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控制情緒的科學方法,3 招讓你減緩焦慮,每天擁有好心情

用對方法提升學習力與專注力,預防憂鬱症與恐慌症

 上一篇文章講到,我們人的體重是由大腦來控制的,它會在我們意識外控制食慾和能量消耗。

而我們的大腦在處於某些狀況時,會失去控制能量平衡的能力,其中一種,就是長期壓力下造成的焦慮。

時常感到高程度的焦慮,不但會讓我們容易吃下更多的垃圾食物,還會影響到我們專注力、學習力、降低工作效率等等。

如果更嚴重,還會引發憂鬱症甚至恐慌症。

這篇文章,我要來用這本有關情緒的巨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來介紹「焦慮」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

我也會分享我每天都在用的科學方法,讓我在高壓的環境下能夠控制情緒,將我的焦慮程度維持低檔,順利完成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

在分享「焦慮」是什麼,以及要如何降低這種情緒之前,要來先好好介紹「情緒」到底是什麼。

這時候就要舉我相當喜歡的一部皮克斯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來當例子了。

一個可愛的小女孩 Riley 誕生了。

她看到爸爸媽媽的臉時,觸發她腦子裏面掌管「開心」這個情緒的區域,並且把這個有關「開心」的回憶儲存起來。

當她跑來跑去快踢到電線時,會觸發她腦袋裡的「恐懼」情緒,會要她小心一點。

這是傳統對於情緒的理論,認為大腦裡面有「內建」一些特定情緒的區域,像是最常聽到的就是「恐懼」中樞杏仁核嘛。

而人也會在體驗到某種情緒之後,做出類似的反應,像是生氣就要咬牙切齒,害怕就要吃手手之類。

但這本書的作者 Lisa Feldman Barrett 教授在經過了幾十年來的研究後,發現這個理論是錯的。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科普書喔,是一本由全球引用次數排名前 0.1% 的頂尖腦神經科學家,嘔心瀝血寫出來的典範轉移之作。

因為這本書真的太硬了,內容太豐富了,本文我只會先講一小部分有關情緒的解釋,以及控制情緒情緒的方法,之後有機會再來分享整本書的內容。

人體有個晴雨表

人體有個晴雨表接續上一篇文章的「小人國」比喻:

我們人體裡的公務員是 24 小時不間斷在運作的,身體無時無刻不在上演成千上萬的小事件。

像是哪個組織分泌了賀爾蒙啦,哪邊的粒線體燃燒了多少脂肪酸啦,都是身體持續不斷的工作。

而這些組織也不斷傳送訊號給總統,也就是我們的大腦。

但如果國家正常運作,總統就不會有反應,我們就不會意識到這些事件正在發生中。

這些傳到大腦的訊號叫做內感(interoception)。

但總統會做一件事情:它會把這成千上萬的訊號統整起來,轉換成我們的心情(mood)。

腦神經科學家稱之為 affect,在這本書裡面翻成「情感」,但我覺得會造成誤解,就叫做「心情」好了。

如果我們有睡飽吃飽,國家運作正常,那我們一天可能會感覺心情都還不錯。

反之如果因為加班熬夜,又吃垃圾食物當宵夜,讓我們體內的公務員加班又沒好好休息,那隔天起床一定感覺跟屎一樣。

心情就好像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但這種比較廣泛的、低維度的「心情」還不是情緒喔。

「情緒」是國家的行動方針

「情緒」是國家的行動方針當我們開車在路上遇到突發事件,像是有台車對你按喇叭又比中指時,我們的身體會有一連串的反應:

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受到刺激,警戒中樞杏仁核大亮,交感神經系統也隨之啟動。

此時我們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開始分泌,心跳加快,血管擴張,讓我們處於「戰與逃」的反應。

