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All Posts By

Shosho Chang

不用運動輕鬆減肥,一天最高可燃燒 2000 大卡,還可預防過年大吃後發胖!

不用運動輕鬆減肥,一天最高可燃燒 2000 大卡,還可預防過年大吃後發胖!

減肥其實可以很輕鬆,你只要多認識一點人體的運作機制

減肥這個題材在網路上實在太多了,有的是從運動的角度,有的是從飲食的角度,我今年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練成新店彭于晏,要把體脂率降到個位數,所以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課,準備好好的操自己一下,給自己一個良好的體態,當作我 45 的生日禮物。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看到覺得最簡單,而且完全不用運動的預防發胖方法,我現在幾乎每天都在執行,完全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在講方法之前,照例要來解釋一下減肥背後的科學原理。首先我要來解釋減肥的兩個步驟。

第一步:脂肪移動(fat mobolization)

要讓脂肪燃燒之前,必須讓它先動起來,這個作用叫做脂肪分解(lipolysis),也就是將脂肪從脂肪組織中移出來的過程,這些組織可能是在內臟的周邊,像是肝,或者在皮下組織,也就是你肚子這一圈。平常的時候脂肪儲存在組織裡,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被儲存起來的脂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酸甘油酯,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就是脂肪酸(fatty acid)和甘油(glocerol),我們要做的就是打斷鏈結,讓脂肪酸變成游離脂肪酸,到達血液中,供身體轉換成能量來使用。

第二部:脂肪氧化(fat oxidation)

這些游離脂肪酸是潛在的燃料來源,但要經過氧化作用才能開始燃燒。它們必須要被移到粒線體裡面,才能被氧化然後轉換成 ATP 來產生能量。

就這兩個步驟,很簡單對吧?所以理論上只要增加這兩個步驟的效率,減肥就能更快更有效率。

令人興奮的是,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不用運動」的方法,不但能有效增加減肥的效率,還能夠讓你在一段時間大吃大喝之後不會變胖,這對每次過年期間都要告誡自己不能吃太多,過年後都得痛苦減肥的我來說,實在太實用了。

要知道這個方法,要先跟大家介紹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簡稱 NEAT,中文翻譯成「非運動性活動產熱」。接下來會有一些專有名詞,但是很好理解,請大家耐心聽我說明。

人體的熱量消耗組成

我們人一天的熱量消耗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 BMR,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基礎代謝率

它指的是指人體處於正常溫度的休息狀態下,維持呼吸、循環、講電話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消耗的最低熱量,它是人體熱量消耗的最大宗,可能佔了一般上班族一天的 60%~70% 左右。

第二個部分是 TEF:中文是食物產熱效應,指的是我們消化、吸收、代謝吃下去的食物所需要號的熱量,這個佔比較少,大概 10~15% 左右。

第三部分是 activity thermogenisis,中文翻成活動產熱,其中又可以分成「運動性活動產熱」以及剛剛提到的「非運動性活動產熱」。

運動性活動產熱就是大家去健身房重訓、去操場跑步等各式各樣的運動所消耗的熱量。

而「非運動性活動產熱」 NEAT,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重點,它包括了我們除了自發性運動以外,人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活動所消耗的熱量,像是走路、滑手機、講電話等等。

source: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077/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 NEAT 所消耗的熱量很少,我想要請你猜猜看,一個成年人的 NEAT 一天大概會消多少大卡呢?

50 大卡?不只,100 大卡?不只!根據研究指出,一個成年人一天的 NEAT 可以高達 800 大卡,最高甚至可以到 2000 大卡!

你可能會注意到有些朋友動作特別快,他們常常坐立難安、靜不下來,沒事就在那邊抖腳或轉筆,這些人就是典型 NEAT 值很高的人。

你看我昨天去跑了 8.88 公里(巴拉八八八)也才消耗 625 大卡,消耗的熱量才佔那些 NEAT 很高的人不到一半,很誇張吧!

而且 NEAT 很高的人不但每天消耗的熱量比其他人多,還有個令人興奮的附加效果,他們還可以預防吃太多造成的發胖!

如何預防過量飲食後的發胖

NEAT 最早是由研究内分泌和新陳代謝的世界級專家:James Levine 博士在 1999 年提出的。

Levine 博士在全美排名第一的醫院:「梅約診所」擔任醫學教授長達 30 年,發表了好幾篇刊登在 Science, Nature 等頂級期刊上有關減肥的論文,他還曾經擔任梅約診所的「肥胖症解決方案研究所所長」(聽起來超厲害),不但幫助過無數人減肥,也常被邀請到白宮去幫美國總統上課。(川普應該需要)

他在 1999 年的這篇在 Science 期刊上被引用超過一千次的論文 “Role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in Resistance to Fat Gain in Humans” 中,做了一個超級有趣的實驗。

因為 Levine 博士的門診接觸過無數的患者,他們發現到一個現象,一群年齡相近、身體組成類似的人,他們其中有些人似乎怎麼吃也吃不胖,但有些人真的就是「喝水也會胖」,他想要找出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於是他們找來 16 名 25~36 歲體型正常的自願者,先用兩周的時間,由醫院的餐廳提供的,剛好可以維持他們體重的三餐,先建立基準線。

接下來的八周,醫院很精準地每天提供他們,比維持體重所需熱量超過一千大卡的食物,並且在這八周的前後測量受試者的基礎代謝率、吃完東西的產熱效應,以及 NEAT 這三個數值。

研究人員發現,八周過後,NEAT 增加最多的受試者,他們的體重增加最少,其中有一位受試者,他的 NEAT 在八周後變成了 600 大卡,但是他的體重只增加了 0.36 公斤,這遠遠少於他八周內多吃下去的熱量耶!

所以 Levine 博士得出了一個結論: NEAT 越高的人,不但能夠多燃燒熱量,也可以防止脂肪的堆積,兩個願望一次滿足,實在太棒了。

後來也有研究證實,就是這些 NEAT 很高的過動人,他們的大腦會發送出腎上腺素給脂肪細胞,加快前面講過的燃脂兩步驟,因為大腦知道脂肪儲存下來的意義不大,等等身體很可能就會用掉了,還是先把脂肪準備好燃燒吧。

如何輕鬆增加 NEAT

這時候你一定超想知道,要怎樣才可以增加 NEAT 對吧?

其實超級簡單,就是常常站起來走動就好了。尤其是過年期間,就算從小年夜一路吃到元宵節(就是我),只要有意識地在吃完飯後直接去散步個十五分鐘,就可以大大減少脂肪的堆積。就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提醒自己多站立來啟動 NEAT。

這裡有一張圖給大家參考,就一個 BMR 1600 大卡的人來當基準,坐著不動的上班族,他們的 NEAT 小於 300 大卡,最容易發胖。

而坐著工作,但是常常要站起來走動的人,像是業務,他們的 NEAT 是 1000 大卡,需要一整天站著工作的人,像是櫃姐或是保全,他們的 NEAT 高達 1400,幾乎跟基礎代謝率一樣了。

source: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79077/

我覺得最無腦讓自己能啟動 NEAT 的方法,就是站著工作了,因為站著就會不知不覺動來動去,沒事就想出去倒個茶。這也是 Levine 博士這麼推崇升降桌的原因,他甚至還發明了走步桌,讓他能夠一邊走路一邊工作。(看得我都想買一台平面跑步機來玩玩了)

這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你,以最小的負擔,輕輕鬆鬆維持良好的體態。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每天 30~45 分鐘的有氧運動,不但可以啟動 NEAT,還可以讓大腦更健康喔,詳細介紹可以看看我這篇文章: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科學證據

目標管理成功的科學原理!通往夢想路上的 9 大地雷,以及我的超高達成率 7 步驟

目標管理成功的科學原理!通往夢想路上的 9 大地雷,以及我的超高達成率 7 步驟

定下新年新希望之前,先來看看這套方法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已經寫下今年的新年新希望了呢?

這篇文章我要來跟大家介紹設定並且達成目標的科學方法,以及一套經過我不斷測試後,確認成功機率比較高的目標管理策略。

總共有 7 個步驟,其中包括一個之前被我忽略,但真的是超重要的關鍵。

不管你是想要減肥,或者是多看一點書,還是要多學一種語言,這套策略都能讓你達成目標的機率大大提升。

目標管櫟應該是網路甚至學術界最熱門的主題之一了,幾乎每個人都想達成人生大大小小的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這條路上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啊!因為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會讓我們半途而廢了。

所以專家們,尤其是心理學家們,就歸納出了一些設定目標的方法,有的還用上了英文字母的縮寫方便我們記憶,你們一定都聽過。

最有名的就是 Edwin Locke 博士在 1968 年發布的論文: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這篇被引用超過五千次的論文很明確地只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比一個籠統的目標更容易被達成

所以拿減肥來當例子的話,比起「我今年要減肥成功」這個目標,「我今年要減肥 4 公斤,一季減肥 1 公斤」這個目標的成功機率比較高。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有聽過的, 由 George Doran 提出來的 SMART 法則

這五個字母分別對應了五個英文單字:

  1. Specific(明確)
  2. Measurable(可衡量)
  3. Achievable(可達成)
  4. Relevant(相關)
  5. Time-bound(有時限)

但是這五個字又被很多人在不同場景拿來替換甚至加長,多了很多變種,令人眼花連亂。

所以到底哪一個才適合自己勒?

先撇開這些五花八門的方法,我們回到最根本的人體運作機制,來探討目標達成這件事情。

我們身體的總指揮——大腦——負責「達成目標」的區域主要有 4 大塊。

大腦目標管理的 4 大區域

大腦目標管理的 4 大區域第一:前額葉皮質

這是我們人類大腦經過演化而來的一個區域。

因為制訂短期、中期、甚至一輩子的目標是違反人性的,我們的老祖宗並沒有辦法計畫太遠的事情。

他們最長遠的計畫可能只有多吃一點,或是多存一點食物好活過冬天,如此而已。

我在之前講意志力的科學那篇文章把這個區域稱為進化腦。

它具備三種達成目標必備的技能:第一、逼自己做;第二、抗拒誘惑;第三、計畫未來。

想知道得更詳細的朋友可以去看之前我講意志力的文章。

第二:多巴胺獎勵迴路

講到達成目標,當然一定要講到掌管人類動機的多巴胺迴路。

這個區域的運作機制我之前也有寫文章介紹過,還和福哥一起談過各自是怎麼設計屬於自己的獎勵回饋,讓這個系統驅動我們完成各種目標。

第三: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區域,它掌管了恐懼和焦慮這兩種最原始的情緒反應。

它也是驅使我們去達成目標最大的動力來源。

像是不想被討厭或是被喜歡的女生拒絕,所以會努力減肥,或是不想流落街頭或餓肚子,所以會想努力存錢等等。

第四: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

這個區域簡稱 OFC,是個很神祕的地區。

它的新功能不斷地被發現,而其中一個跟目標達成有關。

OFC 會去預測我們達成某些目標後獲得的獎勵和情緒,然後讓前額葉皮質去做出計畫,也會指揮我們的身體去執行或停止做某些事情。

比如我預計在今年年底的台北馬拉松跑進 BQ,拿到波士頓馬拉松的入場門票。

因為 OFC,我能預期當我完成目標時,內心會有多麼開心以及為自己感到驕傲。

所以即使現在外面天氣很冷,我還是會願意出門練跑。

而 OFC 的主要輸入來源就是剛剛講到的杏仁核。

大家現在知道,我之前為什麼要把多巴胺、專注力、意志力、拖延症、高效工作術等等主題,花那麼多時間講清楚了吧?

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大家理解大腦運作的機制,進而和大家分享我的超高效率 7 步驟,一起規畫一個可行的年度目標,並且有能力持續執行下去。

不過在跟大家分享我的超高效率策略之前,還是先來跟大家分享,我們常常在通往夢想的路上踩的 9 大地雷,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避開它們。

通往夢想路上的 9 大地雷

通往夢想路上的 9 大地雷地雷一:太常想像達成之後的感覺

大家可有看過或聽過《秘密》這本書,還有書裡面講的「吸引力法則」?

裡面說我們只要想像自己已經達成了目標,然後要想像得越真實越好,那宇宙就會幫助你夢想成真。

我先承認,這本無敵暢銷書我年輕的時候也有買,而且還努力實行了一陣子。

像是在床上擺兩個枕頭,希望能早日交到女朋友啊之類的。

(結果我還是空窗了九年才認識我老婆嗚嗚嗚。)

但我後來很快地意識到,光用「想」的,事情是不會發生的,一定要行動。

而如果你太常做白日夢的話,反而會降低你的行動力!

