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Blog讀書心得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教授手把手,7 步驟帶你設計屬於自己的最棒人生(絕對不會叫你去尋找熱情)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之前有一篇文章〈新世界的財務自由公式〉,我提出了「快樂事業」的概念,建議大家不要已退休當目標,而是找到一些自己喜歡又擅長,能夠幫到別人並且換取報酬的事情,一直做下去。

文章發布後,受到了相當廣大的迴響,我收到最多的疑問,就是「到底要怎麼找到這件事情?」

有些人平日工作已經夠忙了,回到家只想耍廢,周末又被小孩佔掉所有的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好好思考。

有些朋友一輩子都照著爸媽或長輩的建議選擇科系或者職業,從來沒有好好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一時也不知道要從何想起。

他們共同的想法,就是感覺人生卡住了,沒別條路了,就這樣了。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感覺,別喪氣,你絕對不孤單,我就是過來人。

這篇文章我要分享這本我的愛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來帶你一步一步的設計出,屬於你自己的最棒的人生。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圖片來源:Readmoo

我很少看到一本書,從第一頁開始就這麼寫進我心坎裡的,我簡直跟啄木鳥一樣狂點頭啊!

我先舉 3 個《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講的故事。

它們都各自對應到 3 個書中定義的,會讓你「卡住」的無效想法,你看看有沒有似曾相識的喔。

故事一:艾倫喜歡蒐集石頭,平常就熱衷於把戰利品依照大小、形狀、種類、顏色分門別類。

他從小就不知道長大要幹嘛,所以大學就很自然地選了地質系。

過完快樂的大學四年後,他發覺自己對地質學家的工作不太感興趣。

他沒有很想知道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也對田野調查、環保工作、寫報告等都沒有興趣。

他花了爸媽這麼多錢拿了個地質系的文憑,卻不想做相關工作,爸媽又整天在耳邊碎念,讓他覺得很痛苦。

因為他有個排名第一的無效想法:大學念什麼,以後就得做什麼

事實上,根據統計,有四分之三的大學畢業生後來做的工作,都和自己的主修無關。

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大學念電機,研究所念資工,啊我現在在做的⋯⋯一言難盡。

故事二:珍妮從小到大就是人生勝利組,念了頂尖法學院,進入專打大官司的知名事務所。

她靠著意志力發憤圖強,在學業、事業、婚姻等人生的一切,幾乎都是要什麼有什麼,堪稱成功的典範。

但她有個秘密:她常常在下班之後,在華燈初上時坐在家裡的陽台獨自流淚。

她以為獲得了這些大家口中的成功,自己就會快樂,但她一點也不開心。

她覺得自己是不是有問題,怎麼會早上起來是個光鮮亮麗的人生勝利組,而晚上回到家卻總覺得人生缺了什麼?

為什麼總感覺自己好像擁有了全世界,卻又一無所有⋯⋯該怎麼辦?

她的無效想法是:只要得到了世俗的成功,就會快樂

但事實上是,這條康莊大道不適合所有人,快樂的人生是自己設計出來的。

我就是在十年前就體會到這點,所以毅然決然從年薪四百萬的聯發科裸辭。

故事三:唐納腳踏實地賺錢,一份工作做了三十年,房貸快繳完,孩子也大了,他擁有踏實的事業和人生。

但是他每天就是起床、上班、繳帳單、回家、睡覺。

隔天早上起床、上班、繳帳單、回家、睡覺,就這樣日復一日。

多年來,不管是在咖啡店,或是在家附近的酒吧,或是在半夜醒來,看著鏡子前的自己時,他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嗎?難道這就是我要過的人生嗎?」

他的無效想法是:一切都太遲了,自己年紀也不小了,想做什麼改變都來不及了

但事實上是,設計你熱愛的人生,永遠都不嫌晚。

光是在美國,在 44 歲到 70 歲之間,有超過三千一百萬人渴望擁有「安可職涯」。

這就是能帶來人生意義、不間斷的收入,還能造福社會的工作。

就作者的統計,每個人平均可以擁有 3.4 段人生。

就我來說,華碩兩年加聯發科四年總共六年的科技業業務,是第一段人生;

花了兩年去騎車環遊世界,是第二段人生;

騎車拍片、邀請 Dan Mace 和我一起推廣台灣的單車旅行,是第三段;

而我現在正在進行的是第四段。

以上這 3 個例子,是兩位作者加起來超過 70 年的教學經歷,歸納出來最典型的會讓你人生卡住的無效想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何方神聖?

