨著腳步左右左右用鼻子吸氣,下一個左右左右用鼻子吐氣。

在這種狀態下,我可以跑超過一小時,心率大概維持在 135~140 左右,而且跑完一點都不喘也不累。

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我會把步伐邁大,比較熱就把步伐縮短,步頻和呼吸頻率都固定,重點是維持心率區間。

當我有股用嘴巴吐氣的衝動時,通常就是要跑出 Zone 2 的前兆。

這時候我的手錶過沒多久就會跳出警報,屢試不爽。

所以久了之後,我就漸漸不一天到晚看心率了,就和我的心跳和呼吸在一起,超級開心。

Zone 2 訓練

圖片來源:Men’s Health

Zone 2 的長度、頻率,以及注意事項

如果你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也躍躍欲試了吧?

但是一次的訓練要做多久,一個禮拜要做幾次,才能有效的鍛鍊到粒線體呢?

Inigo San Millan 教練給了我們 3 個理想的指標:

第一:一周 4 次以上。

如果你真的很忙,那一周 3 次也勉強可以,但如果只有 2 次,你的粒線體還是會慢慢衰退。

第二:一次的訓練最好要持續 1 小時以上。

第三:80:20 法則。

對我們一般人,甚至職業選手來說,Zone 2 應該要佔總訓練時間的 75~80%。

如果行有餘力,可以每周花一天,或者在一次較長的 Zone 2 訓練後加進高強度的間歇訓練,目的是訓練我們的無氧系統,增加 VO2 Max。

當然,還沒有跑步或運動習慣的朋友,一開始標準不用設那麼高,先開始動就好了!

可以上 YouTube 搜尋原地超慢跑,在家裡鋪上瑜珈墊,就可以一邊追劇一邊練 Zone 2。

如果有戴智慧型手錶,就讓自己的心率維持在 70% 左右,這就是相當好的入門。

但當你粒線體練起來之後,這樣的運動強度可能就不夠,得要出門或跑跑步機,要不然就要像我一樣邊追劇邊踩訓練台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Zone 2 訓練的有效性,取決於我們能不能長時間維持一定的功率輸出和心跳。

所以在室內跑跑步機或踩訓練台,是最可控有效率的方法。

如果在室外跑步或騎車,一定要注意心跳會不會跑掉,看到坡千萬別亂衝。

如果一超出 Zone 2 範圍,記得要馬上降速,要不然訓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前面有講到,過多的乳酸堆積會妨礙脂肪分解以及乳酸的清除,而這效應就算在心率放慢後,也要一段時間才會消減。

所以 Zone 2 訓練的紀律相當重要。

結論

以上就是有關 Zone 2 訓練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是要提醒大家,粒線體的訓練是要以年為單位才能看出成果的,持之以恆才是關鍵。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運動習慣,沒關係,先每周花 3 天,每天快走 30 分鐘,然後循序漸進。

相信執行幾個月之後,你一定可以領略到這個習慣對身體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之前也有設定運動當年度目標,但總是半途而廢,可以去看看我講目標設定與管理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你。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 4 種方式及其科學證據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 4 種方式及其科學證據

有氧運動竟然能練大腦,這個全身上下最難被鍛鍊到的器官

每年一度的台北馬拉松才剛結束,不管跑完的成績如何,大家的經驗分享幾乎都是正面的。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人,會想要做這麼「無聊」又違反人類本性的事情,還樂此不疲呢?

我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有氧運動」是如何正面影響我們的大腦,以及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用最有效率的運動方式來練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有氧運動練大腦一般人講到運動,大多是為了想要減肥,讓自己看起來體態更好。

再來可能想是讓心血管更健康,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運動其實可以鍛鍊到我們人體裡,最難被鍛鍊到,而且最難被診斷出生病的器官。

沒錯,就是大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鍛鍊大腦?

是要去玩魔術方塊那種益智遊戲,讓自己更聰明,反應更快的那種鍛鍊嗎?