紐約大學專門研究動機和目標達成的心理學教授 Gabriele Oettingen 做過一系列實驗。

她發現在同一群健身房會員裡,較常幻想他們減肥成功的樣子的人,減下來的體重反而是比較少的。

而在一群大學畢業生裡,較常想像他們找到夢幻工作的畢業生裡,他們賺到的錢和拿到的 offer 反而是比較少的。

這是為什麼?

研究人員測試他們的血壓,發現他們做完白日夢之後的舒張壓降低了。

意思是說,當他們體驗過夢想成真的感覺後,就滿足了,身體就沒有去行動的動力了。

所以 Oettingen 教授在她的論文裡講到,適當地想像自己的夢想有助於釐清自己的目標,但是不能一天到晚「正面思考」。

事實上,要適時去想像達成目標路上會遇到的困難,並且計劃如何克服,身體才會有動力朝目標前進。

地雷二:幫不可控的目標設定期限

這是我身為 YouTuber 踩過的一個大地雷。

我過去會設一些像是一年要破萬訂閱這種目標,但其實訂閱數不是我能控制的,是由 YouTube 這個平台的演算法,以及看這支影片的觀眾來決定的。

而且觀眾的累積一開始都是緩慢的,直到某個時間點,才會有顯著的成長。

這個突飛猛進的現象,在創業界叫做曲棍球棍式的成長。

問題是,你根本沒辦法預測那個起飛的時間點,會是什麼時候。

所以當數字不如我的預期,我就會開始焦慮,自我批判,甚至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像是犧牲睡眠上傳更多影片,或是隨便改變經營方向,來試圖達到目標。

而這種行為恰恰會造成反效果,還會讓自己的身心都過勞。

還沒等到起飛的那一刻,自己就先過勞放棄了。

所以與其設定一個不可控的目標,不如專注在我能控制的事情上。

就經營頻道來說,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每個禮拜定期上傳一支高品質的影片,持續下去,一直到開花結果,就這麼簡單。

地雷三:一次設太多目標

準備國家考試,或是戒菸,這些需要持續花腦力或意志力的目標,都需要經常調動我們的前額葉皮質來執行。

我之前講意志力科學的那篇文章有說明,我們進化腦的血量,也就是意志力是有限的。

如果一下子設定太多這種需要大量意志力的目標,下場就是沒有一個會達成。

我建議一年最多設定 2 個這種高難度的目標就好。

地雷四:目標設得太不切實際

如果你平常沒有運動習慣,一下子就想把馬拉松跑進三小時當成目標,那失敗機率會相當高(除非你真的是練武奇才)。

你可能會因為訓練強度太大而受傷,或者因為進度落後太多而放棄。

最好把年度目標設定在進步 10%~15% 左右,這是科學家實驗得出最佳的學習或訓練難度(我在等等的 7 步驟會更加解釋)。

地雷五:沒有將目標量化

很多人的目標會設成「今年要減肥成功」,但什麼叫做減肥成功?

現在是幾公斤,一年後要減成幾公斤?

減掉的會是肌肉還是脂肪?

如果這些數字都沒有想清楚,當然就沒辦法制定行動,也沒有辦法追蹤進度或調整難度了。

地雷六:人云亦云

這也是很多人設定目標會踩的雷。

尤其是每年過年的時候,各界的 KOL 都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新年新希望,每個看起來都好厲害啊!

像是網路行銷界的前輩可能會說,email marketing 真的很重要,一定發行自己的電子報來蒐集受眾 email。

看他講得好像很有道理,不如今年就把這個當成目標吧!

但是如果沒有從頭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那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沒辦法去調動 OFC 來讓自己持續下去。

當然,下場就是半途而廢。

(不瞞您說,創立電子報就是我今年的新目標,希望可以順利進行。)

地雷七:沒有把分心的事物清除

前 google 的資深研究員 James Williams 說過一個比喻:

「如果你開車要去一個地方,有人丟了一塊泥土黏在你的擋風玻璃上,不管你的目的地是哪裡,這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停下來把擋風玻璃擦乾淨。」

這正好就是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在我們朝向目標前進的路上,總是會有大大小小的人事物不斷地朝我們的注意力上丟泥巴,我們就得一天到晚停下來把泥巴擦掉,這會讓我們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在行動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丟泥巴的人先解決掉。

現代人的注意力大敵就是手機和網路啦,想知道怎麼解決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這篇文章

地雷八:用太複雜的工具來目標管理

現在五花八門的筆記軟體實在太多啦!

像是已經作古的 Evernote,還有最近最流行的 Notion,以及卡片盒筆記法興起後的 Roam research、obsidian 等等。

看大家講得超厲害,自己也忍不住躍躍欲試,但是上 YouTube 一看,五花八門的教學怎麼看都看不完。

光是搞懂這些工具怎麼用,本身就可以當成一個年度目標了。

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追蹤這件事情弄得太複雜,下場可能就是正事都沒幹,都在搞工具。(這就是我 2021 年的下場⋯⋯)

第九:太過責怪自己

這是我從小到大最常踩,踩了上千次以上的雷了!

從暑假作業沒有按時做完,到部落格總是半途而廢,每次計畫一失敗,我總是在心裡對自己說:

「靠,這些事情已經重複失敗幾次了,怎麼這次還是老樣子?你廢成這樣,以後根本不要想做什麼大事業了,就乖乖當個社畜就好。」

我個人認為,這個是通往夢想路上最大、而且殺傷力最強的地雷。

我從去年開始,就決定不再採這個地雷了。

因為我知道,我已經很努力了,之所以會常常失敗,就是因為我踩了太多的地雷,把自己炸到遍體麟傷。

我要做的不是自責和自我否定,而是應該好好照顧並且感謝這麼努力的自己,不是嗎?

以上目標管理最常見的九大地雷,你中了幾個?

現在就讓我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拆這些地雷的——我的超高效率 7 步驟策略!

不過當然,這套策略對我有用,但不見得適合用在你身上,所以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情況來調整使用。

目標管理 7 步驟

我的目標管理策略第一:找出 3 件真正想要完成的事情

人都是貪心的,如果能像薩諾斯一樣,手指一彈就能不費吹灰之力達成一個目標,那我們隨便就可以洋洋灑灑列出一長串清單。

但我們都是凡人,時間和精力都有限,一次耍太多玻璃球,最可能的下場就是全部掉到地上。

如果你是上班族,我的建議是一年挑 2 到 3 個目標就好。

福哥最近不是邀請大家寫下 50 個夢想嗎?

大家可以去加入他的社團,然後精煉出前 3 個來當作年度目標。

並且在訂下目標時一定要持續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這麼重要?

為什麼是這件事情,不是其他事情?

如果真的達成了,自己的心情會是如何?

一定要確認這件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或者是追逐流行。

最好要把目標寫下來,當我們遇到障礙時,拿出來看看,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這會調動前面講的前額葉皮質以及 OFC,讓我們有動力持續做下去。

以我今年的目標:拿到波馬資格來說,它就是一個市民跑者能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一個成就。

而且我知道跑步對自己的身心有這麼多正面的影響,所以我也反過來利用這個目標,來督促我不斷訓練,讓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

第二:設定合理的目標

目標設定對於我們最終是否能達成也相當重要,不能把它設得太難。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跑步習慣,一年後就想要全馬跑進三小時,那你一定會半途而廢,因為辦不到嘛。

(當然除非你是萬中選一的練武奇才。)

但目標也不能設得太簡單,像是一年之後要跑完 5k 這種。

這也會半途而廢,因為不太需要練。

那什麼才是好目標呢?

答案是:「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來,再重複一次:「有點難,又不會太難。」

啊,先不要打我。跟大家介紹一篇 2019 年發布在自然期刊的論文,講到一個 85% 法則。

研究人員發現,要讓動物或者 AI 有最佳的學習或訓練效果,難度最好設定在達成率只有 85%。

也就是說,受訓者大概會有 15% 的機率會出錯。這是最佳的難度。

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大概 15% 的訓練或學習,將會促使大腦分泌腎上腺素、乙醯膽鹼、和皮質醇等,增加專注力和神經可塑性,讓自己達到最佳的成效。

第三:將大目標切成小行動

大目標設定好了,接下來就是把一年後要達成的目標切成可執行的每日行動。

就我的目標來說,全馬必需跑進三小時十五分鐘,那我從現在開始的月跑量就不能少於兩百公里,每個月要加 20 公里。

所以一個禮拜跑 6 天,一個月跑 25 天是基本的。

除了輕鬆跑以外,每個禮拜還要搭配 1~2 次的質量跑。

這樣把每次的訓練內容全部列出來之後,我只要每天按表操課,把眼前的課表吃下去就行了。

只要完成一個小行動,我們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覺良好,激勵我們繼續完成下一個行動。

而這幾百個小行動的累積,就可達成我們的年度大目標。

第四:排出行動時間

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因為大家的生活都太忙碌了,一定要一開始就把執行這些行動的時間先安排出來。

而我認為最好的時間,就是一大早!因為這是唯一完全屬於你自己的時間。

一大早的時間不管是拿來運動,或者是從是需要花腦力的工作,絕對是事半功倍,好處多多。

這背後的科學原理可以去看我之前寫的那篇 888 工作法,裡面講得很詳細。

以我的目標來說,就很單純。

每天五點半起床,跑完、沖個冷水澡,加上舒展完之後還不到七點半,接下來做個十到二十分鐘的冥想,馬上就可以接著進入高強度工作。

第五:預想可能的障礙以及解決方案

這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忽略的,但卻是能否一直持續行動一整年的關鍵。

因為等到有突發狀況再來想要怎麼辦,就已經來不及了。

想著想著,預定要執行的時間就過去了,然後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沒有下次了。

就跑步來說,最可能遇到的狀況不外乎是氣候不佳,或是身體出了狀況等。

因為跑者是防水的嘛,所以如果只是下小雨,我還是會出門跑。

如果是刮颱風,我就會改在室內踩訓練台或做重訓。

如果身體不舒服,但不是太嚴重的話,我會減量或降低強度。

啊如果是確診了,我當然還是會乖乖躺平。

第六:定期調整行動數量或難度

這裡我會分成每周及每月的調整。

一開始如果設定得太簡單或太難(通常我都是設得太難啦!)我就會每個禮拜做調整,讓自己維持在大概九成左右的執行率。

每個月我也會檢視每個大目標的達成率,如果太低的,我會從頭開始想,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我要的。

如果是一開始沒想清楚,或是時空背景改變了,那我會當機立斷放棄。

第七:好好感謝自己

最後這一項,也是我今年新加入的,每天、隨時,只要想到,就停下來,好好感謝這麼努力的自己。

不管這世界多殘酷,生活多艱難,自己還是不放棄,還是這麼努力的前進。

以上就是目標設定和達成的科學方法,以及我的 7 個目標管理策略,希望能幫助到你。

讓 2023 年的新年新希望不再虎頭蛇尾,順利達標。

接著我也會分享我自己的 2023 年計畫,等年底的時候再來和大家一起做年度盤點和檢討,看看這套方法的達成率如何。

但講到達成目標管理,我覺得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把擋在我們眼前的障礙物除掉。

大家可以去看看我這篇減少手機和社群媒體干擾的文章,相信能幫你把時間和專注力放在自己的目標上。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科學證據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科學證據

有氧運動竟然能練到大腦,這個全身上下最難被鍛鍊到的器官

每年一度的台北馬拉松才剛結束,不管成績如何,大家的分享幾乎都是正面的。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人,會想要做這個這麼「無聊」、而且違反我們人類本性的運動,還樂此不疲呢?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運動」是如何正面地影響我們的大腦,以及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以最有效率的運動方式來鍛鍊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一般人講到運動,大多是為了想要減肥,讓自己看起來體態更好,或是讓心血管更健康,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運動其實可以鍛鍊到我們人體裡,最難被鍛鍊到,而且最難被診斷出生病的器官,沒錯,就是大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鍛鍊大腦?是要去玩魔術方塊那種益智遊戲,讓自己更聰明,反應更快的那種鍛鍊嗎?