這時大腦開始搜尋過去的經驗,決定這些「外在感官刺激」以及「內在感受的改變」,綜合起來應該叫做「生氣」。

我們的「情緒」就是這樣來的。

如果我們平常都保持還不錯的心情,我們的原始腦可能被啟動一下,罵個髒話,然後發現那台車其實沒有威脅,就會把戰與逃的反應關掉,繼續做剛剛的事情。

不過如果我們平常就一直處於壓力下,像是一直被錢追著跑,或是一直被老闆罵等等,那我們的交感神經就會時常處在啟動狀態。

這時若遇到突發事件,原始腦可能就會決定戰到底,追上那台車然後把自己的人生搞砸。

(我實在太喜歡《怒嗆人生》了。)

Barrett 教授在書裡說:

情緒是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以及生長環境的文化建構出來的,並且因人而異。

每個人接受到令人「生氣」的刺激時,不只大腦裡面發生的事情不盡相同,顯現出來的表情和行為也都不太一樣。

情緒不是對於外界刺激的被動反應,而是根據所處外在情境,來主動對內感賦予意義和概念。

情緒是我們行動的處方簽,就好像是國家遇到某種情況會有個行動方針一樣。

現在你知道了,「情緒」這個行動很大一部分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控制情緒」並非天方夜譚。

那到底要怎麼做?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情緒被誤用了會有什麼後果?

情緒被誤用了會有什麼後果?因為這個概念真的是顛覆性的,可能有點難理解,所以我再強調一次:

「情緒」是我們的大腦在統合了「外在感官刺激」以及「內在感受的改變」後,所決定的行動方針。

這裡的行動有些是身體內部的運作,像是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等等;

也有些是和外界互動的行動,像是比中指罵髒話等。

那如果誤解自己的情緒,搞錯了行動方針怎麼辦?

這會出大問題喔,甚至可能讓你送命。

Barrett 教授在書中舉了個例子,相當傳神。

她說她在念書的時候,曾經和一位她覺得還好的男生出去喝咖啡。

結果聊到一半她覺得心跳加速、臉頰泛紅,她心想:

「哇,這不就是戀愛的反應嗎?難道我喜歡他嗎?」

結果後來她回家吐了一馬桶,原來是得了流感。

這個例子比較無傷大雅,畢竟她也沒有因為誤會自己的情緒,就衝動嫁給那個男生。

不過下個例子就嚴重了。

她指出了一個研究:超過 65 歲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常死於心臟病。

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女生跑到醫院急診室,說自己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的時候,醫生會比較傾向將她們誤判為「焦慮」,要她們休息一下就要她們回家,

如果是男生有同樣的症狀,就比較會被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

這是醫生對女性容易「焦慮」這個先入為主的偏見造成的。

Barrett 教授在上一個 Podcast 的時候跟主持人講到這件事,說她的英國出版社負責人的媽媽就是這樣走的。

主持人把這番話聽進去了。

有天他感到自己心跳加速,身體盜汗,他以前遇到這種狀況,都會認為自己焦慮症又發作了,休息一下就好。

但這次他決定去看醫生。

結果醫生說:「你沒事啦,只是有點焦慮,回去躺著休息吧。」

所以他就回去躺了一陣,但狀況並沒有解除,就當他快要睡著時,他又想起 Barrett 教授的話,覺得還是去大醫院做一下檢查好了。

於是他去掛了急診,急診室醫生做了初步檢查,發現沒有什麼異常。

如果他是女性,這時候醫生會有很大機率要他回家休息。

但這時他突然開始感覺胸痛加劇,然後就在急診室醫生把心臟科醫生叫來的當下,他當場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

救回來之後,醫生說如果他那時候不在醫院的話,百分之百會 GG。

(想想有多少女性就是因為醫生的這種誤判失去性命的。)

Barrett 教授用這個故事再次強調:

情緒不是內建在我們的身體的,而是我們的大腦「建構」出來的。

這就是她最著名的「情緒建構理論」。

大腦是人體精算師

大腦是人體精算師除了剛剛講到那個狀況,大腦會因為某個「情緒」去作出反應以外,它是無時無刻不在調度我們身體的運作。

上一集節目有講到嘛,大腦會去決定身體的能量進出,試圖讓我們的體重維持在穩態。

這就好像一個國家的總統會控制能量預算,讓國庫的現金流是健康的。

而當我們進到一個新環境,像是換了新工作,或者是忽然遇到壓力源,像是新老闆要你下周在晨會上報告等等,大腦也會調動身體的資源,讓人體能夠在壓力下正常運作。

這時候人體可能會分泌皮質醇和升糖素,讓多一點血糖進到血液中啦,或者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乙烯膽鹼讓我們更專注等等。

科學家把這個現象稱作 allostasis,中文意思是「在壓力下的動態平衡」。

而 Barrett 教授把這個現象比喻成大腦在調動我們的「身體預算」 (body budget),感覺跟我的小人國模型很像齁。

只不過 Barrett 教授的「身體預算」涵蓋得更廣:

除了我上集節目提到的「能量預算」 (energy budget)以外,還有另一部份我稱之為「心智預算」(mental budget)。

其實講白了點,「心智預算」就是我之前講過的,進化腦的血條啦!

大家可以去複習我講意志力的那篇文章

大腦身為人體的主宰,它更是一位精算師。

它永遠都在根據內在以及外在收到的信息,來預測身體的能量需要,調動「身體預算」來供應需求,讓我們能夠健康活下去並且傳宗接代。

「預測」這個概念實在太重要了。

你想想看,一個國家的總統如果沒辦法準確預測個部門下一刻要花多少錢,這個國家能不亂嗎?

所以它當然就會想要多吃點,來增加國庫中的錢,讓血液中隨時存在過高的血糖,以備不時之需。

焦慮和憂鬱是怎麼回事?

焦慮和憂鬱是怎麼回事?隨著大腦的漸漸成熟,它會透過不斷的預測和修正,持續製造和修改世界在心中的模型。

所以它做出的預測會越來越準,這是最有效率最節能的狀態。

Barrett 教授說,大腦的預測越準,身體預算越能保持平衡的人,就比較不容易得到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嚴重的疾病。

不幸的是,現代社會充滿了想搞砸我們大腦編列身體預算的能力。

到處都是想要綁架多巴胺系統的超加工食物,還有設計來要讓你上癮的「手機+社群媒體」這個殺手組合

大腦編列預算的能力失準了,身體預算就不能維持在讓我們擁有「好心情」的狀態。

當我們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下,即使身體事實上沒有處於危險之中,大腦還是會分泌皮質醇,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

這種情況久了,「身體預算」就會被透支。

Barrett 教授認為,憂鬱就是身體預算嚴重透支的結果。

憂鬱就是大腦不斷地把預測調高,久了身體就欠太多錢躺平了,雖然「能量預算」還有,但是「心智預算」已經透支。

所以憂鬱症患者會失去任何動力,什麼都不想做。

而焦慮則是大腦持續預測失誤,導致大腦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下。

這時候大腦也會亂了套,導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發抖等等症狀。

舉個例子:對我們內向者來說,最困擾的就是社交焦慮了。

只要一到了那種一堆人需要 social 的場合,我就會想躲到角落,因為我不知道有誰會跑過來跟我講話,還要隨時準備好表現出很熱情健談的樣子。

這種狀態我撐不了太久,每次結束後我回家一定累到連講話都不想講。

如何控制情緒、降低焦慮

如何控制情緒、降低焦慮Barrett 教授說:控制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處於良好狀態。

