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介紹一本才剛出版,而且被比爾蓋茲放進夏季選書的《慷慨的感染力》。
這本書的作者 Chris Anderson 就是把 TED 這個品牌發揚光大的推手,他的上一本書《TED TALKS 說話的力量》是我最喜歡的講簡報的書。
我認為他是這個世界上對網路世界付出極大貢獻的前幾名,TED 在過去 18 年來上傳 20 萬場場啟迪人心的演講或表演,目前每年有超過 10 億的觀看,這啟發了無數的人,包括我在內。
但看到《慷慨的感染力》這本書的介紹時,我還是反射性地翻了幾個白眼:說什麼要慷慨啊、要讓善意傳出去啊、世界才會變得更好啊⋯⋯
欸,是沒錯啦,但先等我把信貸還完,脫離生存狀態之後再說吧!
所以我是帶著看你怎麼說服我的心態在閱讀的,但看完這本書之後,我是真心相信他講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來造成改變。
這是一本現在我會想推薦給所有人的書,甚至還讓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想知道是什麼的話,一定要看到最後喔!
有在追蹤我的臉書的朋友就知道,我去年因為台灣的 metoo 事件爆發,心理狀況變得很差。
我把臉書刪掉,Line 群退光光,遠離網路世界,因為我覺得社群媒體實在太假太可怕了。
有幾位被爆出來的加害者我都還見過面,他們在網上都是相當知名的人物喔,其中一位我原本竟然還很欣賞甚至訪問過。
那時候我躲起來好一陣子,之後覺得這樣太不健康,去找了幾位真實世界的好友聚聚,才慢慢恢復正常。
但我還是決定跟社群媒體保持距離,專心做自己的內容。
我也常寫一些提醒大家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危害的文章,像是數位斷捨離啊、多巴胺戒斷、還有美國國會聽證會等等。
因為我深深地覺得,這些社群媒體公司不顧一切的要爭取使用者注意力這個行為,已經大大的傷害這個世界了。
他們傷害了孩子們甚至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還讓人們更加憤怒、分裂,更別說到處都是的廣告和詐騙了。
而《慷慨的感染力》的作者 Chris Anderson 同樣也看到了這個現象,所以他帶著急迫性出版了這本書。
他說:現在是個很關鍵的時間點,我們必須要扭轉這個趨勢,還邀請大家一起加入。
那怎麼做呢?
他說:我們要開始啟動一個正面的循環,讓愈來愈多人看到人性慷慨的一面,從而受到鼓舞,加入這股共善的力量。
(白眼⋯⋯)
他好像看到我翻了個華麗的白眼,繼續補充道:
你也許會認為這個想法很荒謬,但是我想請你暫把這種看法放下來;
因為在不為人知的地方,的確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好事正在發生。
(甘阿捏?)
他又繼續說:喜金耶,你聽我說,慷慨真的是人類的本能!我們的老祖宗就是依靠這個本能活到現在的。
我遇到的 TED 大會的參與者,或是常看我們影片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
而對你身邊的人或你所處的社群慷慨,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意外找到新的人生意義、目標,進一步成為那個理想中的自己。
這些慷慨的行為可能是一種短期犧牲,但是符合長期利益的。
(真的假的?)
真的真的,你看完這本書就知道了!
我會先跟你分享我學到的三大原則,足以證明「富有感染力的慷慨」的時代已經到了,
再來我會教你怎麼依照自己的條件去付諸實踐,最後我要號召所有有志一同的人,把這個充滿憤怒和惡意的網路給奪回來。
讓我們一起幫網路成為我們當年想像中的理想世界!
如果你也有點心動,但還是有點半信半疑,請繼續看下去。
Chris Anderson 用他一手打造的 TED 大會當例子,說明「慷慨」是真的有傳染力而且可以改變世界的。
TED 的故事
大家可能不知道,Chris Anderson 在接下 TED 之前,就是一位相當成功的媒體創業家。
他在 1985 年用借來的 25000 美金創立了 Future Publishing,之後公司以指數型成長,每年規模都翻一倍。
後來該公司於 1999 年成功在倫敦證交所上市。
TED 就是在 2000 年的時候以 1400 萬美金被 Future Publishing 買下來的。
而 Chris Anderson 創立的非營利組織 Sapling Foundation 樹苗基金會,在隔年又把 TED 給買下來。
既然 TED 已經轉成非營利性質,Chris Anderson 認為它就必須以公共利益當成經營的宗旨。
於是他想方設法要讓這些演講被更大的觀眾群看到。
大家回想一下 2001 年我們平常都在看什麼,那時候連民視、公視都還開台不久耶!
