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 張修修

一個把人生當做電玩來破關的阿宅,過著一個屬於自己的不正常人生。曾背著吉他騎腳踏車環遊世界,著有《1082 萬次轉動》。 擅長將複雜的知識整理成容易吸收的內容。每周在《張修修的不正常人生》YouTube 頻道分享科學的方法和工具,幫助大家工作更有效率、身心更健康

背著吉他單車環球

我在 2013 年放棄了科技業數百萬的年薪,背著吉他單車環遊世界,花了兩年穿越歐亞非,為第一位自力單車縱貫非洲的台灣人。回台灣後出版《1082 萬次轉動》,考取導遊執照,成了腳踏車領騎,夢想是把全世界的人帶來台灣騎車。

訂閱電子報

成為 YouTuber 和 Podcaster

因為疫情的關係,推廣台灣計畫暫停。現在經營 YouTube 頻道以及《不正常人類研究所》Podcast,分享那些異於常人的人生故事,鼓勵大家勇敢踏上屬於自己的偉大航道。

不正常人類使用說明書

每周分享了許多自己親身實踐、且經過科學認證的方法和工具,希望幫助大家正確使用「人體」——這部演化速度趕不上環境變化的機器,在現代生活中身心更健康、工作更有效率。

看我的 YouTube 頻道

我的文章與影片

  • 運動活化大腦!我從 80 公斤肥宅到 226 超鐵的奇蹟轉變,與跑出健康「少年腦」的 5 個科學證據!

    前一陣子看到了一篇今年 4 月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在網路上引起了超多的討論。 研究發現: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在從事一次 30 分鐘,一週三次,總共 12 週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後,他們大腦中膠狀淋巴系統和腦膜淋巴管(mLV)的運作,比起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有顯著的增加,他們腦中一些和發炎相關的蛋白質也下調了,而免疫相關的則是上升。 這代表有運動習慣的人,他們大腦清除廢物的能力是比較強的。 所以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就是運動能夠保護腦神經的一個潛在機制,並強調規律運動對大腦健康的重要性。 剛好我研究所「運動處方專題」的期末報告,做的就是提出預防「失智症」最有效的運動處方,這週就趁這個機會把我蒐集到的資料跟大家分享。 說實在的,我本來就知道運動可以活化大腦,看我兩三年前的文章就知道,但經過較廣泛的文獻回顧後,才發現影響竟然如此的深遠。 今天這篇文章絕對是必須要分享給長輩的前三名,一定要看到最後喔! 對很多人來說,去做跑步這種有氧運動,目的就是減肥,我一開始也是這樣。 讓大家看看我 2011 年的照片:…

  • 別再算錯 Zone 2!最新論文公布 14 位國際運動專家共識,常見 8 大疑問一次講清楚!

    最近有篇研究引起了我的注意,有 14 位來自 8 個國家的頂尖運動生理學家和職業自行車隊教練,一起發了一篇 paper ,把 Zone 2 到底是什麼討論出一個共識來。 這名單可是陣容堅強啊,裡面有耐力運動界的權威教科書:《Endurance Training: Science and Practice》的 Editor:Inigo Mujika,還有被譽為極化訓練之父的 Stephen…

  • 手錶的 VO2 Max 有多準?我用生命換來的 CPET 實驗室實測+3 個你一定要知道的心肺指標!

    今天終於要分享我去年最期待的影片企劃:VO2 max 最大攝氧量測試了!測試的結果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也讓我開啟了接下來幾個月的研究。 過去我已經分享許多有關 VO2 max 的介紹,包括要怎麼測,以及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簡單來說,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數字,來判斷你的身體健康程度,並且預測你能活多久,那 VO2 max 就是最準的。 雖然目前已經有許多穿戴式裝置能根據你跑步的數據,來預估使用者的最大攝氧量,但因為這些數字都不太準,所以我一直想要進實驗室測測看。 但台灣有這種機器的大多是大醫院的復健科,是用來評測心肺能力有缺陷的病人用的。 所以當師大的運動生理學教授,在課堂上詢問同學有沒有人自願進實驗室測的時候,我馬上舉手說選我選我!並且徵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同意,將過程拍下來分享。 還有同學幫我拍到最後跑到快升天的表情,看起來真的超級痛苦。 我今天會分享這個機器的歷史沿革和原理,它測到的東西以及背後的生理意義,最後當然是揭露我自己的數字,跟我接下來的訓練計畫。 再幫大家簡單複習一下最大攝氧量 VO2 max…