其實不是的,這個在我們頭骨裡面,平常看不到,也不會感到痛覺的大腦,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現在這個人,最重要的器官,但一般人沒有意識平常就要去好好照顧它,甚至每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虐待它。

一直到我們大腦生了病,像是得了憂鬱症、躁鬱症、還有年紀大的時候容易得的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才想要來治療,就沒那麼容易了,而且年紀越大,大腦的傷害就越不可逆。

所以我們真的要趁年輕的時候,就要學習讓大腦保持健康的鍛鍊方式。今天我先來講一招威力超強大的,就是運動

我今天要介紹的科學研究,是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 Wendy Suzuki 做的。

她不但是世界頂尖的腦神經科學家,專長在於研究神經可塑性,以及如何增加長期記憶能力。她在一次不經意地發現中,知道了運動對她影響是多麼的深遠,甚至大大改變了她的研究方向。

推廣運動的腦神經科學家

她的老師是已故的 Marion Diamond 教授,她是當代最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之一,他們做過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就是抓來兩群老鼠,一群把他們關在無聊的籠子裡,另一群讓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包括可以在上面跑的輪子。

過了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那群住在遊樂場裡面的老鼠,牠們的前額葉皮質比關在無聊籠子裡那群還厚且重。

這結果發表在 1969 年的自然期刊,這是環境對哺乳類大腦發展的最早期研究之一。Wendy 教授繼承他老師的衣缽,繼續在這個領域深入研究下去。

她從 2004 年開始在紐約大學擔任副教授,準備拚在六年以內拿到終身職,升成正教授,所以她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最後成功升等了,但也把健康賠掉,她重了超過 10 公斤。

當她休了個長假回來後,她發現她的身體比旅行團的任何一個團員都弱,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她一定得改變,所以她去健身房繳了學費,開始強迫自己運動,雖然一開始也是很痛苦,但習慣後反而會想念那種爆汗的感覺。

一年半之後,她成功把 10 公斤減下來了,她也養成了運動的習慣,所以還是持續到健身房去。直到有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她大為震驚。

「奇怪,我今天寫計畫怎麼寫得這麼順?」

她下筆如有神助,她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了,她有辦法把二三十個不一樣的研究一下子兜在一起了,這種感覺她以前從來沒有過啊!

她的職業直覺這時候馬上啟動,她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她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了這麼長足的進展?

她想了很久,她這段時間唯一新增的一個習慣,就是運動。她忽然想起她恩師 50 年前做的實驗,原來不是那個遊樂場裡面的玩具讓老鼠的大腦變厚,而是那個跑步滾輪啊!

不正常教授的課堂運動實驗

於是她決定開始找出運動對大腦到底有什麼影響。她想出了一個超級創新的教學方法,準備拿她的學生們做試驗。

她要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小時先做一場運動,之後再正式上課,看看這樣能否讓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更強。

於是她自費去考了健身教練的證照,之後又花了六個月把她的這個「運動+教課」的流程跑順,從她家的貓到她的朋友們都被她試教過。

在經過了這有史以來最漫長且複雜的備課過程後,她終於開課了,同學們第一次看到教授走進來時試全純身的運動服,都嚇壞了。

但課程進展得相當順利,Wendy 教授還商請其他老師的課堂學生做測試,她想要看看兩班的同學在一學期過後,一周運動一次的同學,和都沒有運動的對照組同學,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什麼差別。

很令人興奮的,她課堂上的同學,不論是在記憶功能、反應速度、專注能力等,在一個學期過後,表現都比對照組的同學好。

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Wendy 教授後來做了許多研究,想要探究為什麼「有氧運動」會對大腦有這麼顯著的幫助,她的發現如下。

當我們運動的時候,肌肉會產出肌動蛋白(myokines),肝臟會分泌 β-羥基丁酸(beta hydroxybutyrate),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通過血腦屏障,刺激海馬迴分泌 BDNF。

BDNF 中文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它可以幫助你的海馬迴長出新的腦細胞,讓它變得更大更健康。不但能增加我們的長期記憶力,還會延緩我們變老時腦部的退化,預防失智、阿茲海默症等。

Wendy 教授開始到處跟大家分享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她 2018 年在 TED 上的演講 “The brain-changing benefits of exercise” 已經八百多萬次觀看了。我每次看,都還是會被她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最低限度的有效運動時間

看到這裡的朋友,你們一定會好奇,有沒有一個「最少」而且對大腦有正面影響的運動量呢?Wendy 教授說她一天到晚被問這個問題,大家的生活真的都太忙了。她的研究結果是:

只要一周三次,每次 30~45 分鐘的有氧運動,會讓你流汗且心率上升的運動都有效果,有些人不喜歡跑步,那騎飛輪、拳擊有氧等都有效果。這是不是跟政府推廣的 333 法則一樣呢?

一次 30 分鐘的運動,可以「立即」對大腦產生的影響有以下:

  1. 心情會顯著變好,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自己的心情愉快,焦慮感也跟著降低。這就是有名的 Runner’s High「跑者的快感」
  2. 前額葉皮質功能提升,也就是大腦認知功能顯著提升,專注力能增強,就像 Wendy 教授一樣,這段時間特別適合拿來做一些特別耗費腦力的工作,像是做研究,寫計畫等等
  3. 反應速度顯著提升,一位世界頂級的腦神經外科醫師 Eddie Chang 在一個訪談中提到,一大早的跑步是讓他能在高壓力的手術中維持高度反應速度的關鍵。
  4. 記憶力會增強,所以不管你是要學習一個新語言,或者是研究一個很新的技術,運動後的那段時間,學習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以上的效果在 Wendy 教授的實驗中,兩小時候後都還測得出來。甚至還可能持續更長

Wendy 教授的結論是,只要有運動,對你的大腦就是好的,但如果你要讓運動對大腦產生最大的正面影響,最佳的運動時間,就是當你需要開始用腦之前。

以上就是運動對大腦的正面影響,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如果你是需要用到大腦的知識工作者,就一起動起來吧!持續一個月後,我保證你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

我發現現代人對大腦的關注和照顧實在太少了,所以之後會針對這個主題多做一些影片。

如果你也想像才剛過世的英國女王一樣,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都還能保持清明的頭腦,歡迎您訂閱我的頻道,也可以先看看這幾篇有關睡眠的文章,因為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是讓大腦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

「手機成癮」對大腦的影響,以及 5 招解決方案,打敗現代人大敵!

「手機成癮」對大腦的影響

以及 5 招解決方案,打敗現代人大敵!

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難脫離手機。

手機讓我們可以輕易得知朋友的現況,和他們保持聯繫。

它甚至可以成為我們這種平凡人的槓桿,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數位足跡,向世界發聲。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手機也是造成我們焦慮、憤怒、失去專注力、效率低下、危害我們身心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跟大家解釋「手機成癮」是如何毀掉我們的專注力和大腦狀態,以及我目前使用它的策略。

手機成癮已成現代通病

手機成癮已成現代通病這一兩年有許多重要的著作出版,討論「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這個殺手組合的危害。

一本是我之前提過許多次的 Anna Lembke 教授寫的 Dopamine Nation

她首先指出,手機與社群媒體吸引人一再使用,最終導致上癮的機制,跟毒品沒有兩樣。

再來是今年一月 Johann HariStolen Focus: Why You Can’t Pay Attention,它目前是 Amazon 科學類的暢銷榜前幾名。

Hari 講到手機加上社群媒體這個專注力的「殺手組合」,如何以獲取我們的注意力讓這些公司賺大錢,以及對我們身心的影響。

第三本是今年九月才出版的,Max Fisher 寫的 The Chaos Machine

Fisher 更是把這「殺手組合」的影響作了全球性的調查,發現這是一個全世界要共同面臨的大問題。

他是紐約時報的記者,盪了很多國家去採訪後,發現社群媒體是助長全球政治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

從緬甸的羅興亞種族滅絕,到 2021 年 1 月 6 日美國國會大廈的暴動,社群媒體都要負最大的責任。

就拿我們台灣這次的選舉來說好了。

比較沒有涉入太深的人會覺得嘆為觀止,怎麼兩邊陣營對「事實」的認知可以這麼南轅北轍,完全沒有辦法找到交集?

這就是社群媒體的「傑作」。

這個「殺手組合」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大、太全面了。

我認為這件事情對我們人類影響的急迫性,應該是排最前面的,必須要好好來正視它。

科技巨頭員工們的懺悔

科技巨頭員工們的懺悔

手機與社群媒體對我們現代人的影響會這麼大,並不是個意外。

這其實源自於科技公司的貪婪。

各個科技巨頭為了賺錢,都想方設法用各種功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用他們的服務無法自拔。

或許大家多少都有這樣的感受,但這些事實得以被證實,都要感謝幾位勇敢的前員工。

James Williams 曾經是 google 的資深研究員。

他在發現 google 為了獲取人類的注意力做了什麼事情之後,大為震驚並且辭職,開始大力疾呼奪回注意力的重要性。

他說過一個比喻:

如果你開車要去一個地方,有人丟了一塊泥土黏在你的擋風玻璃上,不管你的目的地是哪裡,這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停下來把擋風玻璃擦乾淨。

這正好可以用來比喻現代人的生活。

在我們朝向目標前進的路上,社群媒體總是會透過手機,不斷地朝我們的注意力上砸泥巴,我們就得一天到晚停下來把泥巴擦掉。

這讓我們永遠都到不了目的地。

所以我們如果想要達成人生上大大小小的目標,不論是學新語言,或是出一本書,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丟泥巴的人先解決掉。

另一位知名的吹哨者,則是 Tristan Harris

Harris 曾經在 Gmail 團隊工作,他們團隊的成員,每天都在想著要如何讓人們更常使用 Gmail。

於是某天有人提議:不如當有新的 email 進來時,就讓手機震動一下如何?

於是這項功能就真的被實現了。

有天 Harris 進到辦公室,發現每個人的手機都在震來震去,開始覺得很煩。

他才突然意識到,他們團隊新增的一個小功能,在世界每天產生了一百億次使人分心的事件。

這讓他感到非常不安。

而他後來了解更多這些博取注意力的手法之後,決定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情。

於是他成了 Google 最著名的內部「吹哨者」。

他曾經在 2013 年做了一個簡報,標題叫做〈一個尊重用戶的注意力、將分心事件極小化的呼籲〉。

他希望公司正視他們在做的事情,對全世界人類的影響。

但這怎麼可能,這篇簡報就像狗吠火車。

而這列火車,就是奉行「把使用者的注意力拿來賺錢」這個商業模式的科技巨頭。

看到這邊,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覺得毛骨悚然。

雖然那些科技巨頭不會改變,但知道了這些實情之後,我們可以選擇過不一樣的生活。

而這種重拾專注力的新生活,可以先從打破關於「多工」的迷思開始。

多工的迷思

多工的迷思現代人最大的錯覺,就是認為自己的大腦能多工,甚至認為多工就是效率高的展現。

我們常常做一件事情做到一半,被手機通知打斷,打開手機回應一下訊息交派事情,感覺自己好像很有生產力。

但其實這樣子的「多工」非常耗能。

大多數人認為的多工,其實只是在不同的工作之間來回切換而已。

我稱之為「假多工」。

我們常常以為,在一定時間「同時」完成很多事情很高效。

但事實上,科學家的研究已經指出:

如果你花相同的時間,專心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事情再換下一個,你每件事的完成度、學習效果都會比「假多工」還好。

所以下次又有想要「多工」的衝動時,提醒自己,完成一件任務再開始下一件,才是真正的高效作法。

手機通知的危害

手機通知的危害

手機對我們專注力的影響,不只是讓我們容易落入多工的迷思中。

其實看似無害的手機通知,就是讓我們常常分心、難以專注的大魔王。

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系名譽教授 Larry Rosen 在他一個研究中發現:

一個小時內只要收到八則訊息,就會降低 30% 目前你正在做事情的效率。

意思是你如果專心做一小時能做完的事情,在有訊息打斷的情況下,會變成將近一小時半才做得完。

想像你正在做一件事情,還成功進入了心流,此時忽然有個電話或是訊息把你打斷。

這除了會讓你心情不好之外,要回到剛剛那個心流狀態,還得花一番功夫。

奧勒岡大學的名譽教授 Michael Posner 曾經做過研究發現:

一旦我們從專注狀態被打斷,我們就得花平均 23 分鐘才能回到剛剛的狀態。

或許你覺得在做事的時候,臉書通知或通訊軟體開著,好像沒什麼大不了。

但隨便一則通知過來,雖然你只要花三秒鐘回個表情貼圖,甚至只是看一眼,你可能就得花 23 分鐘,才能重回專心處理事情的狀態。

不過更多時候,不用說回到做事的專注狀態,一拿起手機,我們就又隨著這個訊息迷失在手機上了。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介紹,我自己在實行中的「殺手組合」使用策略。