所以 TED 在轉成非營利的前五年發展相當困難。
他們曾經想要說服電視台播放他們的演講,但是電視台說演講是他們能想到最無聊的節目了,根本不會有人想要看。
於是在 2006 年的時候,Chris Anderson 有個很激進的想法:如果把演講放到自己的網站上呢?
提醒大家, YouTube 是 2005 年才成立的喔,那時候上面大部分都是阿貓阿狗的影片而已。
他們一開始只上傳了 6 個完整的演講,結果反應竟然出奇地好,觀眾愛死了!
Chris Anderson 因此大受鼓舞,認為他們有義務把所有的內容免費分享到網路上。
不過另一方面他也擔心會不會就沒人願意花大筆鈔票買票進場了,畢竟那時門票收入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他們沒辦法確定,但還是衝了。
想不到這個慷慨的行為一下子讓 TED 成為全球知名的品牌,反而讓更多人想要參加。
後來他們更把品牌免費授權給全世界,這就是大家熟知的 TEDx。
這對許多企業顧問來說實在太瘋狂了:你要怎麼確保品牌不會被搞砸呢?
但這個大膽又慷慨的行為把 TED 推廣到全世界,帶進社區、大學、體育館、歌劇院、國會。
TED 甚至到了一些想像不到的地方,像是雨林、監獄以及難民營等等。
於是這個只有 12 人組成的負責監管整體運作中央小組,到現在為止促成了超過 25000 場的 TEDx 活動。
他們創造了一個收錄超過二十萬場演講的線上檔案庫,每年吸引超過十億的觀看數。
這每一次觀看的背後,都代表在這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有個小小的心靈被種下種子。
而這些種子長大後,又會成為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一股力量。
在《慷慨的感染力》中,Chris Anderson 以一位本來要成為會計師的印度大學生 Supriya Paul 來舉例。
她在看了已故的教育家 Ken Robinson 那場著名又幽默的演講後,決定做一些事情來改變印度的教育。
於是她創辦了 Josh Talks,這有點像是印度版的 TED Talks,用 10 種印度最常用的語言將知識傳到每個角落 。
Chris Anderson 說:這就是有感染力的慷慨的最佳佐證。
網路教他一件事情:「如果你送出你所能想到最寶貴的東西,得到的回報會令你驚訝不已。」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這種力量,因為我自己就被 TED 影響相當深。
TED 開始變有名的時候我剛出社會,那時我把網站上最紅的演講全看了一遍。
像是 Simon Sinek 的黃金圈啊,Amy Cuddy 的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啊,Brené Brown 的擁抱自己的脆弱啊⋯⋯
這些知識和觀點成了我一路走到現在的養分。
甚至 TED 孵化出來的 TED-Ed,更成為了我現在製作影片最重要的助力。
我知道網路上有許多正面的事情,但它們好像總是默默地在發生。
而張牙舞爪跑到我們眼前的,都是一些令人難過、沮喪、甚至憤怒的事情。
這讓我們認為生活的地方就是個鬼島,這世界也越來越糟,甚至快要毀滅了。
而這樣的認知又會反過來影響我們行為,覺得反正努力又沒用,不如躺平算了。
但這世界真的是這樣嗎?
身為媒體大亨的 Chris Anderson 在《慷慨的感染力》中跟大家解釋:其實不是的。
這種「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現象,是基於人類社會的兩大偏誤造成的。
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的
我們對這世界的看法來自於我們接收的媒體,而很不幸的是,媒體基於以下兩個偏誤會失真。
第一個是認知偏誤:我們的大腦會放大壞事,而忽略好事。
有在投資股票的朋友都知道,賠錢所帶來的心理上的負面影響,是賺錢帶來的正面影響的 2 倍以上。
而我們也常會對生活中發生的壞事耿耿於懷,但好事常常一下就忘了。
第二個是時間偏誤:好事都是慢慢發生的,而壞事會發生得很快。
作者舉了盤尼西林的發明當例子。
這種能夠解救上億生命的發明,都必須經過長期的發展、測試與臨床試驗,過程冗長又無聊,根本吸引不了人們的注意力。
但一架飛機的失事,馬上就可以佔據全球觀眾的眼球。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就面臨了一個大問題。
因為新聞媒體的工作重點是放在:「過去幾個小時發生的最聳動事件是什麼?」
越快、越戲劇化、越負面的新聞總是能吸引大家的關注。
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即使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好,我們的社會還是陷入了許多無法彌合的分裂和不信任。
另一本比爾蓋茲強烈推薦的《真確》這本書,就是在講這個現象。
那怎麼辦呢?如果你也像我前一陣子一樣陷入強烈的無力感,但又想要做些什麼事情,那你一定要繼續看下去。