這本書的作者是何方神聖?

圖片來源:LinkedIn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兩位作者,其中一位 Bill Burnett 是史丹佛大學「生命設計實驗室」的教授和執行主任。

就是他設計出了蘋果第一代筆電超耐用的轉軸。

另一位 Dave Evans 也在蘋果待過,他負責的是滑鼠的產品行銷。

後來和他老闆離開蘋果,一起創辦了 EA 美商藝電,這公司有在打電動的一定超熟。

之後他覺得自己很喜歡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活出最棒的人生。

他們兩位 2007 年在史丹佛大學開了一堂最受歡迎的選修課,就叫做〈Designing Your Life〉「設計你的生命」。

兩位都是產品設計的專家,都很擅長使用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這個方法論,來解決一些棘手的陌生問題。

不論是曲線無懈可擊的法拉利,還是超輕薄的 MacBook Air,一個好的設計,會讓人第一眼就覺得:「就是它了」。

好的設計就是有一種獨特的樣貌,讓人打從心底覺得美。

而經過妥善設計的人生,也會給人這種特別的感覺。

這樣的人生,不會是行屍走肉、無限重複的,而是不斷帶來新生命,永遠具備創意與生產力。

這個人生永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前方等候,令人每一天起床都充滿幹勁。這就是我現在的感覺。

我老婆常常跟朋友說,和我結婚之後最大的感想之一,就是永遠都有驚喜,永遠都沒辦法預測我們明年人在哪裡,在做什麼。

(但這幾年太刺激了,希望明年會安穩一點。)

兩位教授都是大師級的設計師,曾經親自設計或主導許多產品的開發,相當熟悉這種先卡住再找到出路的過程。

他們深深覺得,這世界上最值得好好設計的案子,就是自己的人生。

於是他們決定協助學生們在大學畢業、準備出社會時,能夠快樂且具備生產力,有套方法找出前方的人生究竟該做什麼。

他們也希望如果學生卡住了,這套方法也能幫他們脫身。

他們輔導過無數名學生,從中學生一直到博士生,甚至還有中階主管以及退休人士。

他們發現就算史丹佛大學的天之驕子,還有看起來的超級人生勝利組,也常常卡在無效的問題中鬼打牆。

心理學家稱之為「失功能信念」(dysfunctional beliefs)。這是會讓人卡住的罪魁禍首,它們會讓你喪失前進的動力。

所以在開始設計自己的人生前,一定要想辦法找出無效問題,並且加以破除,這個過程叫做「重擬問題」(reframing)

除了前面講的 3 個出社會後常會冒出來的無效問題,其實還有一個最常見的,我們超常被勵志書或演講灌輸的「失功能信念」 :

那就是「你必須先找到熱情,順從你的熱情,才能夠成功」。

順從熱情是最糟糕的職涯建議

如果你問還在念書或是在公司工作的我,我的熱情是什麼,我應該會跟你說:吃、睡、還有放假出去玩。

作者的同事 William Damon 是「史丹佛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發現十二歲至二十六歲之間的年輕人,只有 20% 的人清楚知道自己想朝什麼方向發展、人生想幹什麼,以及理由。

而這跟兩位作者的經驗相符:不論什麼年紀,八成的人不太曉得自己對什麼有熱情。

職涯顧問的那些測驗做出來效果也不大,就算測驗做出來建議你應該當律師或麵包師傅,你也不太可能突然就跑去做。

因為培養熱情需要時間。

研究顯示,對多數人而言,熱情是試過之後才會出現的東西

要先嘗試,才知道喜不喜歡,然後才能精通這件事,進而產生熱情。

所以本書的金句來了:「熱情是良好生命設計帶來的結果,而不是源頭。」

統整一下前面提到的 4 個失功能信念:

