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ll Posts By

Mad

你是一個有目標的人嗎?躺平難道不好嗎?三月選書以及 Kobo 折扣碼

你上個禮拜過得如何呢?

我過了一個念了很多書的一週。為了要製作「進實驗室測量真正的 VO2Max」這集影片,我把乳酸鹽的代謝機制,以及有氧、無氧等不同閾值的定義給好好的梳理了一次。

我才知道,原來在運動生理領域的「閾值」竟然有幾十種,而且每個時期、不同研究者的定義都不一樣!

就「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 AT)來說,一開始是在 1960 年代是由生理學家 Karlman Wasserman,在肺部醫學的研究背景下提出來的概念。

他們當時透過呼氣分析,偵測病人在運動中有一個代謝的轉變點​,認為這時候肌肉開始明顯依賴無氧代謝,導致乳酸堆積加快。這個閾值在早期文獻中被普遍稱為無氧閾值。

後來運動生理學家發現,在一般人或者運動員中,在從事更高強度的運動時還有第二個轉折點,超過該點後乳酸就無法維持穩態,會隨時間快速累積,而限制了耐力表現​。

所以 1970-80 年代的研究者,建議將較高強度的閾值稱為「無氧閾值」,而將較低的第一閾稱為「有氧-無氧閾值」(轉換的意思),或乾脆稱「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

這真的大大的解決了我的問題,要不然之前真的被各種 paper 弄得超級疑惑,原來光是「無氧閾值」這個詞,在醫學期刊上講的是一件事情,而在運動科學的期刊講的是另一件事情。

接下來準備要把 George Brooks 的 Lactate Shuttle Theory 給好好弄清楚,搞了好幾個月的 VO2Max 影片終於可以開始製作了。

周末研究所的課程更是燒腦,但是超級有趣。週六早上是張育愷教授的統計課(沒想到我竟然會覺得統計有趣),下午是陳勇志教授運動處方課,老師分享了許多他做的「中斷久坐」的研究(我以後會針對這個主題做成影片)。

而晚上則是洪聰敏教授的運動心理學,這週的課程講到了大家都很關心的主題:「目標設定」。

到底為什麼新年新目標容易失敗?要怎麼做才能讓目標達成機率提高?

你的新年目標執行得如何?

洪老師 2023 年出了一本書,叫做《衝破慣性》,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他說,我們之所以會把新設定的目標一再反覆打掉重練,就是因為理想目標執行狀態之間,有著過大的落差,而且過程中又沒有找到正確可行的有效計畫。

導致一開始興致勃勃的執行一段時間,看見成果不如(不切實際的)預期,就半途而廢了。

而要達到新目標,不論是存錢或者減肥,就要養成新的習慣,而要改變習慣,就需要刻下新的神經迴路。這需要足夠的反覆鑿刻,直到神經的電流方向完全改變為止。

於是老師自創了一個「分子化通用心理技能」的方法論,用 10 個可以學習的心理技能模組,把「終極目標」切成許多小等分,除了容易達成以外,在達成每個小目標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信心,進而形成正面循環。

老師在課堂上舉了大谷翔平最著名的「曼陀羅九宮格目標設定法」當作例子,這就是一個把大目標分成 64 個小目標的方式。

接下來老師要我們花 10 分鐘,想一個內心渴望的目標,然後把自己的九宮格給畫出來。

但我完全卡住了,我連最中間那個終極目標都想不出來。

老師問我:「你現在有沒有一個想達成的數字,像是賺多少錢,或者訂閱數字等等。」

我說:「沒有耶,我現在就想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就好。」

老實說,我看到這寫得滿滿的九宮格,我感受到的不是前進的動力,而是阻礙我的壓力。

大谷翔平 15 歲時寫下的 Mandala Chart

你累了嗎?

我週四上傳了一集講「倦怠管理」的書,叫做《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裡面很有系統地將我們現代人最常遇到的狀況:burnout 倦怠,給理得很清楚。

作者對「倦怠」有一個蠻深刻的定義,她說倦怠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

它不是單一或少數幾個重大事件造成的,它就像是無數次的被紙割傷而導致的失血過多,是我們多次以各種微不足道的方式犧牲生活品質後,所造成的不快樂。

疲憊會讓你提不起勁來,做些真正對身體好的事情,像是運動,而慢性壓力會導致睡眠障礙、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種種慢性病,而茫然帶來的倦怠,則會讓你不知為何而戰,只想逃離一切。

察覺自己是不是已經陷入倦怠狀態的,就是「想躲起來、消失一陣子」這個念頭,如果這個想法已經在你的腦袋中盤據了一陣子的話,務必要好好正視它。

作者又把倦怠再細分成三類:過勞型倦怠、社交型倦怠、無聊型倦怠,我覺得相當耳目一新,這讓我可以檢視自己到底中了那些,然後去對症下藥。

大部分的人中的會是第一條,成因是永遠做不完的工作,還有 24 小時不斷湧進來的 email 以及 line 的訊息。

社交型倦怠對我們這種 I 人來說也很常見,明明就想自己宅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又無法拒絕家人、朋友、或同事的請求,有時候還會被情緒勒索。

而我在電子業最後一兩年的時候中的就是無聊型倦怠,雖然工作輕鬆,薪水也很好,但總是做一些無法令自己成長的事情,讓我心生去意。

創業到現在的這十年中,無聊型倦怠可以說是被根絕了,而我這種以「內容創作」為核心的網路事業,又能夠將社交型倦怠降到最低,所以真正要如臨大敵的,就是過勞型倦怠了。

躺平不好嗎?

週五我上傳了訪問郝哥(郝旭烈)的 Podcast,這集我和郝哥聊得超開心,我超級喜歡,強力推薦給大家。我老婆跟我說,郝哥感覺起來就可能是我五年後的樣子,我聽了心生歡喜啊。

和郝哥聊天的過程中,一直覺得我們怎麼那麼像,但他現在給我的感覺更謙和、更有智慧、也更自在,這些都是我很嚮往的特質。

我們談到離開大公司自行創業的心路歷程時,講到了「留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說他常常跟朋友說,就算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塞得滿滿的,一定也要適時的「留白」。

朋友問他,這不就是「耍廢、躺平」嗎?他反問:「難道躺平不好嗎?耍廢不好嗎?」

我補充了一句我年輕時聽到蠻不以為然,現在覺得是真知灼見的一句話:「休息不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休息就是休息。」

和郝哥暢聊兩個多小時,超開心!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有講到,我們一定要重新看待自己跟休息的關係,如果只把休息當成偷懶的行為,或只是代辦清單上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可能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

休息不是一種奢求,而是個必需品。如果不休息,身體最終會強迫自己休息,而且很可能是在不方便的時候,迫使自己休息更長的時間。

而休息的方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幫自己充電的方式。對我來說,大到和家人一起出國旅遊,小到和老婆一起追劇,然後在飯後來一杯波霸鮮奶茶,都可以讓我們補充血條。

訪談的最後,郝哥也提到了「設定目標」這件事情,他說也有很多人會問他,接下來有沒有什麼目標想去達成呢?

他說,其實並沒有耶,如果能夠把每一個當下給過好,那在複利效應的累積下,就會創造出一個很不一樣的成果

這就是我在洪老師的課堂上給他的回答。(但他聽了還是要我想一個目標,我想了兩天還是想不出來🤭)

或許是個性使然,或許是處於人生不同的階段,我過去十年的創業經驗給我學習是,設定太遠大、太有挑戰性、會讓自己無法喘息的目標,對我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我只需要一個能指引我前進的北極星,每天專注在可以朝向這個北極星前進的事情上,隨時覺察自己的心是躍躍欲試、還是想要緩一下,然後適時做調整,對現在的我來說,是最好的做法。

你覺得呢?如果你有什麼屬於自己的作法,歡迎你跟我分享喔。

3 月書單以及 Kobo 折扣碼

這個月的選書除了我超愛的《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以外,還有我上個月在頻道上分享的書:《少,但是更好》以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

另外還有兩本相當輕鬆的書。

帶著母雞環遊世界》是一個超不正常的法國人吉雷克.蘇德,帶著一隻母雞「莫莫」航海環遊世界的故事。(這母雞每天都會幫他下蛋補充他的蛋白質,笑死)

另外還有《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敘述一位 25 歲出生於底層家庭的保母史蒂芬妮,在曼哈頓幫上流社會家庭帶小孩的所見所聞,相當有趣。

以上五本可以用折扣碼 sho03 ,如果方便的話,請大家用我的連結 https://shosho.cc/kobo ,我可以獲得一點點回饋之外,我也可以把每月成效分享給 Kobo,如果不錯的話,我也比較有機會幫大家爭取更多優惠。


目前鐵粉回信進度:No. 231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週見!

Love and care,
Shosho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很累?終結倦怠的 5 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

你有沒有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想要把工作辭了,拋下一切,直接消失一段時間;鬧鐘一響,你總是按掉好幾次後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起床,腦子馬上跳出永遠都做不完的待辦清單;一個禮拜才過了一半而已,連門都還沒出,就感到精疲力盡了;你睡眠品質低落,整天精神都不太好,嘗試了網路上各種幫助睡眠的方法和補給品,卻一點用都沒有;好不容易撐到周末,以為能夠喘口氣耍廢一下,但總是被「應該要去」的各種邀約所填滿;星期日晚上,你明知道隔天又要早起上班,但還是忍不住滑手機滑到半夜,因為這是你一天之中唯一短暫感到自由的時刻⋯⋯

如果以上這些情況對你來說似曾相識的話,你不孤單,因為你中了現代人最普遍的症狀,倦怠(burnout)

今天我會分享這本熱騰騰的新書:《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來解釋 burnout 的成因,以及我從書中學到的真正有用的 5 大支柱,讓你從現在開始不再總是覺得那麼累,找回你已經失去很久的輕鬆與快樂,最重要的,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的作者 Emily Ballesteros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堪稱是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她的工作是企業培訓,擁有令人羨慕的收入和職位,甚至還同時攻讀產業與組織心理學的碩士學位,感覺前途一片光明。

但她因為過度要求自己,把自己塞得太滿,逐漸陷入了長期的身心耗竭。

有一次在芝加哥一個攝氏零下29度的夜晚,她站在藥妝店的泡麵區裡崩潰大哭。

她打電話給爸媽哭訴,說她真的很累,想要休學甚至消失一陣子。

但是她的虎爸虎媽卻跟她說,這只是過渡期啦,只要再忍一陣子就好,你要加油喔!

她冷靜下來,把泡麵買回家嗑完後,決定要自己想辦法。

因為她發現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幫得了她。

於是她開始上網做研究,訪問身邊的人到底是怎麼面對壓力,也嘗試了瑜珈和冥想等大家推薦的紓壓方式(結果都沒效)。

她逐漸發現,這症狀不是一個單一做法可以解決的,她需要的是一個完整又全面的策略。

於是她把所有蒐集的到研究和方法,設計成一套完整的「個人關懷架構」。

她用在自己身上之後感覺真的有用,於是開始提供一對一的輔導課程,並且在網路上分享她的這套方法。

結果她越做越大,一對一輔導的名單大排長龍,收件匣爆滿,社群媒體粉絲暴增,她知道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

所以她隨後成立了一間公司,叫做 burnout management LLC,幫助大企業的員工解決倦怠(burnout)的問題。

這本書就是她的心血結晶。

以下我會先介紹書中對 burnout 的定義,以及書中講到的「五大支柱」,來幫助你好好根治這個問題。

倦怠到底是什麼?

倦怠到底是什麼?作者對「倦怠」有一個蠻深刻的定義。

她說 burnout 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

這包含了生理上的疲憊,以及心理壓力帶來的疲憊。

而她特別強調「茫然不協調」這個部分。

因為你可能做著喜歡的工作,過著傳統地議上很成功的人生,但它就是無法讓你開心,也不能為你帶來任何成就感。

相當弔詭,對吧?

Burnout 不是單一或少數幾個重大事件造成的,它就像是無數次的被紙割傷,導致失血過多而亡。

它是我們多次以各種微不足道的方式犧牲生活品質之後,所造成的疲憊與不快樂。

生理上的疲憊會讓你提不起勁來做些真正對身體好的事情,像是運動。

而慢性壓力帶來的疲憊,甚至會導致睡眠障礙、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等慢性疾病。

而茫然帶來的疲憊,會直接讓你不知為何而戰,只想逃離一切。

而作者更進一步把現代人的 burnout 分成以下三種,因為不同型態的 burnout 會需要不同的解方。

第一:過勞型倦怠。

造成的原因是超長的工作時間和怎麼樣也做不完的工作項目,矽谷的「奮鬥文化」就是罪魁禍首之一啊!

只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連午餐都在趕報告,週末還要陪老闆出差;

或是一週的工作時間,是不是動不動就超過 60 甚至 80 小時,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中招了。

這類型的人通常對成就過度執著,擔心錯失機會,渴望升官發財。

第二:社交型倦怠。

這種人無法拒絕家人、朋友,或是同事的請求。

雖然心裡很想休息,但卻老是被人「情緒勒索」。

書中有個叫做麗莎的女生,雖然工作量不大,但是老闆喜怒無常,常常無故被他掃到颱風尾。

而且因為麗莎人太好,結果身邊一堆人把她當作「垃圾桶」或「無償客服」,一天到晚找她聊天、訴苦,最後讓她精疲力竭。

通常討好型人格,害怕被討厭或排擠的人,特別容易中這招。

第三是無聊型倦怠

無聊竟然也會 burnout,很意外吧?

去問問那些每天做一些重複性的、或毫無意義的工作的人就知道了。

或者你覺得自己跟這個環境格格不入,又或者你覺得在這邊已經學不到東西了,都會容易感到 burnout。

我十年前擔任電子業業務派駐在中國時,就深深地感受到這點。

雖然薪水很高,工作也很輕鬆,但就真的超無聊的,每天都要跟客人重複講一些毫無意義的話。

書中提到一位很有名的激勵演說家 Iyanla Vanzant 曾經說過一句話:

當你需要改變或成長時,宇宙會讓你變得很不舒服,讓你別無選擇。

我當時就是這麼深深地覺得,所以才裸辭去騎腳踏車環遊世界。

如果你現在剛好就覺得有點 burnout,可以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以上三種你中了幾種呢?或者根本三種全中?