因為 Chris Anderson 舉出了網路時代特有的 3 個特質,善加利用的話,所有人都能創造極大的影響力。
網路時代的三項特質
第一:我們越來越重視非物質
如果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那已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物質帶來的快樂是有限的,而且物質的邊際效用會遞減。
對我來說,買新相機或新筆電帶來的開心,大概只會維持兩天吧,而拿它們來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是我獲得喜悅的方法。
我十年前在騎單車環遊世界的時候就深深體會到這點。
那時我放下了一切,把食衣住行育樂所需的東西全部帶在身上,然後活了將近兩年,而且過得還挺好的。
回想起這一路上讓我開心的事情:
在中國的深山中喝到一碗救命的酥油湯;
被醉漢騎士撿回家然後在馬廄住了一個禮拜;
或者在非洲沙漠露營,被滿天的星空包圍⋯⋯
這些快樂都不是物質帶來的。
第二:非物質事物可以無限量給予
這在數位化的時代,是再正常不過的。
以前要聽到最新的專輯或獨到最新的書,一定要去唱片行或書局去買,現在只要點一點就有了。
我之前演講每次都會講到,在現在這個世界,想學什麼網路上都有。
想學創業,有之前的 YC 掌門人,現在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在史丹佛大學開的 How to Start a Startup。
想學最夯的 AI,有吳恩達大神創辦的 deeplearning.ai。
如果語言不通,台大的李宏毅教授也把這學期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全放在網路上。
這都要感謝這些大神們慷慨的貢獻。
第三:大家都在看
作者提到,「聲譽」向來是人類的一種重要貨幣。
我們有多快樂、在各方面有多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群如何評價我們。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一個人的聲譽是來自他生活周遭的小圈子。
但在今天的網路世界,你做的事情可能過沒多久全世界都會知道。
更高的透明度提高了做壞事的風險,也提高了做好事的獎勵。
所以綜合以上三點,作者認為,我們不必把慷慨當作是一種高尙行為,大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生存策略。
你可能會想,好啦好啦,你講的這些很像是我從小聽到爛的「施比受有福」。
但我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忙啊,偶而扶老太太過馬路是沒問題,不過把「慷慨」當作生存策略,會不會有點誇張啊?
尤其第三點,感覺就是要叫人高調做好事,然後用賺取來的名聲來牟利,這樣的動機對嗎?
老實說,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心裡又浮現出前面講的那些網路上光鮮亮麗,但私底下卻言行不一的人。這正是我極力避免的。
為善不就是要不欲人知嗎?動機不純正的善行算是慷慨嗎?
低調做好事和高調宣傳自己的善行,要怎麼取得平衡呢?
Chris Anderson 很厲害,完全知道我在想啥。
他接下來先清楚地解釋了,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其實「慷慨」這個行為是人類預設的,不管是對個人和群體都是有利的。
然後他又進一步闡述了「刻意慷慨」的動機和道德問題,就完全解答了我的疑慮。
慷慨真的是人類預設的嗎?
《慷慨的感染力》講到了一位 37 歲的印度木匠穆罕默德的故事。
他為了解救一位被鐵軌卡住腳,即將被火車撞上的小女孩,跳到鐵軌上緊抱者女孩貼向地面,讓火車從他們上方呼嘯而過。
事情過後穆罕默德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繼續走回家。
我們可以一再看到這種不顧自身利益挺身而出的故事。
最近在台中勇敢對抗持刀兇手的長髮哥就是一個例子。(欸但他說是受到欣梅爾的啟發。)
或許你覺得你絕對做不到穆罕莫德或長髮哥這樣的行為,但是如果你在場,你一定會感覺到某種東西。
你看到直直衝來的火車,你一定會感到恐懼,產生一股想保護這個可憐女孩的強烈衝動。
看到長髮哥和歹徒搏鬥,即便害怕,你一定會有股衝動想過去幫他。
穆罕默德在爆紅之後接受採訪,說他只是聽從本能去行動而已。
而台中的這些英雄們接受採訪時,說的也是一樣。
這種感覺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原始渴望:我們應該互相照顧。
一個動物群體要生存與繁榮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擁有無私的本能,這也是人類這個物種能主宰地球的最大原因之一。
為了充分實現這種機制,人類發展出一套情感系統,來加強這種行為。