以下 5 招提供給大家參考,相信你們實際操作之後,也能夠重新找回專注力。

擊敗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的 5 大招術

擊敗手機成癮與社群媒體的 5 大招術第一:了解「殺手組合」對我們做了什麼

只要了解「殺手組合」到底對我們的大腦做了什麼事情,如何亂搞我們的多巴胺系統,就可以知道如何對付它。

而認識到這些科技巨頭是如何操縱我們的大腦,來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就會開始對手機和社群媒體感到反感。

了解了這些之後,我現在甚至討厭看到手機,覺得它放在我的口袋裡面都很煩。

關於手機與社群媒體對我們的危害,也推薦大家去看我的這篇文章,講述美國國會最近針對這個議題的討論。

第二:盡量讓「殺手組合」遠離身邊

大家不要一直挑戰自己的意志力,認為自己可以抵抗想滑手機的誘惑。

讓誘惑直接遠離身邊,是最簡單的方法,讓自己可以想都不用想。

所以如果我在家裡,我的手機大部分的時候都會是在天花板上,讓我超級難拿到。

久了之後,就會習慣它沒有在我手邊的感覺了。

說真的,這感覺真好。

在家裡附近買東西,或者陪老婆女兒出門走走時,我也會把手機留在家裡,就專心和老婆聊天,和女兒互動。

我平常手機的所有訊息通知都是關掉的,唯一會發出聲音的時候,就是有人打電話給我。

我的 app icon 也不會有任何紅點或數字,讓我在使用手機時,不會一直沒事就想點開來看。

光是在手機的使用習慣上做出這些改變,就會大幅減少自己的使用頻率,找回大腦的清晰與工作的動力。

第三:要拿「殺手組合」做什麼

我很明確知道,我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的目的,是用來在網路世界建立自己的聲量和影響力。

社群媒體也是個建立「淺層連結」的好工具,所以我會適度地使用。

我會追蹤(我認為)各領域正派的意見領袖,看看他們對社會上各種事情的看法,有時候也會留言互動。

我也會使用手機讓我的生活更加方便,像是使用地圖,或者數位支付等等。

手機的相機功能,也是我即時記錄生活美好時刻的好工具。

確認自己使用手機這類工具的目的,能避免無腦滑手機的危險,降低成癮的可能。

第四:不要拿「殺手組合」做什麼

我想這是很多人忽略的步驟,但我認為與界定要拿它做什麼一樣重要。

「不要」用它做什麼,是我會事先確定出來,而且一再提醒自己的。

我不會用它在無聊時打發時間,也不會用它在網路上和意見相左的人爭論。

我不會用它來獲取社交認同,也不會用它當作即時溝通的工具。

這些明確的限制,都可以幫助我在不小心這樣使用時,讓自己從中清醒過來,實在是不可或缺的小步驟。

第五:明確訂出使用規範

我目前規定自己只有三個時間,可以使用臉書以及 YouTube 後台來回留言。

第一個是早上進入高專注時間前。

第二個是午休的時候。

第三個是晚上工作結束後。

如同前面所說,因為手機一直都在天花板上,所以不用擔心它。

我只要擔心在規定時間外,不會手癢用電腦開網頁。

所以我會安裝一個瀏覽器外掛,叫做 StayFocusd

它可以設定一個計時器,讓你把所有會讓你分心的網站輸入進去。

你每天上這些網站的時間總和,就是你設定的時間。

例如我平日的總時間長度就是 30 分鐘,所以我每天允許上臉書和 ptt 的時間,加起來就是 30 分鐘。

它還有一個超好用的核爆模式,按下去之後,在指定時間內,你會完全上不了這些網站。

這些功能實在太好用了。

有了這些限制之後,我分心用這些網站的衝動和時間大為減少,做事效率也大大提升。

以上就是我的「殺手組合」使用策略。

施行了一年多之後,我明顯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穩定許多,專注力和生產力也大大提升。

如果你也想增加自己的專注力,完成更多事情,可以去看看我之前講的有關高專注工作術的文章,以及一天可以工作 24 小時的 888 工作法,相信一定會對你有幫助。

拖延症的科學原理,以及 7 個克服它的絕招

拖延症的科學原理,以及 7 個克服它的絕招

拖延症其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自責只會有反效果!

「拖延症」這個主題已經被許多網友敲碗好久了!

但要把它講清楚,就必須先把多巴胺啊、還有意志力等等背後的科學原理說明白。

既然我已經有文章介紹後面這兩個主題了,現在正是講「拖延症」這個大魔王的時候啦!

這篇文章就是意志力科學那篇的延伸,大家要認真看喔!

相信你看完之後就會知道,這個現代通病是個再自然不過的事!

你有沒有和我一樣,有類似以下的經驗?

現在是晚上七點,明天又要上片了。

拖了幾天的腳本該開始寫啦!要不然就來不及了。

於是我打開 Notion,新增了一個頁面,活動一下筋骨⋯⋯

然後看一下手機,上周的影片有人留言了耶!來回一下。

啊,感覺還有一些資料要查,趕緊打開 YouTube⋯⋯

咦?Johnny Harris 上新片了!馬上點開來看!

看好片當然要配好料啦!打開熊貓外送,滑啊滑看今天有什麼特價的店沒吃過。

啊對,查一下前幾天下單的咖啡寄到了沒?

吃完東西後也九點了,感覺有點想睡了,還是等明天早上精神好一點再寫吧?

以上這些情節,你熟悉嗎?

這篇文章我就要來講講,幾乎所有人都深受其害的「拖延症」。

我會解釋它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 7 個克服拖延症的絕招。

什麼是「拖延症」?

什麼是拖延症?學術界有個定義:

拖延症是一個「自願」但是「非理性」的行為,會讓我們傾向去推遲做一件「想做」或是「需要」做的事情,即使知道這樣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既然這是一個「非理性」的行為,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就會知道,這種症狀幾乎都是我稱之為「原始腦」的區域所驅動的,最符合人性的行為。

為什麼說是符合人性?

因為有兩種人性是深深刻在我們的 DNA 裡,一輩子也擺脫不掉的。

第一個是好逸惡勞;第二個是短視近利

為什麼我們會好逸惡勞?

因為唯有這種人才能在原始世界生存下去。

老祖宗們平常不會沒事出去跑個十公里,因為他們的體力是要留在追捕獵物、或者抵抗襲擊用的。

在原始世界,如果平常就隨便消耗能量,在緊要關頭就可能沒有力氣使用,直接 GG 了。

或許可以這樣說:

好逸惡勞是讓我們老祖宗活下來的關鍵,但在現代卻變成我們懶惰的先天原因。

而為什麼我們會短視近利?

因為負責計畫未來的進化腦,是後來發展出來的新玩意兒。

在原始世界,資源是稀少的。

如果現在你不吃下眼前的熱量,難保你之後還找得到食物。

不短視近利,你活過這個冬天的機率就比其他人小。

所以當我們很不想「現在」就去寫那份已經快接近死線的報告,或者不想「馬上」出門跑步的時候,請記得:

這些都不是懶惰的表現,而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

這是我們的原始腦在試圖保護我們,讓我們遠離立即發生的負面情緒

我們的原始腦會避免讓自己感到煩躁、無聊、困難、焦慮、以及害怕等等。

它當然也會保護我們免受未來可能受到的傷害,像是失敗、被罵、被討厭等等。

舉例來說,當你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進化腦,叫你要寫那篇拖了很久的文章或腳本時,你的原始腦就會冒出一個聲音:

「哇,這篇文章發表出去之後,會不會沒人看?搞不好還會被酸民罵,很難過啊!」

如果你是那種很在意別人看法的人,這種當下體驗到的焦慮,就會增加原始腦的血量,讓進化腦屈服。

所以與其開始寫文章,你就會去尋找其他可以暫時減輕焦慮的事情。

另外一個例子,當你的進化腦要你現在出門跑步時,你的原始腦的反應就是:

「哇,跑步好累啊!身體這麼累很不舒服啊,等等被獅子追的時候跑不掉啊!」

如果這時你的原始腦血量比進化腦多,那你的進化腦可能就會屈服,甚至給自己找藉口不去運動,像是:

「啊,最近天氣很冷,出去跑步如果不小心感冒了,反而得不償失啊!」

於是你就繼續躺在沙發上滑手機了。

所以認識了我們人性的兩大必備因素之後,你就了解拖延症的起因了:

拖延就是進化腦和原始腦正在打架,而原始腦打贏了的結果。

6 種拖延類型,你是哪一種?

6 種拖延類型,你是哪一種?我們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剛剛認識了我們的敵人,導致我們拖延的人性兩大因素:好逸惡勞和短視近利。

現在就可以來認識自己,看看自己最接近哪一種拖延類型,進而找出最好的解法。

早在 2011 年就撰寫了《如何在數位時代打敗拖延症》(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的心理學家琳達・薩帕丁(Linda Sapadin),將常常拖延的人分成 6 種類型。

以下我就來介紹給大家。

類型一: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完美主義者不只是容易有冒牌者症候群,也常常會拖拖拉拉。

這是源自於他們凡事都想追求「完美」的傾向。

完美主義者常常會對事情有不切實際的標準。

對他們來說,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最好,所以他們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做出萬全準備。

但只要他們認為,最後會有做不到一百分的一點點可能,他們就會選擇不要開始。

所以事情就這樣一拖再拖,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

類型二:夢想家(Dreamer)

夢想家乍聽之下和完美主義者有點類似,不都是有點天馬行空?

不過不同於完美主義者會過度執著於每個細節,夢想家則是相信一切順其自然,就會圓滿達成。

他們喜歡設定空泛遠大的目標,對實際如何達成卻不做任何安排。

最後的結果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怎麼執行,所以從來都不會有進度可言,夢想也永遠不會變成現實。

類型三:煩惱大師(Worrier)

這個很直覺,反映剛剛介紹的原始腦與進化腦的對決。

煩惱大師的原始腦應該相當活躍,常常會因為焦慮或擔憂而無所適從。

他們因為太容易把事情往最壞的方向設想,所以就會拖拖拉拉不敢前進,最後只在原地打轉。

類型四:冒險家(Crisis-Maker)

原文 crisis-maker 應該直譯為「危機製造者」。

冒險家就是喜歡刺激。

他們喜歡事情逼近死線,一次彷彿激發潛能做完的感覺。

這種「拖到最後一刻再完成」的快感,想必每個人都曾經體會過。(我覺得每個大學生都是冒險家。)

而且他們有時還會僥倖地認為:好險沒有提前完成這項任務,不然感覺會花更多時間呢!

但冒險家或許比較適合年輕的肉體,隨著年紀增長,這樣太冒險的生活,身體可是會吃不消。

類型五:叛逆者(Defier)

叛逆者顧名思義,就是討厭別人管束。

有趣的是,這種類型的人習慣把目標看成是社會或他人要求他們做的,而不是自己想達成的。

因此他們會把拖延視為是一種對於權威的反抗。

所以叛逆者雖然可能表面上會願意接下任務,但實際上卻拖拖拉拉,藉此以示抗議。

類型六:過勞者(Over-doer)

過勞者常常是不擅長拒絕別人,或是太過於熱心助人的人。

他們常常不知道怎麼放鬆,因為一放鬆就會有罪惡感。

因此過勞者容易一次接下太多工作,最後導致自己分身乏術,結果每個任務都拖拖拉拉。

相信這是很多人都遇過的狀況。

現在你知道了拖延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自己可能是哪一種拖延類型後,我這裡就舉出 7 個可以克服它的策略。

如果你全用上了,包準你拖延問題大大減輕,成為大家眼中又有紀律、又有意志力的人。

擊敗拖延症 7 大招

擊敗拖延症 7 大招第一:五分鐘法則

你就跟自己的原始腦說:「只要五分鐘就好,之後要幹嘛就幹嘛,不會繼續強迫你做這些很無聊的事情。」

你的原始腦就會說:「哦!才五分鐘,一下就過去了嘛!好,我這次就不擋著你了。」

但事實是,只要你一開始做,通常你就不會停下來

這就跟牛頓的運動定律說的,你只要讓球克服那一開始的摩擦力,讓它一直滾下去就很容易。

這方法特別適合處理討厭的雜務,像是報稅,整理房間等等。

當然像是跑步、寫文章這種需要意志力推動的事情,也很合適。

很多拖延症的患者的藉口是:「我要感覺對了才開始寫文章。」

這個想法大錯特錯!是開始寫了才會有感覺

你可能會問,如果五分鐘之後就真的不想做了,怎麼辦?