其實不是的。

這個在我們頭骨裡面,平常看不到,也不會感到痛覺的大腦,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現在這個人最重要的器官。

但一般人沒有意識平常就要去好好照顧它,甚至每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虐待它。

一直到我們大腦生了病,像是得了憂鬱症、躁鬱症、還有年紀大的時候容易得的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才想要來治療。

到時當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且年紀越大,大腦的傷害就越不可逆。

所以我們真的要趁年輕的時候,就要學習讓大腦保持健康的鍛鍊方式。

這篇文章我要來講一招威力超強大的,就是運動

我本文要介紹的科學研究,是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 Wendy Suzuki 做的。

她是世界頂尖的腦神經科學家,專長在於研究神經可塑性,以及如何增加長期記憶能力。

她在一次不經意的發現中,知道了運動對她影響是多麼的深遠。這大大改變了她的研究方向。

推廣有氧運動的腦神經科學家

Wendy Suzuki

圖片來源:Wendy Suzuki

Wendy 教授的老師是已故的 Marion Diamond 教授。

Diamond 是當代最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之一,他們做過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就是抓來兩群老鼠:

一群把他們關在無聊的籠子裡,另一群讓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包括可以在上面跑的輪子。

過了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

那群住在遊樂場裡面的老鼠,牠們的前額葉皮質比關在無聊籠子裡那群還厚且重。

這結果發表在 1969 年的自然期刊,這是環境對哺乳類大腦發展的最早期研究之一。

Wendy 教授繼承她老師的衣缽,繼續在這個領域深入研究下去。

她從 2004 年開始在紐約大學擔任副教授,準備拚在六年以內拿到終身職,升成正教授。

所以她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最後成功升等了,但也把健康賠掉了。

她重了超過 10 公斤。

當她休了個長假回來後,她發現她的身體比旅行團的任何一個團員都弱。

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她一定得改變。

所以她去健身房繳了學費,開始強迫自己運動。

雖然一開始也是很痛苦,但習慣後反而會想念那種爆汗的感覺。

一年半之後,她成功把 10 公斤減下來了,她也養成了運動的習慣,所以還是持續到健身房去。

直到有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她大為震驚。

「奇怪,我今天寫計畫怎麼寫得這麼順?」

她下筆如有神助,她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了,她也有辦法把二三十個不一樣的研究一下子兜在一起了!

這種感覺她以前從來沒有過啊!

她的職業直覺這時候馬上啟動:她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她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了這麼長足的進展?

她想了很久,她這段時間唯一新增的一個習慣,就是運動。

她忽然想起她恩師 50 年前做的實驗,原來不是那個遊樂場裡面的玩具讓老鼠的大腦變厚,而是那個跑步滾輪啊!

不正常教授的課堂運動實驗

不正常教授的課堂運動實驗

圖片來源: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

於是她決定開始找出運動對大腦到底有什麼影響。

她想出了一個超級創新的教學方法,準備拿她的學生們做試驗。

她要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小時先做一場運動,之後再正式上課,看看這樣能否讓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更強。

於是她自費去考了健身教練的證照,之後又花了六個月把她的這個「運動+教課」的流程跑順。

從她家的貓到她的朋友們都被她試教過。

在經過了這有史以來最漫長且複雜的備課過程後,她終於開課了。

同學們第一次看到教授走進來時試全純身的運動服,都嚇壞了。

但課程進展得相當順利。

Wendy 教授還商請其他老師的課堂學生做測試:

她想要看看兩班的同學在一學期過後,一周運動一次的同學,和都沒有運動的對照組同學,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什麼差別。

很令人興奮的,她課堂上的同學,不論是在記憶功能、反應速度、專注能力等等,在一個學期過後,表現都比對照組的同學好。

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Wendy 教授後來做了許多研究,想要探究為什麼「有氧運動」會對大腦有這麼顯著的幫助。

她的發現如下:

當我們運動的時候,肌肉會產出肌動蛋白(myokines),肝臟則會分泌 β-羥基丁酸(beta hydroxybutyrate)。

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通過血腦屏障,刺激海馬迴分泌 BDNF。

BDNF 中文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它可以幫助你的海馬迴長出新的腦細胞,讓它變得更大更健康。

這不但能增加我們的長期記憶力,還會延緩我們變老時腦部的退化,預防失智、阿茲海默症等等。

所以 Wendy 教授開始到處跟大家分享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她 2018 年在 TED 上的演講 The brain-changing benefits of exercise 已經有八百多萬次觀看了。

我每次看,都還是會被她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最低限度的有效運動時間

看到這裡的朋友,你們一定會好奇:有沒有一個「最少」而且對大腦有正面影響的運動量呢?

Wendy 教授說她一天到晚被問這個問題,因為大家的生活真的都太忙了。

她的研究結果是:

只要一周 3 次,每次 30~45 分鐘的有氧運動,會讓你流汗且心率上升的運動都有效果。

有些人不喜歡跑步,那騎飛輪、拳擊有氧等都有效果。

這是不是跟政府推廣的 333 法則一樣呢?

有氧運動的 4 大好處,輕鬆練大腦!