  1. 大學念什麼,出社會就應該做什麼
  2. 功成名就就能夠過上快樂的人生
  3. 自己已經太老了,來不及發展人生的第二春了
  4. 你必須找到熱情才能夠成功

現在我要誠摯地邀請你,把以上這些失功能信念全部都丟掉,因為它們全部都是假的,就是它們害你卡住的!

如果你準備好了,那我們就出發吧!

作者在書中使用的是設計思考的框架,有些術語可能會有點難懂,我把它拆解整理成 7 個步驟,方便大家理解。

設計自己生命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自己從哪裡出發。

七大步驟,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七大步驟,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圖片來源:Meaningsphere

步驟一:弄清楚並且接受自己的起點

我在幫人設定運動目標和規劃課表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評估學員的身體現況。

要一個從來沒跑步過的人目標三個月後就跑一場全馬,第一次練習就去跑 10k,那下場一定是 GG。

而設計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樣,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自己目前處在甚麼位置,訂出來的目標和行動方案才會是合理的。

我最喜歡《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的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把讓人生能夠順利運轉的四大領域,設計成:

  1. 健康
  2. 工作
  3. 遊戲

這個儀錶板,大概長像下面這樣。

你可以把它想成人類的油箱,如果你要在人生這條路上前進,這四個油箱的指標都要兼顧。

這裡的順序也是有學問的,健康放在最底下,代表它最重要,是一切的基礎。

健康包和了身、心、靈 3 個部分。

身體健康最好理解,我之前的節目已經分享過很多了,包括你的 VO2 max肌肉量、以及血糖檢查等。

心理健康也包含了情緒健康,這點我以後會多分享。

靈性的健康感覺很虛無飄渺,但我覺得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來判斷,

你有感覺生命少了些什麼嗎?還是覺得已經相當圓滿了?

如果感覺越圓滿,那靈性健康的分數就越高。

我目前給自己的健康分數是 80 分,算是還不錯,但是還有蠻大的進步空間。

再來是愛,愛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付出愛,另一個是接受愛,兩種同樣重要。

而付出和接受愛的對象,最重要的當然是最親密的家人,再來就是好朋友,或者你的寵物也可以。

甚至是沒有生命的藝術品或大自然,也都可以是愛的對象。

這個領域是我一直以來最弱的一塊。

我的原生家庭是個感受不到愛的地方,爸爸和後母不懂得愛人和被愛,這讓我在人生最精華的學生時期到三十五歲,愛的儀錶板幾乎是空的。

幸好我遇到了這麼愛我的老婆,一起生了一個全世界最棒的女兒,讓我知道我也有愛的能力的。

我記得幾年前老婆問我一句話:「你上一次明確感到自己被愛是什麼時候?」我那時竟然答不出來。

但現在我可以很輕鬆地回答了:「我無時無刻不感到自己是被愛的。」

這個儀錶板我目前也給自己 80 分。

再來是遊戲,這點是最啟發我的一點,作者定義的遊戲是光去做就會感到樂趣的事情。

但重點來了喔,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單純為了樂趣,而不是為了報酬或達到某些成就。

這對我們這種個人工作者實在太重要啦!

我之前都會覺得,既然我現在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工作對我來說不就是玩嗎?

這個想法是錯的,工作就是工作,不管你再喜歡,它還是工作,不能跟遊戲混為一談。

所以該追的劇還是得追,該看的球賽還是得看,該出去旅行還是得去!

我今年忙到一個段落之後,也要把太七重製板找來玩了。

遊戲這個我目前給自己 60 分,勉強及格。

工作這個領域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作者要我們列出「工作」的所有方式,然後評估整體的工作情況,收入好不好,會不會太累,喜不喜歡等等。

記得要把家庭主婦或是主夫,以及照顧父母、義工這些事情也考慮進去喔!