那就耍廢啊,OK 的!

第二:啟動多巴胺系統

有研究指出,有些拖延症很嚴重的人,是因為他們腦內的多巴胺系統出了問題,導致他們的動機不足。

關於這點我之前寫了很多文章都有講到,主要就是一定要睡飽。

前一天晚上十點後眼睛不要接觸到藍光,早上起床後盡快讓眼睛接收到足夠的光等等。

而沖冷水澡或喝咖啡,也都會有幫助。

在飲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酪胺酸的食物。

像是鮭魚、雞胸肉、南瓜子、起司、牛奶等等,這些食物都可以幫助多巴胺的合成。

第三:將大計畫切分小行動

這就是福哥常常講到的,像是把「寫書」這件很難的事情,拆成每天寫一篇文章,連續寫 30~50 天,一本書就出來了。

再講得更細緻一點,我們應該只要專注在下一個「行動」。

比如說,想去練跑,你就不要跟原始腦說要出門跑步,而是跟它說,我只是要穿上跑鞋而已。

原始腦其實很好騙,只要做了這第一步之後,身體的習慣會幫助你進行下一步。

只要有開始,看到自己有進度,我們的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就會啟動,給我們動力持續做下去。

第四:移除一切分心物

先解決你手邊的注意力大黑洞:手機!

承認吧!我們都是人類,根本沒辦法抵抗手機和網路的誘惑。

尤其是在等檔案下載、影片轉檔、甚至開網頁這短短的幾秒,我都會反射性的把手機拿起來,可能開個信箱啊,或者滑個 FB 或 YT 後臺,看看有沒有留言啊等等⋯⋯

結果一滑十分鐘就不見了。

如果把手機放在手邊,每次一看到它,進化腦就得先和原始腦打一架。

就算這場戰役打贏了,進化腦也會白白失血。

所以最一勞永逸的方式,就是不要讓手機出現在眼前

我之前的做法是丟到枕頭底下,但還是會忍不住拿出來用,更糟的是就直接躺下滑了起來。

所以現在我都把手機放到很難被拿到的地方,像是房間外的高處。

總之就是要讓自己拿到手機的難度變高,那個好逸惡勞的原始腦就會知難而退。

手機解決了,剩下的就是電腦啦!

我會把所有即時通訊軟體關掉,並且下載一個超好用的瀏覽器外掛,叫做 Stayfocusd

這個外掛不但可以設定指定網站一天使用時間的上限,還可以開始核爆模式,在指定的時間內把這些網站全部擋掉。

第五:利用早上的高專注時間

這招由是要用在那些很重要,而且非常花腦力的工作,像是做研究、寫文章、學習一個新技術或語言等等。

我之前的 888 工作法有講過,一大早是我的黃金工作時間,也是進化腦的血量最多、原始腦的血量最少,最有精神和動力的時候。

這段時間千萬不要拿來做雜事或上網,拿來幹正事保證事半功倍!

如果在開始之前加入個三到五分鐘的冥想練習,告訴自己的原始腦,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請幫助我心無旁鶩好好完成。

這個動作還會讓大腦分泌乙醯膽鹼增加專注力和神經可塑性喔!

第六:找到意志力夥伴

幫大家複習一下我的意志力公式

意志力勝率=(進化腦血量-原始腦血量-任務難度指數+外部激勵指數)X 100%

而找到意志力夥伴就是增加外部激勵指數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你要建立起運動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朋友一起互相激勵,相約運動。

因為人是社群的動物,原始腦很容易放自己的鳥,但是放其他人的鳥就會過意不去。

這是由於被社群排擠的後果,比自己身體累還大得多。

現在會和朋友約運動,通常出門赴約的時候再怎麼不情願,和朋友運動完之後都會覺得:還好我有出門。

所以不要太高估自己的「意志力」,找個夥伴,讓自己真的動起來吧!

第七:不要太逼自己或責怪自己

很多人認為要治好拖延症,就是要成為一個超級有紀律的人。

所以他們會把自己的時間,規劃到以 10 分鐘為單位,甚至連喝水尿尿都只給 5 分鐘。

這種方式絕對會有反效果。

因為把自己逼得太緊,反而會讓我們處在焦慮、壓力的狀態,而這些都會增加原始腦的血量。

所以太緊的計劃一定沒辦法長久執行下去。

而常常計畫失敗了,又會開始回頭責怪自己:我怎麼那麼懶,我是不是一輩子都只能當個廢材?

責怪之後,為了要讓自己開心一點,就又開始耍廢。

然後廢了一陣子就會開始覺得這樣不行,又會重新開始逼自己⋯⋯就這樣無限循環下去。

這就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所以提醒大家,責怪自己或許是沒做事時最直覺的反應。

但是適時放過自己,才是讓自己前進的最佳方法。

以上就是拖延症的科學原理,還有 7 招有效克服它的策略。

保證你用了之後,可以大大降低你拖延發作的機率,完成更多的事情。

當然,克服拖延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強意志力。

強力推薦我之前做的兩篇意志力科學以及意志力公式的文章,相信也都能幫助到你。

提高專注力、保持好心情、晚上更好睡:現代人必學的大腦鍛鍊法,一天只要 3 分鐘!

提高專注力、保持好心情、晚上更好睡:現代人必學的大腦鍛鍊法,一天只要 3 分鐘!

冥想對大腦的好處,以及背後的科學研究和證據

在現代這個什麼都不缺的社會,「專注力」應該是最難找到的東西。

最近選舉才剛過,相信很對人都還在激情當中,沒辦法平息下來。

有的人支持的候選人贏了,開心到睡不著覺,而那些支持的候選人輸掉的人,有找戰犯的、有批評對手出奧步的、有對台灣失望的。

明明知道自己還有正事要做,但還是忍不住打開 YouTube ,看電視上名嘴講到嘴角全泡。

看著看著,不知不覺一天就過了,該做的運動沒做,該準備的報告沒準備,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既後悔又自責。

所以我要跟大家介紹一個,我真心認為現代人必學的技能,專治這個分心症頭,那就是「冥想」。

這篇文章我會跟大家介紹冥想的科學原理、一個簡單的冥想方法,讓你可以更專注、情緒更穩定、晚上睡得更好。

專注力:現代人最需要,卻也最缺乏的能力

專注力:現代人最需要,卻也最缺乏的能力「分心」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敵人了,每天不知道要和它對決幾次。

而現在最讓我們容易分心的,不外乎就是「手機 + 社群媒體」這個「殺手組合」了。

我在手機成癮的危害那篇文章已經講過,我們現代人在那些科技公司的設計下,都不知不覺地送走了我們的專注力和時間。

更準確地說,我們就是在分心的時候,白白送走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那時我也整理了對抗這個殺手組合的 5 大招術,我在這邊再次簡單整理給大家:

第一:了解「殺手組合」對我們做了什麼

推薦大家去看看我這篇講多巴胺的文章,看完之後,就會知道不斷用手機是會如何搗亂我們多巴胺的運作機制。

而認識了之後,我們也就知道如何對付這種分心的狀況了。

再來,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專注力是被那些科技公司奪走之後,我們也會開始對手機和社群媒體感到反感。

畢竟光是我們的雨傘被偷,都已經會讓我們忿忿不平了,更何況是我們最為珍貴的生命?

第二:盡量讓「殺手組合」遠離身邊

這個是很直覺的做法,與其一直挑戰自己,不如把手機收得遠遠的,讓自己拿不到最簡單。

第三:定義清楚要拿「殺手組合」做什麼

「殺手組合」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它們實在帶給我們很多方便。

所以先定義清楚自己使用它們的原因,就可以讓它們持續作為讓我們生活更便利的工具,而不是殘害我們大腦的敵人。

第四:定義清楚不要拿「殺手組合」做什麼

這是很容易忽略的步驟,但跟上一招同等重要。

給自己定下明確的限制,可以讓自己不小心又開始滑手機時清醒過來。

第五:明確訂出使用時間

我目前只給自己 3 個時段,來使用社群媒體後台回留言。

第一個是早上進入高專注時間前。

第二個是午休的時候。

第三個是晚上工作結束後。

另外我會安裝 StayFocusd 這個瀏覽器外掛,來限制自己使用特定網站的時間,幫助自己不要分心。

相信以上 5 招都可以幫助你在現代抵抗「殺手組合」,找回自己的專注力。

不過接下來,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增強自己專注力的絕招,不但幫你提升工作效率,還會幫你更有意識地過生活。

這個絕招就是本文真正的重點:「冥想」。

提升專注力的絕招:冥想

提升專注力的絕招:冥想不知道大家看到「冥想」這兩個字,腦子會先浮現出什麼呢?

是出家人坐在那邊一動也不動?

還是一個人面向海邊盤腿而坐,雙手捏著蓮花指放在膝蓋上的樣子呢?

你是不是也有聽過一些鄉野奇談,說那些冥想練到一定功力的人,會打開第三隻眼,甚至還會坐一坐浮起來呢?

如果你對冥想還停留在那種很神祕,有點怪力亂神的印象,那我的分享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喔。

其實靜坐冥想早就已經脫離了神秘色彩,西方從 1960 年開始就開始研究這種「來自印度的神祕練習」。

隨著越來越多人和大量資金投入研究,還有核磁共振以及 EEG 等腦部掃描技術的普及,大家才發現冥想一點也不神祕。

你可以這樣想:如果運動是對我們身體肌肉和心臟的鍛鍊,那冥想就是對大腦的鍛鍊

就像練心肺能力有很多種運動,有跑步,有騎腳踏車,有游泳,你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況和喜好去挑選。

冥想也是一樣,有很多種作法,但是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訓練大腦的專注力。

因為越能專注的大腦,不但生產力比較高,情緒更穩定,而且還更有幸福感。

哈佛的幸福感研究

哈佛的幸福感研究哈佛大學兩位研究人員 Matt KillingsworthDaniel Gilbert 於 2010 年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面發表了一篇論文

論文的標題很簡單易懂:〈分心的大腦不幸福〉

這是探討「幸福感」最經典的研究之一,尤其在分析「幸福感」和「專注當下」之間的關係。

這篇論文已經被引用了超過三千次了,講到有關正念、減壓的相關研究幾乎都會引用到。

研究方法很簡單,但是在智慧型手機剛開始流行的那時是個創舉。

研究人員請受試者在他們的 iPhone 上面安裝一個會在隨機時間跳出問卷的 app,問卷裡面只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現在感覺如何?用滑桿回答,從 0 (最糟)到 100(最爽)

第二個問題:你現在在幹嘛?有 22 種活動可以選擇,包括工作、運動、做愛

(所以做那檔事的時候也會回答問題嗎?會不會太認真了⋯⋯)

第三個問題:你有在分心想別的事情嗎?

這題有四個選項:

a) 沒有喔,我心無旁鶩。

b) 有喔,在想其他開心的事。

c) 有喔,在想其他中性的事情。

d) 有喔,在想其他不開心的事情。

就這麼簡單。

這個研究蒐集的樣本來自 2250 個平均 34 歲、73.9% 住在美國的成年人。

做完之後,研究人員發現了三件事情:

第一:分心導致幸福感低落

他們發現,專心做事情的人,即便那些事情不是他們喜歡的,他們的幸福感平均是 66 分。

而分心在想其他事情的人,平均幸福感只有 57 分。

再看細一點的分析:

在三個選項裡面,選 b) 分心在想愉快的事情的人,幸福感略低於專心的,平均 65 分左右。

而選 c) 和 d) 的,也就是分心在想中性、或不愉快的事情,像是等等要去超市買東西啊,或者剛剛才被老闆念等等,他們的幸福感只有 58 和 42。

第二:是分心導致不開心,而不是因為不開心導致分心。

這個是研究人員在分析一個人在一天多次的回答中得出來的結論。

第三:人們每天平均有 47% 的時間在分心。

即便在做愛的時候,竟然也有 10% 的人在分心。

(這真的太神奇了,他們是還拿手機起來回答問卷嗎?)

所以結論就是:分心的大腦不幸福

即便你做的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像是做家務,只要你專注,活在當下,就能感到幸福。

但現在的社會太多令人分心的事情了,工作、電話、email 信箱裡的促銷訊息、手機跳出來的臉書通知、小孩的哭鬧聲⋯⋯

我們的大腦已經被轟炸成一個沒辦法維持專注的狀態。

我敢這麼說,分心是現代人之所以幸福感低落的最大原因之一。

而冥想就是讓我們大腦能維持專注,進而增加我們幸福感最好的練習。

冥想要做多久才有效?