有氧運動的 4 大好處,輕鬆練大腦!一次 30 分鐘的運動,可以「立即」對大腦產生的影響有以下:

一:心情會顯著變好。

這是因為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自己的心情愉快,焦慮感也跟著降低。

這就是有名的 Runner’s High「跑者的快感」。

二: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會提升。

也就是大腦認知功能顯著提升,專注力能增強。

就像 Wendy 教授一樣,運動完後這段時間特別適合拿來做一些特別耗費腦力的工作,像是做研究,寫計畫等等

三:反應速度顯著提升

一位世界頂級的腦神經外科醫師 Eddie Chang 在一個訪談中提到:

一大早的跑步是讓他能在高壓力的手術中,能夠維持高度反應速度的關鍵。

四:記憶力會增強

所以不管你是要學習一個新語言,或者是研究一個很新的技術,運動後的那段時間,學習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以上的效果在 Wendy 教授的實驗中,兩小時之後都還測得出來,甚至還可能持續更長。

Wendy 教授的結論是:只要有運動,對你的大腦就是好的。

但如果你要讓運動對大腦產生最大的正面影響,最佳的運動時間,就是當你需要開始用腦之前

以上就是運動對大腦的正面影響,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

如果你是需要用到大腦的知識工作者,就一起動起來吧!

持續一個月後,我保證你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

我發現現代人對大腦的關注和照顧實在太少了,所以之後會針對這個主題多寫一些文章。

如果你也想像才剛過世的英國女王一樣,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都還能保持清明的頭腦,歡迎你訂閱我的頻道

也可以先去看看這幾篇有關睡眠的文章,因為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是讓大腦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

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可以重塑大腦?改變一生?!到底什麼事這麼神奇?

答案就是:早起出門跑步。

我這裡不是要跟你說跑步可以增加心肺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好處。

而是經過科學研究指出,只要在早上花短短三十分鐘做一些輕度有氧運動,就可以重塑你的大腦,讓你情緒更正面,工作效率更好,記得更多更牢,也更有創造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匪夷所思?早起跑步可以改變大腦?

接下來就讓我來詳細解釋。

大家都知道,有氧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真的很多。

政府也有加強推廣所謂的「333 運動法」,也就是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鐘,運動時的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次以上。

但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忙碌了。

一早起床要先把小孩打理好,準備早餐,送他們去上課之後,緊接著就是要進公司開第一個會⋯⋯然後一天就過了。

真的要運動,可能也是下班之後了。

但我這裡要提出 7 個科學證據,只要把戶外運動的時間挪到早上,就會對我們的大腦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第一:早起照光會讓大腦進入最佳狀態

一大早用足夠的光喚醒自己,對我們有諸多好處,這件事情我已經強調超級多次。

它可校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讓我們的五臟六腑甚至免疫系統都開始運作,準備迎接一天的挑戰。

還可以讓皮質醇(cortisol)在一天的一開始就達到高峰,讓大腦處於警醒的狀態,讓我們更能夠專心。

反之,如果不這麼做,像是在家工作時室內光線不夠,這個皮質醇的分泌的機制就會被打亂,因為身體一直等不到那個開啟一天的訊號。

當我們好不容易在接近中午出門看到第一眼陽光時,身體會以為現在才天亮,於是整個晝夜節律會往後延,讓我們在該睡的時候沒有睡意。

偶而跳過一天沒關係,但是最好不要超過一天,要不然就會開始影響到心理健康。

有一篇 2012 年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的研究指出:

讓一群老鼠被不規律的光線照射,打亂牠們的生理時鐘,一段時間後,牠們的情緒和學習能力都受到損害了。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對一些有憂鬱症狀的患者施行規律的光線照射,有助於憂鬱甚至躁鬱的症狀緩減。

所以每天早上出去跑個 30 分鐘,是最直接能夠運用這個機制來設定晝夜節律的方法。

這裡有個小提醒,最好不要戴太陽眼鏡或濾藍光眼鏡,因為質和量夠高的光,尤其是藍光,是啟動這個機制的關鍵。

如果陽光太刺眼,可以戴個遮陽帽就好。

第二:安撫杏仁核,減輕焦慮

已經有多項研究指出,尤其是這篇 2018 年刊登在 Neuroscience 期刊的論文裡講到:

讓身體向前移動,使得眼睛看到物體一樣一樣從旁邊經過,這時候我們眼球會左右不斷滾動。這種視覺效果能讓杏仁核(amygdala)冷靜下來。

大家都知道,過度刺激杏仁核會讓我們一直處於緊張、憤怒、焦慮的狀態。

所以一早起床出門走走或慢跑,可以讓大腦處於警醒但不焦慮的狀態。

不只是一大早,有時候我在高強度下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會提醒自己出去走走來安撫杏仁核。