沒關係,察覺是做出改變前的第一步。

接下來我就來介紹書中介紹的,能夠根本解決掉 burnout 的五大支柱是什麼。

第一支柱:調整心態

我們的心態影響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而在倦怠管理方面,心態指的是如何管理內在體驗。

唯一和你 24 小時形影不離的人,就是你自己。

仔細想想,你平常都跟自己說些什麼話呢?

書中提到一位叫做曼蒂的女生的故事。

她的人生看起來幾乎完美,從學生時期開始,她就逼著自己努力奮鬥,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年紀輕輕就創立了自己的事業。

二十幾歲時她已經擁有六位數美金的年收,有車又有房,還有眾多社群媒體的追蹤者,在外人眼裡,她就是人生勝利組。

但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她卻隱藏著極度的緊張與不安。

她的每一天都充滿了焦慮,從來不敢停下腳步,總是害怕一旦放鬆,所有的成就便會瞬間瓦解。

她知道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卻始終覺得不夠好。

她 24 小時都跟自己說:「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靠拼命工作換來的;一旦鬆懈,就可能化為烏有。」

於是她的生活就成了一場永無止盡的賽跑。

為了維持所謂的成功,她不惜犧牲健康、家庭與生活品質,但永遠無法享受這些成就。

作者說,造成這種 burnout 的心態主要有三種:

求好心切的高成就者心態、凡事討好他人的迎合者心態,以及自認無法改變處境的受害者心態。

曼蒂就是屬於第一種。

這一種人總是追求極致的完美與卓越,他們的自我價值建構在外界的肯定與物質的回報上。

但是當他們拿掉工作成就之後,往往不知道自己還剩下什麼了。

而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傾向於將別人的快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

他們習慣壓抑自己的感受,來換得其他人的認可與喜愛。

至於受害者心態的人則會長期感到無助,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能改變現況,覺得自己這輩子就是這樣了。

這些根深蒂固的心態是最難纏的,可能是從小就跟著自己到現在,很難根除。

作者在書中要我們時常察覺和提醒自己要轉變這些造成 burnout 的心態。

我自己的經驗是,找一些自己特有的方式來提醒自己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當我又開始完美主義作祟,感覺快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我腦子裡總是會浮現波希米亞狂想曲的最後一句歌詞:

Nothing really matters to me.

眼前的工作有沒有做到完美,對人生根本一點影響都沒有。

只要家人朋友都健康平安,如果工作搞砸了,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二支柱:個人關懷

作者說的個人關懷,其實說穿了就是兩個字:「休息」啦!

一定要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身心靈都得到足夠的休息,才能夠有效解決 burnout。

她強調:我們一定要重新看待自己跟休息的關係。

如果只把休息當成偷懶的行為,或只是待辦清單上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可能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

休息不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休息就是為了休息!

休息不是一種奢求,而是個必需品。

我們一定要優先考慮自己的生活品質,如果我不休息,身體最終會強迫自己休息。

而且這可能是在我不方便的時候,迫使我休息更長的時間。

作者設計了一個「個人關懷金字塔」,來確保自己能獲得最充足的休息。

金字塔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不可妥協的基本需求、三管齊下的個人照護,以及生活型態設計。

個人關懷金字塔

「不可妥協的基本需求」真的是基本的基本,像是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健康且規律的飲食、適量運動、還有獨處時光等等。

除此之外,每個人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需求。

作者跟我一樣,早上一定要來一杯咖啡,要不然好像整天都不太對勁。

所以我自己會確保身邊隨時都有新鮮的咖啡豆,出門也會攜帶掛耳包。

第二個層次是「三管齊下的個人照護」,分別是保養、休息與充電。

保養是日常必須完成的事務,像是打掃、採買生活用品、繳帳單讓我能正常運作的日常瑣事。

休息則是低耗能且真正放鬆的活動,比如看書、散步、小睡片刻等等。

充電則是讓你感到充實、令人期待的活動,像是和家人朋友出去玩,或者嘗試新事物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你點燃對生活的熱情。

第三層則是「生活型態的設計」,涉及五大領域:事業、個人發展、健康、社交、生活方式。

生活型態的設計:五大領域

我覺得這件事情講得最好的,一定是我的愛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大家可以去看我這篇文章複習一下。

如果把這個金字塔確實蓋好,我們就有最堅實的基礎來面對生活的挑戰了。

第三支柱:設定界限

這是我覺得整本書的精華。

就如作者所說:這應該列為學校的必修課。

通常我們會感到倦怠,除了自己逼自己以外,通常都是被別人逼的。

而設定適當的界限,就好像開了一個防護罩一樣,可以擋掉很多不健康的壓力源。

書中舉了蒂娜的故事當例子。

她從清晨六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老闆的郵件就像連珠砲般轟炸她的手機,直到深夜老闆睡覺了才能稍微放鬆。

雖然她的工作本身充滿挑戰又有趣,多數客戶也很好相處,但老闆的要求和公司文化,卻讓她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樂趣。

真正令她醒悟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從來不抽菸的她,居然在考慮買枝電子菸來紓壓。

這讓她驚覺:她居然打算養成一個傷身的習慣,只為了在某個工作崗位上撐下去。

於是她決定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嚴格設定界限,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就離職。

蒂娜的問題,就是一個現代職場的通病:界限的侵犯(boundary violation)

這種侵犯不只會來自於職場,也可能從身邊的親人朋友而來。

每個人對於界限被侵犯的忍受程度也不一樣,我就屬於忍受程度很低的那種。

我還記得我十年前當業務的時候,好不容易請了特休到雪梨去玩,才在青年旅社 check-in 不久,就接到老闆的電話,是電話喔!

他要我給他一些業務相關的數字。

我永遠記得我坐在床位的上鋪,望著窗外的雪梨歌劇院,很心不甘情不願地把數字整理出來寄出去。

雖然花不了多少時間,但奇檬子就是超不爽的啊!你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就是那一刻讓我意識到,我真的不適合在不重視個人界限的組織工作。

一直到現在自己創業了,我絕不在下班時間傳訊息給工作夥伴。

若非必要,也幾乎不把我的 line 給到合作廠商,只把這裡留給親人和朋友。

這是我設定自己界限的方法。

但這件事情,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違反人性的。

我們都怕被排擠、怕被討厭,或者怕自己晚上十點時不馬上回老闆訊息的話,會被認為工作不夠積極,而影響到考績或升遷。

但如果你不設定界限,別人就會不斷來踩你的底線,直到你崩潰為止。

作者在書中歸納了三個步驟:

第一是察覺自己已經接近極限

當你感覺壓力明顯升高、心跳加速,甚至開始抗拒任務時,這就是內心正在給你的警告。

而當你犯下平常不會犯的錯誤,或整天都無法空出片刻閒暇時,外在的世界也在提醒你:是時候停下來了。

第二是明確表達你的界限

書中的蒂娜開始設立具體的時間規範,清楚告知同事自己的時間限制,晚上六點後拒絕回覆非緊急訊息。

她也在電子郵件中設定自動回覆,卸下了得隨時回覆郵件的壓力。

最困難的是第三步:堅持這些界限

尤其是女性或者是討好型人格的人,會很難拒絕別人。

一定要告訴自己:「設定界限絕對不是自私的行為,而是一個負責任的表現。」

因為如果自己的身心垮掉了,不論是工作、或者家人朋友間的關係,都將不復存在了,不是嗎?

作者也在書中提供了一些設定界限的工具箱,像是在答應別人之前,先給自己爭取一些思考的空間。

與其馬上回應,不如說:「謝謝你的邀請,讓我看一下我的行事曆再回你好不好?」

或者是:「如果我接下這個案子,你希望我做到的具體事項是什麼呢?」

如此一來,你就可以仔細評估自己到底有沒有時間來做這些事情,這招我一天到晚都在用。

另外在跟同事或者老闆溝通的時候,與其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不如放在自己身上。

例如你想跟老闆爭取多一點自主權,別直接跟他說:「你管太多了!少管一點好不好?」

不如委婉但堅定地表示:「我有足夠的空間和自主權的時候,工作效率會最好。」

設定界限絕對是避免 burnout 最重要的支柱,值得花時間好好建立起來。

接下來的第四和第五支柱分別是時間管理和壓力管理。

因為這兩個主題,我之前都有分享過相關的書籍和內容,在這裡就不贅述。

在時間管理方面,我建議大家去看我介紹《上線時間管理術》《慢速工作力》這兩本書。

也推薦大家去看我分享我的「超高效生產力系統」的那篇文章,裡面講得很詳細。

至於壓力管理,也是我經常分享的主題,也推薦大家去複習一下。

以上就是《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的內容,希望能對總是感到累、對什麼都提不起勁的你有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希望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訂閱按讚留言是幫助我們頻道最簡單的方法。

也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我當週的探索和學習,每個月也會有 Kobo 電子書的折扣碼分享給大家。

我的公開活動,或者是線上社群以及課程的第一手訊息,都會公布在電子報中。

網址是 shosho.tw/free,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完全不用錢喔。

李飛飛談論 AI 的三個精彩訪談,在這個 AI 世代中對孩子最重要的事

你上個禮拜過得好嗎?抱歉本期遲了一天。

學校開學了,上個週末又是精實的兩天,從星期六一早的統計和實驗設計開始,下午是有趣的運動處方設計,晚上是我最有興趣的運動心理學,隔天則是由德國老師教授的人體動作分析。

實在是太太太有趣了,很多期中作業和期末報告的主題,應該都會被我拿來做成影片分享給大家。

尤其一篇指導教授張育愷老師今年剛發布在心理學的頂尖期刊 《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文章,標題是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meta-review of 30 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es,就相當值得做成影片分享。

這是一篇針對 30 篇 meta analysis 的 meta review(meta 中的 meta 耶),其中涵蓋了 383 個研究,總共有 18,347 位參與者。

證實了「單次的運動」就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和注意力等都有顯著的提升,尤其在 6~13 歲的孩童更加顯著。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分享過的 Wendy Suzuki 研究的那支影片:「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就有講到背後的生理機制和她自己做的實驗。

這就是我把運動的時間安排在早上的原因,這會帶給我多重好處:

  1. 一大早就做完一件這麼難的事,成就感爆棚,讓我接下來能再挑戰更難的事。
  2. 一大早就做有氧運動,讓體內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拉上來,晚上就會順勢下降,增加睡眠品質。
  3. 當然就事提升大腦執行功能,讓我接下來一整天的研究和工作更順暢。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再把老師這篇最新的做成影片分享。(但裡面有滿滿的統計我得要先弄懂😅)

今天我要延續上周的內容,再分享三個李飛飛博士和三位頂尖學者的對談。

因為我實在太喜歡李飛飛博士的故事了,所以上週一有空就看她的影片,我挑了三個給我相當大啟發的對談。第一個是她以及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的,第二個是她和史丹佛 HAI 的共同主席:哲學系教授 John Etchemendy 共同接受 Peter Robinson 的訪談,第三個是她在史丹佛的新書發表會,對談者是鼎鼎大名的 John Hennessy。

這三支影片實在是太好看了,超級強烈推薦給大家當成 Podcast 聽,絕對會讓你對 AI 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我針對這三段訪整理出重點分享給你。

AI 的「大爆炸」:從 ImageNet 到大模型

2012 年就是 AI 歷史上關鍵的分水嶺,由 Hinton 團隊學生所開發的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在李飛飛舉辦的 ImageNet 競賽上大幅領先其他傳統電腦視覺方法,將過去高達 26% 以上的辨識錯誤率一口氣壓低至 15% 左右。

這個事件讓本來以為被掃到歷史灰燼的類神經網路又站上了舞台。那年的 ImageNet 比賽本來李飛飛因為懷孕沒有要參加的,但她看到數據之後,驚覺這次的發表會是歷史的轉捩點,一定要親眼見證。

但因為時間太緊迫,只能買到中間座位的經濟艙,相當痛苦的從美國飛到義大利,然後隔天再痛苦的飛回美國。

李飛飛對 Hinton 說:「結果你竟然沒來!(指)」

Hinton 回:「啊就因為坐飛機很痛苦啊🤣」

李飛飛也在訪談中再次提到建立 ImageNet 的艱辛,她一個人頂著壓力和不確定建立了高達 1500 萬張高品質的圖片,涵蓋 22000 類別的資料集。

Hinton 補充道,當時他們實驗室做的 CIFAR-10,才做了 10 個類別共 6 萬張圖片的資料集,就已經忙到不行了。你就知道李飛飛的成就是有多麼了不起。

在這場碰撞之後,所有的 AI 研究者完全拋棄了之前的演算法,重新擁抱神經網路,於是才迎來現在的榮景。

這場訪談由 AI 的教母和教父同台演出,內容風趣生動,相當適合想要放鬆的時候聽。但下一場就比較燒腦一點了。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QWWgr2rN45o?si=reWHlmeSnE4IJhCl

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與 John Etchemendy 的對話

如果說 Hinton 和李飛飛的對話著重在 AI 技術突破,還有實驗室到產業的連結,和 John Etchemendy 的對話,更深度探討了「人文」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題外話,我覺得如果把 Yuval Harari 找來的話,一定會更加精采。

Etchemendy 是史丹佛大學的哲學教授、曾任教務長,也協助李飛飛創立了史丹佛人本導向 AI 研究院(HAI)。他不但在邏輯推理、哲學領域有深厚底蘊,對 AI 與倫理之間的平衡議題亦相當關注。

這兩位看起來背景很不相同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理念:人工智慧必須服務於整體人類福祉,而非只一味追求技術極限或商業價值。

在訪談中,Etchemendy 和李飛飛反覆強調「人性」的重要。因為回溯過去二三十年的電腦科學教育,多半偏重程式技術和演算法訓練,忽略了社會科學、倫理與法規面向。

近年來隨著巨型科技公司在社群媒體、廣告投放、資訊傳播領域的壟斷,不斷冒出「演算法偏見」、「個資濫用」、「假新聞攻勢」等醜聞(推薦閱讀《連結》和《失控的焦慮世代》)。

所以 AI 研究者在「教機器怎麼運算」的同時,也必須思考「這樣的運算該如何被人類理解與監管」,而 HAI 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擔任產、官、學界的溝通橋樑。

當然,他們也講到大家最關心的「AI 會不會讓人類失業」、「會不會在過了奇點後,快速自我迭代之後取代人類」這些問題。

主持人 Peter Robinson 相當厲害,在訪談中會引用過去兩位教授的說法再深入追問,而且問題都直指紅心,不時會讓這兩位大咖招架不住,相當值得跟著他們的思路一起來想想這麼重大議題。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10_fZRdCM7Q?si=2DMal0AvGabBqZWX

愛與科技的交融:與 John Hennessy 談她的書

這場由前史丹佛大學校長 John Hennessy 主持的對話中,李飛飛分享了更多她的個人背景以及新書背後的小故事。(上一篇電子報有講到)

而她的爸媽即使身體有恙,還是到場支持她。

李飛飛說:「在我的致謝詞中,我提到我的父母曾勇闖黑暗,讓我得以追尋光明。(my parents braved the darkness, so I can seek light)

我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只要你細心尋找,就會發現總有那麼一些人曾冒著黑暗為你付出,讓你得以見到光明。我真心希望你也能反思這一點並心懷感激。

雖然我們華人平常不會對彼此說一些很肉麻的話,但在這個公開場合我一定要說:爸媽,我愛你們。」

Hennessy 在訪談中,特別談到他對李飛飛的印象:她在科學領域有極強的專注力,卻並未因此失去「人文溫度」。

而她自己也講到,身為一個從小就沉浸在數學、物理訓練的電腦科學家,她從來沒有接受過「倫理」的訓練。而當她在 Google Cloud 擔任首席 AI 科學家的時候,她驚覺:AI 這個技術將會改變所有人的生活。

同時間許多負面新聞開始發生:劍橋分析事件、假訊息、無人車撞死人事件等等,而未來將會有更多人類對 AI「適應不良」的事情發生。在機器人大軍消滅人類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如果真的會發生的話),人類就有夠多問題要解決了。

這場對談的最後,有一位觀眾問李飛飛,在這個 AI 即將帶來極大興奮和混亂的世界中,你會給你的孩子甚麼樣的建議和忠告呢?