看那些冥想專家或寺廟裡面的師父,一坐都是一個小時起跳。

你一定會想:我每天事情做都做不完了,哪有那種時間啊?

好消息來了。

紐約大學的腦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家 Wendy Suzuki 教授在 2018 年發表了一個研究

他們找來 42 個 18~45 歲,沒有冥想經驗的成年人,隨機把他們分成兩組。

一組讓他們每天聽一段 13 分鐘的 Podcast,另一組讓他們做一個 13 分鐘的冥想練習。

經過八周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冥想組的專注力、記憶力、以及情緒穩定度都比聽 Podcast 的對照組有很顯著的提升。

你可能會覺得 13 分鐘還是太多,其實也有其他的研究指出,就連短短的 3 到 5 分鐘,就能夠獲得實驗測得出來的成效了。

這 CP 值簡直突破天際吧?

你不用花錢,不用出門,不用流汗,只要坐在那裡 5 分鐘,什麼都不用幹,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呼吸。

只要專注呼吸,就可以鍛鍊到你的大腦,讓你能更專注、更開心。

這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情?

欸,就真的有,只是大家都不相信。

超簡單的冥想方式

好,如果你都看到這裡了,想必你一定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要怎麼做了吧?

超級簡單,你只要坐在椅子上,身體挺直,不一定要盤腿,手也不一定要弄蓮花指什麼的,就輕鬆地放在你的腳上。

眼睛閉起來,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前額,這地方就是傳說中第三隻眼的地方,但其實就是你的前額葉皮質

接著把呼吸放慢,開始數自己的呼吸。

吸氣的時候記得從鼻子吸,一邊吸一邊在心裡面默數,從 1 開始數到你覺得吸飽氣為止。

接下來用嘴巴吐氣,吐氣的時候把嘴巴微微打開,像含著一隻吸管一樣慢慢吐,也是一邊吐氣一邊在心裡面默數。

這過程越輕鬆自然越好,不用硬要自己把氣吸滿,也不用一定要把氣吐光。

這種冥想方式練的是「專注 + 重新專注」。

再說一次,是練習「專注 + 重新專注」。

一開始做這種冥想的人,一定會發覺自己的思緒超級容易跑掉。

會一下子想到還沒做完的工作好煩,一下子又想到昨天的周年慶優惠沒搶到好可惜,思緒像脫韁野馬一樣拉不回來。

然後就開始自責,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做不到幾次就放棄。

但這是超級正常的。

記得剛剛講的,冥想是「專注 + 重新專注」的練習,所以思緒會飄走是很正常的。

飄走再拉回來,就是讓我們練習「重新專注」的機會啊!

所以冥想中分心走神了怎麼辦?

就把思緒輕輕放下,慢慢再把專注力重回數呼吸就好了。

我會在高強度工作的 90 分鐘後,先起來走動休息一下,上廁所喝個水,接著做一個 10 到 15 分鐘的冥想,再連接下一個高強度專注工作的 90 分鐘。

我會把冥想當作是高專注工作後大腦的休息,也為下一階段工作做好準備。

就這麼簡單。

一定要記住:「持續」是改變大腦神經迴路的關鍵,所以最好每天都定一個時間做冥想練習。

有時間的話就做 10 分鐘以上的,如果事情真的太多,不管我人在哪裡,可能是捷運上,可能在等公車,我會抓住任何本來會拿來滑手機的零碎時間,把眼睛閉上,就開始數呼吸。

每次做完我都超有成就感,因為我又抓到空隙鍛鍊到大腦了,我簡直是時間管理大師啊!

有關冥想的介紹就先到這邊,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請留言讓我知道。

我之後會再介紹更多進階的冥想練習,以及我推薦的手機 app,希望大家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

而且你知道嗎?冥想就是我上一篇文章裡面提到,可以同時增加進化腦血量,並且減少原始腦血量的絕招,可以大大增加我們的意志力。

對如何增強意志力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我之前講意志力科學的那篇文章,裡面有更多詳細的策略,一定能夠幫助到你。

🧠不正常人類研究所 EP73|羅鈞鴻:集搞笑和帥氣於一身,中二屁孩到職業講師的養成之路

Episode 73

羅鈞鴻:集搞笑和帥氣於一身,中二屁孩到職業講師的養成之路

我們說話的聲音,都和內在的心聲有著密切聯繫,能夠順暢地進行內在對話的人,發出的聲音往往是真誠而有力量的。然而,我們特別常遺漏說話時的情感,常會因為想要說服別人、讓對方聽進去自己的話,而忘記表達是人類的天賦——當聲音成為彼此內在的橋樑,我們的表達就會「有溫度」。

今天邀請到的來賓,是台灣職業講師界,如果他說自己是第二帥,絕對沒有人敢說第一帥的小虎老師羅鈞鴻!

但他不只是帥而已喔,可以說是才貌雙全,相當有實力。

他不但可以講出像電視廣告那種漂亮有質感的聲音,他還能帶領大家,去挖掘自己聲音中的心理狀態,讓人更有自信。

不管是在家庭、職場、或者親密關係,都能夠更順暢地溝通。

他有超過12年以上的聲音訓練資歷,到現在為止教課和演講的場次將近兩千場。

最近終於出了他的第一本書《有溫度的溝通課》,把過去這十幾年的經驗濃縮在裡面,交給大家。

『先聽懂,再開口。讓說話,成為一種邀請。透過聲音,更好地成為自己,並且更好地與人溝通。』

-小虎老師

我們從這本書開始聊起,講到了書裡的一些工具,讓我們可以在說話的時候更加表裡一致,達到溝通原本的目的。

再從頭聊起,聊到小虎到底是怎麼從只想要畫漫畫的天真大學生,認識了配音以及聲音培訓的天王:周震宇老師。

之後還用幾乎是死纏爛打的方式,讓周老師對他另眼相看,進一步收為大弟子。

也講到了小虎自己在職業講師歷程中最大的心魔:冒牌者症候群,以及他是如何克服的。

最後聊到了他是如何和他的創業夥伴和人生夥伴:他的太太兼經紀人慧玲,在經過不斷磨合後,找到了彼此最舒服的方式,一起走向他們共同的理想。

整段訪談超級歡樂又溫馨,好幾次被他寵妻的行為閃瞎,尤其聽到小虎很沒大沒小的模仿他的恩師周老師的聲音,都讓我笑到不行。

有溫度的溝通課

以下平台可收聽收看

意志力完全攻略!搞清楚科學原理,以及 7 招簡單策略,成為打敗惰性的超人!

意志力完全攻略!搞清楚科學原理,以及 7 招簡單策略,成為打敗惰性的超人!

認識大腦中負責意志力的區域,以及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它

大家都知道「意志力」是通往成功的關鍵因素。

它能讓我們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排除一切的雜念、抵抗一切的誘惑,即使身體再累再痛苦,還是會堅持下去,讓自己朝目標邁進。

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和頂尖的運動員,似乎都具備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到底它是什麼東西?背後有沒有科學原理來佐證?要怎樣才能強化它?

這篇文章應該是你可以找到最完整的解釋了。

一直以來都想寫一篇有關「意志力」的文章,講講它的科學根據。

本來以為資料蒐集完應該就很好寫,沒想到真的一動筆,卻發現怎樣都沒辦法把這個主題用一個簡單易懂的框架講出來。

我苦惱了兩個多月,換了三種寫法之後,終於讓我找到一個超容易理解的方式,把目前所有相關的科學研究解釋清楚。

保證你看完之後,不但能幫你釐清對意志力的誤解,也能幫你掌握增強它的秘密。

意志力背後的科學原理

意志力背後的科學原理講到意志力,大家腦子一定會浮現出一個經典的畫面,就是我們耳朵兩邊的天使和魔鬼。

當有人丟給我一個義美巧克力脆片的時候,天使會跟我們說:

「千萬不要被誘惑了啊!吃這種精緻的甜食對我們身體是百害而無一利,還會讓我們的年度減肥計畫功虧一簣啊!」

這時候魔鬼會說:

「哎呀,吃一小口沒關係嘛,今天才做完重訓,適時犒賞自己一下,減肥這條漫漫長路才能走得下去啊。」

這時候,你會聽天使的話,還是魔鬼的話呢?

其實天使和魔鬼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真的都住在我們的大腦裡面!

天使:魔鬼=進化腦:原始腦

魔鬼就是我們大腦裡面比較原始的部份,這裡簡稱為原始腦

這包括我之前講過的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以及杏仁核在內的邊緣系統,還有讓我們產生戰與逃這種原始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組成。

這個原始腦從幾十萬年前開始,就幫助我們的老祖宗生存到現在。

而天使,就是我們熟知的前額葉皮質

這是我們人類大腦經過演化而來的一個區域,我把它叫做進化腦

它掌管了我們理性邏輯做長遠計畫控制情緒保持專注的能力。

總而言之,它就是我們的意志力來源。

而這些展現意志、違反人性的行動,都是進化腦指揮我們去做的。

違反人性的 3 個行為

為什麼說是違反人性?

因為像是一大早起床去跑步、拒絕眼前的巧克力脆片,以及在自己的退休金帳戶存錢、延後享受這些事情,如果你在原始世界做,那你的基因很有可能沒辦法延續到現在。

一大早跑步會消耗你的體力,等一下可能就沒力氣去打獵,或者跑不贏別人,最後成為獅子的食物。

而拒絕眼前的熱量,就會減少你在找不到食物的時候可以活下去的機率。

原始人當然沒有存錢的概念,他們的眼前就只有一個計畫,就是活過今年的冬天!

以上我舉的 3 個違反原始人性的行為,可以對應到三個分類:

第一、逼自己做

第二、抗拒誘惑

第三、計畫未來。

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經過漫長演化之後,我們的前額葉皮質,也就是進化腦,所具備的能力。

進化腦所驅動的行為

暢銷書《輕鬆駕馭意志力》的作者叫做 Kelly McGonigal,她當時是史丹佛大學一堂超受歡迎的課〈意志力科學〉的講師。

她在這本書裡面把進化腦分成 3 個部分:

左側負責的是逼自己做,右側負責的是抗拒誘惑,前面中間一小部分負責的是計畫未來。

而原始腦呢,就是會去驅動你做一些不顧後果,只滿足當下原始需求的行為,比如說是吃宵夜,或者拍老闆桌子;

或是不去做一些明明知道應該去做,但是會讓自己很累,或者可能讓自己受傷的事情,比如說上健身房,或者跟暗戀的對象告白。

所以我們在做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決策,決定去做、或是不去做某件事情時,進化腦和原始腦都會打一架。

哪一邊勝出,我們就會去做那一邊要我們做的事情。

進化腦和原始腦每天不斷上演的對決進化腦和原始腦每天不斷上演的對決

這樣講起來有點抽象,請大家再回想我前面舉的例子。

當有人拿給我們巧克力脆片時,原始腦會驅動我們去吃:

「巧克力脆片含有大量讓我們生命能延續下去的熱量,還有會讓身體分泌多巴胺的巧克力,多吃多開心!」

但我們的進化腦卻會告訴我們:

「不要吃啊!吃下去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許多不好的影響,不但增加我們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會阻礙減肥的計畫。」

這時候是吃,還是不吃?

有時候我們能夠成功抗拒誘惑,但有時候沒辦法。

這就要看當時是我們的進化腦打贏了,還是原始腦打贏了。

大家就可以想像我們的進化腦和原始腦就在大腦裡直接上演格鬥遊戲:

進化腦「隆」選手發出了一個波動拳:

「別吃啊!這一塊 170 大卡,吃下去你今天跑步消耗的熱量就補回來啦!」

原始腦「本田」選手回擊:

「唉唷,吃一個沒關係啦!適時補充熱量才為下一次的訓練儲備體力啊!」

進化腦又說:

「但補充熱量要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啊,這個東西這麼多添加物,GI 值又那麼高,吃下去對身體不好啊!」

原始腦又回擊:

「唉唷,偶而吃一次沒關係啦!你想想那酥脆的口感,咬起來超過癮超紓壓的!

再加上那濃郁的巧克力香味在嘴巴裡散開,感覺煩惱也都跟著煙消雲散了。

喔喔,如果這時候再加上一杯五十嵐,這簡直是無上的享受啊!」

好,這樣你懂我的意思了吧。

我們一天之中類似的對決會不斷上演,有時候進化腦贏,有時候原始腦贏。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一點,隨著一天慢慢地結束,原始腦贏的次數開始變多了呢?

