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log讀書心得

如何用《納瓦爾寶典》來獨自升級,從 E 級社畜「玩」成 S 級獵人的 4 大秘訣

上一集節目分享了《納瓦爾寶典》裡面影響我人生的三大概念,引起了相當廣大的迴響啊,上線三天就達到 15 萬次觀看,超誇張。

今天這篇文章就要進入重點:Productize Yourself 了。

我是在聽了 Naval 的解釋之後,才發現我過去將近 20 年的職涯經歷,就是在 Productize Myself。以前做的一些很無厘頭、好像對賺錢一點幫助都沒有的傻事,現在回過頭看,都成了塑造我這個獨一無二的產品的必經過程。

這篇文章我會分享很多自己從來沒有講過的故事,來印證 Naval 的這個理論框架,希望能夠幫助你在建立個人品牌這條路上,能走得更踏實、更有信心。

上一篇文章講到通往財富和幸福之路的三個基礎:

第一:財富就是自由。

金錢如果可以幫你換到自由那就是財富,如果反而讓你不自由那就不是。

第二:人生有兩種遊戲——正和遊戲和零和遊戲。

我們要擁抱正和遊戲,遠離零和遊戲。

第三:這世界有四種運氣。

最強大的是第四種:獨特性帶來的運氣。

而要獲得第四種,就要能夠將自己產品化

將自己產品化,要先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將自己產品化,要先找出自己的「獨特性」將自己產品化「Productize Yourself」這兩個字,是 Naval 為整串 tweetstorm 的總結,這實在是太精闢了。

Productize Yourself 兩個字再往下展開,Productize 其中要包含兩個元素:

第一個是 Specific Knowledge,我翻譯成「特定知識」;第二個是 Leverage,我翻譯成「槓桿力」。

而 Yourself 也包含了兩個元素:第一個是 Uniqueness 獨特性。

這點上一篇文章有提過了,這是獲得第四種幸運的必要條件。

第二個是 Accountability,我翻譯成「當責力」。

我想放一段我訪問郝哥那集 podcast 的內容來解釋獨特性:

所有的賺錢本身是一種「技巧」。

「技巧」這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學,但是你沒法教。

為什麼呢?

納瓦爾說,「成功學」最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每一個人都當成是一個標準品。

但每一個人其實是不一樣的。

學校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知識,但真正你要透過自己學,才能變成能力。

所以為什麼講說,每個人都可以變得富有,這不一定是跟運氣相關,但前提是你要自己去學。

那怎麼學呢?納瓦爾有一句話,我覺得大家可以把它放在心裡面,就是「把自己產品化」。

「把自己產品化」的概念有兩件事情:第一個叫做「自己」。

那「自己」呢,就是不要跟別人比。

那「不要跟別人比」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能夠超越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在比自己還強的這件事情上面,沒人比得過你。

重點就在這裡。

從小我們都在跟別人比你知道嗎?

要比什麼?我們就不同的人啊!

像以前我們不是講說:「找到自己的喜歡,找到自己的熱情。」有時候你聽了覺得心靈雞湯。

可是他這樣聽他講完,我就覺得,對,這就是獨特性(納瓦爾說的 Uniqueness)。

自己一定有這個特殊的這個價值在裡面。

當你找到自己特殊的價值的時候,也就是當你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的時候,某種程度上面就幾乎不需要再工作了。

因為你就活在當下。

別人每一天要工作八小時,再去求生活跟工作的平衡的時候,你不會。

因為你在工作的時候就把它當生活

當你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第一個,別人贏不過你;

第二個,當你樂在其中的時候,就算你沒有賺到錢,你賺到分分秒秒

這其實已經把後面納瓦爾要講的「幸福」已經帶進去了。

郝哥這段話是不是很精彩!

總之要記住一句話:「在成為自己這件事情上,沒有人可以贏得過你」。

接下來要解釋 Naval 覺得最難理解的 Specific Knowledge 「特定知識」了。

「特定知識」是獨自升級最強大的武器

「特定知識」是獨自升級最強大的武器

Naval 解釋,如果你想要變富有,就必須獲得大規模的報酬。

那為什麼錢會付給你?因為你運用了「當責力」。

你為什麼能夠賺到大規模的錢?因為你翹動了「槓桿力」。

為什麼是你賺得到,而不是別人?因為你擁有「特定知識」。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以上短短幾個概念有多重要,其實每個都能單獨寫成一篇文章。

我就先來講 Specific Knowledge。

中文版翻成「獨特知識」,其實翻譯得不準確,而且解釋的篇幅不大,所以我一定要特別提出來解釋清楚,請大家耐心聽我說。

關於 Specific Knowledge,Babak 在 Podcast 中有問 Naval

你覺得 Unique Knowledge 「獨特知識」這個說法有沒有比 Specific Knowledge 「特定知識」還好?