李飛飛說:「首先,我會要他們一定要愛你們的媽媽。」(現場一陣歡樂)「還有爸爸」她補充道。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要他們找到自己的北極星。科技越來越進步,世界也越來越複雜,可見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衝突和痛苦,

但是對年輕的一代,我鼓勵你們找到自己的北極星,對於父母親,允許你的孩子們去尋找他們的北極星,給他們需要的空間和自由,給他們愛

如果你們要孩子們愛你,先愛他們吧。這些是比任何 AI 相關的議題更重要的事情。」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HiSK7nv-i94?si=zM4BI4rkWkIgcv45


目前鐵粉回信進度:No. 170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週見!

Love and care,
Shosho

90 天最強目標達成術 | 史丹佛 MBA 教你 3 步驟,成為專準主義者,新年希望 200% 達標不是夢!

很多人在一年的剛開始會去買一本手帳,希望把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或者是追蹤今年設下的目標的進度等等。

但我自己的經驗是,一本完全空白的手帳,會讓我有時候不知道要寫什麼,大概寫幾個月之後,一忙起來就沒有繼續寫下去了。

而今天我要推薦的這本《少,但是更好:90 天生活實踐》,它是一本有明確目的的 90 天手帳。如果好好的照書中的指引執行 90 天,可以幫你擺脫瞎忙和過勞,真正實現「做得更少、成就更多」的理想狀態,成為實踐 essentialism 的生產大師:專準主義者

如果你也想擺脫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生活,讓自己能真正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讓今年設下的目標一一達成,這本《 90 天生活實踐》以及這本經典好書《少,但是更好》,絕對會是你最得力的幫手。

少,但是更好+90天生活實踐

圖片來源:博客來

這兩本書的作者 Greg McKeown 雖然寫的書不多,但很多朋友應該對他不陌生,因為他的作品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他擁有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 MBA 學位,除了是一位知名作家以外,也是公開演說家和商業策略顧問。

推廣的就是他發揚光大的這個名詞 essentialism專準主義

他的第一本書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是 2014 年出版的。

這本書不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目前在 amazon 累積了快 2 萬的評價,而且平均分數達到誇張的 4.6 分。

而在 Goodreads 上面不但也有 12 萬個評價,還成為讀者票選出來「一生中值得一讀的領導與成功類書籍」的第一名

它甚至贏過了 Stephen Covey 的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還有 Dale Carnegie 的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這兩本經典,超級誇張。

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的壓力實在是太大、太焦慮了,這本書的出現剛好給了大家一個完整的解法。

雖然說書裡面講的東西現在讀起來已經是常識了,像是第八天的挑戰:睡眠

他在十年前提出來的時候,應該被矽谷的那些創業家笑過一輪了吧。

但現在連 Bill Gates 和 Jeff Bezos 這些大老闆,都把睡眠當成他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了。

接下來我先來跟大家簡單複習一下《少,但是更好》這本書。

少,但是更好:成為專準主義者

「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核心理念就是捨棄眾多次要的事情,專注在少數重要的事情上。

這不是傳統的時間管理術或生產力技巧,而是一種生活哲學和系統方法。

作者指出,要成為專準主義者要先具備一個能力和經歷三大步驟。

首先一定要認知到自己是有選擇的,作者說這是一個無敵的力量。

它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人的能力,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忘記了。

很多人會想,我根本沒有選擇啊,要是不去做那份討厭的工作的話,我的房貸就會付不出來啊!

事實上,這個人在一開始就做出了選擇:他選擇去買下那間房子,也選擇了每天上班賺錢付房貸。

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像是把房子賣掉去租房子,或者是學習新技能發展自己的副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賺錢。

但是他也「選擇」了不去做那些事。

意識到人生其實有無限多種選項,並且自己就掌握有選擇的能力,真的是一個能改變命運的覺醒。

當我們掌握這項能力之後,接下來他列出三個步驟讓我們朝向專簡主義前進。

第一:精挑,也就是釐清到底什麼對自己最重要的。

一定要不斷問自己:「我現在做的事情真的值得我付出時間嗎?」

還有「這件事情是我被迫做的,還是我主動選擇去做的?」

透過培養這種主動選擇的心態,讓自己從「我不得不做」轉變為「我選擇去做」,才能聚焦在對於人生重要領域有幫助的事情上。

在這部分作者特地把「睡眠」和「玩樂」各用一個章節來闡述,這都是我之前的文章時常提到的。

第二:簡化,在辨識出真正重要的事情之後,接下來就是把無關緊要的瑣事排除掉。

除了工作上一些沒有意義的會議以外,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我也經常分享的「Hell Yeah or No」法則,

只要不確定是 Yes,那就一定是 No!

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說不的方法,如果對拒絕別人有障礙的,可以參考。

第三:精準執行:就是確保重要事項能夠被執行的方法啦!

這包括目標設定、移除執行的障礙進入心流的方法、還有預留緩衝的時間等等。

這應該是我分享過頻率最高的主題,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複習一下

這本書大賣之後,他的演講和培訓的邀約也不斷。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許多人在第三步驟「精準執行」方面有很多問題。

於是他又出了第二本書:《努力,但不費力》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闡述要怎麼把複雜的事變簡單,把困難的事變輕鬆,讓真正重要的事情能夠順暢的持續執行下去。

那麼他為什麼又要出這本《90 天生活實踐》呢?

作者在今年初上 Tim Ferriss 的節目時說到:

《少,但是更好》的重點在於找到對的事情;

《努力,但不費力》則是著重用對的方法去做;

而這本最新的 《90 天生活實踐》則是作者根據他過去十年的培訓經驗,設計出來實際有用的操作指南。

他發現一件事情:飛機有 90% 的時間其實是偏離航道的,之所以能準時抵達目的地,是因為它們不斷修正回到正軌。

而我們人也是一樣。

生活充滿了小偏離和意外,如果沒有每天覺察並且修正,我們在年底達到新年設的目標的機率是相當低的。

這本書就是要幫我們成為專準主義者,每天都能回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作者認為,如果你持續 90 天使用這本書,就會踏上一條不斷向重要事物對焦的旅程。

以下我會把這 90 天要做什麼跟大家分享,一共分成每季要做的事情每周要做的事情、以及每天要做的事情

我的老讀者應該會很驚訝,怎麼跟我之前講的這麼像

每季的個人充電

每季的個人充電

這個是使用這本手帳的一開始要做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花周末的幾個小時的時間,好好靜下心來,思考以下三組問題:

第一組問題:哪些重要的事情我投入不足?為什麼這些事情對你很重要?

接下來的 90 天內,怎樣才算成功?每周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實現目標?

第二組:哪些非必要活動投入太多?為什麼把時間花在上面?

過去 90 天花多少時間在上面?因此付出哪些財務和精神上的代價?

第三組:如何輕鬆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包括要跟誰協調後才能完成?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當然,做每季的個人充電之前,最好已經把年度目標已經做好了。

跟大家分享我的 OKR,我今年的年度主題剛好就是「聚焦」。

今年我的四大支柱依舊為:工作、家庭和朋友、自我成長、以及玩樂四大項。

在工作方面,我今年要出版一本書,並且開啟我的線上社群以及線上課程;

家庭和朋友方面和去年差不多,就是維持一個月一次的旅行或聚會,然後和老婆有更多的精心時刻(quality time);

自我成長方面還是持續訓練;

而玩樂仍舊是我最停滯不前的,我今年一定要玩到太七重製版和 Switch 2。

以這個年度 Objective 為目標,我 Q1 的 Key Results 長的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目前工作最落後的就是新書和影片庫存了,而個人成長方面,我的重訓的進度是最落後的。

所以回到前面那三個問題:

第一題的答案,就是重訓時間投入不足。

我知道肌肉量和肌力對我的健康來說極度重要,所以接下來如果能做到一周兩次就算成功,每周抓 2 小時就好,很簡單。

第二個問題的目的,是要我們在仔細思考有沒有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剃除的。

老實講,我還真沒有。

我今年已經把幾乎所有的邀約和業配全部推掉了,也幾乎把社群媒體排除在生活外。

我覺得這點我應該做到 95 分吧。

第三題對我來說也很簡單,就是時間排下去,做就對了!

這禮拜研究所開學了,我也會趁到學校上課的機會去使用免錢的重訓室。

我自己覺得做每季個人充電的最好時機,當然就是每季的一開始。

而且最好能夠和家人一起做,因為很多計畫是需要他們一起來實現的。

元旦和清明連假都是很好的時間,加上老婆的生日在七月初,我的生日在十月初,剛好都是適合安排出遊充電的好時機。

你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安排。

接下來要講到每周的反思和計畫。

每周反思和計畫

每周反思和計畫

這裡作者列出四個步驟:

步驟一:感恩練習,寫下五件你感激的事情;

步驟二:預覽本周的計畫,寫下已經安排的主要活動或事件;

步驟三:謹慎思考應該投入或放棄的計畫;

步驟四:選出本周的目標,列出在未來一周要完成的三件事情。

我目前每周反思的表格長的是下面這個樣子,其實和作者舉的這四個很像。

我會先想一下這周的高光和低光事件,以及從中學到的東西,然後花點時間將感激的人事物寫下來。

最後寫下能夠讓未來一周變得超完美的三件事情。

我會在星期日的下午或者晚上做這件事情,當作是周末的收心。

這大概只要花十分鐘左右,但是會對接下來一周是否能夠有效聚焦有相當大的效用。

尤其是把三件重要的事情寫下來這個動作尤其關鍵,因為接下來的每日計畫書就會用到。

專準主義者的每日計畫書

專準主義者的每日計畫書

每日計畫書可以算是這本手帳的核心。

作者希望我們經由每日對自己的調校,就像飛機在航行時不斷調整方向一樣,讓我們能夠不受環境和內心雜訊的影響,心無旁鶩地往目標前進。

他提出了兩個概念:半小時力量1-2-3 方法

半小時力量就是每天花半小時來寫這份每日計畫書啦!

但我自己的經驗是,就算只做 10 分鐘也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計劃書中要寫下以下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What」,就是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情?

再來是「So What?」那又怎樣?為什麼這些事情很重要?

最後是「What now?」接下來勒?弄清楚現況之後,啊現在該要怎麼辦?

在「What now?」這個步驟,作者又舉出他發明的 1-2-3 方法。

他要我們寫下 1 個最重要的計畫,2 個緊急且重要的任務,以及 3 個維護項目,然後把其他更次要的小任務就列在下面。

當天最重要的一個計畫是預計要花 3 小時以上的專注時間去完成的。

我今天的這件事情,就是把這支影片的腳本寫出來然後拍攝完成。

這跟我之前分享的《慢速工作力》裡面講到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Cal Newport 也是建議大家,一天從某周計畫中挑出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專注在上面就好了。

而我今天的兩個緊急且重要的任務,其中一項是回 1000 名鐵粉的信,我今天預計要回 15~20 封。

另一件事情是整理 VO2 max 實測影片的素材,我預計會用下午青銅工作時間的兩小時來完成。

今天的 3 個維護項目則包括去剪頭髮、去家樂福採買,以及去拿預定的冷凍饅頭等等。

如果以上全部做到,那就是一個超級成功的一天。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這 90 天的成功率有到六成,不用高,60% 就好,就會對目標達成率有相當顯著的幫助。

此外,除了把這些事情列出來以外,我還會把每天專注的時數記錄下來。

我會確保每週有達到 40 顆專注蕃茄,以及 10 個超專注的 UFO,這也是我之前在文章中有分享過很多次的。

以上就是《少,但是更好》以及《90 天生活實踐》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其實裡面的概念我之前大部分在頻道中都有分享了,但這兩本可以說是將方法和執行步驟一次滿足。

而且在這本手帳中,每天都有一個小挑戰,或者是《少,但是更好》這本書中的金句,很適合在做每日計畫的時候提醒自己。

如果你今年也設了很有挑戰性的新年計畫,相信這兩本書可以讓你計畫的成功機率提高不少,推薦給你。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希望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訂閱按讚留言是幫助我們 YouTube 頻道最簡單的方法。

也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我當周的探索和學習,每個月也會有 Kobo 電子書的折扣碼分享。

而我的公開活動,或者是線上社群以及課程的第一手訊息,都會公布在電子報中。

網址是 shosho.tw/free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完全不用錢喔。

上半年的內容規劃以及一件徵求,一本我看過最好看的 AI 科普書+個人傳記

你上個禮拜過得好嗎?

