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本剛出版的新書,作者是我心目中講生產力這個主題排名第一的,喬治城大學的教授 Cal Newport。
他的幾本經典著作 Deep Work 以及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我都在頻道中分享許多次。
而這本《慢速工作力》 Slow Productivity,是去年初聽他在 Podcast 中介紹之後,我就一直引頸期盼的。
看完之後,我深深地認為,如果你像我一樣,是想要建立一個網路事業的內容創作者,那這本書提出的三大原則你一定得知道。
今天除了介紹這三點以外,我也會分享自己之前採過的坑,以及即將在 2025 年執行的策略,希望對你 2025 年的新計畫有幫助。
要講《慢速工作力》這本書的內容之前,一定要先來講講 Hustle Culture。
我要先懺悔一下:在我年輕不懂事開始創業的時候(欸好像也才七、八年前),我是相當推崇矽谷流行的 Hustle Culture 的。
中文比較常見的翻譯是「奮鬥文化」。
這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比爾蓋茲、Steve Jobs、和 Elon Musk 這幾個工作狂。
比爾蓋茲年輕的時候覺得睡太多等於懶惰;Elon Musk 更是以超長工作時間聞名,他覺得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Uber 的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 說的 “Always be hustling”,更是把這個名詞推到檯面上。
幾乎每個新創公司的創辦人和員工,一週都以工作個六七十個小時為目標,甚至引以為傲。
因為如果他們不拼命,那其他更拼命的競爭者就會成長更快,把市場和客戶都拿走。
於是他們把命賭上去,夢想公司未來能被收購甚至敲鐘成功,自己就可以一夜致富。
而在內容創作這個領域,也有我相當欣賞的 Garyvee 強推這個文化。
他雖然一再強調「耐心」的重要,但又鼓吹大家要在社群媒體上瘋狂 PO 文。
他在 2019 年發布的 “How To Make 64 Pieces Of Content In A Day”,還被我拿來詳細研讀,成為我早期內容策略的一部分。
於是我從 2016 到 2019 這幾年,幾乎把醒著的時間都用來工作,不然就是在 YouTube 上學東西。
我創業的題目也一換再換,像隻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於是我身心狀況每況愈下,在疫情發生後終於爆炸。
打掉重練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矽谷 「奮鬥文化」那塊料。
更適合我的,其實是不求快、不追逐成長和擴張,能夠實現自我價值,並且兼顧身心健康的微型創業。
國外有一個名詞特別用來形容這種商業模式,叫做 Lifestyle Business。
Lifestyle Business 是什麼?適合誰?
顧名思義,Lifestyle Business 就是能支持創辦人過上他理想生活型態的生意。
我覺得這特別適合想對自己的時間有最大掌控力,並且在能早期承受一些風險的人。
像是早期的部落客,接案的 freelancer、網拍或團購主,一直到現在的 YouTuber、Podcaster 都算是。
Tim Ferriss 應該是這種商業模式的標竿。
他 2007 年寫的《一週工作 4 小時》,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聖經,影響了成千上萬個創業者。
我常介紹的 Derek Sivers 也算是。
他一開始只是寫個網站幫音樂家朋友賣 CD,卻不小心越做越大,大到他無法維持理想的生活型態。
所以他最後只好把公司賣了,現在搬到紐西蘭去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而《慢速工作力》這本書中提到的 Paul Jarvis 也是一位佼佼者,他寫過這個領域的另一本暢銷書:《一人公司》。
這本書認為:
與其用矽谷那套拼命工作、不斷圈錢、以快速成長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商業模式;
維持小規模,不追求擴張,把客人服務好,是一個比較適合大部分人,且比較能長久做下去的創業方法。
但包括我在內的絕大部分 Lifestyle Business 的創業者,用的卻是 Hustle Culture 的工作型態。
這就好像是用跑五千公尺的速度跑一個馬拉松,很難撐到事業迎來曲棍球桿成長的那一刻。
而我覺得,這本《慢速工作力》提出的三大原則:
第一、少做一些事情;第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第三、執著於品質;
剛好就是最適合用在 Lifestyle Business 的生產力教戰守則。
但在開始講《慢速工作力》的三大原則前,要先來講書中提出的「偽生產力」。
什麼是偽生產力?