Naval 說這整個架構大概是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形塑而成,而 Specific Knowledge 這個詞他就一直用到現在。

第一個原因是沒什麼其他的人用,他就拿來當作是自創的。

再來,其實這些知識嚴格說起來並不獨特,因為如果我能從你那裡學到,那這個知識就稱不上獨特了。

Naval 的解釋是這樣:

所謂的「特定知識」,是針對某個情境針對某個人,以及針對某個他要解決的問題有高度的專屬性的。

只有在那個人在某個領域投入近乎癡迷的熱情、興趣,和時間才能獲得的。

如果以電玩來比喻的話,特定知識就好像專屬於這位主角的「組合技」

「特定知識」之所以威力那麼強大,是因為它有以下幾個特性:

第一個特性:它是沒辦法被系統性訓練的

第一個特性:它是沒辦法被系統性訓練的

系統性訓練的代表,就是學校教育了。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高等教育從原本的以人文、哲學、神學為中心,慢慢增加了許多專門為了工業和商業部門培養人才的學科。

於是大部分的孩子在選擇要念什麼時,不是問自己喜歡什麼,對什麼有熱情;

而是聽從長輩或主流媒體的建議,挑那種感覺能賺大錢的或是受人尊敬的。

有看出陷阱了嗎?這就是地位遊戲的邏輯啊!

所以 Naval 說,「特定知識」是沒辦法從學校學到的,要不然這種知識就會被大量製造,甚至用來訓練機器人。

如此一來,在學校獲得這類型知識的人,就會變得相當容易被取代。

如果出社會之後沒有繼續精進自己,這些人獲得的報酬,就只會是唸書期間投入的成本,加上這社會在這段間對你的投資。

這讓我想到最近爆紅的一部動畫:《我獨自升級》

我們大部分沒背景的人出了社會後,就是一個 E 級獵人,光是做底層工作就會被操到遍體麟傷。

但好消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覺醒成「玩家」,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特定知識」。

要怎麼做呢?接下來要講到「特定知識」的第二個特性。

第二個特性:它是透過追尋你的好奇心獲得的

第二個特性:它是透過追尋你的好奇心獲得的

Naval 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人獲得了心理學學位,然後想當業務。

如果他原本就已經很會賣東西了,那心理學的知識就能讓他更會賣東西。

所以具備了洞悉顧客心理的業務能力,就是這個人的特定知識。

但如果這人是個超級 I 人,根本就不擅長賣東西,只想靠心理學去加強本來就很弱的業務能力,那他就很難變得很厲害。

所以要獨自升級、獲得強大的特定知識,你就得探索你的天份發揮你真正的好奇心使出你的熱情才能達成。

因為如果你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你就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

而那些百分之百投入的人就會做得比你好,而且會好超多——那些人就會比你獲得不成比例的財富。

為什麼呢?因為複利效應和槓桿在這裡會發揮極大的效應。

複利效應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槓桿之後會詳細解釋,這裡 Naval 算了個大概的數學:

在運用了一千倍槓桿的情況下,A 的正確率或者執行成果是 80%;

那能夠達到 90% 水準的 B,他在市場上會獲得比 A 高一百倍的報酬。

至於為什麼是一千倍槓桿,為什麼是一百倍,其實也不用深究,這裡用的是數量級的比喻。

用意是讓你知道一個領域中的高手和一般人的差別。

雖然他們的能力只相差 10%,賺到的錢會是一百倍的差距。

而除了要用好奇心才能獲得以外,特定知識還有下面這個關鍵特性。

第三個特性:組建它的過程中,就好像是在玩一樣

第三個特性:組建它的過程中,就好像是在玩一樣

我想這是我們華人社會比較難理解的一點。

從玩樂中學習?這用在幼稚園小朋友身上應該差不多吧?