我上週過得蠻悠哉的,讀了一堆書,把上半年準備要做的內容和計畫整理一下。

約了一些 Podcast 的來賓,其中包括我很欣賞的一位 YouTuber:MoneyXYZ 的 Ray,他即將來台灣舉辦他社群的線下活動。

正好我四月也要開始我的社群的試營運了,可以趁機好好跟他請教一下。

他的線上讀書會辦得相當好,而且選書都很有趣,基本上他推的書我都會找來看,感覺應該可以跟他聊蠻多東西的。

相信我的觀眾和他應該有一部分的重疊,不知道你有沒有想問他的問題呢?

在我自己的內容方面,我會先把一些大家常問到、我自己也想弄清楚的議題整理出來。

包括膽固醇完全攻略,我想把 LDL-C、HDL-C 這些大家去驗血一定會驗的數值講清楚。

這些數值為什麼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這幾年受到廣泛討論的 ApoB 是甚麼,為什麼它比 LDL-C 更準等等。

再來就是雞蛋、牛奶、紅肉、超加工食品等等對人體的影響,尤其是膽固醇。

再來我也會把「塑膠微粒」的危害整理出來。

最近自然期刊的一系列報導,加上上禮拜的這篇文章:”Your brain is full of microplastics: are they harming you?” 真的把大家嚇壞了。

我們的大腦竟然有一堆塑膠!?

科學家說它能將捐贈的大腦中分離出 10 克的塑膠出來,那是一隻蠟筆的重量耶⋯⋯

這就是我除非逼不得已絕不喝瓶裝水,去超商買咖啡或買手搖飲一定會用環保杯裝的原因,一部分是為了環保,但更多的原因還是為了自己的健康啊。

除了以上飲食的內容以外,我也會做更多有關運動和身心健康的。

在比較 hardcore 的內容方面,我可能會做一集把「乳酸」這個運動領域被誤解最大的東西講清楚,我目前也在籌畫一個「身體組成儀」完全攻略和完整的橫向評測。

我會跟大家介紹這些貴鬆鬆的,可以在家裡自己測體脂和身體組成的機器的原理是啥,以及正確的使用方法。

我也會分享我自己花兩個月的時間測試各家產品的結果,幫大家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或許還會開團購)

我現在覺得除了 Garmin 的錶以外,一台身體組成儀也是每個家庭必備的電子產品。

在來就是書籍的分享了,除了和出版社合作推的書以外,我也會挑幾本很多觀眾敲碗的,像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等等。

以上就是我上半年對於內容的規劃,如果你對 Podcast 來賓、影片主題、或者書籍有甚麼想要推薦的話,歡迎回信給我喔!

如果想推薦 Podcast 來賓,請務必介紹他的「不正常」點🤣

今天我想要推薦一本我上周才看完,但是馬上想要把它推薦給大家的書:《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

我闔上書後,深深覺得,在 AI 的領域中有她的存在和領導,對人類實在太好了。

這是一封寫給人類和 AI 的情書

李飛飛這個名字雖然沒有像 Sam Altman、黃仁勳這些人一天到晚佔據新聞版面,但最近她的團隊用了極少的成本和時間,訓練出能媲美 OpenAI o1 推理能力的模型 S1,「AI 教母」這個名號又甚囂塵上。

大家可能會好奇,教父、教母這些名號到底是真的,還是媒體亂取的,在知道李飛飛博士做的事情以及整個 AI 科技的發展歷史之後,會知道她絕對是實至名歸。

我看完書之後感動到不行,馬上被圈粉,又去找了一堆她的訪談和演講來看,其中一集是她和之前的史丹佛大學校長、現任 Alphabet 董事長 John Hennessy 的對談。

那是她在史丹佛大學辦的新書發表會,她邀請了所有重要的同事、學生、以及爸媽到現場,講講這本書的創作過程。

這本書是在疫情期間寫的,那時候出版社邀請李飛飛寫一本有關 AI 的科普書,於是她和共同作者 Alex Michael 花了一整年把初稿寫出來,並且寄給史丹佛的哲學系教授 John Etchemendy 看。

結果 John Etchemendy 看完之後,把李飛飛和 Alex 叫來他的後院,手上拿著印出來的書稿,跟他們說:「這寫得不好,拿回去重寫。」他們倆個聽了臉色都發白了。

John Etchemendy 接著說:「這世界上有很多懂 AI 的專家和科學家有辦法寫出這樣的內容,但有許多年輕女姓、移民、各行各業的普羅大眾等,需要藉由妳獨特的旅程來認識 AI,妳要把這段旅程分享給他們。」

意思就是要李飛飛寫一本自己的回憶錄啦。

她聽了百般不願意,但心中深深知道 John 說得沒錯。再加上 Alex 在一旁跳上跳下跟她說:「我早就跟妳說了吧!果然還是要 John Etchemendy 才有辦法說服妳啊!」

於是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的誕生。

三位至親和一個國家造就了她

她先從小時候在中國的生活講起,她那位對什麼事物都充滿像孩子般好奇心的爸爸,以及極度聰明、具備超強意志力,但是卻被生活環境所困的媽媽。

她爸爸相當奇葩,是一個困在成人軀體中的孩子。他老婆生產的當天,因為在公園賞鳥而忘記時間,所以姍姍來遲,這個事件也讓他將女兒的名字取為「飛飛」。

而她媽媽因為出生在和國民黨有關係的知識份子家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入「黑五類」,從小就在受到歧視、批鬥的環境長大,那樣的環境讓她心中只想逃。

這個念頭在天安門事件之後,化成了實際的行動。他們認清了中共的本質,為了李飛飛的教育,決定拋下一切移民到美國。

先是爸爸過去想辦法落腳,母女兩人再隨後再到美國找父親。但是因為簽證問題,他們在三年之後才終於一家團聚。

這段過程讀起來特別讓人心酸,這在當時需要多大的決心和勇氣啊。尤其李飛飛正值青春期,爸爸的離開讓她的天空塌了一半,再加上學校的老師總是跟她說女生的數理就是比男生差,也讓她對自己產生懷疑。

到了美國之後挑戰才開始,他們是最弱勢的移民家庭,父母親只能賺到相當微薄的收入,生活相當拮据。

這時候她在高中的數學老師 Bob Sabella 出現了。當時李飛飛一句英文都不會講,在課堂上一句英文都聽不懂,在這個既困頓又窘迫的時期,Sabella 老師一家人接納了李飛飛,提供了精神以及物質上的支持。

於是在這三位至親的支持下,她拿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即使在母親重病,家裡最需要錢的狀況下,她母親依然堅持要她拒絕麥肯錫的 offer,堅持走在自己最熱愛的科學研究之路上。

於是她才有辦法催生出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看好的 ImageNet (她的師公還勸她放棄,說她可能會因此拿不到終身教職),也終於在 2012 年和「AI 教父」Geoffery Hinton 的學生 Alex Krizhevsky 用 Nvidia GPU 訓練出來的 AlexNet 相遇。

在巨大資料集、神經網路、以及 GPU 這三大關鍵要素相互碰撞後,我們才得以迎來這幾年的 AI 大爆發。

看完這本書,我也又再一次體會到,為什麼美國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在可見的未來依舊不會改變。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全世界人才的吸納和培育。

就像李飛飛在新書發表演講中說的一段話:

「這個國家不只是矽谷那些炫目的新奇科技產品,也不只是曼哈頓金融區裡的摩天大樓(我甚至連去那兒停車的錢都沒有)。

對我而言,這個國家是像 Bob 這樣的公立高中數學老師,他們有著一顆黃金般的心,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傾盡所有熱情,教會我們尊重、自由和社群的價值。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尤其想要強力推薦給任何想要了解 AI 的年輕人看。相信李飛飛對科學好奇的那顆北極星,以及能夠不斷去追求最遙遠的星星的勇氣,一定可以鼓勵到你。

想要入手紙本書的朋友可以用我的連結去購買,我可以獲得一點點回饋金,我也會在下個月的 Kobo 選書中提供這本書的折扣碼。https://shosho.cc/feifei_1

對了,從本周開始我會公布我的 1000 名鐵粉回信進度,讓大家一起來監督我哈哈哈。目標是在 3 月底之前回完。

目前進度:No 153,目前有寄信的都有在 1000 名內😉

本週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週見!

 

Love and care,
Shosho

越早體驗《原始碼》這 3 件事,越容易找到夢幻職業(或者創業賺大錢)

上篇講述比爾蓋茲的童年經歷之後,這篇我要接著分享比爾蓋茲的自傳《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中,影響他早期人生,並且促使他創立微軟的三大事件。

如果你也想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不尋常人生,我認為這些事情是遲早要經歷的。

比爾蓋茲是從 13 歲到大學二年級完整經歷了一次,而我自己是 33 歲從電子業辭職之後,一直到現在 46 歲了,花了 13 年的時間,才經歷了這三件事情。

雖然比他晚了 20 年,但我很慶幸自己在摸索中還是走上了這條路。這三件事情包括了:

第一、藉由冒險來探索自我和培養自信;

第二、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以及第三、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極限後,有意識地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我會用比爾蓋茲的故事來闡述這三點,希望能幫到還在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朋友們。

十三歲的長途健行經驗

十三歲的長途健行經驗

圖片來源:WSJ

《原始碼》這本書最讓我嘖嘖稱奇的,是他敘述了 13 歲的時候開始,加入了當地的童子軍,定期在西雅圖附近山區的長途健行。

那時候大概是 1970 年左右,不要說手機了,就連 GPS 也還沒有。

他們一行五個年紀差不多的男生,由一位 18 歲且最有戶外經驗的 Mike 帶隊,有時候一走就是連續七天,或是更長的時間。

這期間家裡的爸媽當然是音訊全無。

而他們只能依靠地形圖的引導,穿越原始森林與岩石海岸,還要計算潮汐時間,好在漲潮前迅速地通過岬角。

他們有次挑戰的路徑叫做「媒體探險路徑」(Press Expedition Trail)。

這是 1890 年由報社贊助的探險活動,但那次活動因為種種意外,導致團員差點餓死、甚至連衣服都爛掉。

從此之後這裡就變成了熱門的健行路線,雖然 1970 年時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危險,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而比爾蓋茲他們一行人出發的那一年,又碰巧是有紀錄以來雪量最多的年份 。

就連比爾蓋茲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到:

他寫到這段經歷的時候才驚覺,原來以前爸媽的心臟真的有夠大顆,竟然敢放他去做這樣的冒險。

就連健行風氣盛行的當時,這都是很少見的事情。

尤其他們家屬於當時的富裕階層,這又顯得難能可貴。

因為他爸媽很早就清楚認知到,比爾蓋茲和多數同齡的孩子不一樣,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而這也對他未來人格的塑造,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於是比爾蓋茲和他的朋友們遠離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控制,自己決定要去哪裡、 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要冒什麼樣的風險。

他因為運動能力不突出,所以在學校的團體運動中只是個無足輕重的配角。

但是在這個五人小組裡,他探索出不同的身分。

他不再是那個只能用搞笑來吸引注意力的彆扭小孩,而是一位意志堅強、勇於突破身體極限,並且能對團隊做出貢獻的好隊友。

而團隊成員也用友誼來回報他。

這完全就應證了《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裡面寫的,孩子天生就要經由「自由玩耍」來學習。

這裡的「自由玩耍」指的是參與者能夠自由選擇和主導,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玩而玩,不是為了達成和玩本身無關的目的。

而且這些活動還要具備某些條件:

這個活動必須要是肉身參與的、是同步的、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少數人,以及加入或離開一個群體,是需要付出感情成本的。

這種戶外健行活動就完全符合,於是這些孩子能夠在過程中鍛鍊與生俱來的「反脆弱」能力。

這種能力會在低風險的環境中,透過挫折和失敗來讓自己成長,這也是我們大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特別容易記得失敗或出糗的經驗?

因為當我們受挫時,大腦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等神經傳導物質。

它們會告訴我們眼前這件事情出錯了,要集中精神把它搞定。

比爾蓋茲說到,他在參加第一次 80 公里的健行前,因為經驗不足,穿了一雙沒有和腳磨合過的全新登山靴。

他第一天就把腳跟磨到血肉模糊,隔天中途被爸爸帶走,是唯一沒有完成的孩子。

於是他記取教訓,之後加入了 Mike 帶隊的小組,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測試自己的極限,越變越強。

他也和同伴培養出革命情感,這些都是在學校中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而他的億萬大腦,竟然也是在健行過程中練出來的!

因為他能夠一邊走路一邊在腦子裡面寫程式。

早期的電腦記憶體相當昂貴,所以要讓程式運作得有效率,程式碼就必須要非常精簡且高效。

這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毅力、和邏輯能力才能寫得出來。

於是他在那次下大雪超級冷的健行途中,躲到自己的腦中寫程式。

他為了讓程式變得精簡而絞盡腦汁,這也讓他忘記一路上的痛苦。

比爾蓋茲在《原始碼》裡頭說,健行與寫程式看起來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但是兩種活動對他來說都是在冒險。

他可以跟著兩群不同的朋友一起探索新世界,前往多數成年人無法抵達的地方。

於是這項他在中學時從事的「休閒活動」,竟然成為創辦微軟的關鍵之一。

因為當他就讀哈佛,要開發史上第一個為個人電腦寫的軟體時,一開始的雛型就是他三年半前在山裡面用腦子寫的。

他說:「我只需要把它從我的大腦下載下來,就可以了。」

於是他們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之中搶得先機,進而拿下 MITS 的大訂單,奠定了微軟的基礎。

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圖片來源:LinkedIn

比爾蓋茲中學念的是有名的湖濱學校,那是一間位於西雅圖北方的私立學校。

在 1919 年成立的時候,是專門為富裕家庭的男孩提供大學預備教育的學校。

1971 年湖濱學校和一間女校合併,而比爾蓋茲是 1967 年進去的。

他的同學幾乎都是白人,父親大多是律師、醫師、銀行家這些西雅圖的菁英階層。

這間學校非常重視體育活動,美式足球隊是隻常勝軍,賽艇隊的名聲更是響亮。

這對不擅長運動的比爾蓋茲來說是個壞消息。

其他的同學似乎在開學不久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他卻感到相當茫然而且格格不入。

於是他又重施故技,用搞笑和漫不經心來掩飾心中的不安和自卑。

第一學年結束後他的成績平平,被大家視為孤僻又難搞的書呆子。

連他爸媽也懷疑他們當初是不是應該讓他去念公立學校。

但升上八年級後,事情開始改變了。

他遇到了這輩子的摯友 Kent Evans,以及他一生的摯愛。

Kent 不只也有數學天分, 而且對自己要的是什麼相當清楚。

連他十年,甚至二十年後要達成什麼目標,用什麼策略去達成,都已經了然於胸了。

他甚至還會拿財富雜誌和華爾街日報給比爾蓋茲看。

他們兩人會看著報導中企業家驚人的薪水,夢想自己以後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事業賺大錢。

他們每天都要講好幾個小時的電話,比爾蓋茲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支電話號碼。

而他的摯愛當然不是妹仔,而是我們阿宅的電腦啦!