我認為全職媽媽的工作時間、壓力、還有價值,絕對不輸出外賺錢的爸爸喔。

我目前正在打造自己的快樂事業中,也很喜歡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所以這個領域我給自己 90 分。

畫出來之後,我就知道自己應該在哪些領域多下工夫,那些領域持續進行就好。

很明顯的我應該多玩一點。(最近日幣跌成那樣是不是要再出發一下?)

把儀錶板畫出來後,作者提醒我們一定要把沒辦法解決的「重力問題」抓出來,然後接受這個事實。

我之前舉過一個例子:

目前房價那麼高,想要在沒有家裡幫助的前提下,在台北買到一個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就是辦不到的「重力問題」。

我重新擬的問題就是,要怎麼樣建立一個在哪都能工作的生意,讓我可以在好山好水,房價相對便宜又能到處玩的台東買房子。

而這就是我未來三年的計畫。

弄清楚此時此刻自己人在哪裡之後,接下來就是找到前進的方向了。

步驟二:打造人生的羅盤

每個人都一定要有自己的人生羅盤,很多人卡住的原因,就是他們用別人的羅盤在過自己的人生。

可能是某個成功人士或者你偶像的羅盤,可能是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成功羅盤」,最慘的是那種你爸媽自己辦不到,想要硬塞給你的羅盤。

如果你沒有仔細思考這些羅盤是不適合你就直接拿來用,那你的人生很可能會卡得很死、過得很慘。

幸好我天生反骨,爸媽想給我的羅盤我一概不理,但還是不免用了「成功羅盤」一陣子,後來好險也及時發現這不適合自己。

現在終於成功打造出屬於我自己的羅盤了。

作者說,打造人生羅盤需要兩樣材料:「工作觀」和「人生觀」。

首先要找出工作在你心目中的意義,你為什麼要工作?什麼工作才算好工作?

人生觀就是你對世界的看法,你認為世界是如何運行的?人生的價值來自何方?是名利和個人成就嗎?

你的人生和家人、社區、地球上其他的人有什麼關聯?

然後就是那個大哉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工作觀」和「人生觀」會隨著年紀和人生不同階段會有所改變。

我覺得這個人生羅盤就像《海賊王》裡面的紀錄指針一樣,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就會有變動。

但只要有持續思考這些問題,自己的人生願景就會越來越清晰。

它會像燈塔一樣在前面指引我們的方向,讓我們不會在偉大的航道上鬼打牆。

步驟三:找到自己的基本設定

找到自己的基本設定

圖片來源:Medium

弄清楚自己的起點,準備好自己的羅盤,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之後,接下來就是釐清自己喜歡做甚麼、擅長做甚麼。

最近很流行的 MBTI 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我測出來一直都是 INFJ-A。

根據雪力老師的這本《MBTI 我,和我的使用說明書》裡面講的:

我是一個相當內向的人,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會一直失血,獨處的時候才能獲得能量。

我也是敏銳的人,走進一個房間就可以感受到裡面這群人的磁場。

我也有滿強的執行力,但是必須找到跟自己核心價值有聯結的事情。

我不太喜歡每天做固定的事情,這會讓我難以發揮創意、無法運用直覺,而常常覺得很壓抑。

如果一件事情讓我覺得很沒價值,或者是太市儈,我也會不屑去做。

所以之前做科技業的業務真的讓我耗損太大了,日復一日的應酬、和客人練肖話、為了寫報告而寫報告。

那時我覺得除了賺錢以外,對這世界沒啥貢獻。

大老闆在慰留我的時候,邀請我想像公司賣的晶片做成的便宜手機,可以幫助很多沒錢買手機的人。

但我就是沒辦連起來啊,太牽強了。

於是我經過了 10 年的嘗試和失敗,才找到現在做的事情。

書中另一個找到自己基本設定的方法,叫做好時光日誌,每天結束的時候花點時間好好問寫下以下 3 點:

1. 找出自己工作時進入心流的時候在做什麼

有哪些事情,你做的時候是完全投入、心中清楚明白: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做起來全然的鎮定和祥和、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

2. 追蹤做某件事情時精力充沛的程度

有哪些事情你做完可能身體勞累,但內心感到法喜充滿。

對我來說,錄 Podcast 和來賓有個深度的交流,就是這樣的事情。

而應酬和 social 對我來說就相反,每次結束我都會去掉半條命。

3. 如果有一件事情是能讓你進入心流,做完又感覺精力充沛,問問自己為什麼,並且詳細寫下來。

像我最近一集訪問到好朋友李承宗大師,我感覺和他的價值觀、對人生的想法是相通而且有共鳴的。

我們訪談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下就過了,而且意猶未盡。

如果一時不知道怎麼寫,書中教大家一個 AEIOU 方法,但我覺得把「人事時地物」寫出來就很完整了。

記住要盡量寫詳細,與其說今天開會的時候意外讓我開心,要更進一步寫下,原來自己是在做總結時獲得老闆的贊同時很開心。

寫了一陣子之後,你大概就對自己適合做什麼事情有個底,可以進行到下一步了。

步驟四:發揮想像力,畫下心智圖

發揮想像力,畫下心智圖(範例)

圖片來源:Clearer Thinking

這裡的心智圖不需要有邏輯,只要先選定一個主題,接下來就是天馬行空隨便聯想,從一個詞帶出另一個詞。

重點是要快,最好在 3 到 5 分鐘之內就完成

這可以跳過腦袋的理性和審查機制,寫完之後再從最外圈的詞拼湊出一些可能的概念。

這裡我隨便舉一個例子來解釋。

像我超喜歡騎腳踏車的,每次出去騎車都會讓我感到自由,我就用「腳踏車」當作主題來發想。

第一個就想到之前嘗試過的主題:腳踏車旅行,還有腳踏車店、腳踏車民宿、YouBike、三鐵、腳踏車餐車等等。

腳踏車店我又發想出腳踏車進口,以及 recumbent bike 這個我一直很想弄一台來玩玩的車;

腳踏車旅行我又發想出帶團,接下來是導遊、領隊、親子團、挑戰團等等;

接下來是幾個我很想再去騎的地方,像是紐西蘭、歐洲、日本等等。

三鐵這條線我想出教練、職業選手、三鐵裝備等,大概就是這樣。

把最外圈的文字整合起來,我覺得我最可能做的,就是跟旅行社合作出親子團,由我帶大家一起和全家人一起在歐洲騎車旅行。

光想就覺得很開心,大家覺得可行嗎?

對那些困在自己的工作理的上班族來說,這是一個突破困境的好方法。

重複這個步驟幾次之後,就可以進入到重頭戲:奧德賽計畫了。

步驟五:奧德賽計畫

奧德賽計畫(範例)

圖片來源:Medium

真實的人生不只有一個最好的選擇,而是有無限種超棒的選擇,作者要大家想出 3 個就好:

人生一:你目前做的事。跟你心中想過的事情有關,可能是目前的延伸,或是已經想做一陣子的點子

人生二:萬一事情生變,像是 AI 把你的人生一取代掉,你會做的事情

人生三:如果錢和面子都不是問題,你會做的事情或想過的人生

每個版本都要包括:

  1. 一條圖示時間軸,和事業無關的個人生活都要放上去。
  2. 替每一個計畫取名字,增加儀式感。
  3. 寫下那個計劃要解決的問題,最好寫下兩三個你對這個計畫有什麼疑慮,或者是還不確定的地方。
  4. 在儀錶板上評估幾件事: a. 資源(包括時間、錢、技能、人脈) b. 喜歡程度 c. 自信程度 d. 跟人生觀和工作觀的一致性。

這裡我舉我那位很喜歡索隆的工作夥伴當例子。

他看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之後,馬上就畫出了自己的奧德賽計畫,我覺得超棒的。

他的版本一是成為剪輯師,取名為 motion madness。

2024 年一邊和我工作,一邊上課學習剪輯技巧,然後經營自己的 podcast 和一些 side project 增加經驗,

2025 年拍出三支片子拿去申請學校,2026 年出發到歐洲念 film school。

這是他目前正在進行的,喜歡程度和一致性都相當高,很棒。

版本二是成為語言學家,名稱叫做 language lunacy!

