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篇講述比爾蓋茲的童年經歷之後,這篇我要接著分享比爾蓋茲的自傳《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中,影響他早期人生,並且促使他創立微軟的三大事件。
如果你也想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不尋常人生,我認為這些事情是遲早要經歷的。
比爾蓋茲是從 13 歲到大學二年級完整經歷了一次,而我自己是 33 歲從電子業辭職之後,一直到現在 46 歲了,花了 13 年的時間,才經歷了這三件事情。
雖然比他晚了 20 年,但我很慶幸自己在摸索中還是走上了這條路。這三件事情包括了:
第一、藉由冒險來探索自我和培養自信;
第二、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以及第三、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極限後,有意識地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我會用比爾蓋茲的故事來闡述這三點,希望能幫到還在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朋友們。
十三歲的長途健行經驗

圖片來源:WSJ
《原始碼》這本書最讓我嘖嘖稱奇的,是他敘述了 13 歲的時候開始,加入了當地的童子軍,定期在西雅圖附近山區的長途健行。
那時候大概是 1970 年左右,不要說手機了,就連 GPS 也還沒有。
他們一行五個年紀差不多的男生,由一位 18 歲且最有戶外經驗的 Mike 帶隊,有時候一走就是連續七天,或是更長的時間。
這期間家裡的爸媽當然是音訊全無。
而他們只能依靠地形圖的引導,穿越原始森林與岩石海岸,還要計算潮汐時間,好在漲潮前迅速地通過岬角。
他們有次挑戰的路徑叫做「媒體探險路徑」(Press Expedition Trail)。
這是 1890 年由報社贊助的探險活動,但那次活動因為種種意外,導致團員差點餓死、甚至連衣服都爛掉。
從此之後這裡就變成了熱門的健行路線,雖然 1970 年時已經沒有過去那麼危險,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而比爾蓋茲他們一行人出發的那一年,又碰巧是有紀錄以來雪量最多的年份 。
就連比爾蓋茲在接受訪談的時候說到:
他寫到這段經歷的時候才驚覺,原來以前爸媽的心臟真的有夠大顆,竟然敢放他去做這樣的冒險。
就連健行風氣盛行的當時,這都是很少見的事情。
尤其他們家屬於當時的富裕階層,這又顯得難能可貴。
因為他爸媽很早就清楚認知到,比爾蓋茲和多數同齡的孩子不一樣,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而這也對他未來人格的塑造,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
於是比爾蓋茲和他的朋友們遠離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控制,自己決定要去哪裡、 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要冒什麼樣的風險。
他因為運動能力不突出,所以在學校的團體運動中只是個無足輕重的配角。
但是在這個五人小組裡,他探索出不同的身分。
他不再是那個只能用搞笑來吸引注意力的彆扭小孩,而是一位意志堅強、勇於突破身體極限,並且能對團隊做出貢獻的好隊友。
而團隊成員也用友誼來回報他。
這完全就應證了《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裡面寫的,孩子天生就要經由「自由玩耍」來學習。
這裡的「自由玩耍」指的是參與者能夠自由選擇和主導,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玩而玩,不是為了達成和玩本身無關的目的。
而且這些活動還要具備某些條件:
這個活動必須要是肉身參與的、是同步的、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少數人,以及加入或離開一個群體,是需要付出感情成本的。
這種戶外健行活動就完全符合,於是這些孩子能夠在過程中鍛鍊與生俱來的「反脆弱」能力。
這種能力會在低風險的環境中,透過挫折和失敗來讓自己成長,這也是我們大腦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特別容易記得失敗或出糗的經驗?
因為當我們受挫時,大腦會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等神經傳導物質。
它們會告訴我們眼前這件事情出錯了,要集中精神把它搞定。
比爾蓋茲說到,他在參加第一次 80 公里的健行前,因為經驗不足,穿了一雙沒有和腳磨合過的全新登山靴。
他第一天就把腳跟磨到血肉模糊,隔天中途被爸爸帶走,是唯一沒有完成的孩子。
於是他記取教訓,之後加入了 Mike 帶隊的小組,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測試自己的極限,越變越強。
他也和同伴培養出革命情感,這些都是在學校中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而他的億萬大腦,竟然也是在健行過程中練出來的!