像是同情需要幫助的人、感激伸出援手的人並且予以回報,對欺騙者和不回報者的憤怒,以及對於行動不足的罪惡感等等。
而當你做出了對群體有益的慷慨行為時,你就會得到最終極的情感回饋,那就是喜悅。
有去當過志工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講什麼。
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這能夠改變我們的大腦迴路,可以降低焦慮和恐懼,同時增加行動力。
這種狀態下的大腦,會讓我們持續擁有正面積極的心態,做起事來當然更容易成功。
阿諾就在他的新書《有用之人》裡講到這點。
他在一次幫助特殊奧林匹克運動員練舉重的義工活動中,體會到了壓倒性的喜悅。
這驅使他把「慷慨」當作他七項工具的壓箱寶,幫助他獲得巨大的成就。
如果你有被我說服,那我接下來要來探討下一個比較深的「道德」問題了。
「慷慨」的道德問題
在網路世界最「慷慨」的代表性人物,就是目前訂閱數全世界第一,達到 2.8 億的 YouTuber MrBeast 了。
他一開始是用折磨自己的行為來吸引眼球,像是花 40 個小時從 1 數到十萬,中間不睡覺。
這些自虐的影片讓他爆紅,也開始讓他賺到不少錢。
他在 2017 年快要達到百萬訂閱的時候,把第一個業配拿到的 1 萬塊美金,全部拿去送給一個路上的遊民。
MrBeast 還訪問了他,確保他不會把錢拿來買酒或毒品。
後來他又把賺的錢以各種方式給出去,對象有 Uber 司機、披薩外送員,當然還有他媽媽,然後接下來的都是歷史了。
他還創了一個 Beast Philanthropy 頻道,到世界各地去尋找有幫助的人和機構,然後利用網路的力量幫他們募款。
我每次看這個頻道的影片都會飆淚。
喔對,這個頻道的 Chief Creative Officer 就是我找來台灣過的 Dan Mace,強烈推薦這個頻道,真的超屌。
但有些人就會批評,他這個行為是藉由剝削這些弱勢族群來賺取名聲和金錢,是不道德的。
就如同哲學家康德在《道德的形上學基礎》裡面的說法:
「道德的關鍵是動機,如果一個行動是出於義務以外的動機,像是對自己有好處,那這個行動就沒有道德價值。」
我第一次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看到這個觀念時,大受震撼,常常用這個原則來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
所以即便做了什麼好事,也總是會惦惦不要讓別人知道。
但 Chris Anderson 說:現在是時候要拋棄康德這個令人困惑的限制條件了。
因為就像《六人行》裡面 Joey 講的:這世界上根本沒有無私的美德。
就如前面講的,「慷慨」會讓人開心啊!
我分享這些影片,看到觀眾的回饋,說讓他們找回健康的身心,讓家庭變圓滿了,我真的超開心啊!
難道這樣就不算「慷慨」嗎?
Chris Anderson 認為,我們應該將慷慨視為一種「受多樣因素驅使的、有意識的策略」。
而且我們應該將重點放在慷慨行為的「效用」,而不是動機。
如果慷慨的行為可以挽救某些生命、改善某些生活,那能從中獲得快樂,或暗自希望這些事情有助他的名聲,又有什麼關係呢?
只要這個人或公司不要跨過界線就好,而這條界線社會自有公評,我們應該都有智慧能夠判斷。
但作者還是在《慷慨的感染力》中強調,我們應該盡可能相信他人的善意。
一般人可以怎麼慷慨?
Chris Anderson 認為,只要常常問自己:我對這個社會的付出有沒有大於索取,讓我對這世界的影響總和是正的?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了。
如果想要做得更多,書中有舉了許多方法和案例,從我們一般人到有錢人都有。
我這裡依照佛教的三種佈施來分類。
第一:財佈施
這是大家最直覺的方式,捐財物。
像福哥都會在一些災難發生的時候,捐出現金並且在臉書上分享號召大家。
除了這些突發事件以外,你也可以定期定額,捐錢給你認為對世界有正面影響力的機構或是創作者。
像我一直很佩服報導者在做的事情,我希望他們能一直帶給大家客觀又有深度的報導。
所以當他們開始接受定期定額贊助時,我就手刀加入開創者方案了。
另外我覺得智邦公益館是個相當好的平台,你可以依照自己偏好的議題去選擇捐贈對象。
如果你經營企業,也可以效法我最喜歡的戶外品牌 Patagonia,還有我好朋友陳琦恩創辦的台灣潛水那樣,捐出 1% 的營業額到你關注的領域。
第二:法佈施
簡單說,就是分享知識。
我認為在這個網路時代,傳播善知識所造成的槓桿和影響是遠超過物質的,TED 在做的就是這件事情。
而前面講到的一些世界頂尖的大學,還有可汗學院、Coursera、台灣的均一教育平台等等也都是。
我回顧這輩子學到最重要的技能,幾乎有九成都是網路上學的。
肯亞的 Julius Yego 都能在沒有教練、裝備落後的環境下,光看 YouTube 影片就練到標槍世界冠軍了。
這也正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在網路上分享我認為重要且正確的知識,來幫助觀眾提高工作效率,身心更健康。
所以如果你也有獨門的知識,找自己擅長的方式分享出來吧!