(名字都很瘋耶但本人看不出來。)

同樣也是上一些相關的線上課程,然後開始每年考過一個語言檢定,包括法文的 C1,還有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還有瑞典文的 B2,並且申請學校,超狂的。

他這個版本的四個儀錶板都比上個稍低,但也都還不錯。

第三個超有趣,是成為義式冰淇淋師傅加電影放映師。

他 2024 年要到義大利學做冰淇淋,2025 年回台灣買一台卡車,改裝成可以放電影的冰淇淋餐車,2026 年要全台巡迴賣冰放電影。

超有趣的,但是他可能覺得太天馬行空了,自信程度和資源的分數都不高。

相信我,如果你花點時間座椅上兩件事情,你會覺得人生怎麼這麼好玩,有這麼多可能性。

但是在正式行動之前,你還要再做以下的步驟六,增加你的成功機率。

步驟六:打造原型

打造原型原型的英文叫做 prototype,設計師在實際生出最終產品前,一定會做出很多版本的原型,目的是測試計畫行不行得通。

之前《超級專案管理》的文章中講到的,大型建築的模型,還有電影的分鏡圖都算是原型的一種。

人生的設計可說是茲事體大啊,當然也要謹慎行事。

在做任何大決定之前,展開你的奧德賽計畫前,一定要先打造原型,可以分成兩個步驟。

第一叫做原型訪談,就是去訪問正在從事你想做的職業,或過你想過的人生的那些人啦!

想開咖啡廳,就找一間你心目中理想的咖啡廳,想辦法和老闆混熟,然後聽聽他對這個職業或人生最真實的想法。

當然也不能只是閒聊,一定要事先做好準備,把這個行業的酸甜苦辣,要具備的技能以及需要克服的困難,一五一十地給問出來。

接下來就是第二步:原型體驗。

講白話,就是試水溫啦!

問問老闆有沒有兼差的機會,或者乾脆做一陣子白工,像白昆禾一開始就是這樣在台客導演身邊學習,一路走到現在。

好,假設這個工作你已經問了許多前輩,綜合他們的分享以及你實際跳下去做一陣子後,你覺得這真的是你要的,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了。

步驟七:組建團隊,持續行動

只要是有參與在你人生設計大業的人,都算是團隊的一份子。

最重要的當然是親友團,尤其是家人,雖然他們不一定很密切的參與你設計的過程,但是你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到他們。

千萬不要頂下一間咖啡店之後才跟你老婆講,會出大事啊!

再來是你的生命設計小組,頂多三到五人就好。

他們都看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也能和你一起發想彼此的奧德賽計畫,並且能夠全心投入,為彼此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你們可以定期聚會,分享進度和檢討修正。

第三是參與者,也就是你工作的同事啦。

最後是你的支持者,這裡的人數就不限了,他們都關心你的生活,能鼓勵你走下去。

不管怎樣,人生這條路上一定是充滿挑戰的。

如果你想打造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最棒的人生,那能夠參考的成功案例可能不會太多。

當自己受挫或失敗時,一定要有個團隊來支持你,讓你能持續行動,直到成功為止。

以上就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的分享。

我真的超喜歡這本書,這是極少數我會想推薦給每一個人,甚至買來到處送的一本書。

內容相當淺顯易懂,作者又超幽默,重要的是,它對人生造成的影響可以是深遠的。

而且這本書還沒有改版,打折下來才 250,真的相當值得入手,強烈推薦給你。

👉購書連結:(用此連結買書我可以從博客來收到一點點回饋,幫助頻道成長🥰)

博客來:https://shosho.cc/life

金石堂:https://shosho.cc/li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