一上了小學,很多家長就開始為孩子安排補習、才藝課。

到了國中、高中,根本只有變本加厲。

你各位國高中玩得很開心的舉手給我看一下,我光背那些英文單字、歷史人名、還有化學式就痛苦得要死。

上了大學原本以為可以好好玩一下,沒有喔,因為當初選的科系跟自己的興趣一點關係都沒有。

有可能是爸媽要我們去念的,也可能是新聞或雜誌說比較好賺的,也可能是志願卡從最高分一路填下來剛好就中的。

好不容易混到研究所畢業,進了公司當社畜,每天做著那份自己覺得無聊透頂,只為了賺錢的工作。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很多人就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像電玩遊戲裡面的 NPC:非玩家角色一樣,每天做一樣的事情,說一樣的話。

我自己是從研究所二年級忽然覺醒(真的很像成獵人),我不想當 NPC,我要當電玩遊戲的主角,到處去闖關打怪獨自升級。

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些挑戰,我把這些挑戰稱為「出海」,很明顯的是受到我的人生導師:魯夫的影響。

我超常在演講中分享這段經歷,以下都是我十年前做的投影片。

(現在看起來真的有點不好意思。)

我先在研究所的時候和一位吉他社的好友跑去環島走唱,目標是用沿途賣唱賺的錢來支付一路上的旅費。

如果成功的話,就封自己為環島走唱王!

於是我們到九份唱〈九份的咖啡店〉,到台東的美娥海產店賺了船費之後,到綠島唱了〈綠島小夜曲〉。

我們最後花了 19 天,唱了 12 個地方,一路上的旅費是兩萬五,但總共賺了三萬,

成功完成挑戰,我們在新竹護城河宣布自己成為環島走唱王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股從腳底板衝到天靈蓋的電流。

我後來才知道,那就是升級的感覺!

我彷彿可以看到我眼前跳出了通知視窗,說我的吉他技巧增加了,歌唱技巧也增加了。

最重要的是臉皮變厚了,當然經驗值和等級也大幅增加。

後來我發覺解任務、獨自升級是會上癮的,在退伍後馬上安排了第二次出海,這次的目的是要練英文。

我在一句英文都沒有開過口,也沒有出過國的情況下,背著一個背包就自己飛到澳洲去做兩個月的環保志工。

中間鬧了超多笑話,像是在泰國被一位同性戀搭訕,還神經很大條的進了他的房間,在他想對我採取進一步行動後落荒而逃。

我也在澳洲海關因為語言不通,又因為只帶了一個小背包,被懷疑有可能是來跳機的,被關到小房間盤問了好一陣子才被放走。

我第一天住的地方竟然是當地人的沙發,還被他帶到一個像是電影場景的泳池派對。

之後我也很幸運地睡到一位正妹家的沙發,我們目前都還保持聯絡。

這次的經驗讓我大大的打開了人生這場遊戲的地圖,增加了我的世界觀,也讓我臉皮更厚了。

最重要的是,這次出海讓我英文等級從 0 變成 10,後來才有辦法通過全英文面試,進入華碩亞太業務部,然後派駐到印度去。

我雖然是念資訊工程畢業的,但我一天工程師都沒當過。

在華碩、聯發科、以及 Intel 這三間公司我擔任的都是業務和行銷,工作的內容對我來說,就真的是在玩。

我派駐在印度加爾各答時,除了定期出差到斯里蘭卡、孟加拉、巴基斯坦去見客戶以外,我還去開發了尼泊爾的市場。

我挑了兩間代理商把華碩的產品賣進去,這過程當然趁機大玩特玩啊!

而我也把加爾各答的宿舍提供出來,讓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來睡,一起去做了超多有趣的事情。

進了聯發科派駐在深圳時,我除了繼續當沙發主以外,也趁著出差的時候,把中國的世界遺產逛了一大半。

五嶽爬了三座,皇帝的陵墓逛了五座,但最大的成就,應該是和曲阜師範大學的妹子潛進他們女子宿舍⋯⋯的外面。

但當我玩得差不多了,發現這個工作除了讓我帳戶的錢繼續增加以外,我的經驗值、等級、和其他的技能都處於停滯狀態。

這是促使我辭職去騎車環遊世界的最大原因。

接著的事情很多人應該都聽過了:這兩年的大冒險讓我的等級和技能都大增。

回台灣創業的這段過程,雖然絕大部分的事情看起來都是失敗的,但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和技能。