她在書裡強調: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就是讓身體預算維持最佳狀況的三大支柱。

她說她很抱歉聽起來像你媽(我也很抱歉我聽起來像你爸),但事實就是這樣。

但我自己把這本書中講到的一些方法,綜合我在其他文獻或書籍看到的策略,整理了 3 個控制情緒的面向給大家。

第一:避免身體預算被透支

喝酒和抽菸是兩種透支身體預算最有效的方法。

做這兩件事情的當下會感到很爽,但都是把未來的命拿到現在來用,相當不划算。

而咖啡因也有類似的副作用。

所以如果你一天要喝三杯以上的咖啡,卻還是常常感覺累累的,把咖啡因的量減少,並且中午之後不要喝,應該可以改善。

一早讓眼睛看到陽光,讓每天的作息時間保持一至,定時吃飯、運動、睡覺,也會降低大腦預測失誤的機率。

最重要的,我們也要避開會大量索取身體預算的關係和環境,尤其是那些會對你情緒勒索的人。

前一陣子傳出一間老闆會霸凌員工的保養品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教授也提到社群媒體的負面影響。

它不但會迫使我們把自己不理想的現狀,和別人最光鮮亮麗甚至包裝出來的狀態做比較,還會讓我們花太多時間在上面,阻礙我們幹正事,甚至睡覺的時間。

她還特別強調:孤單是真的會殺人的。

缺乏社交連繫對我們健康的影響,竟然和每天抽 15 根菸一樣危險!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我這篇文章

第二:隨時存錢到身體預算

除了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這講到爛的三大支柱以外,冥想、瑜珈也被證實對減緩焦慮有幫助。

在運動方面,我之前有分享過,高強度間歇運動有個功效:

它會讓大腦熟悉心跳加速、大出汗這種生理現象,讓它知道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是安全的。

這可以增加我們對壓力的承受度,也就是抗壓性啦。

Barrett 教授還強調一點:我們人類是社群動物,我們可以調節其他人的神經系統。

她有一句名言:

「對一個人的神經系統最好的東西,是另外一個人,而對一個人的神經系統能造成最大傷害的東西,也是另外一個人。」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決定,我們要成為索取其他人身體預算的那個人,還是幫別人的身體預算存錢的那種人,

身為一個靠著社群進化到現在的物種,互相幫助是我們的預設值。

當我們對別人仁慈,幫其他人存錢時,同時也是對自己仁慈,會有同等甚至更多的錢存到自己的銀行。

這就是幫助人會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原因。

所以她會和好朋友定時聚會,互相請客。

她說這個行為有雙重好處,和好友交流和連結是一個,請對方或被請也是一個。

這是現代人可以用來增加身體預算的好方法。

第三:緊急措施

但有時候焦慮的症狀已經會影響到當下要做的事情,可以做幾件事情來減緩焦慮。

第一個就是呼吸法。

深吸一口氣,再緩緩地吐出,讓吐氣的時間比吸氣長,這時候我們的心跳就會慢下來。

這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

當你收到老闆的信,臨時要你隔天早上做業績報告,讓你覺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可以起來走一走,去倒杯水、上個廁所都好。

之前有分享過一個研究,走路的時候眼球會自動左右掃過經過的東西,這會讓杏仁核冷靜下來。

這招我真的超常用的,起來走一走,不需要 5 分鐘就有效。

「重新建構焦慮」也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還記得情緒都是由我們去建構出來的嗎?

當你下次上台或面試前,感到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時,跟自己講說這個反應是很興奮的關係,不是焦慮或緊張。

這是真的可以影響你的臨場表現的。

以上就是有關情緒的科學證據和面對焦慮的方法。

我認為心理健康和情緒管理,在現在這個世界真的會越來越重要。

好好地認識情緒是什麼,以及如何掌控它,絕對會是我們能否時時處在最佳狀態,完成各種目標和夢想的關鍵。

我最近正在看相當多這個領域大師的書,包括超級暢銷書《EQ》的作者 Daniel Goleman 的最新著作《最佳狀態》,之後我會再找時間分享。

最後也來推薦一下我的電子報〈張修修的自由之路〉

我每個禮拜會在上頭分享我和網友們在通往財務自由、免於病痛的自由,以及心靈自由這條路上的探索和實踐。

網址是 shosho.tw/free。

如果你想要每周收到我最新的想法和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