在那個年代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接觸到電腦,而學生更不用說了。

但是許多湖濱學校的老師和家長,直覺認為這個科技對學校和孩子很重要。

所以在根本沒有人真正懂得怎麼使用的情況下,花了大筆經費租用可以連上大型電腦的終端機。

他們覺得反正以後一定有人能好好搞懂這東西。

而那個人就是比爾蓋茲。

他第一次寫程式後就整個愛上了。

這完全符合他追求的秩序和邏輯,於是他開始瘋狂練習寫程式。

一開始他當然超常出錯,但他就拿出和外婆打牌的精神不斷精進,於是他的程式腦就越變越強。

而同樣和他熱愛寫程式的,除了和他同年級的好友 Kent 以外,還有比他高兩年級的 Paul AllenRic Weiland

他們四人組成了著名的「湖濱程式設計小組」。這個名字是 Kent 想出來的。

他們用這個名義跟許多電腦周邊公司索取使用手冊,幻想能夠幫這些產品寫軟體賺點小錢,那是一個還沒有軟體業的時代。

過了一兩年,第一個工作上門了。

湖濱學校即將和聖尼古拉斯女子學校合併,於是校方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把一直以來都靠手動調整、經常出錯的排課工作電腦化。

這是一個超複雜的問題,因為需要協調的因素太多了。

學校總共有總共有七十門課程,每一門課又分成一百七十個段落,每個學生每天都要排九堂課。

除了考慮學生的需求與意願以外,還要考慮許多特殊狀況,像是打鼓課不能安排在合唱練習室的樓上等等。

而雖然大部分課程都只占一節課的時間,但是像舞蹈課或生物實驗課一次就需要用到兩節。

因為太複雜,他們一開始沒有接下這個工作。

於是負責這個案子的海格老師只能先自己試試看。

為了抽出時間做這個案子,海格老師特別商請湖濱程式設計小組,幫他教低年級的電腦入門課。

這就是他們接到的第一份工作。

雖然是免費的,但是讓他們學到超多東西。

因為這是一門學校從沒開過的課,他們要從頭到尾把教學內容想出來,還要負責把學弟妹教會。

除此之外,他們也開始幫校外的電腦公司寫程式了,包括 C 立方和 ISI 這兩家電腦分時系統公司。

沒錯,那時候用電腦是要以使用時間計費的。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廢寢忘食,半夜不睡覺溜出門寫程式,甚至利用系統漏洞駭進去偷使用電腦等等。

而他們的程式功力就在這樣瘋狂的訓練中猛爆成長。

尤其幫 ISI 撰寫薪資系統的案子,讓比爾蓋茲自信心大增,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共寫原始碼:改變他一生的兩個朋友和一場意外

共寫原始碼:改變他一生的兩個朋友和一場意外

圖片來源:Fidle.

後來 Paul 和 Ric 畢業去念大學了,湖濱程式設計小組剩下兩個人。

這時候湖濱學校完成併校,但是海格老師的排課程式讓學校陷入一片混亂,有課程和教室對不上的,也有課表排出來狂衝堂的。

於是功力大增的 Bill 和 Kent 決定一起幫忙。

他們領著學校給的每小時 2.75 美金的時薪,和四位老師必須在三個月內,在下學期開學前把程式寫出來。

他們每天翹課熬夜工作,忙的時候甚至好幾天沒回家,終於在開學前把核心程式寫出來,雖然少了一些功能,但至少能正常運作。

校長超開心,表示可以再募到一筆資金,雇用他們把完整的程式寫出來。

而相當具備商業頭腦的 Kent 一如既往地看到更大的商機。

他覺得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成功經驗,說服全國其他的學校付錢使用他們的排課軟體。

就在他們大張旗鼓的在學校招募人才,並且把手邊執行過的案子整理包裝起來準備要對外宣傳時——

Kent 在某一次的登山活動中,意外墜落而過世了。

這對比爾蓋茲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他在《原始碼》裡頭寫到,一直在現在,他還是有點生氣為什麼 Kent 要透過這種極限運動挑戰自己。

明明他們可以一起做超級多事情,完成超級多夢想的。

16 歲的比爾蓋茲深深受到 Kent 的影響,從一個腦子裡面只想著在每場遊戲獲勝的屁孩,開始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於是比爾蓋茲決定把這個他們一起開始的排課程式完成,他打電話給放暑假的 Paul Allen 願不願意來幫他。

Paul Allen 則是一個興趣廣泛的科技宅,喜歡看科幻小說,對於性、毒品、和搖滾樂都有相當多見解和經驗。

就是他把 Jimi Hendrix 的音樂和迷幻藥介紹給比爾蓋茲的。

Paul 也知道這是他用來哀悼 Kent 的方式,於是他倆展開了一個月幾乎不眠不休的寫程式馬拉松。

而這段經歷也奠定了他們兩個一起創辦微軟的基礎。

比爾蓋茲在自傳中說到, Paul 是那種會不斷激勵、挑戰他的極限的夥伴,這給了他能夠不斷踏出下一步的勇氣。

他們兩個的個性正好也是互補的:

Bill 沒有耐性,喜歡很快速的在第一時間找出最好的答案;

而 Paul 是比較屬於深思熟慮型的,他會把一個問題放在心中慢慢思考,耐心的等待答案的浮現。

重點是 Paul 一直在注意電腦硬體的發展,尤其相當注意一間叫做 Intel 的新創公司。

1971 年 Intel 發布了 4004 微處理器,這是他們第一個把電腦主要功能整合到一個小小的矽晶片上的商用產品。

他們還花了當時做排課程式賺的錢,買了下一代產品 8008 做成了一個可以統計交通流量的機器。

Paul 也跟 Bill 分享了著名的摩爾定律:

如果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就翻倍的話,這種指數型的成長將會對世界帶來極大的改變。

他們想像,很可能以後每個人家中都能有一台電腦。

比爾蓋茲一天到晚跟身旁的人述說這個願景,但是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在講什麼。

於是他就抱持著這樣的想像,進入了哈佛大學就讀。

到哈佛發現人外有人,終於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到哈佛發現人外有人,終於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圖片來源:Forbes

雖然他們的電腦軟體事業前景一片光明,Paul 也勸 Bill 不要去念大學,跟他一起努力拚事業。

但是比爾蓋茲還是想要進一步踏出舒適圈,到更大的世界中重新定義自己。

依他優異的數理成績和寫程式經驗,麻省理工學院絕對是手到擒來。

但他覺得進去之後身邊一定都是數學怪咖,自己很可能也會變成其中一個。

他覺得這種未來太侷限了,所以他連面試都翹掉不去。

後來選擇哈佛,是因為他看到了許多令他心動的可能性:純數、認知心理學、戰爭政治學、高級化學等等,都等著他去探索。

他先很「假會」的選了有機化學,這堂課的同學們大多是醫學院的預科生,準備在這通往醫師之路的關卡取得優異成績。

比爾蓋茲上了幾個禮拜就沒去上課了,因為這堂課成績只看期末考,他想說考前去看錄影抱一下佛腳就可以了。

沒想到當他學期末走進影片室後,嚇了一大跳,裡面滿滿的全都是同學!

他們一邊看影片一邊攤開教科書研讀,手上還拿著分子的模型熱烈的討論。

他想,這下芭比 Q 了,他那門課最後拿了 C,是他在哈佛最差的成績。

而他也自信滿滿地選了一堂大一學生能夠修的最難的課程:數學 55。

這堂課的授課教授 John N. Mather 是位數學天才,6 歲就在學對數,11 歲就在自學微積分,28 歲就破紀錄成為正教授。

這堂課就像是通往純數領域的大門,教授在一年中塞進了數學系需要念三年以上的內容,還得通過考試才能正式選修。

第一學期他拿到了 B+,對這堂課來說算是很高的成績了。

但是對他來說,B+ 和 A 之間,就是冒牌貨和頂尖學生的區別。

他察覺到,自己雖然有數學頭腦,卻沒有頂尖數學家的天生洞察力。

他雖然有天賦,但是卻不足以創造突破性的新發現。

如果走上這條路,他彷彿可以預見十年後的自己:雖然能夠在大學教書,卻沒有優秀到能取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這是他第一次明確的發現,就連他自認為擅長的領域,他依然不會是最優秀的。

如果真的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就一定要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公平的優勢(unfair advantage)

很明顯的,就是他既熱愛,又已經投入大量時間的電腦程式領域。

而 Paul Allen 就是他最理想的創業夥伴。

於是在他下定決心之後,剩下的就都是歷史了。

以上就是我從書中整理出來,覺得影響比爾蓋茲早期最關鍵的三個事件,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雖然他的巨大成功真的是一連串幸運和偶然造成的,但是他年輕時期的經歷:

第一、用冒險來探索自我和培養自信;

第二、在高中的時候就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第三、發現人外有人之後,能夠很聰明的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這三件事情,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相當有幫助的。

我自己在從科技業之後的探索就完全符合這三點:

長達兩年的單車環遊世界之旅,不但培養了我的自信,也讓我對這世界有更多的認識。

回台灣之後經過種種的失敗,讓我知道我不適合進組織工作,更不是新創公司 hustle culture 那塊料。

進而選擇能夠發揮自己對大優勢的自媒體和網路事業這條路。

而我也在這幾年的頻道經營中,體會到我做的這些事情是真的能夠幫到別人的,這也不斷帶給我動力來繼續走下去。

比爾蓋茲說《原始碼》是他三本自傳的第一本

第二本會寫他打造微軟的過程,而第三本是會講蓋茲基金會以及他未來要做的事情。

但我最想要看到的,是他到底能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好好地把他過去一些最大的爭議給講清楚。

這包括他的外遇,以及和 Jeffrey Epstein 這個魔頭過從甚密的經過。

《原始碼》的最後他感謝了兩位姊姊以及三個孩子,但是沒有提到他前妻。

我也很期待他接下來這兩本書會跟他前妻 Melinda 說些什麼。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這個連結,找《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來看,認識這名微軟科技大神更多的成長歲月。

台北國際書展心得,讓我腦洞大開的比爾蓋茲自傳,二月選書以及 Kobo 折扣碼 Scheduled on

你上個禮拜過得好嗎?有沒有機會來書展逛逛?

今年的書展人潮比去年又更多了,星期五明明是上班日,現場卻相當擁擠,尤其是一些比較熱門的出版社,帶著女兒的我們已經走不太進去了。

這應該也是一次捕獲自己心儀的作家最好的場合,不管是多忙碌、或是已經深居簡出的作家,台北國際書展就是他們不會錯過的盛會。

像是白先勇先生,雖然已經 87 歲了,這幾年還是可以看到他在書展演講,幫讀者簽書,相當令人敬佩。

而我自己在 2/7 也安排了三場活動,首先是和郝旭烈「郝哥」一起聊聊《大自然就是要你胖》這本書,接著和親子天下的同仁討論出書的可能性。

緊接著到樂天 Kobo 擠爆的會場去分享我的使用心得,晚上則是重頭戲:和郝明義先生,以及苗博雅議員對談,一起聊聊《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

一整天下來超級充實,也遇到許多有訂閱頻道和電子報的朋友來打招呼合照,真的是相當感動!如果方便的話,可以請你把照片回信寄給我嗎?

這次的書展我最大的心得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互動還是最寶貴,且無可取代的。

在和郝哥的那場對談中,我發現他和許多台下的聽眾互動相當熱烈,感覺是許久不見的朋友一樣。我也在和許多網友的短暫交流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幾年做的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這讓我深深的覺得,今年把線上社群建立起來之後,除了線上的讀書會、課程的交流以外,一定不能少掉線下的實體聚會。

一位經營設計公司的好友跟我說,他在承辦了 hahababy 的路跑活動後,發現他們的粉絲黏著度超高,向心力超強,建議我也可以考慮辦個類似的活動。

我一開始覺得怎麼可能,辦一場路跑多麼的勞師動眾啊,但現在想想,這不就是一個既能夠和大家實體聚會,又能夠一起動起來活動嗎?

你覺得呢?如果真的辦的話你會來嗎?或者你對實體的聚會有甚麼看法?都可以回信給我喔!

今天除了會有 Kobo 的折扣碼以外,我想要再跟你分享一本剛出版的新書:《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億萬大腦是怎麼養成的?