進化腦和原始腦的消長

我相信大家都想要讓自己的進化腦是一個戰無不勝的豪鬼,每次的對決都可以把原始腦壓在地上磨擦。

但事實是,這辦不到。

因為進化腦隨著一天的使用,不管是工作、學習、思考、或是做決策等,它的血條會越來越小。

而原始腦在壓力的不斷累積之下,血條反而會越來越長。

這樣大家就知道為什麼經過了一整天高強度的工作之後,會對垃圾食物特別沒有抵抗力吧?

這就是因為我們的進化腦在這時候幾乎已經奄奄一息了,而我們的原始腦已經在一天的「摧殘」之下,血條在晚上是一天最長的時刻。

這時候如果我走經過一間傳來陣陣香味的麵包店,我會有很大的機率直接投降走進去。

而且每次進化腦和原始腦的對決後,不管是哪邊獲勝,進化腦的血條都會縮短,而原始腦的血條都會變長。

這不但降低下次對決時進化腦獲勝的機率,還會影響進化腦的工作能力。

別忘了,進化腦真正的任務是用來幹正事的。

所以你會常常聽人講,意志力是有限的,道理就是在這裡。

而這是有相當多的科學研究證實的喔。

進化腦和原始腦的科學證據

另一本暢銷書《增強你的意志力》的作者 Roy Baumeister,是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他做過相當多的研究,最有名的一個就是殘忍的生蘿蔔實驗。

受試者要兩組已經飢腸轆轆的學生去解一個事實上是無解的幾何題目,騙他們說是要測試他們的智商。

但是在解題之前,他們都被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桌上分別擺著一盤香噴噴的巧克力脆片,另一盤是生的白蘿蔔。

其中一組同學被告知說你們想吃什麼就隨便拿,而另一組同學則是被要求只能吃白蘿蔔。

這時候研究人員把學生們留在房間裡,然後從另一個小房間偷偷觀察。

第一組同學當然很開心地把巧克力脆片吃了個粗飽。

而可憐的第二組同學呢?

他們就只能抵抗著誘惑,有的還用鼻子去聞巧克力脆片的香味,但最後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吃下難吃的生蘿蔔。

這時候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第二組同學的進化腦已經和原始腦打了一架,雖然打贏了,但是血條縮短了不少。

接下來他們被帶到解題的教室,那些吃飽的同學平均解了二十分鐘的題目才投降。

而進化腦血條已經大幅減少的同學,才解了八分鐘就放棄了。

他還做過另一個實驗。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到一桌子剛買來的商品,並且跟他們說實驗結束後,每個人都可以帶其中一個東西回家。

其中一組人被告知說他們要先經過一連串的二選一:

你是喜歡鋼筆還是蠟燭?

你是喜歡香草口味的蠟燭,還是杏仁味的?

(光想像就覺得累了⋯⋯)

而另一組對照組不用去做任何選擇,只需要對商品給個評價,並且回答過去半年使用這個東西的頻率就好。

接下來兩組人都進行典型的自我控制測驗,把手放進冰水裡,看能撐多久,稱越久的代表意志力越強。

結果已經決策疲勞、進化腦血條大幅減少的那組學生只撐了 28 秒,而對照組學生忍了長達 67 秒,足足兩倍以上!

你現在知道為什麼 Steve Jobs 和 Mark Zuckerberg 總是穿同一件衣服嗎?

因為做決策實在他媽的累啊。

擁有源源不絕意志力的 7 大招術擁有源源不絕意志力的 7 大招術

講到這裡,擁有堅強意志的秘密以及科學原理就講得差不多了。

但是大家想知道的一定不只這些,而是想要知道有什麼方法,能夠不斷逼迫自己去做一些很累的事情,或者隨時都能抵抗巨大誘惑,朝著夢想邁進,對吧?

接下來我就要來跟大家介紹一個我自己發明的公式,以及要做哪些事情或避免做哪些事情,可以讓我們成為最好版的自己。

我自創的意志力公式

如果你要成為超人,其實道理真的很簡單:想辦法增加進化腦的勝率就好。

我提出了一個自創的公式:

意志力勝率=(進化腦血量-原始腦血量-任務難度指數+外部激勵指數)X 100%

跟遊戲一樣,進化腦和原始腦都有自己的血條和血量。

一般人的原始腦血條都是 50,因為這是人類從原始時代就擁有的,所以一輩子基本上都不會變。

如果晚上有好好睡覺,壓力得到紓減的話,原始腦的血量在一早起床的時候是最少的,大概是 0~5 左右。

而隨著一天逐漸到了尾聲,原始腦的血量會在睡覺前達到最高。

如果你那天承受的壓力很大,比如早上開車去上班遇到大塞車又拋錨,年度業績報告被老闆釘在牆上下不來,又遇到 FTX 交易所倒閉,慘賠幾十萬,那你晚上睡前的原始腦可能會接近滿血 50。

而和原始腦不一樣,進化腦的血條不是固定的,因為這是人類經由進化發展出來的區域,還有相當程度的成長空間。

剛出生的嬰兒的進化腦血條可能只有個位數,但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長,到 25 歲左右會發展到完全。

一般沒經過訓練的 25 歲成年人,進化腦血條大概會落在 80~90 左右。

有經過訓練的,血條甚至可能破百。

和原始腦相反,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進化腦的血量是最高的,但會隨者一天的工作或勞動,以及和原始腦的戰鬥後越來越少。

睡前進化腦的血量,很可能只剩不到 50。

任務難度指數也很直覺,就是當我們要逼自己做一些事情,或者抗拒一些誘惑時的難度。

這個數字會因人而異。

像是抗拒甜食對我來說很簡單,任務難度指數大概只有 1,可是對我老婆來說可能就是 10。

而對我老婆來說,處理一些繁瑣的帳務資料的難度指數是 3,但是對我來說可能就是 50(我每次去銀行辦事情一定會氣噗噗)。

外部激勵指數則泛指所有幫助我們建立習慣或抵抗誘惑的人事物。

以上解釋完公式了,接下來以我自己實際使用的 7 個策略,來解釋如何運用它。

策略一:重要的事情一早做

有些朋友可能知道,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

我要在明年滿 45 歲時的 2023 年台北馬跑進 3 小時 15 分,拿到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資格。

有在跑步的人就知道,這對一般市民跑者來說,雖然不是遙不可及的成績,但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訓練。

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跑量的累積。

如果要達到月跑量兩百公里甚至三百公里,一個禮拜跑五天以上是免不了的。

很多人練跑會選擇下班的時候跑,但我都是挑早上跑

除了我之前講的晨跑帶來的諸多好處以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早上進化腦戰勝原始腦的機率比較高。

對我來說,出門跑步的難度指數是 5。

如果我前一天晚上有睡好覺的話,進化腦一早起床是滿血 90,而原始腦是 0。

所以這時候勝率就是 90-0-3 乘以 100% = 87%(不能再高了)。

這代表我有將近九成的機率出門跑步。

但如果我改到下班之後跑,剛好那天又不是我的天,下班後進化腦血量只剩 60,原始腦已經補血到 40。

那我出門跑步的機率只剩下 60-40-3 乘以 100%,只剩下 17%。

所以要能夠持續幾年都維持一周跑 6 天,晨跑的達成機率是最高的。

其他需要長期累積的事情,像是寫作、做研究,也都適合用這個策略。

策略二:降低任務難度指數

還是以跑步當例子。

如果想要建立跑步的習慣,最好一開始不要設定太高的目標。

對一般人來說,「跑步 10 公里」這件事情的任務難度指數可能高達 20。

就算你第一天狀況奇佳,下班之後進化腦血量還有 80,原始腦血量只有 10,勝率 = 80-10-20 再乘以 100% = 50%。

這時雖然成功說服自己出門跑步了,但跑完之後覺得累爆,跑 10 公里的任務難度指數暴增成 40。

隔天不巧沒睡飽,工作又比較忙,當你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家時,進化腦血量只剩 60,原始腦血量增加到 30。

此時你的勝率 = 60-30-40 再乘以 100% = -10%。

這時候保證你直接投降,只想躺在沙發上看劇耍廢。

所以要建立起跑步習慣,可以從短距離開始, 先試試看 3 公里,或者快走半小時就好。

這時候任務難度指數就會從 10 公里的 20 降到 5 以下,之後可以再視自己情況增加。

只要簡單降低任務難度指數,就會大大增加你建立新習慣的機率。

尋找夥伴策略三:尋找夥伴

這是增加外部激勵指數最有效的方法。

以上面這個建立跑步習慣的例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找朋友一起互相激勵,或者直接參加跑團,甚至報名跑班。

找個夥伴一起互相監督鼓勵,或是花自己的真金白銀請教練來為自己的體能狀況量身訂做課表,盯著你完成,都是大大增加外部激勵指數的好方法。

依照你選的方法的不同,外部激勵指數可以高達 50 以上喔!

策略四:避免無謂減少進化腦血量

前面有講到,進化腦是拿來幹正事用的。

它在一天當中處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減少血量。

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保護它,讓它在需要跟原始腦打一架時,能夠處於血量高檔的狀態。

所以只要是會減少進化腦血量的事情就要盡量避免,像是做一些無謂的日常決策,比如說早上決定要穿什麼,午餐要吃什麼,今天的運動時間要做什麼等等。

我自己的做法是,把一周所有吃的穿的、要辦的雜事、要吃的運動課表,一次全部在星期天排好,免去進化腦會因為決策所減少的血量。

策略五:減少原始腦的食物——壓力源

原始腦最大的能量來源就是壓力,而壓力包括了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

心理上的壓力可能會來自於未完成的工作、老闆的碎念、對自己的批判、或是投資的失利等等族繁不及備載(FTX 倒了嗚嗚)。

生理上的壓力源可能來自病痛,或者吃下容易讓身體發炎的食物等等。

當我們能夠去盤點所有的壓力源,而一個一個去減少它們時,我們原始腦的血量才能隨時維持在低檔。

像是趕緊把堆積的工作做完,這樣也可以減少被老闆罵的機率;

不小心破戒吃垃圾食物或剁手買器材時,不要責怪自己,要告訴自己:「你已經很努力了」。

投資越穩健越好,不懂的東西不要隨便亂買(嗚嗚)。

吃的東西盡量清淡,不要太常大魚大肉,避免抽菸喝酒等等。

詳細的紓壓方式,可以去看我之前的文章

策略六:消除誘惑來源

這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方式。

而要抗拒誘惑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要讓誘惑來源出現在你眼前!

像我家就完全沒有任何零食或餅乾,我的手機完全不會跳任何的訊息通知出來,app 的圖示也不會有任何的小紅點或數字。

需要專注工作時,我甚至會斷網,把手機拿到樓下的信箱丟進去。

盡可能地把所有會讓進化腦和原始腦打一架的誘因去除掉,讓它們相安無事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最一勞永逸的方式。

策略七:睡個好覺

你應該會覺得很煩,我怎麼幾乎每篇文章都在鼓吹大家睡覺?

沒錯,我就是要成為睡覺推廣大使。

睡個好覺,是可以幫你把進化腦補滿血,把原始腦血條歸零的唯一方法,沒有之一。

以上這 7 招,都是我們正常人可以馬上執行的策略,來大大增加你進化腦獲勝的機率。

這都會幫你增強意志力,建立起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文章中埋了個伏筆,其實在 25 歲之後,我們的進化腦血條是可以經由訓練增加的。

那些成功的企業家,還有頂尖的學者和運動員們,都採用了一些方式,讓他們的進化腦血條能夠超過 100。

這讓他們得以克服一切障礙、抵抗一切誘惑,持續投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進而獲得巨大的成就。

之後我會來跟大家介紹我自己正在採用的幾個策略,來鍛鍊我的進化腦。

在此之前,大家可以先用今天所分享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進化腦,尤其是紓壓睡眠

推薦參考我之前的文章,相信都會對你有幫助。

🧠不正常人類研究所 EP72|陳珮甄 Selena:人生比民視八點檔還誇張的中年失婚婦女,用自己的血淚帶給大家勇氣

Episode 72

陳珮甄 Selena:人生比民視八點檔還誇張的中年失婚婦女,用自己的血淚帶給大家勇氣

不管再怎麼煎熬,再怎麼深陷低谷中,都要相信,你一定可以活成自己喜愛的樣子。

今天邀請到的來賓,大家可能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她喔!

她是粉專以及 Podcast 節目《大姐不跑三點半-Selena陳珮甄》的主持人大姐本人,陳珮甄 Selena Chen!