因為他能夠一邊走路一邊在腦子裡面寫程式。
早期的電腦記憶體相當昂貴,所以要讓程式運作得有效率,程式碼就必須要非常精簡且高效。
這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毅力、和邏輯能力才能寫得出來。
於是他在那次下大雪超級冷的健行途中,躲到自己的腦中寫程式。
他為了讓程式變得精簡而絞盡腦汁,這也讓他忘記一路上的痛苦。
比爾蓋茲在《原始碼》裡頭說,健行與寫程式看起來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但是兩種活動對他來說都是在冒險。
他可以跟著兩群不同的朋友一起探索新世界,前往多數成年人無法抵達的地方。
於是這項他在中學時從事的「休閒活動」,竟然成為創辦微軟的關鍵之一。
因為當他就讀哈佛,要開發史上第一個為個人電腦寫的軟體時,一開始的雛型就是他三年半前在山裡面用腦子寫的。
他說:「我只需要把它從我的大腦下載下來,就可以了。」
於是他們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之中搶得先機,進而拿下 MITS 的大訂單,奠定了微軟的基礎。
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圖片來源:LinkedIn
比爾蓋茲中學念的是有名的湖濱學校,那是一間位於西雅圖北方的私立學校。
在 1919 年成立的時候,是專門為富裕家庭的男孩提供大學預備教育的學校。
1971 年湖濱學校和一間女校合併,而比爾蓋茲是 1967 年進去的。
他的同學幾乎都是白人,父親大多是律師、醫師、銀行家這些西雅圖的菁英階層。
這間學校非常重視體育活動,美式足球隊是隻常勝軍,賽艇隊的名聲更是響亮。
這對不擅長運動的比爾蓋茲來說是個壞消息。
其他的同學似乎在開學不久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他卻感到相當茫然而且格格不入。
於是他又重施故技,用搞笑和漫不經心來掩飾心中的不安和自卑。
第一學年結束後他的成績平平,被大家視為孤僻又難搞的書呆子。
連他爸媽也懷疑他們當初是不是應該讓他去念公立學校。
但升上八年級後,事情開始改變了。
他遇到了這輩子的摯友 Kent Evans,以及他一生的摯愛。
Kent 不只也有數學天分, 而且對自己要的是什麼相當清楚。
連他十年,甚至二十年後要達成什麼目標,用什麼策略去達成,都已經了然於胸了。
他甚至還會拿財富雜誌和華爾街日報給比爾蓋茲看。
他們兩人會看著報導中企業家驚人的薪水,夢想自己以後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事業賺大錢。
他們每天都要講好幾個小時的電話,比爾蓋茲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支電話號碼。
而他的摯愛當然不是妹仔,而是我們阿宅的電腦啦!
在那個年代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接觸到電腦,而學生更不用說了。
但是許多湖濱學校的老師和家長,直覺認為這個科技對學校和孩子很重要。
所以在根本沒有人真正懂得怎麼使用的情況下,花了大筆經費租用可以連上大型電腦的終端機。
他們覺得反正以後一定有人能好好搞懂這東西。
而那個人就是比爾蓋茲。
他第一次寫程式後就整個愛上了。
這完全符合他追求的秩序和邏輯,於是他開始瘋狂練習寫程式。
一開始他當然超常出錯,但他就拿出和外婆打牌的精神不斷精進,於是他的程式腦就越變越強。
而同樣和他熱愛寫程式的,除了和他同年級的好友 Kent 以外,還有比他高兩年級的 Paul Allen 和 Ric Weiland。
他們四人組成了著名的「湖濱程式設計小組」。這個名字是 Kent 想出來的。
他們用這個名義跟許多電腦周邊公司索取使用手冊,幻想能夠幫這些產品寫軟體賺點小錢,那是一個還沒有軟體業的時代。
過了一兩年,第一個工作上門了。
湖濱學校即將和聖尼古拉斯女子學校合併,於是校方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把一直以來都靠手動調整、經常出錯的排課工作電腦化。
這是一個超複雜的問題,因為需要協調的因素太多了。
學校總共有總共有七十門課程,每一門課又分成一百七十個段落,每個學生每天都要排九堂課。
除了考慮學生的需求與意願以外,還要考慮許多特殊狀況,像是打鼓課不能安排在合唱練習室的樓上等等。
而雖然大部分課程都只占一節課的時間,但是像舞蹈課或生物實驗課一次就需要用到兩節。
因為太複雜,他們一開始沒有接下這個工作。
於是負責這個案子的海格老師只能先自己試試看。
為了抽出時間做這個案子,海格老師特別商請湖濱程式設計小組,幫他教低年級的電腦入門課。
這就是他們接到的第一份工作。
雖然是免費的,但是讓他們學到超多東西。
因為這是一門學校從沒開過的課,他們要從頭到尾把教學內容想出來,還要負責把學弟妹教會。
除此之外,他們也開始幫校外的電腦公司寫程式了,包括 C 立方和 ISI 這兩家電腦分時系統公司。
沒錯,那時候用電腦是要以使用時間計費的。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廢寢忘食,半夜不睡覺溜出門寫程式,甚至利用系統漏洞駭進去偷使用電腦等等。
而他們的程式功力就在這樣瘋狂的訓練中猛爆成長。
尤其幫 ISI 撰寫薪資系統的案子,讓比爾蓋茲自信心大增,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共寫原始碼:改變他一生的兩個朋友和一場意外

圖片來源:Fidle.