比爾蓋茲的豐功偉業應該不用我多做介紹了,對我們這種四十幾歲的資工宅來說,他是我們那個年代和 Steve Jobs 並列的科技之神啊。

無庸置疑的,他創辦的微軟以及蓋茲基金會,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當出版社問我願不願意搶先閱讀這本新書,並且做成影片分享的時候,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看完之後我發現自己怎麼跪在地上,這寫得也太詳細了吧!而且整本都是他親自寫的!這是他第一次揭露了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創立微軟初期的成長歲月。

他在後記裡面這樣說:成功的故事常把人簡化成某些刻板印象:像是神童、天才工程師、顛覆傳統的設計師等。

但是他自己的故事,則是充滿了許多他不能控制的獨特事件,它們塑造了比爾蓋茲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人生選擇。

我看完書後深表認同,我覺得他會有這種等級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以外,還得中一連串的人生樂透才能達到。

而我也深深覺得,一個孩子的早期成長環境,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對他成人之後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

對我來說,他的創業故事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跟張忠謀的自傳一樣,我是當做武俠小說來看。但是他的成長歷程就相當值得細細品味,尤其是他在書的前言就講到的一個神奇的故事。

這本書最讓我嘖嘖稱奇的,是他敘述了 13 歲的時候開始,加入了當地的童子軍,和其他幾個年紀差不多同伴定期在西雅圖附近的山區長途健行的故事。

那時候大概是 1970 年左右,不要說手機了,就連 GPS 也還沒有。他們一行五個男生,由最年長且最有戶外經驗的 Mike 帶隊,有時候一走就是連續七天或更長的時間,這期間對家裡的爸媽來說當然是杳無音信。

而他們只能依靠地形圖的引導,穿越原始森林與岩石海岸,還要計算潮汐時間,好在漲潮前迅速地通過岬角。

他們有次挑的路徑叫做「媒體探險路徑」(Press Expedition Trail),這是 1890 年由報社贊助的探險活動,但 80 年前那場活動因為種種意外,導致團員差點餓死、甚至連衣服都爛掉。

從此之後這裡就變成了熱門的健行路線,雖然已經沒有當時那麼危險,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比爾蓋茲他們一行人出發的那一年,又碰巧是有紀錄以來雪量最多的年份 。

就連比爾蓋茲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到,他寫到這段經歷的時候才驚覺,原來以前爸媽的心臟真的有夠大顆,竟然敢放他們去做這樣的事情,就連健行風氣盛行的當時,都是很少見的事情,尤其他們家是當時的富裕階層,這又顯得難能可貴。

但他爸媽很早就清楚認知到,他和多數同齡的孩子不一樣,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而這對他未來人格的塑造,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於是比爾蓋茲和他的朋友們遠離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控制,自己決定要去哪裡、 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自行判斷要冒什麼樣的風險。

這不僅僅讓他和同伴之間產生了革命情感,更讓自己能夠測試自己的極限、探索不同的身分認同,讓自己體驗到格局更寬廣、更超越小我的經歷,並且在完成艱難的挑戰後獲得無比的成就感。

孩子學習最重要的事情

這完全就應證了《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裡面寫的,孩子天生就要經由「自由玩耍」來學習,而「自由玩耍」的定義是:參與者自由選擇和主導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玩而玩,不是為了達成和玩本身無關的目的。

孩子們天生就具備有「反脆弱」的能力,這種能力會在低風險的環境中,透過挫折和失敗來讓自己成長。這是我們大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特別容易記得失敗或出糗的經驗,因為當我們受挫時,大腦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等神經傳導物質,它們會告訴我們眼前這件事情出錯了,要集中精神把它搞定。

比爾蓋茲的億萬大腦就是這樣養成的。他甚至有一個超能力,能夠在健行的途中,在腦子裡面寫程式。

那時候電腦的記憶體相當昂貴,所以要讓程式運作得有效率,程式碼就必須要非常精簡且高效,這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毅力、和邏輯能力。

比爾蓋茲說,健行與寫程式看起來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但是兩種活動對他來說都是在冒險,他可以跟著兩群不同的朋友一起探索新世界,前往多數成年人無法抵達的地方。

於是這項他在中學時從事的「休閒活動」,竟然成為創辦微軟的關鍵之一。因為當時他在哈佛就讀,要開發史上第一個為個人電腦寫的軟體時,一開始的雛型就是他三年半前在山裡面用腦子寫的。

「我只需要把它從我的大腦下載下來。」他說。

我看到這裡只能說嘖嘖稱奇啊,而整本自傳的內容可以說是鉅細靡遺,把他是怎麼被養成的交代得一清二楚,他為這本書的細節動用了相當多的人力,訪問了無數和他的故事相關的人員,考證的功夫相當到家。

如果你對這位科技巨擘的故事有興趣的話,強力推薦給你。對我來說,還得到了不少可以用在女兒身上的點子。

本月選書

本月的 Kobo 推薦書單是我這一陣子看的有關科技和 AI 的書,有《張忠謀自傳(上下冊)》、《黃仁勳傳》、《AI霸主:OpenAI、DeepMind與科技巨頭顛覆世界的競賽》,以及《控制邊緣:未來科技與全球秩序的抉擇》等五本。

折扣碼是 sho02,折扣期間是 2/10~2/16,用我的連結 https://shosho.cc/kobo 連過去購買我可以獲得一點點回饋。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首次揭露隱藏版人生,外婆用一副撲克牌,從 5 歲訓練出他的超強大腦

今天要分享一本熱騰騰的,台灣和美國同步上市的新書:《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的豐功偉業應該不用我多做介紹了,對我們這種四十幾歲的資工宅來說,他是我們那個年代和 Steve Jobs 並列的科技之神啊!所以出版社問我願不願意搶先閱讀這本新書並且分享的時候,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看完之後我發現自己怎麼跪在地上,這寫得也太詳細了吧!而且整本都是他親自寫的!這是他第一次揭露了從幼稚園開始一直到創立微軟初期的成長歲月。

他在後記裡面這樣說:成功的故事常把人簡化成某些刻板印象:像是神童、天才工程師、顛覆傳統的設計師等,但是他自己的故事,則是充滿了許多他不能控制的獨特事件,它們塑造了 Bill Gates 的性格,影響了他的人生選擇。

看完書之後深表認同,我覺得他會有這種等級的成就,除了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以外,還得中一連串的人生樂透才能達到。

而我也深深覺得,一個孩子的早期成長環境,包括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對他成人之後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對我來說,他的創業故事對我來說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跟張忠謀的自傳一樣,我是當做武俠小說來看。但是他的成長歷程就相當值得細細品味。

我會分成兩篇文章,整理出七個塑造 Bill Gates 早期成功的關鍵因素和事件。今天這篇是上篇,希望能對你在自我成長或教養孩子上面有所幫助。

比爾蓋茲的原廠設定

比爾蓋茲的原廠設定

圖片來源:CNET

這裡我整理出能夠幫助他一路走到現在的三個天生的個性,以及三個與生俱來的能力。

第一個天性就是執著的好奇心。

一旦他對某件事情感到興趣,他就一定會研究到底。

就像這本書的最後一句:

現在的他還是能感受到八歲時等待外婆發牌時的雀躍心情,就像是充滿好奇的孩子,迫不及待想理解關於這世界的一切。

他從小就會在任何環境,不管是在汽車後座或是烤肉的聚會中,一逮到機會就鑽進書本的世界,獨自探索與吸收新知。

而他爸媽最不會節省花費的,就是買書。

他們那時候最珍貴的財富之一,就是總共 20 冊,1962 年出版的《世界圖書百科全書》。

這套百科全書是了解大自然、地理、科學、政治以及幾乎所有世界知識的入門讀物。

他大概在九歲的時候就看完了。

第二個天性就是好勝心。

小時候為了打敗牌桌上的外祖母,他會不斷思考、學習、精進自己的牌技。

八歲的時候媽媽為了鼓勵他走出去,增進他的社交技能,於是讓他參加許多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童子軍 144 小隊。

這個小隊有個重大挑戰,就是一年一度的堅果促銷,他們得挨家挨戶去賣堅果,來籌措他們唯一的資金來源。

他們被要求在 11 天內最少得賣出 45 公斤的堅果,這幾乎是他們體重的兩倍了。

你可以想像這對不喜歡社交的 Bill Gates 來說有多困難,但是他為了贏還是卯起來賣。

他也在過程中對於「主動推銷」這件事情越來越自在。

最高紀錄是一年賣了 81 公斤,也曾經拿到年度冠軍。

他這種好勝的個性有時候也會被拿來利用,他的創業夥伴 Paul Allen 就常常在學校時用這招激他。

Paul 常常跟他說,「嘿 Bill,我打賭你解不開這題數學題。」

或者:「我打賭你西洋棋一定贏不了某某某。」

他每次一定中招,把 Paul 給他的挑戰一一地達成。

第三個是天生反骨。

他從來就不覺得大人說的話或定的規則一定是對的,所以從小他就常常和制訂家中規則的媽媽對著幹。

在哈佛的時候,他還在課堂上很激動且無禮地反駁教授說他是錯的

後來發現錯的是自己之後,才去跟教授道歉。

他也常常打破一些規則,像是開著保時捷超速被攔下來,因為沒帶駕照被關了一晚,留下一張著名的犯人照。

他也在念湖濱學校的時候,駭進其他公司偷用他們的電腦,還在哈佛時用學校的電腦開發商業軟體。

雖然那時候沒有明確的規定不能這樣做,但這件事情還讓他差點被退學。

但是也是這樣的個性,讓他願意不斷地冒險,並且勇於挑戰當時普遍的認知。

正是因此,他才能預見其他人看不到的,即將到來的個人電腦革命,並且搶得先機。

接下來講到他三個能力。

他預設能力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數學和邏輯能力了。

他很喜歡數學有如鐵一般的確定性,而且認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事物都是有邏輯的。

他很早的時候就理解到,包括紙牌遊戲、人體等大多數的複雜問題都有答案,只要用他的大腦思考,就能找到它們。

這使得他從小就很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的大腦。

第二個重要的技能要算是專注力了。

他對他喜歡的事情可以極度專注,像是寫程式和閱讀等等。

但是他對其他事情一概不在意,也不管他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別人,這也帶給他爸媽和學校老師很大的麻煩。

不過也是這種個性,讓他在寫程式這件事情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了一萬小時的訓練。

Malcolm Gladwell 在他提出一萬小時定律的書 Outliers 中,就把比爾蓋茲拿來當案例。

第三個是他整合知識的能力。

比起費曼先生這種天才,Bill Gates 更像是擁有一項頂尖技術的通才。

所以雖然他得不到諾貝爾獎,但是他能夠打造微軟這種科技帝國。

這個能力在他五年級的一個作業展露無遺,那時老師要他們選一個美國的一州來寫一份報告。

當同學都選擇加州、夏威夷州時,他故意選了很冷門的德拉瓦州

他先翻遍了圖書館所有介紹德拉瓦州的書,還寫信給州政府索取歷史與旅遊宣傳手冊。

他甚至還寫信給當地的企業索取年報,並且附上回郵信封。

他的外祖母也幫忙在《國家地理雜誌》、《生活》等各種雜誌蒐集相關文章。

他一邊研究一邊寫作,不但寫了德拉瓦州的歷史發展,還製作了橫跨 400 年的年表。

不僅如此,他另外研究了當時的指標企業杜邦公司,做了一個完整的企業和產業的研究報告。

其他同學交上來的作業大概都不到十頁,他卻交了一本長達 177 頁的報告,還用木頭做為報告的封面。

那時候他對這個成果感到無比的自豪。

才五年級啊各位!

這就是他最喜歡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閱讀、蒐集事實、整合資訊。

當然他也很享受老師的稱讚,以及同學露出的既困惑又欽佩的表情。

但這樣的孩子如果沒有受到細心的引導和教養,是絕對沒辦法發揮他所有的潛能的。

而關乎他的教養,就要提到對他影響最大的外祖母加米,以及他的爸爸和媽媽了。

三位影響他深遠的至親

三位影響他深遠的至親

他的外祖母加米是一位玩牌高手,從 Bill Gates 五歲開始就教他玩 Go Fish 這個紙牌遊戲。

加米也讓大富翁、戰國風雲等遊戲全部變成競技運動,讓他們姊弟三人戰得不亦樂乎。

他們玩遍了《霍爾紙牌遊戲正式規則》裡面所有的遊戲,包括傷心小棧和他最喜歡的牌七。

好勝的小比爾一直想要打贏加米,但不管怎麼嘗試都辦不到。

到了八歲的時候,他終於發現了加米的秘密:原來她會記牌!

他第一次意識到,撲克牌遊戲雖然充滿了運氣成分,但是他可以投過學習來增加贏牌機會。

他知道加米不僅僅是運氣好、有天分,她還會訓練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更強。

他覺得加米的腦袋就像電腦科學領域中的「狀態機」一樣,會根據輸入以及一組狀態來採取最佳行動。

他意識到加米擁有經過精準調校的紙牌狀態機,她腦中的演算法能有條不紊地處理機率、決策樹與賽局理論。

於是 Bill Gates 在一次又一次的輸牌過程中不斷觀察、不斷改進,而加米也一直溫柔地鼓勵他思考。

他也逐漸體會,如果能夠運用大腦、保持專注,就能打出正確的牌而取得勝利。

對於小比爾來說,每一次的牌局不僅僅是用來打發時間的遊戲而已,而是鍛鍊自己的大腦的機會。

從那時候開始過了五年左右,他終於就能夠穩定贏牌了。

加米和她的紙牌遊戲讓比爾蓋茲學會,無論某件事看起來多麼複雜、多麼神祕,你通常都可以想明白。

所以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他的爸爸 Bill Gates Sr. 在他成長過程中提供了穩定且理性的引導。

他爸爸身高約兩百公分,大家都叫他「溫柔的巨人」。

他年輕時曾經在美國陸軍當兵,退伍後成為律師,一開始在一家事務所處理離婚訴訟。

他在家裡塑造一種「要尊重規則但是也要勇於提問」的氛圍。

但是當 Bill Gates 跟媽媽頂嘴吵架時,他就會出面扮演「法官」。

他總是會用冷靜卻不失溫柔的方式告訴他哪時候必須道歉,並且要遵守家中的規矩。

他不會直接給 Bill Gates 答案,但是會引導他自己做出結論。

而當 Bill Gates 關在房間裡對各種新奇事物一頭栽進去時,他也會保持某種程度的放手,讓孩子能夠去自由地探索。

他爸爸有個指導原則叫做 Organized。

這意思是一個人能夠掌控局面,行事會經過審慎考慮,有目標,並且會做出能達成目標的通盤計劃。

這個讓他在創業初期一頭熱想要衝衝衝的時候,能夠適時把自己拉回來避免失控。

而他老爸也在他快被哈佛退學以及和其他公司有法律糾紛的時候,適時出馬幫了他好幾個大忙。

他的媽媽 Mary Maxwell 出生在銀行世家,從小就被教導要注重禮儀。

而她也把這個準則帶到自己的家庭,是家中的規則制定者。

從一天的作息到手肘不能放到餐桌上這種小事,都有明確的對錯標準。

她也對自己和丈夫有很高的期望,但不是由金錢定義,而是藉由建立名聲、為社區服務,進而對社群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當然她也希望孩子在學業與運動都能出類拔萃,並且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Bill Gates 稱她媽媽為:「大師級的社交工程師」,她總是能把人們聚在一起,並且看到每個人的優點。

因為爸爸活躍在地方到全國性的律師公會,而媽媽也很熱心於非營利組織的工作,所以他們都認識很多有志之士。

他們也就會常常邀請這些朋友來家中聚會。

在派對開始前,他媽媽會要三個小孩子坐在沙發上聽簡報。

當 Bill Gates 在和妹妹打鬧玩耍時,他媽媽會仔細地逐一介紹賓客名單。

她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掌握這些資訊,來和客人互動。

他的姐姐克莉絲蒂可能會彈一首鋼琴曲,而小比爾只需要幫忙端飲料給客人,然後在不同討論群組之間穿梭。

這些討論的主題可能是如何清理華盛頓湖、或者如何為聯合勸募找到更多的捐款人等等。

小比爾就在耳濡目染之下,獲得許多有關賺錢、募資、研發、專利等等的專業知識。

在這些場合中,他也總是被迫走出房門,建立了能夠跟大人對等交流的社交能力。

一開始他可能覺得很煩,但是一直到現在,每當他想念母親的時候,都會想起這段回憶。

這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是成年人生活的一份子,也是他們歡樂時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人會覺得 Bill Gates 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他成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

但他們家當時在那個階層也不算特別突出,比他們有錢有勢的家庭大有人在。

我覺得這三位至親對他的用心教養才是關鍵。

但是你知道嗎?