所謂的「偽生產力」,講白點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瞎忙、或是裝忙啦。
這個現代工作者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其實是因為人類並沒有為「生產力」這個名詞,隨著時代演進有更精準的定義。
在農業時期,生產力的定義很簡單,就是一塊地可以產出多少糧食。
如果因為種田的技術或機器進步了,導致糧食產出增加,那我們就可以很確定的認為生產力有上升。
到了工業時代也很單純,老闆在意的是付多少薪水個員工,能換得多少商品的產出。
當亨利福特將流水線用在他的汽車工廠,讓生產力大幅增加後,福特馬上碾壓其他的汽車製造廠。
但到了知識工作的時代,就沒有明確的方法來定義生產力了。
作者提出幾個原因:第一是工作內容的多樣性。
對我之前在 Intel 的行銷工作來說,對外我要和 agency 以及創作者們聯繫溝通,對內有一堆各式各樣的會議和報告要處理,
有大型的展覽像是 computex 到來時,又有其他不一樣的工作項目,這跟以往農業或工業時代的單一工作內容有很大差異 。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明確的單一產出可以追蹤,我的工作到底對公司的整體營收有多少幫助?沒有人知道。
第三個問題是,工作的安排和執行有很大部分是個人可以作主的。
除了那些固定的會議以外,一天要做多少事情我們可以自己決定。
綜合以上三點,現代知識工作者只好以「肉眼可見的活動」來衡量個人的生產力。
如果是在企業上班的打工仔,這些活動可能包括發出去的 email 的數量、參加會議的密集度,或者在訊息軟體回覆訊息的速度等。
都只能用這些「活動」來衡量自己或下屬的生產力。
但我覺得最瞎的,應該是要等到老闆下班自己才能下班這個文化吧。
記得我剛進聯發科的時候,明明新人一開始沒什麼事情做,我看直屬老闆過了下班時間還在忙,就不敢先走。
終於等到他收拾東西要下班了,他經過我的位置看我還沒走,問我在幹嘛,我說在看公司的一些資料。
他聽了跟我說:「沒事就早點回家,不要把前公司的壞習慣帶進來。」
這主管超好的對吧,隔天開始我六點一定準時閃人。
以上這些偽生產力的陋習,不但沒辦法增加產值,長久下來還容易造成工作倦怠。
如果再加上奮鬥文化的煽風點火,下場就是加速陣亡。
但對於 Lifestyle Business 來說,持續不間斷地做下去,耐心等待複利給的回報,是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如果中了偽生產力和奮鬥文化的招,導致公司衝一陣子就沒力,得休息好一陣子才能重新出發,那做起來的機率就微乎其微。
這就是我過去八年踩過最嚴重的坑。
而當我打掉重練,不知不覺採用《慢速工作力》裡講到的三大原則後,一切都漸漸有了起色。
接下來就讓我來一一介紹。
原則一:少做一點事情
身為個人工作者或創業者,最普遍的傾向,就是把醒著的時間都塞滿工作,覺得這樣才能更快實現自己的目標。
但我們不像矽谷新創一樣要比對手快啊,他們玩的是零和遊戲,我們玩的是正和遊戲。
殊不知把時間都拿來工作,只會造成反效果。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抑制自己什麼都想做的慾望。
對於個人工作者來說,作者從三個方向來著手來少做一點事:限制使命、限制專案、以及限制每日執行的專案。
使命指的是支配職業生活的某個持續性目標或服務,我覺得你可以想成是你商業模式的核心,執行時間會超過五年的事情。
作者認為同時維持 2~3 個使命是個不錯的數字,他自己的使命目前有學術研究、指導學生、以及持續寫作這三種。
而我的話,目前有內容創作、學術研究、商案合作、還有寫作這四種,已經讓我有點吃不消了。
有鑒於明年會加入線上社群和課程,我勢必得減少使命的數量,以及盡量把事情交出去。
內容創作我還是得自己花大量時間,學術研究也得親力親為。
而把這本書解決後,我就先暫時不寫書,明年我也想找一位 BD,讓他來幫我洽談商案合作。
再來是限制專案。
專案是因為使命而產生的任務,它們沒辦法一口氣完成,可能要花上好幾天甚至數個月。
對我來說,製作一集 YT 影片或 Podcast 都算是一個專案,寫書也是一個,執行某個商案也算是。
把社群建置起來,就是一個要花三個月的大專案。
作者提出一個叫做「拉式系統」的專案管理法,我覺得相當好用。
首先把所有跟使命相關的專案列出來,全部放到「暫存區」,然後根據重要程度和截止日期,一次最多拉三項到「現役區」。
目前寫書、內容創作、和研究所的課業,已經幾乎把三個 quota 都佔滿了。
所以我目前推掉絕大部分的業配,就是要讓自己聚焦在能夠讓事業成長的專案上。
最後是限制每日執行的專案,作者認為,每天就做一個專案就好,別貪心,這讓我覺得相當耳目一新。
我之前總是會一天內在不同的專案間跳來跳去,雖然一個 90 分鐘的 UFO 工作階段只做一件事情。
但還是免不了在進入下一個 UFO 時,轉換到不同專案所造成的效率損失。
我現在決定以後每天 4 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就做一件事情就好,寫書就寫書,寫腳本就寫腳本。