像是如何做網站、攝影、剪片、如何在鏡頭面前表達,如何經營自媒體等等,這都成了我的特定知識,造就了現在的我。

而這些全部都是在我離開學校之後,認真的「玩」這個人生的遊戲,花了將近 20 年累積到現在的。

這就要帶到我認為特定知識相當重要的最後一個特性。

第四個特性:它是有高度創造性或技術性,且不能硬湊的第四個特性:它是有高度創造性或技術性,且不能硬湊的

Naval 舉了呆伯特的創作者 Scott Adams 當例子。

Adams 年輕的時候就很著迷於催眠術,而且從六歲就開始畫漫畫,很擅長用漫畫來傳達觀點。

大學畢業後他進了銀行工作,在七年內從出納員、程式設計師、預算分析師、產品經理、主管等等許多職務。

也就是這些經歷,讓他深深體會成為社畜的種種鬱悶跟荒誕,這都成了他後來創作的養分。

後來他為了要追尋不同職涯的可能性,開始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嘗試各種事情,而呆伯特就是最成功的一項。

於是他一邊工作一邊早起畫畫,後來還開放自己的 email 讓全世界的讀者投稿。

他成了廣大社畜們情緒的出口,在逐漸走紅之後,才辭職成為專職的漫畫家。

而呆伯特其實也是他經歷了一大堆失敗之後存留下來的產品。

他曾經嘗試過冥想指南、開發電腦遊戲、投資網路新創等,全部都以失敗收場。

同樣地,這些藉由嘗試學到的東西,全部都成了他的特定知識的一部分。

Scott Adams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講到:與其在某個領域達到世界頂尖,不如在三個領域達到前 25% 的水準。

這樣你可能就是這世界上唯一一個,你就可以以此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事業。

Naval 補充說,這個說法基本上沒錯,但還是要問問自己的內心,自己對什麼癡迷

因為唯有對某件事情癡迷,你才會不管能不能賺到錢而持續做下去,也才有機會發揮複利效應,成為該領域的頂尖。

如果你能在一個領域達到 5%,並且加上排在前面的業務能力、寫作能力、財務會計能力等等。

那麼當這世界有一小部分需要這樣的人,那你就是唯一選擇。

我無法形容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對我是多麼大的解放和鼓勵。

我從小就覺得自己好像一種動物,叫做鼯鼠,牠會五種技能,但是什麼都不專精。

我國中的時候以為自己很會念書,但是進了台中一中才知道比我聰明的到處都是。

我有遺傳到老爸的一些音樂細胞,但進了吉他社才知道比我有才華的人太多了。

在頂尖公司工作,還有在新創圈打滾的這段日子,我發現到處都是學經歷和才能都遠勝過我的強者。

這讓冒牌者症候群相當嚴重的我,一直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

因為我總是拿自己的單一技能,去和最強的做比較。

那穩死的嘛!

聽了這段後,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做一隻獨一無二的鼯鼠也不錯啊!

從國中我就意識到我的寫作能力應該有前 5%,這是我的核心能力。

我從小就很會察言觀色,加上在前兩份工作的磨練,讓我的業務能力可能也進到 10%。

理工科和資工背景給我的訓練,讓我在處理、分析數據,以及邏輯推導能力也進了前 10%。

將複雜概念融會貫通後,從中萃取出有價值的知識,並且有系統整理出來的能力,我自認應該也有 10%。

自己創業的這十年,我也繼續獨自升級,把通俗表達和影像創作的能力磨到了前 10%。

這五個技能加上我對世界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讓我走到了現在這個位置。

Naval 認為這種在職涯中累積特定知識的案例,是具有高度創造性和技術成分,沒有其他人可以學走,也不可能被自動化的。

如果能再建立起所謂的個人品牌,那你就永遠不會被 AI 取代了。

這就是 Productize Yourself 的一個重要元素:Accountability,當責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

我講到了將自己產品化四個元素中的 Uniqueness 獨特性,以及 Specific Knowledge 特定知識。

Uniqueness 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在成為自己這件事情上,沒有人可以贏得過你」。

而 Specific Knowledge 則是玩出來的。

只有在你真正覺醒,決定成為人生這場遊戲的玩家之後,你才會有意識地不斷獨自升級。

在找到自己的獨特性,組建起自己的特定知識之後,接下來就是建立個人品牌,並且發揚光大的兩個最重要的元素:

當責力,以及槓桿力了。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希望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訂閱按讚留言是幫助我們頻道最簡單的方法。

也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我當週的探索和學習,每個月也會有 Kobo 電子書的折扣碼分享給大家。

我的公開活動,或者是線上社群以及課程的第一手訊息,都會公布在電子報中,網址是 shosho.tw/free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訂閱,完全不用錢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