Bill Gates 小時候是個一天到晚在學校搗亂的問題學生,甚至還有輔導員認為他發展遲鈍,建議父母讓他重讀五年級。

而他爸媽也為此傷透了腦筋,甚至帶了他去看心理諮商後,才慢慢把問題解決掉。

叛逆期提早到來的問題兒童

叛逆期提早到來的問題兒童

圖片來源:The Independent

他在後記中提到一件他之前沒有講過的事情,小時候的他如果放到現在,應該會被診斷出有自閉症類型的障礙。

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極度專注的另一面,就是對他覺得不重要的事情完全擺爛。

這包括生活與學校的日常作息、寫字、藝術與體育,還有大部分他媽媽叫他做的事。

所以他在四歲的時候就成了幼兒園老師眼中的叛逆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耳邊風。

他常常自己在一旁唱歌,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還一天到晚和同學打架。

上了小學之後,他除了數學和閱讀成績優異以外,其他的科目表現都相當糟,尤其是音樂、體育、和團隊運動。

身材比較瘦小的他也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而這種覺得自己很聰明卻又同時感到自卑的個性,讓他在學校會常常用搞笑和裝做不在意來掩飾心中的自卑感。

這個彆扭的個性也讓他做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行為。

像是在湖濱學校念中學時,他會買兩套教科書,一套放學校,一套放家裡。

他想讓同學以為他對課業一點都不在乎,每天都刻意讓大家看到他空手回家。

事實上他晚上都超級用功,然後隔天表現出一副沒有複習的樣子。

超中二的對吧。

而他的叛逆期在九歲的時候就發生了。

當他發覺自己的智力越來越高,爸媽和老師慢慢沒辦法說服他的時候,他就會開始反抗一些他認為不合理的事情。

他開始質疑親子關係的架構:為什麼他們可以發號施令?他們憑什麼規定什麼時候要睡覺、吃什麼、怎麼整理房間?

為什麼他要去做一些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的事情?

他覺得爸媽擁有的權力是專制的、沒道理的。

他媽媽因為是家裡的規則制定者,所以首當其衝,常常被比爾蓋茲頂撞,氣到不行,而爸爸就會被夾在中間,扮演調停的角色。

有次他媽媽試圖讓他開口說話表達時,他竟然很生氣地說:

「我正在思考!你難道都不會思考嗎?你應該試試看啊。」

喔,這麼大逆不道。

每次發生這種事情的時候,他總是很害怕爸爸下班回家的腳步聲。

因為媽媽就會告訴爸爸今天的爭執過程,然後他就要在爸爸的要求下去跟媽媽道歉。

情節嚴重的時候還會被打屁股。

有次在餐桌上的爭執連他冷靜的爸爸都看不下去,直接拿起一杯水往他臉上潑。

他先是愣住了,然後丟下一句:「謝謝你幫我洗澡。」之後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

Bill Gates 小時候實在製造了太多的麻煩,讓他的爸媽心力交瘁。

於是他的父母一起去上了教會舉辦的父母效能訓練。

這個課程主張父母應該傾聽孩子的需求,強調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像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盡量避免使用懲罰性管教。

但無論他們做了哪些嘗試,全都無效。

他爸媽最後真的沒招了,只好帶他去接受諮商。

Bill Gates 跟諮商師克雷希博士很直接地說:「我跟爸媽正在打仗。」

克雷希博士聽了沒有對他下指導棋,只跟他說:「你會贏的。」

克雷希博士介紹了許多榮格佛洛伊德等大師的書,讓 Bill Gates 了解人類的大腦運作和行為,並且引導他理解四件事情:

第一、他的父母是愛他的;

第二、他不可能永遠待在他們的屋簷下;

第三、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他們是最重要的盟友;

第四、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一直覺得他們有錯,是很荒謬的想法。

同時克雷希博士也對他爸媽說:「放棄吧,他會贏的。」

他爸媽聽到之後非常震驚,本來想取得一些教養建議的他們希望破碎了。

這個建議對他媽媽來說更是困難,因為她遇到事情的解決方式,通常是加倍努力,而不是放棄。

在克雷希博士的幫助下,他和爸媽的關係就逐漸改善了。

這也不是因為他爸媽真的一下子就全部放手,而是他自己心態的轉變。

聰明的 Bill Gates 理解到,一直和爸媽鬥爭是一件很蠢的事情,把這些精力拿來學東西多好啊!

一旦開竅之後,他在學校的課業也開始好轉,也不再那麼地難搞了。

而隨著他對大人的世界更加了解,他也意識到生長在這個家庭是多麼幸運的事情,這也正如克雷希博士一再提醒他的。

今天先說到這邊,不知道有沒有讓你對比爾蓋茲這位傳奇的誕生有更多的了解?

下篇文章我會繼續介紹他進了那間改變他一生的「湖濱學校」後發生的故事。

其中包括一件連比爾蓋茲現在想起來都嘖嘖稱奇的經驗。

我也會介紹他進入了哈佛大學之後,終於發現人外有人,察覺到了自己的極限,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的過程。

實在相當精采,而且令人深省。

今年過年追了一部心目中排名第一的神劇,我在【台北國際書展】的活動和電子閱讀器推薦

你的春節假期過得好嗎?

今年過年天氣相當不錯,北部一直到昨天才開始下雨,今天開工日更是陰雨綿綿,讓人感覺提不起勁來,我本來排定的 VO2 max 課表就直接翹掉了。

沒關係,就讓自己多一天來收心吧,明天看起來雨就停了,繼續朝月跑 200k 的目標邁進。(1 月剛好達標)

過年期間許多人會做的一件事,就是追劇馬拉松。工作夥伴家裡的傳統是《魔戒》馬拉松,這應該算短程的,台灣人最多人跑的應該是《後宮甄嬛傳》這場吧。

我去年跑的是《絕命毒師》這部美劇頂峰,今年也趁老婆帶女兒在娘家住的這兩天,跑了一場我一直很想跑但抽不出時間的超馬。

這場也有一句跟「皇上駕崩」齊名的經典短台詞,叫做「萊納你坐啊」。

是的,我用兩天的時間把 87 集的《進擊的巨人》看完,然後星期天一早到 MUVIE CINEMAS 的 Titan 巨幕影廳接著看完結篇。

啊,在 Titan 廳看 Attack On Titan: The Last Attack,有什麼更好收假方式嗎?

我從「火烤番薯」那段就開始大飆淚,一直到最後的彩蛋變得又哭又笑,走出影廳換了本周的特典,深深覺得我三十幾歲的黃金歲月,能剛好遇到這部經典動畫,實在是太好了。

一部和我的黃金歲月共同成長的神劇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看到巨人把主角艾連的媽媽吃掉時的衝擊,這才第一集啊啊啊,第一集就為這個故事設定了基調:「這個世界是殘酷的」。

一直到第 12 集,艾連變身成巨人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喪失了理智,陷在過去的回憶中無法動彈。他的兒時好友阿爾敏試圖喚醒他,但怎麼大喊都沒有用,直到他問了艾連一個問題。

「艾連,我們不是說好,總有一天要一起去牆外的世界探險嗎?那裡有火焰之水、冰之大地、沙之雪原,還有看不到邊的大海。」

「艾連,你告訴我,明明只要走出牆外一步,就會踏入地獄般的世界,明明有可能像爸爸和媽媽一樣慘死,為什麼你還是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

艾連如夢初醒:「你問我為什麼,這種事還需要問嗎?因為我誕生在這個世界啊!

已經超過十年了,但我再次看到這段對話時受到的震撼,還是像那天一樣。那時我正在做環遊世界最後的整備,我就是抱持著一模一樣的信念,準備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因為之前動畫推出的時間都隔很久,整個故事又太龐大複雜,所以有時候一些情節會連不起來。這次一次從頭看到尾,這才第一次全部融會貫通。

下場是到現在還陷在裡面,一點都不想工作🤣

這是一部哲學層次的巨作,目前名列我心目中長篇連載戲劇類的第一名,遠勝大家公認的美劇巔峰《絕命毒師》。

裡面探討的就是哲學家們不斷在闡述、辯論、反思的一些重大議題:「人類真的有自由意志嗎」、「人的一生到底是不早就定好了」、「人活著到底有甚麼意義」等。

這讓我想起有兩本放在我閱讀清單裡很久,但一直還沒輪到的兩本書:羅伯.薩波斯基的《行為》和《命定》,該找時間好好來看一遍了。

薩波斯基大師主張人類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我們的一切行為只不過是一系列複雜的基因、賀爾蒙、神經科學、和環境因素共同驅動的。

我一直很不認同這個說法,所以遲遲沒有把這兩本書看完(而且超級厚),我想現在是時候了。或許可以針對這個主題來解析《進擊的巨人》裡面的劇情?

你呢?你今年有想看的書嗎?每次過年後最令人期待的活動,就是台北國際書展了。

一年一度的精神食糧盛會

今年今年我在書展有好幾場演講,除了大塊以及天下文化的講座以外,我也會在 2/7(五)的下午 4:30, 在樂天 Kobo 的攤位分享我使用 Kobo Libra Colour 的心得。

一直有觀眾或讀者寫信給我,請我推薦不錯的電子閱讀器,經過我過去一整年的尋尋覓覓和實際使用,我終於可以很確定的說,這台 Libra Colour 就是我的最愛。

除了我的 Garmin 手錶以外,它是唯二我會想要隨時帶在身邊的電子產品。以下我整理幾個這台閱讀器,以及 樂天Kobo 平台最讓我愛不釋手的 5 個特點。

  1. 機器輕巧方便攜帶

我從一開始的 Kindle paper white 開始,到其他眾多品牌的 7 吋以及 10 吋的機器用到現在,發現 Libra Colour 的尺寸、重量、手感剛好在一個最平衡的狀態,

不會小到一頁放不了多少字,導致得頻繁翻頁,也不會大到沒辦法單手閱讀,甚至懶得帶出去。我可以很輕鬆的在任何場合把這台機器拿出來,一秒進入閱讀狀態。

  1. 反應速度極快

除了帶得出去以外,反應速度也是我最看重的地方。以往用一些開放式平台的機器,就連開機都要花一陣子,更別說翻頁的順暢度了。

這台 Libra Colour 在待機的時候,封面會顯示正在閱讀的書的封面(而且是彩色的)。當我拿起來同時按下翻頁鍵,不到一秒封面就會轉成文字,馬上可以接著閱讀下去。

它也內建磁鐵感應功能,當我把閱讀器放進有磁吸封蓋的保護套時,機器會自動轉成待機狀態,拿出來的時候也會自動開啟,連按都不用按就可以直接開始閱讀。

  1. IPX 8 防水

這個一般人用不到的功能,被我整個用到極致。有人可能在頻道上看過我分享泡澡的好處(沒看過的可以去尋找桑拿那集)

我現在每天晚上固定會泡 42 度的熱水 20 分鐘。這個溫度要泡 20 分鐘其實會有點難熬,我就會用看書來度過。每天的這 20 分鐘就可以讓我兩周多看完一本書,累積起來相當驚人啊。

Kobo 的閱讀器大部分都有 IPX8 的防水,在電子產品中是相當高的,讓我用起來完全放心。

  1. 畫線以及匯出方便

不但用觸控筆可以畫線,我發現用手也蠻快的。我如果要在頻道上分享某本書,我會在閱讀的時候將重點、或者是看了有感覺的地方畫線下來。

看完之後就可以把畫線的地方直接匯出,讓我可以更有效率的把文章寫出來。這對我的創作實在太關鍵了。

  1. 繁體中文和原文書都買得到

這個我相信是其他家很難匹敵的,樂天Kobo 上面幾乎可以買到 amazon 上面可以找到的所有原文書。

之前有我很想看的暢銷書,像是我之前分享的 “The Anxious Generation”,我都是等不及中文版上市就先去 amazon 買了原文版,然後將最即時的知識做成影片分享給大家。

除此之外,我之前準備證照時念的教科書,除了買超厚的實體書以外,我通常也會把電子版也買下來,方便我用電腦直接查詢,比一頁一頁翻快多了。

現在有了 Kobo,這兩個需求都可以一次滿足,實在是有夠爽。

綜合以上5點,我想我尋找最佳電子閱讀器的旅程就告一段落了,目前的 Libra Colour 對我來說,就是一台接近完美的機器(而且我是天秤座)。

如果 Kobo 之後出了更新、更輕、更快的機器(現在就是畫線還慢了點),我應該會直接無腦入手。誠心分享給愛看書,或是想要在新的一年裡多看幾本書的你。

今年我也會和 樂天Kobo 持續合作,每個月我會挑出 3~5 本書來提供 75 折的折扣碼。以下是這次 2025 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樂天 Kobo 的優惠資訊:

從 2/4 – 2/9,在 Kobo 官網結帳時輸入”BLOOM”,電子書全站 75 折, 單筆滿 2000 再抽樂天點數 2000 點 。可以使用我的專屬連結:https://lihistatus.com/ETCfV

電子書閱讀器在網路平台也有優惠,全系列閱讀器 76 折起 ,再送最高 $1200 購書金,詳情可以見活動辦法,實際優惠價格及購書金登錄,請參考各賣場的說明。

如果你 2/7 也有空的話,我們書展見,2025 一起來多看書吧!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

「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騙局?減肥→復胖的 5 大生理機制,3 大關鍵策略終結體重反彈!