  • 為什麼你總是覺得很累?終結倦怠的 5 大解藥,從有毒工作中奪回你的人生

    你有沒有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想要把工作辭了,拋下一切,直接消失一段時間;鬧鐘一響,你總是按掉好幾次後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起床,腦子馬上跳出永遠都做不完的待辦清單;一個禮拜才過了一半而已,連門都還沒出,就感到精疲力盡了;你睡眠品質低落,整天精神都不太好,嘗試了網路上各種幫助睡眠的方法和補給品,卻一點用都沒有;好不容易撐到周末,以為能夠喘口氣耍廢一下,但總是被「應該要去」的各種邀約所填滿;星期日晚上,你明知道隔天又要早起上班,但還是忍不住滑手機滑到半夜,因為這是你一天之中唯一短暫感到自由的時刻⋯⋯ 如果以上這些情況對你來說似曾相識的話,你不孤單,因為你中了現代人最普遍的症狀,倦怠(burnout)。 今天我會分享這本熱騰騰的新書:《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來解釋 burnout 的成因,以及我從書中學到的真正有用的 5 大支柱,讓你從現在開始不再總是覺得那麼累,找回你已經失去很久的輕鬆與快樂,最重要的,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 Emily Ballesteros 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堪稱是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 她的工作是企業培訓,擁有令人羨慕的收入和職位,甚至還同時攻讀產業與組織心理學的碩士學位,感覺前途一片光明。 但她因為過度要求自己,把自己塞得太滿,逐漸陷入了長期的身心耗竭。 有一次在芝加哥一個攝氏零下29度的夜晚,她站在藥妝店的泡麵區裡崩潰大哭。 她打電話給爸媽哭訴,說她真的很累,想要休學甚至消失一陣子。 但是她的虎爸虎媽卻跟她說,這只是過渡期啦,只要再忍一陣子就好,你要加油喔! 她冷靜下來,把泡麵買回家嗑完後,決定要自己想辦法。 因為她發現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幫得了她。…

  • 90 天最強目標達成術 | 史丹佛 MBA 教你 3 步驟,成為專準主義者,新年希望 200% 達標不是夢!

    很多人在一年的剛開始會去買一本手帳,希望把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或者是追蹤今年設下的目標的進度等等。 但我自己的經驗是,一本完全空白的手帳,會讓我有時候不知道要寫什麼,大概寫幾個月之後,一忙起來就沒有繼續寫下去了。 而今天我要推薦的這本《少,但是更好:90 天生活實踐》,它是一本有明確目的的 90 天手帳。如果好好的照書中的指引執行 90 天,可以幫你擺脫瞎忙和過勞,真正實現「做得更少、成就更多」的理想狀態,成為實踐 essentialism 的生產大師:專準主義者。 如果你也想擺脫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生活,讓自己能真正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讓今年設下的目標一一達成,這本《 90 天生活實踐》,以及這本經典好書《少,但是更好》,絕對會是你最得力的幫手。 這兩本書的作者 Greg McKeown 雖然寫的書不多,但很多朋友應該對他不陌生,因為他的作品影響力實在太大了。 他擁有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

  • 「小時候胖不是胖」是騙局?減肥→復胖的 5 大生理機制,3 大關鍵策略終結體重反彈!

    你是否也曾經經歷「減肥—復胖—再次減肥」的無限輪迴? 每次好不容易努力少吃、多動,把體重成功降下來,又眼睜睜看著數字反彈回原點,還往上飆升。 每當看到體重計上的數字時,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制力太差、毅力不夠?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其實人類天生的「生存機制」造成的呢? 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吃太多炸物、零食等垃圾食物而累積大量脂肪的人,長大後才發現「小時候胖不是胖」根本是場騙局啊!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為何減肥後體重會容易反彈,同時分享真正有效且持久的體重控制策略,讓你不再陷入復胖的惡性循環。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我們帶她去參加各種社交場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不管是逢年過節,或者是和朋友聚會,總是會遇到有長輩想要拿糖果零食給她吃。 這時女兒總是會很有自知的,先轉頭看看我。 如果是洋芋片、泡芙這種小點心,我還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欸其實是我也喜歡吃啦)。 但如果是糖果類的,我會很直接地拒絕對方的好意。 很多人會覺得我怎麼那麼嚴格,偶爾吃一下應該還好吧? 但我深深地知道,好好地控制每一樣送到她嘴裡的東西,讓她養成好的飲食習慣,絕對是我能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這樣的堅持不只確保她獲得成長所需的養分,也能防止她在童年時期就過度肥胖。 因為依據多項研究顯示,童年時期就超重的孩子,長大後往往要與體脂肪進行更艱苦的纏鬥。 為了說明「小時候胖就是胖」的原因,以及為何減肥後容易復胖,我特別整理了 7 篇研究,歸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