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和好朋友聚會交流,絕對是我這一兩年新增加的習慣裡,最重要且影響心理健康最深遠的前幾名。
內向又邊緣的我,總是覺得把所有的時間放在工作和學習上,是達到目標最有效率且最快的方法,後來才知道這是大錯特錯。
有太多的研究指出,社交活動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之一,剛好今年美國的國家醫生 Vivek Murthy,掛三星中將的醫生喔!
他連續發布了兩篇昭告全國的文件:一篇是講社群媒體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另一篇則是點出了:孤獨和隔離,是我們目前人類面臨最嚴重的隱形流行病,缺乏社交連繫對我們健康的影響,竟然和每天抽 15 根菸一樣危險!
這不只是隨便一篇研究論文的結論喔,而是負責全美國人民身心健康的總指揮官說的,這份量相當大。
這篇文章,我要來跟大家講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我這個超級內向邊緣人用在自己身上,避免「孤單」的 7 招實用解決方法。
講到孤單,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網路上流傳的國際孤單等級表(下圖):
第一級是一個人逛超市,中間有第五級的一個人吃火鍋,到第十級的一個人去做手術。
正好去年我自己去動了個小手術,把手肘的粉瘤給拿掉,所以我這項也可以打勾了。
說真的,除了第六級的一個人去 KTV 以外(真的有人自己去唱 KTV 喔,幹嘛不在家裡唱就好),我所有事項都做過了。
但奇怪,我一點都不感到孤單啊,我只是邊緣而已。
其實這是網友搞笑做出來的,大家可以一笑置之。
不過在學術界有一個真正用來量測孤獨指數的量表,叫做 UCLA Loneliness Scale(等等有附連結)。
這是心理學家 Daniel Russell 在 1978 年整理出來的(哇跟我出生同一年耶),用來測量一個人和外界的孤立程度。
這個量表在 1996 年出到第三版,就一直被沿用到現在。
這個量表有 20 個問題,這裡舉幾個:
像第 1 題是:「你多常覺得自己和身邊的人合得來」;第 12 題是:「你多常感到和其他人的關係是沒有意義的」。
每個問題從「我常常覺得如此」、「我從來不這樣覺得」分成四個等級,各可以得到 1 到 4 分。
這個短短的問卷做完之後,得到的總分就是你的孤單指數。
如果你是 20~35 分,代表你的孤單指數很低,很好請繼續維持下去;
如果是 35~49 分,那就要注意自己的社交連結了;
如果是 50 分以上,就必須要採取積極一點的行動,否則這樣子感到孤獨的心理狀態,會開始讓你得到各種慢性病的風險增加。
在解釋孤獨是怎麼危害身體健康之前,我先來引用 Vivek Murthy 將軍在他這份報告裡面定義的,社交連結包含了哪 3 個元素。
社交連結 3 元素與社交分數
先岔題一下,我在做功課的時候,發現美國這個公共衛生服務軍官團真的蠻酷的。
他們隸屬於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是美國聯邦政府八隻需要穿制服而且有軍階的部隊之一。
他們的任務是「保護、宣傳及推進國家的健康和安全」。
每當有重大天災發生時,救災行動的調動也是他們的責任。
而這位 Surgeon General 除了常在媒體上露臉,跟民眾做衛教宣導以外,他也會不定期推出報告,公布他認為需要大眾關注的健康議題。
像去年的是希望大家關注社畜們過勞的狀況,而今年就是著重在「孤單」,或是孤獨感上。
他在今年的報告裡面,參考心理學年鑑的論文,列出社交連結的 3 個重要元素:
第一是結構:其中包括連結的數量以及多樣性,像是你的朋友圈的數量和大小,和同事、家人、鄰居互動的頻率等。
第二是功能:當自己或其他人需要協助時,這些連結發揮效用的程度。像是失戀的時候,你的朋友能不能聽你哭訴。
第三是品質:這些連結和互動到底是能為你帶來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影響。
如果你失戀了找你朋友哭訴,結果你朋友不站在你那邊就算了,還反過頭來數落你的不是,那這種朋友是不是不要也罷?