你是否也曾經經歷「減肥—復胖—再次減肥」的無限輪迴?

每次好不容易努力少吃、多動,把體重成功降下來,又眼睜睜看著數字反彈回原點,還往上飆升。

每當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時,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制力太差、毅力不夠?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其實人類天生的「生存機制」造成的呢?

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吃太多炸物、零食等垃圾食物而累積大量脂肪的人,長大後才發現「小時候胖不是胖」根本是場騙局啊!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為何減肥後體重會容易反彈,同時分享真正有效且持久的體重控制策略,讓你不再陷入復胖的惡性循環。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我們帶她去參加各種社交場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不管是逢年過節,或者是和朋友聚會,總是會遇到有長輩想要拿糖果零食給她吃。

這時女兒總是會很有自知的,先轉頭看看我。

如果是洋芋片、泡芙這種小點心,我還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欸其實是我也喜歡吃啦)。

但如果是糖果類的,我會很直接地拒絕對方的好意。

很多人會覺得我怎麼那麼嚴格,偶爾吃一下應該還好吧?

但我深深地知道,好好地控制每一樣送到她嘴裡的東西,讓她養成好的飲食習慣,絕對是我能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這樣的堅持不只確保她獲得成長所需的養分,也能防止她在童年時期就過度肥胖。

因為依據多項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就超重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要與體脂肪進行更艱苦的纏鬥。

為了說明「小時候胖就是胖」的原因,以及為何減肥後容易復胖,我特別整理了 7 篇研究,歸納出 5 大生理機制來分享給大家。

如果用錯減肥方法,不但沒辦法跳出一再復胖的無限循環,還可能演變成肌肉量不足脂肪卻超標的「泡芙人」。

以下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阿正」,他和體脂肪搏鬥的故事吧!

從小培養起來的「油箱」們

從小培養起來的「油箱」們

阿正是一個在都市長大的孩子。

從小爸媽忙著工作,他常常在下課之後,到學校旁邊的便利商店或速食店,用漢堡、炸雞、薯條和含糖飲料打發掉晚餐。

這不知不覺讓他對高糖、高脂的食物產生強烈依賴,也使得腸道菌相逐漸改變,更偏向適合分解、吸收這類食物的菌群。

最關鍵的是,如果孩子在成長階段長期吃下超過身體需求的熱量,脂肪細胞會先變得越來越肥大(hypertrophy)。

一旦大到一定程度,油箱裝不下了,身體就會進一步產生新的脂肪細胞(hyperplasia)。

一篇發表於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的論文就詳細敘述了這個機制。

而這些脂肪細胞一旦生成,就很難大幅度減少了,減肥只會讓它們暫時縮小而已。

就像阿正,從小體重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一直以為「等長高就會瘦」。

但是在青春期之前,他的脂肪細胞數量不斷攀升,遠高於其他體重正常的同學兒童。

等到阿正進入國中,因為喜歡上籃球,為了爭取上場的機會,他開始嘗試減肥,體重一度下降 10 公斤。

但是好景不長,他只要稍微多吃一點,體重就立刻反彈。

發表於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的這篇研究指出:

當小鼠的脂肪細胞被大幅度縮小後,細胞反而會因為壓力,而釋放更多像是TNF-α、TGF-β1等促炎因子。

雖然儲存的總體能量是夠的,但是某些脂肪細胞體積縮得太小,就好像汽車油箱快見底一樣,反而會觸發身體的「危機警報」。

而這些發炎因子使身體對糖、脂質的處理效率下降,更有利於脂肪再度囤積。

所以阿正每次激烈減肥後都撐不了太久,總是難以抗拒那些高熱量的食物。

這背後的機制之一,正是來自於脂肪細胞的「焦躁」和慢性發炎狀態。

這個過程反覆經歷幾次後,身體就漸漸學會一件在遠古時代很實用,但在現代會造成大麻煩的技能:囤積能量

復胖的關鍵秘密:脂肪細胞有「肥胖記憶」

復胖的關鍵秘密:脂肪細胞有「肥胖記憶」

阿正高中時期偶爾也曾經瘦下來,可是他漸漸發現一個現象:每一次減肥,那些脂肪似乎變得更難對付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感覺身體好像「記住」了身體的肥胖狀態?

許多研究發現,這牽涉到細胞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s)

在童年和青少年階段的大量能量過剩、或之後反覆的節食,會讓細胞處於「飢荒」狀態。

這可能會使脂肪細胞產生特定基因標記,長期改變細胞對熱量的處理方式。

一篇去年底刊登在 Nature 期刊上的研究,將這個機制解釋得相當清楚。

研究人員分析了一組嚴重肥胖者、以及從未患過肥胖症的對照組的脂肪組織。

他們發現,有些基因在肥胖組的脂肪細胞中比對照組的更加活躍,而有些基因則較不活躍。

這種特性使得肥胖組的脂肪細胞更容易囤積熱量。

接下來肥胖組進行了切胃手術,兩年之後他們的體重大幅下降。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如此,他們脂肪細胞的遺傳活動,還是表現出肥胖時期的模式。

這就好像細胞對肥胖的狀態有「記憶」一樣。

所以阿正到了高中後,身邊同儕都保持正常體重,他卻還是胖胖的。

進了多采多姿的大學,在經歷了多次減肥又復胖的循環之後,他也逐漸放棄這件事情。

一直到大四,阿正為了畢業舞會,決定再次激烈瘦身,這次他嘗試一天只吃一餐。

一個月的努力讓他成功穿上小一號的西裝,但畢業舞會一結束,他的身體迅速反撲。

當天晚上經過大吃市,看到財哥鹹酥雞和七里香,他馬上放棄抵抗,怒點了五百塊回宿舍一下就嗑掉。

研究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補償性增食」

發表在 Obesity Reviews 的這篇論文中,探討了著名的「明尼蘇達飢餓實驗」裡,受試者體重「超量回彈」的生理機制。

這種極端的限制飲食會讓人體產生「飢荒反應」:

人體為了能夠度過下次的饑荒,在解除飲食的限制後,往往會吃下過多的熱量,讓體重不僅回到原點,還會超過先前的水準。

於是阿正就帶著過重的身體,連當兵都不用當,就進入了職場開始工作。

激烈手段帶來的後遺症:「飢荒模式」自保策略

激烈手段帶來的後遺症:「飢荒模式」自保策略

阿正進入職場後,發現過重的體型給他帶來不少麻煩:平常精神不佳、動一下就氣喘吁吁,也開始擔心找不到理想的對象。

於是他看了許多 YouTube 減重教學後,決心採用嚴格的計畫:執行 168 間歇性斷食

他中午只吃公司附近的健康餐盒,並且每天都跑步一小時。

最初幾個禮拜他的體重確實快速下降,但隨著時間拉長,體重掉的幅度越來越慢,而且還時常感到頭昏眼花。

阿正早上的時候腦袋一片混沌,只能想著中午要吃什麼。

刊載於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的研究指出:

若一個人以「少吃多動」的方式大幅減輕體重,抑制食慾的瘦素(leptin)會顯著下滑。

與此同時,促進飢餓的飢餓素(ghrelin)則會急速飆升,令減肥後期的飢餓感如同海嘯來襲。

瘦素是經由脂肪細胞分泌,負責向下視丘傳遞「能量充足」的訊號:

當體脂肪含量快速下降,瘦素分泌也跟著跳水,導致大腦收不到飽足信號。

與此同時,飢餓素則不斷上升,敦促大腦趕快去找吃的。

不只如此,身體還會啟動 「省電模式」。

發表於 ISRN Obesity 的這篇文章歸納了許多研究後也指出:

激烈減肥不僅讓人飢餓感飆升,也會使靜止時的能量消耗(REE)長期處於壓抑狀態。

簡單來說,身體以為外界資源不足,阿正又逼自己每天都要跑步一小時,於是身體就會先調低其他組織的能量分配。

可能腦子會變得不好使,有可能免疫系統減少一些兵力,生殖系統也先關掉好了,總之讓身體先撐過去再說。

某天他加班後路過師大夜市,一股香氣撲鼻而來,讓他瞬間放棄抵抗,點了一大盤燈籠滷味。

隔壁桌的客人看他一個人秒殺三人份的食物,都露出驚訝的眼神,但阿正早已餓到不顧一切。

吃完之後,他忍不住責備自己「意志力不足」,彷彿這是他注定擺脫不了的宿命。

事實上,這只是身體對極端減重的生理反應。

慢性壓力下的暴飲暴食

慢性壓力下的暴飲暴食

阿正出社會後並不順利,換了好幾份工作,但每次都做不久。

這天他又被老闆罵了,一想到這份報告已經連續被退了三次,他的壓力直線上升。

每次一到這種時候,他就會特別想吃甜食和炸物。

這篇文章詳細解釋了這種壓力進食(stress eating)的機制。

這是指個體在面對長期或高度壓力時,傾向選擇高糖高脂的「安慰食物」來獲得短暫的紓壓與快感。

但這長期下來卻可能加劇體重上升與代謝失衡。

這個機制一開始是涉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這個 HPA 軸的反覆活化。

急性壓力會啟動戰與逃反應,使體內皮質醇升高。

因為這時候能量要用來應付壓力源,所以消化系統會暫停運作,食慾也會被抑制。

但如果演變成長期壓力,持續過高的皮質醇反而會刺激食慾,尤其是對炸雞手搖飲這種高熱量的食物更沒有抵抗力。

長期壓力也會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讓身體更傾向於儲存脂肪。

更糟的是,腹部脂肪在壓力下更容易被累積起來,這也會進一步惡化代謝狀況。

除此之外,大腦的多巴胺系統也會在壓力下,對高糖高脂的食物產生更強烈的獎勵反應。

同時,前額葉皮質則因為壓力而功能受損,難以控制衝動性的進食。

如果個體已經有肥胖或胰島素阻抗等問題,那身體對糖皮質激素和飢餓素的調控更容易失衡,這會形成一個完美風暴。

於是阿正深陷其中,身體一天比一天糟,體檢報告出來幾乎全部都是紅字,讓他看了怵目驚心。

他覺得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於是開始嘗試一些更激烈的減肥方式。

步向「泡芙人」的最終階段

到了 30 多歲,阿正身高 170 公分,體重幾度衝破 100 公斤。

因為長久以來缺乏運動,又經歷了無數次猛烈減重與復胖,他發現自己肌肉似乎越來越少,脂肪卻越來越頑固。

在醫師的評估下,他去做了縮胃手術,體重終於慢慢降了下來。

但是他發現再怎麼減,肚子還是大大的一個,他成了所謂的「泡芙人」。

這種英文俗稱 skinny fat 的體型,正式的學術名詞是「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MONW)。

這類人的外觀看起來並不胖,BMI 也可能處於正常範圍,但實際上體脂率偏高,而且常伴隨肌肉量不足或內臟脂肪堆積。

刊登在內科醫學年鑑的這篇文章指出:

BMI 正常但是腰臀比過高的人,他們的長期全因死亡率與心血管死亡率最高,甚至比 BMI 判定為肥胖的人還高。

請看看下面這張圖:

左上角 2 號是 BMI 22,但腰臀比達到 1 的泡芙人,比起 1 號 BMI 也是 22,但是腰臀比只有 0.89 的人,全因死亡率高了 87%!

而 2 號跟 BMI 27.5 已經過重,但是腰臀比正常的 3 號比起來,全因死亡率更高了 124%!

這是因為內臟脂肪高的人特別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高血脂等代謝疾病。

走到這步田地,阿正不禁悲從中來,他這輩子還有救嗎?

當然有的,阿正你才 30 歲啊!

幸好他在朋友的介紹下看了「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頻道,決定從睡眠、飲食、運動這三大支柱,來慢慢找回自己的健康。

用睡眠、飲食、運動來重啟人生

用睡眠、飲食、運動來重啟人生

第一件事,阿正意識到自己多年來都睡不夠

他習慣熬夜打遊戲、追劇、滑手機,導致隔天嚴重睡眠不足就去上班,整天渾渾噩噩。

他決定晚上九點就把大燈熄滅,只剩下昏黃的小夜燈, 11 點前一定上床。

他會把手機放到房間外或書桌上,不再滑手機滑到睡著。

為了加強儀式感,他會在泡完澡後播放一些紓壓音樂,讓身體和大腦漸漸進入「該睡覺」的訊號模式。

他在午餐過後不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晚上也不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了。

有時候睡不著,他會做一些 yoga nidra 來放鬆自己。

以往因為睡眠不足而過度分泌的皮質醇和飢餓素都慢慢恢復正常,他愛吃宵夜的習慣也不知不覺戒掉了。

在飲食方面,因為慢性壓力漸漸改善,他也不像以前那麼想要吃垃圾食物。

如果一時嘴饞想要呼叫吳柏毅,他會先深呼吸喝口水,塞些堅果喝杯豆漿,五分鐘過後通常衝動就過了。

他也不再追求極端的熱量赤字,盡量攝取三大營養素均衡的原型食物,尤其注意全榖類、蔬菜水果、還有優質蛋白質的攝取。

說也奇怪,他並沒有刻意節食,但總是吃一下就飽了。

在運動方面,他決定雙管齊下,除了固定會跑步以外,他也和朋友一起找了位教練開始重訓。

雖然體重沒有繼續減少,有時候甚至還稍微上升,但是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身材感覺還變瘦了,線條也好看許多。

持續運動幾個月後,他更加入了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因為他聽教練說這對消除內臟脂肪特別有效。

他也買了升降桌,盡量用走路或 YouBike 代替開車。

身體變輕盈的他,現在看到樓梯就忍不住想走,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會增加他的非運動性活動產熱 NEAT

就這樣過了幾年,這種生活型態變成了習慣,他的身心越來越健康,不但交到同樣愛運動的女朋友,還一起跑了好幾場的路跑。

回想起以往那個胖小子,覺得恍如隔世。

他不禁思考,如果那時候沒有聽信「小時候胖不是胖」這個天大的謊言,他的人生是不是會完全不一樣呢?

以上就是阿正的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啦!

(我覺得不會承認自己就是半個阿正。)

希望用這個方式,讓大家比較能夠吸收這些艱澀的生理機制,也請你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有類似遭遇的朋友。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希望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真的真的,訂閱按讚留言幫助我們頻道最簡單的方法

也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我在通往自由,這條偉大航道上的探索和學習,網址是 shosho.tw/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