但是她最近節目好像停更了一陣子,跑去上了許多談話性節目,儼然就快要成為《新聞挖挖哇》的固定班底了。

她在節目上分享了許多令人心疼的成長經歷,以及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

我這幾天把這些節目片段全看過了一次,雖然在訪問時已經聽過了大部分的故事,但身為一個可愛女孩的爸爸的我,想到如果自己的女兒被這樣對待,還是不禁掉下了淚來。

講幾個我覺得很誇張的例子:她曾經在國中的時候在校門口等到晚上十一點,警衛伯伯給她一塊錢打電話回去,才發現全家人都睡了,根本忘記去載她。

她在大學時打三份工貼補家用,把自己的身體操到瀕臨崩潰邊緣,還生了一個怪病,醫生叫她趕緊從宿舍搬出來自己住要不然會出大事,她打電話回家跟爸爸預支幾千塊的房租押金,沒想到卻被無情拒絕。

還有很多你會覺得是民視八點檔才會有的劇情,都發生在她身上了。

我最佩服她的是,她後來靠自己的轉念和行動,雖然身上背著這些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她還是靠著自己一路走到現在。

先是進入知名外商,後來還加入社會企業,現在自己出來創業,用自己過去的血淚經驗來輔導新創團隊。

她還成立個人品牌分享自己的故事,不管是在節目上,或是用她最擅長的文字,她要讓有類似經歷的人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帶給他們力量。

節目的最後,我問了一個讓反應超快的她竟然想了三秒鐘才答出來的問題,而她的答案棒到直接被我拿來放在我現在每次影片的結尾。

看完 Selena 的故事,如果你想給她一些鼓勵,可以去她的粉絲專頁留言讓她知道喔。

她會分享許多上節目的精彩片段,還寫了許多相當精彩的劇評或影評,我就是經由她寫的《茶金》的劇評認識她的,別忘了她還是企業顧問和創業導師呢,從她那裡也可以認識許多有理想和熱情的年輕創業家。

最後我想要跟 Selena 說,妳很棒,放輕鬆,別太逼自己了,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妳的女兒和廣大的鄉民需要妳。

這世界上會有很多無條件愛妳、不會覺得妳麻煩、也不求回報的人,如果有需要的話,隨時跟我們說,我們互相支持,然後一起飛到平流層。

以下平台可收聽收看

超高工作效率!一天工作 24 小時的 888 工作法

超高工作效率!

一天工作 24 小時的 888 工作法

前幾篇文章講了多巴胺以及血清素的運作機制。

有很多朋友問我,知道了這些之後,到底要如何用在自己身上,來達到最好的工作效率。

這篇文章我就要來介紹我自己設計的 888 工作法,讓我能運用人體的生理機制,讓自己達到最極致的生產力,完成最多的事情。

888 工作法,工作效率極大化

888 工作法,工作效率極大化我的 888 工作法,是把一天分成三個時段:

從早上五點到下午一點,叫做黃金時段

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叫做青銅時段

而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五點,叫做鑽石時段

這樣你知道排名的順序了吧。

每個時段都是八小時,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可能會因人或季節而異。

如果你習慣六點起床,那你的黃金時段就是六點到下午兩點。

我會依照不同的時段分配最適合的任務來執行,以達到最極致的工作效率。

經過這一年多來在自己身上的實驗,我發現有些事情在黃金時段做只要一個小時,拿到青銅時段來,就要花兩個小時。

而有些事情放到青銅時段,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之前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研究人體的運作機制之後,才知道背後的原因。

接下來我會先跟大家簡單介紹先人體處於這三個時段的狀態,以及我自己在這三個時段會做,以及避免做的事情。

怎麼運用 888 工作法?

怎麼運用 888 工作法?第一:黃金工作時段,早上五點到下午一點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假。

你的一天是否能夠過得有效率,是否能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甚至晚上是否能夠睡得好,完全取決於早上五點到下午一點這 8 小時。

我知道的很多成功人士,包括深度工作力的作者 Cal Newport村上春樹海明威、還有千萬講師福哥等等,他們都把這 8 小時運用得淋漓盡致。

這 8 小時甚至不用全部使用,只需要用其中的 5 到 6 小時工作,就能在專業領域上獲得巨大成功。

黃金工作時段的大腦是由多巴胺、腎上腺素、乙醯膽鹼、以及皮質醇來主導。

這個時段的大腦最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也最有動力去完成一天的任務。

因為這 8 小時實在太重要了,所以我再把這黃金時段再分成四個部分:

1. 晨間例行公事(morning routine)

2. 高專注工作

3. 中等專注工作

4. 午休時間

我的晨間例行公事總共一小時半。

早上起床後,我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把房間的燈全部打開,喝一杯溫開水之後去盥洗上廁所,然後看看昨天有沒有還沒洗起來的碗,洗乾淨後,沖一杯咖啡以及一壺茶。

這整個過程大概是二十分鐘。

之後我會依照當天安排的課表出門跑步,時間大概是 45 分鐘到 60 分鐘不等。

依照我現在的速度,大概就是跑 9 公里到 12 公里左右。

回來之後沖個熱水加冷水澡,收操之後準備開始工作。

這時候大概是六點半左右。

接下來是 5 小時的高專注工作時段。

一開始我會把咖啡和茶都帶到工作桌上,咖啡會晚點喝,避免下午的咖啡因崩潰來得太快。

我會先喝茶,茶裡面會加一點海鹽,來補充早上因為跑步流失的電解質。

因為大腦神經元之間的交流是通過電子,血液中含有足夠的電解質會是溝通順暢的關鍵。

因為常常要和美國開會,所以第一個會常會發生在七點。

把會開完之後,我會嘗試在這個時段進入兩次「精神時光 90 分」。

「精神時光 90 分」是我自創用來讓自己進入高度專注狀態的科學方法。

一共有三個步驟,大家可以去看這篇文章

我在早上的這兩個 90 分鐘之內會安排一些需要理性、邏輯、分析的工作,或者需要去記憶、學習的事情。

對我來說,我會拿來閱讀技術文件、規劃策略、以及寫報告或文章等等。

因為大腦在這個黃金時段的專注力是最高的,就 Coursera 的「學習如何學習」這堂課程來說,這個時段大腦特別容易進入專注模式(focus mode)。

而我會運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大腦進入高度專注狀態。

我會在眼睛左右兩側各開一盞燈,確保亮度有達到一千流明以上。

這麼做的目的是讓我們視網膜中負責接收光,來感知外在時間的特殊感光細胞:ipRGC 來接收到光源,進而傳達訊號到下視丘,來使我們處於警醒的狀態。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

下載一個叫做 Lux 的手機 app,它可以偵測我們所處環境的光有多強。

使用時可以把手機的鏡頭放在眼睛旁邊,這樣就可以模擬眼睛所接收到的光照強度。

家裡室內開日光燈的話大概是一百多流明,在辦公室頂多兩三百。

而你只要走出室外,如果是晴天,那照度絕對或超過這個 app 能測量的上限 50000 lux,陰天隨隨便便也可以破 5000。

只有這樣的光照強度,才有喚醒身體的功能,能讓我們的身體處於警醒狀態。

詳細的機制大家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

所以一千多流明的照度雖然沒有戶外強,但也足以讓我打起精神來面對眼前的任務了。

自從我用了這個方法後,在家裡工作時精神都超好,但是到辦公室的時候,下午就很容易昏昏欲睡。

我有時候也會用抗噪耳機聽白噪音,或是一種 40 赫茲的雙耳節拍(binaural beats),來搭配工作。

大家可以去 google,有很多科學研究證實這種聲音會增加大腦的專注力和記憶力。

在兩個「精神時光 90 分」中間,我會有一個大概 30 分鐘的休息時間,起來再泡第二杯咖啡,到戶外去散散步等等。

這個休息時間也相當重要,這是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diffuse mode),把剛剛讀到或學習到的東西存到長期記憶裡的關鍵步驟。

這時候時間來到了十點,從十點到中午十二點是我的中等專注工作時段,這兩個小時我就會在開會和回覆 email 中度過。

十二點我會進入午休時間。

通常我會吃些較高蛋白質比例的食物,像是去自助餐店夾些豆腐或肉類,盡量減少澱粉的攝取,讓我能保持在清醒的狀態。

吃完後如果時間允許,我會小睡個 20~25 分鐘。

如果沒時間,我至少會靜坐個 10 分鐘左右。

第二:青銅工作時段,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

如果我早上的黃金時段有確實執行,這個時段我的心情就會相當輕鬆,因為我知道一天之中最大的挑戰已經完成了。

相較於黃金時段的大腦,青銅時段的大腦是由血清素來主導的,比較容易進入發散狀態。

這時候就比較適合做一些能夠激發創意的事情。

以我自己的行銷工作來說,自己一個人想破頭是很難有什麼好點子的,所以一些比較需要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的會議,我就會安排在下午進行。

我也會找機會和同事安排一對一的會議,交流一些工作上的想法,甚至就只是閒聊、聯絡感情。

我也會在這個時段看看書,或者是上網看看別人在做些什麼,來激發自己的創意。

一直到下班前的這段時間,我就不會硬性規定自己幾點到幾點一定要幹嘛,是屬於一個相對輕鬆的狀態。

下班後我一定會和老婆女兒手牽手出門走走,聊聊這一天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感想。

這時候一定要讓眼睛望向西邊的天空,看到橘藍交錯的天空。

科學研究指出,就是這樣的光線顏色對比和波長,會經由我們眼睛裡的 ipRGC 發出一個信號:「今天結束啦,準備休息吧!」

於是交感神經就會將控制權交給副交感神經,我們身心也得以放鬆下來。

晚餐我就會增加碳水化合物和富含色胺酸食物的攝取,來幫助血清素進一步的分泌。

八點我會把頭頂上的大燈全部關掉,換上小夜燈。

九點之前就會洗好澡,說故事給女兒聽,準備睡覺。

鑽石工作時段第三:鑽石工作時段,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五點

你會覺得奇怪,這時候不就是睡覺嗎?怎麼會是工作時段呢?

而且是鑽石時段,聽起來竟然比黃金時段重要?

沒錯,看了《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之後,我以前對「睡眠」的認知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其實我們睡覺的時候身體忙得很,不只各個器官忙著修復自己的細胞,大腦也忙著把醒著的時候接收到的東西,真正吸收進來。

清醒的時候大腦的任務是「接收」,我們由身體的感官體驗並且學習來自周遭世界的訊息;

深度睡眠時大腦的任務是「反思」,將新事實、新技能加以鞏固,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

而快速動眼睡眠則為「整合」,為新資訊建立彼此之間、以及和舊有經驗的整合,以產生新的洞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階段還有撫平心理創傷、校準情緒的功能,讓我們隔天能有顆安穩平靜的心,以應付新的挑戰。

睡覺並不是浪費時間,我們的大腦和全身上下都忙著做一些極度重要的工作!

只是這些工作我們都沒辦法用意識來控制。

像是我們會對肝臟下指令說:「欸今天又應酬喝酒了,肝臟細胞多恢復一點!」

或者命令大腦說:「早上學到的東西很重要,要記牢一點。」

這些工作都是在下意識進行的,所以都被我們忽略了。

如果你沒有保留足夠的時間給鑽石工作時段,aka 給自己充足且高品質的睡眠,你白天的黃金和青銅工作時段,是絕對不會有好的工作效率的,甚至還會縮短你的生命。

這就是我把睡眠時間叫做「鑽石工作時段」的原因。

超高效 888 工作法以上就是我自創的 888 工作法,讓你保持超高工作效率,我保證你不會在其他地方看到。

我來幫大家複習一次:

從早上起床的五點到下午一點是黃金工作時段

這個時段的大腦最容易進入專注的狀態,也最有動力去完成一天的任務。

所以黃金工作時段適合做一些需要理性、邏輯、分析的工作,或者需要去記憶、學習的事情。

下午一點到晚上九點是青銅工作時段

這時候大腦是由血清素來主導的,比較容易進入發散狀態,這時候就比較適合做一些能夠激發創意的事情。

晚上九點到隔天早上五點,是最重要的鑽石工作時段

這段時間不只各個器官忙著修復自己的細胞,大腦也忙著把醒著的時候接收的東西真正吸收進來。

這個 888 工作法幫我在忙碌的生活中,還能保有健康的身心,相信一定也能幫助到你。

當然我也寫了很多篇增進「鑽石工作時段」的工作效率,也就是睡個好覺的方法,有興趣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