對我這種喜歡用公式表達的阿宅來說,根據這個架構弄出一個公式來算出「社交指數」:
「結構」可以看成關係的數量;
「功能」可以看能關係的強度,從 1 分到 10 分;
「品質」代表正負號。
每個社交關係都會有一個分數:
跟好朋友相處可能就是 8 分,跟一個愛情緒勒索的親戚相處可能就是 -5 分。
自己的社交指數就是把自己所有的社交連結的分數都加起來。
如果一個人有 100 個朋友,但都是臉書朋友等級的泛泛之交。
雖然「結構」分數很高,但是「功能」分數可能都不到 3 分,有的品質還可能打上負號,總共加起來可能還變成負的!
那這種就是無效的社交。
我自己的做法是精挑細選幾群價值觀相近,能夠互相支持的朋友。
雖然這麼做可能「結構」分數不高,大概不會超過 20 個,但「功能」分數都可以到 6 分以上。
這樣我的社交指數算起來就可以輕鬆破百,對我來說,這才是理想的社交。
大家也可以先停下來算算自己的孤單指數和社交指數。
如果你的孤單指數算出來很高,社交指數算出來又很低,那你很可能已經中了 Vivek Murthy 報告中講的大規模流行病了。
以下的資訊,請一定要繼續看下去。
為什麼社交連結會逐年下降?
如果你是六七年級生,你一定會感覺過年的氣氛一年比一年淡。
以前一到除夕和大年初一,一定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放鞭炮,然後看三台的過年特別節目守歲,接下來幾天排滿拜年領紅包的行程。
現在大家不是趁著年假各自安排出國行程,要不然就是在家裡看 Netflix 耍廢。
報告中提到:
隨著社會演變,工作步調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導致人們的社交範圍越來越小,頻率也越來越少。
從上圖可以看到:
美國的人口中在 2003 年到 2020 年這段時間,社交隔離時間,由每天平均 285 分鐘增加到 333 分鐘。
當然,疫情就是罪魁禍首。
隔離期間人們開始習慣各式各樣的遠距行為,遠距上班、遠距上課,吃東西也有人送到門口,還可以選擇零接觸送餐。
在隔離期間連人都見不到,更別說是一聲謝謝了。
這對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Murthy 將軍說:很多人在解封後才意識到,原來去巷口的小店買杯咖啡,和店員聊個幾句,是多麼令人開心且懷念的事情。
上圖也顯示,人們和家人朋友出去休閒的時間明顯呈下降趨勢,每個月少了 14 小時。
而和朋友的社交聚會更是雪崩式的往下,竟然從平均每天 60 分鐘降到每天 20 分鐘。
那大家把時間花去哪裡了?你想到了嗎?
這二十年間發生了兩件大事情:
第一件是 2004 年臉書的出現,第二件是 2007 年 iPhone 上市了。
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一結合之後,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美國人平均每天在數位媒體上花費 6 個小時。
三分之一的 18 歲及以上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幾乎一直」處於連線中。
自 2015 年以來,自稱「幾乎持續」上網的 13 至17 歲青少年的比例增加了一倍。
社群媒體能夠滿足人類基本的社交需求嗎?其實恰恰相反。
我之前在數位斷捨離那篇文章有講到:社群媒體帶來的只是相當淺薄的「連線」,而不是人類真正需要的深層「連結」。
它會用各種巧妙的方式欺騙你的大腦,綁架你的多巴胺系統。
它讓你以為在上面能滿足社交的需求,但其實只是變成他們賺錢的人礦。
更糟的是,科技公司為了賺更多錢,會不斷餵你那些充滿情緒或煽動的內容,激發你的原始腦,讓你卡在上面無法自拔。
這當然讓我們沒有時間走出去做真正的社交。
研究表明:每天使用社群媒體超過 2 小時的人,他們的社交孤獨感是使用半小時以內的人的兩倍。
而這種孤獨感不只會傷害人的心理健康,連生理狀態都會大受打擊。
孤單帶給身體的危害
報告裡的上圖把孤獨感導致死亡的風險比,和其他的慢性病做比較:
發現它和每天抽 15 根菸不相上下,而且比每天喝 6 杯酒、肥胖等還高出許多。
而原始論文裡的上圖也指出,孤單的盛行率也是這些慢性病裡的第一名。
說它是最可怕的隱形流行病,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再細分到各種慢性病來看,有個 16 項獨立縱向研究的數據綜合顯示:
不良的社會關係會使心臟病風險增加 29%,中風風險增加 32%。
而且孤獨感如果發生在童年,這個影響會持續到成年後。
長期的孤獨和社會孤立會讓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 50%。
當然還有最可怕的,對所有年齡層都有傷害的地圖炮:焦慮和憂鬱。
在一個超過 50 萬名中年人的研究中,獨居男性死於自殺的人數增加了一倍以上。
孤單對人的身心影響絕對是全面的。
如上圖顯示,社交連結的品質可以經由 3 個面向來改變人的健康:
- 改變壓力賀爾蒙、發炎反應的生理狀態
- 改變人生意義、提供安全感的心理狀態
- 幫助睡眠、飲食等行為狀態。
舉例來說,當我們一直滑著社群媒體,看別人都過得比自己好,會容易讓心裡感到焦慮。
這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等壓力賀爾蒙,壓力一大又想吃垃圾食物,吃下去身體的發炎反應又更嚴重。
這時候如果又把自己孤立起來,沒有從事有效的社交,這種狀態就會持續下去,越來越嚴重。
這就是我三年前的狀態,於是我開始做一些事情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讓我的身心能夠回到平衡。
以下是我自己親身執行過,並且推薦給身邊親友確認有效的方法,分享給你參考。
社交連結重建計畫
第一招:進行數位大掃除。
先停止社群媒體繼續對自己的心理狀況造成影響。
這件事情我每年都會做一次,因為社群媒體實在太毒了。
詳細的步驟大家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
第二招:盤點自己的朋友圈,算出社交指數。
我在停用臉書前,把自己的朋友名單從頭到尾掃過一次,找了十幾位跟他們相處後,感覺價值觀比較相近,能被充到電的朋友。
第三招:主動安排家人與好友的聚會。
大家都很忙,所以我會要求自己主動發起聚會,並且在年初就把聚會的次數放到年度 OKR 中,確保這件事情能夠被優先執行。
第四招:提高聚會品質。
在聚會期間把手機藏起來。
這麼做確保自己在和親友相處的時候,自己可以百分之百和眼前的人在一起,不會受到任何干擾。
第五招:使用手機來做深度連結。
與其傳 Line 或 messenger,我會使用手機來和親友視訊通話,能看到對方的表情這件事情,就能讓交流的品質增加幾百倍。
第六招:安排定期通話時間。
這是我在某個訪談或報導看到的。
某個超級忙的大老闆會把他星期五的下午一到兩個小時排出來,並且昭告他的朋友:
「這個時間歡迎打電話來哈啦,不用怕打擾到我。」
我明年也打算來試試看。
(不知道會不會沒人打嗚嗚嗚。)
第七招:經營一個 Podcast。
沒想到吧!經營《不正常人類研究所》這個 Podcast,其中一個最大的目的,是強迫自己走出去認識新朋友!
這過程雖然很累,目前也還沒有金錢上的回報,但有時候訪問到理念和價值觀相近的強者,自己總是會被他們的故事所鼓舞。
雖然認識和對談的時間很短,但心裡總覺得已經跟他們成為朋友了。
這真的是一個超級棒的社交連結。強烈推薦給你。
以上就是關於擊敗「孤獨感」的內容了。
我這幾年真的深深地感覺到,之前因為到處踩坑失敗,把自己封閉起來的這個行為,原來對自己的身心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
當我強迫自己回到家人和朋友中之後,很多卡住過不去的地方,也都慢慢自己解開了。
在這個適合和親友團聚的日子跟你分享,如果你也有像我一樣類似的經驗,我的這些方法應該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