寫部落格、錄 Podcast、拍影片都好,你永遠不知道你分享的內容,可能會改變某個人的人生。
第三:無畏佈施
只要能幫助眾生去除恐懼害怕、讓他們的身心能夠安定的,都是無畏佈施。
最常見的就是宗教領袖,再來像是心理師、護理師等等職業做的事情也是。
其實我們只要常常抱持著與人為善的心態,我們就算在生活中實踐無畏布施了。
但我想特別提出來的是網路世界的無畏布施,我覺得這實在太重要了,而且大家都可以做得到。
我自己是用 3 個準則來提醒自己:
第一:不要分享會讓我引起負面情緒的東西,多分享會引起我正面情緒的內容。
有些常分享過度激烈言論的臉友,我也都取消追蹤了。
第二:不要輕易在網路上批評別人。
當我看到有些人的言行,很生氣的時候,我會先靜下心來想想:如果自己在他的成長環境長大的話,我能做得比他好嗎?
我每次的答案都是,我不能確定。
既然如此,就把這些批評收起來吧,把精力放在為自己增加正值的事情上。
第三:當我在網路上回應某個人的時候,我會想像那個人就站在我面前,我能不能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親口說出想要放到網路上的言論。
如果不行的話,我就不會留言。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短短的一句話,有可能會對別人造成多大的傷害。
我真的很希望以上 3 個原則可以放到國中的公民與道德課本裡面,這樣網路霸凌一定會少掉很多。
如何讓慷慨變成大流行
我相信會看這篇文章到這邊的人,一定都蠢蠢欲動要身體力行了。
但我們還是少數人,而且要將正面訊息擴散出去,是需要策略和創意的。
《慷慨的感染力》中講到一個叫做「傑佛森式晚宴」的做法,這是經由美國開國元勛 Thomas Jefferson 流傳開來的。
做法很簡單,當一群好朋友聚會的時候,在喇賽講八卦之餘,可以先列一些問題出來深入討論。
像是「有沒有某件事情,是你一直都想要它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協助的?」
或是「有什麼是你目前感到憂心,卻很少人放在心上的事?」
這麼做有可能就可以腦力激盪出一些有傳染力的慷慨行動。
書中講了許多案例,我覺得 Amy Wolff 的故事最鼓舞人心。
她在 2017 年的春天,偶然發現了她居住的地方年輕人的自殺率高到驚人。
她感到震驚又無助,但她又不是心理師,她能做什麼?
但她不甘心什麼都不做,於是她做了 20 個牌子,寫上「不要放棄」、「你很重要」、「你是值得被愛的」這些標語。
然後她挨家挨戶地問她的鄰居,願不願意在他們的院子裡插這些牌子。
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每個人都願意。
而這件事情在社群媒體開始瘋傳後,很快就成了全球性的運動。
她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活動賺進一毛錢。
但當她知道這個看起來很傻的點子,真的拯救了本來想要自殺的人的時候,我相信她內心的喜悅絕對不是錢可以買到的。
慷慨的感染力:我的「慷慨」行動
在閱讀《慷慨的感染力》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在想我還能再多做點什麼。
Chris Anderson 說:「如果你送出你所能想到最寶貴的東西,得到的回報會令你驚訝不已。」
先不管回報,我問自己目前我能給出去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
對我來說,最寶貴的一定是我的時間。
而對別人來說,我最有價值的東西或許是我經營 YouTube 頻道以及其他自媒體的方法。
所以我做了一個決定,最快在明年年底,我會推出一個長達 6 到 8 周的線上直播課程。
我會把我的整套系統整理出來教給大家,然後邀請能使用中文的非營利機構來參加。
有可能開放一部分付費的學生,其他細節還不知道。
但我只要說出來,就一定會做到。
我認為所有的非營利組織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重要力量,你們在做的事情,都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自媒體就是最有效的一個工具,我希望能盡我的心力幫到你們。
我也想要另外發起一個行動:
當你有意識的做出一件「慷慨」的行動時,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然後放上「#我慷慨我驕傲」這個 hashtag。
這樣我們就知道你也是一夥的。
看看一年過後,我們能夠累積多少慷慨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