如果提早做完,那就放自己一個小假,追個劇或看個閒書都好。
原則二: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作者對自然的步調的定義,是不要急著把最重要的工作一股腦做完;
要讓它在有助於創造卓越的環境,用可持久的時間軸,以不同的強度展開。
他引用知名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
在古老的採集狩獵文明,老祖宗們一天要做的事情相當多變,他們要在複雜的環境覓食,也會把白天高達一半的時間拿來休閒。
當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工作變得單調又連續,休閒時間也下降到了 30%。
進入工業化的時代,就連僅存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這樣的季節性也被拿掉了,人們過得越來越悲慘。
而知識時代又再加上了前面提的偽生產力以及奮鬥文化,這真的太違反人性了,難怪這麼多人想直接躺平。
不過作者舉了一群破除這個詛咒的知識工作者,那就是發現偉大定理的科學家們。
像是哥白尼用了 30 年,才將他的理論寫成《天體運行論》這本曠世巨著。
而伽利略、牛頓也都是如此,用一種以現代人眼中很悠閒的態度,花了一二十年才完成劃時代的成就。
雖然我們都不是想要名留青史的科學家,但他們這種工作哲學是相當值得借鏡的。
因為所有對事業有決定性影響的事情,都是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會看到顯著成果的。
既然如此,那日復一日把自己逼到過勞,是很難撐到成功那天的。
所以作者主張,要給某些重要的使命建立五年計畫,然後給每個衍生的專案多一倍的預估時間。
如果你預計新書的前三章要花一個月,那就安排兩個月的時間,讓自己可以輕鬆寫意地完成。
這樣的規劃可以給你足夠的喘息空間,即使沒有馬上的進展,也能夠以較為自在的態度持續做下去。
這完全就是我目前經營頻道和 podcast 的心態,我自己的目標是至少做十年以上,所以前期的慘淡經營不會讓我失去動力。
即使 podcast 因為種種原因停更了三次,我也不會著急或放棄,因為我知道之前的投入是不會白費的。
欸附帶一提,最近節目衝上 Apple Podcast 總榜的第二名了,可喜可賀啊!請大家多多分享訂閱幫我衝上冠軍啊!
另外作者也提到幾個增加工作節奏多樣性的做法:
像是一年中可以規劃工作衝刺月,或者在工作效率比較差的季節,像是熱死人的夏天放個暑假等,
這些都可以減少太規律帶來的倦怠感,這點在之前介紹過的 Look Again 那本書都有提到。
原則三:著重於品質
這應該是我執行最徹底的一項了,從一開始我就是以最高標準對待我的創作。
不管是器材、影像和聲音的品質、內容、剪輯等,我都是以我在追蹤的一些頂尖創作者為標竿。
雖然一開始能力不足,但我會不斷學習來精進自己,我的作品也跟著一天一天慢慢進步。
但要完美執行這個原則前,一定要把前兩個原則執行徹底,要不然那把自己逼死是遲早的事情。
我之前就真的發生過兩三次。
所以如果現在有人問我,要經營 YouTube 頻道的話,到底是數量重要還是品質重要,頻繁發佈內容還是不是個好主意?
我認為在目前如此競爭的環境,要把品質放在數量前面,要不然真的很難被看到。
我建議在能維持 80 分水準的情況下持續更新,即使只能做到雙週更也沒關係。
千萬不要每天上傳 50 分都不到的廢片,那只是浪費你的時間和網路空間而已。
至於要怎麼為自己的作品評分,就去看看你欣賞的那些大神們的作品,把他們當作 100 分就對了。
去拆解分析他們作品的每個元素,從拍攝、腳本、架構、表現形式、剪輯、配音和配樂等等各方面。
看看自己和他們差多遠,然後努力趕上。
只要每次作品都比上一次好一點點,假以時日,你也會到達那個水準,而訂閱數和觀看數遲早會上來的。
以上就是關於《慢速工作力》的內容,希望對有志於在 2025 年發展或開啟 Lifestyle Business 的朋友有幫助。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內容,希望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真的真的,訂閱按讚留言是幫助我們頻道最簡單的方法。
也推薦你訂閱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都會分享我在通往自由,這條偉大航道上的探索和學習,網址是 shosho.tw/free。
另外有興趣看書的話,可以用以下連結來購書~
📗博客來連結:https://shosho.cc/slow_productivity_1
📕Kobo 連結:https://shosho.cc/slow_productivity_2
🤑輸入折扣碼 sho12 在 Kobo 購書可打 75 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