這可以有效讓短期壓力不至於演變成有害身體的長期壓力 。

一早就有好心情第三:分泌腦內啡,一早就有好心情

我想這已經不是秘密了,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會讓我們大腦分泌腦內啡,讓我們的心情變好、增加幸福感。

這裡的作用配合上一個提到的安撫杏仁核的效果,會讓我一大早就有好心情,讓我更能夠以正面的情緒應付一天的挑戰。

第四:一早完成一件小事,讓人有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

這件事情其實是源自一個相當有名的演講,是已經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McRaven)於 2014 年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畢業典禮上講的

他說:「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先從早上鋪床開始。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先把床鋪好,那你已經在一天的一開始就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這會給你一個動力去完成下一件任務,以及接下來的很多任務。

而且如果不巧那天不是你的天,整天過得很鬱悶,至少你那天睡覺上床的時候,床是已經鋪好的。

這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其實背後是有科學根據的。

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大腦裡管理期待和獎賞的多巴胺迴路就會被啟動,並且渴望去完成下一個目標。

所以我現在早上起床的固定儀式,就是在刷牙洗臉完之後,把昨晚可能沒洗好的碗洗乾淨,泡杯咖啡,然後喝三口之後就出門跑步。

這樣我一邊跑步,還可以一邊期待等等回來之後還有美味的咖啡在等著我。

麥克雷文海軍上將的演講真的很精彩,我把影片放在下面這邊,推薦大家有空都去看看。

第五:進入發散狀態,讓昨晚零碎的想法組合起來

如果大家有上過 Coursera 上面最熱門的課程:《學習如何學習》的話,就會知道大腦的運作大概分為兩個模式: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專注模式當然就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的時候會啟動的。

而發散模式是大腦將本來不相關的東西有機會連結起來,形成新的創意的模式。

之前講睡眠的文章有講到,睡眠的下半場——快速動眼睡眠——就是大腦產生新連結最重要的階段。

所以我在早上醒來之後,絕對不會去看手機,我會讓我的大腦還維持在這種發散的狀態,然後出門跑步。

這有點像是延續在夢中還沒完成的工作,能在醒來之後繼續下去。

而且我跑步的時候絕對不聽任何東西,就任隨大腦乘著想像力的翅膀到處飛。

我有數不清的點子,都是在跑步的時候就突然蹦出來的。

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直到開始研究人體之後,才知道背後的原因。

第六:啟動有氧引擎,增進大腦功能

大家應該都知道,人體裡面最耗能的器官,就是大腦,沒有之一。

我們的大腦重量雖然只佔體重的 2%,但消耗的氧氣和熱量卻佔總體的 20% 以上。

如果常常要做一些很耗腦力的事情,像是創作、學習,那消耗的熱量會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因為大腦神經元之間是靠產生電流來傳遞訊號的,而這些能量來自於身體吸入氧氣之後燃燒體內的血糖或脂肪來產生的。

所以在一早就啟動這個有氧引擎,會讓我能更有效率地燃燒體內的養分,讓我的大腦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高強度的活動。

這裡有個小撇步,跟大家分享:

我會在早上喝的咖啡或茶裡面加進一點點,增加血液裡的電解質,來幫助神經元之間電流的傳遞,讓大腦的運作更順暢。

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第七: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

這點要跟第一點互相呼應。

一大早自己的眼睛接觸到光的最大好處,是讓生理時鐘在一大早就開始計時。

這除了讓皮質醇在一早就達到高峰以外,我們的身體也會從這個時候開始倒數計時。

大概在 14 個小時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我們入眠。

所以我會盡量避免在八點之後運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會讓核心體溫升高,妨礙入睡。

因此,把運動的時間從下班之後移到上班之前,就能幫助我在晚上能有個夠長而且品質夠好的睡眠。

我上一篇文章有介紹一個高度專注方法,叫做「精神時光 90 分」,能夠啟動的條件,就是前一天晚上有睡個好覺。

以上這七點,就是經過科學認證,早上跑步對大腦帶來的正面影響。

我甚至都還沒講到減肥、讓心血管更健康這些好處喔!

早上跑步這件事絕對是我所有的習慣裡面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沒有之一。

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實在是相當深遠,我鼓勵大家都能夠試試看。

如果還沒有跑步的習慣,只要一早出門快走,甚至只是散步就好,持續三個月之後,我保證你絕對會感受到顯著的成果。

如果你還想知道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和睡眠的,建議你可以看看我這篇幫助睡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