後來 Paul 和 Ric 畢業去念大學了,湖濱程式設計小組剩下兩個人。
這時候湖濱學校完成併校,但是海格老師的排課程式讓學校陷入一片混亂,有課程和教室對不上的,也有課表排出來狂衝堂的。
於是功力大增的 Bill 和 Kent 決定一起幫忙。
他們領著學校給的每小時 2.75 美金的時薪,和四位老師必須在三個月內,在下學期開學前把程式寫出來。
他們每天翹課熬夜工作,忙的時候甚至好幾天沒回家,終於在開學前把核心程式寫出來,雖然少了一些功能,但至少能正常運作。
校長超開心,表示可以再募到一筆資金,雇用他們把完整的程式寫出來。
而相當具備商業頭腦的 Kent 一如既往地看到更大的商機。
他覺得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成功經驗,說服全國其他的學校付錢使用他們的排課軟體。
就在他們大張旗鼓的在學校招募人才,並且把手邊執行過的案子整理包裝起來準備要對外宣傳時——
Kent 在某一次的登山活動中,意外墜落而過世了。
這對比爾蓋茲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他在《原始碼》裡頭寫到,一直在現在,他還是有點生氣為什麼 Kent 要透過這種極限運動挑戰自己。
明明他們可以一起做超級多事情,完成超級多夢想的。
16 歲的比爾蓋茲深深受到 Kent 的影響,從一個腦子裡面只想著在每場遊戲獲勝的屁孩,開始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於是比爾蓋茲決定把這個他們一起開始的排課程式完成,他打電話給放暑假的 Paul Allen 願不願意來幫他。
Paul Allen 則是一個興趣廣泛的科技宅,喜歡看科幻小說,對於性、毒品、和搖滾樂都有相當多見解和經驗。
就是他把 Jimi Hendrix 的音樂和迷幻藥介紹給比爾蓋茲的。
Paul 也知道這是他用來哀悼 Kent 的方式,於是他倆展開了一個月幾乎不眠不休的寫程式馬拉松。
而這段經歷也奠定了他們兩個一起創辦微軟的基礎。
比爾蓋茲在自傳中說到, Paul 是那種會不斷激勵、挑戰他的極限的夥伴,這給了他能夠不斷踏出下一步的勇氣。
他們兩個的個性正好也是互補的:
Bill 沒有耐性,喜歡很快速的在第一時間找出最好的答案;
而 Paul 是比較屬於深思熟慮型的,他會把一個問題放在心中慢慢思考,耐心的等待答案的浮現。
重點是 Paul 一直在注意電腦硬體的發展,尤其相當注意一間叫做 Intel 的新創公司。
1971 年 Intel 發布了 4004 微處理器,這是他們第一個把電腦主要功能整合到一個小小的矽晶片上的商用產品。
他們還花了當時做排課程式賺的錢,買了下一代產品 8008 做成了一個可以統計交通流量的機器。
Paul 也跟 Bill 分享了著名的摩爾定律:
如果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就翻倍的話,這種指數型的成長將會對世界帶來極大的改變。
他們想像,很可能以後每個人家中都能有一台電腦。
比爾蓋茲一天到晚跟身旁的人述說這個願景,但是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在講什麼。
於是他就抱持著這樣的想像,進入了哈佛大學就讀。
到哈佛發現人外有人,終於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圖片來源:Forbes
雖然他們的電腦軟體事業前景一片光明,Paul 也勸 Bill 不要去念大學,跟他一起努力拚事業。
但是比爾蓋茲還是想要進一步踏出舒適圈,到更大的世界中重新定義自己。
依他優異的數理成績和寫程式經驗,麻省理工學院絕對是手到擒來。
但他覺得進去之後身邊一定都是數學怪咖,自己很可能也會變成其中一個。
他覺得這種未來太侷限了,所以他連面試都翹掉不去。
後來選擇哈佛,是因為他看到了許多令他心動的可能性:純數、認知心理學、戰爭政治學、高級化學等等,都等著他去探索。
他先很「假會」的選了有機化學,這堂課的同學們大多是醫學院的預科生,準備在這通往醫師之路的關卡取得優異成績。
比爾蓋茲上了幾個禮拜就沒去上課了,因為這堂課成績只看期末考,他想說考前去看錄影抱一下佛腳就可以了。
沒想到當他學期末走進影片室後,嚇了一大跳,裡面滿滿的全都是同學!
他們一邊看影片一邊攤開教科書研讀,手上還拿著分子的模型熱烈的討論。
他想,這下芭比 Q 了,他那門課最後拿了 C,是他在哈佛最差的成績。
而他也自信滿滿地選了一堂大一學生能夠修的最難的課程:數學 55。
這堂課的授課教授 John N. Mather 是位數學天才,6 歲就在學對數,11 歲就在自學微積分,28 歲就破紀錄成為正教授。
這堂課就像是通往純數領域的大門,教授在一年中塞進了數學系需要念三年以上的內容,還得通過考試才能正式選修。
第一學期他拿到了 B+,對這堂課來說算是很高的成績了。
但是對他來說,B+ 和 A 之間,就是冒牌貨和頂尖學生的區別。
他察覺到,自己雖然有數學頭腦,卻沒有頂尖數學家的天生洞察力。
他雖然有天賦,但是卻不足以創造突破性的新發現。
如果走上這條路,他彷彿可以預見十年後的自己:雖然能夠在大學教書,卻沒有優秀到能取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這是他第一次明確的發現,就連他自認為擅長的領域,他依然不會是最優秀的。
如果真的要做出一番大事業,就一定要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不公平的優勢(unfair advantage)。
很明顯的,就是他既熱愛,又已經投入大量時間的電腦程式領域。
而 Paul Allen 就是他最理想的創業夥伴。
於是在他下定決心之後,剩下的就都是歷史了。
以上就是我從書中整理出來,覺得影響比爾蓋茲早期最關鍵的三個事件,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雖然他的巨大成功真的是一連串幸運和偶然造成的,但是他年輕時期的經歷:
第一、用冒險來探索自我和培養自信;
第二、在高中的時候就做出對真實世界有用的東西;
第三、發現人外有人之後,能夠很聰明的選擇屬於自己的賽道。
這三件事情,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相當有幫助的。
我自己在從科技業之後的探索就完全符合這三點:
長達兩年的單車環遊世界之旅,不但培養了我的自信,也讓我對這世界有更多的認識。
回台灣之後經過種種的失敗,讓我知道我不適合進組織工作,更不是新創公司 hustle culture 那塊料。
進而選擇能夠發揮自己對大優勢的自媒體和網路事業這條路。
而我也在這幾年的頻道經營中,體會到我做的這些事情是真的能夠幫到別人的,這也不斷帶給我動力來繼續走下去。
比爾蓋茲說《原始碼》是他三本自傳的第一本。
第二本會寫他打造微軟的過程,而第三本是會講蓋茲基金會以及他未來要做的事情。
但我最想要看到的,是他到底能不能誠實的面對自己,好好地把他過去一些最大的爭議給講清楚。
這包括他的外遇,以及和 Jeffrey Epstein 這個魔頭過從甚密的經過。
《原始碼》的最後他感謝了兩位姊姊以及三個孩子,但是沒有提到他前妻。
我也很期待他接下來這兩本書會跟他前妻 Melinda 說些什麼。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點這個連結,找《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來看,認識這名微軟科技大神更多的成長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