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高效生產科學

「睡眠不足」等於「減少生命」!5 個科學研究證明,連比爾蓋茲看了都不敢熬夜

「睡眠不足」等於「減少生命」!

5 個科學研究證明,連比爾蓋茲看了都不敢熬夜

如果你跟我一樣:

有正職工作還經營副業,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都拿來工作,增加收入⋯⋯

或者你把生活排得很豐富,下班之後要跟朋友去喝一杯,回家之後還想追劇、打電動⋯⋯

那睡覺這件事情,很自然的就會被我們犧牲掉,甚至還會把一天可以只睡五、六小時這件事情,當作高生產力的象徵。

但你知道嗎?這麼做只是把你未來的生命,拿到現在來用而已。

總歸一句話:「睡越少,活越短。」這已經是經過科學研究確認的事實。

這篇文章我就會來解釋,為什麼「睡眠不足」等於玩命,保證你看完之後,再也不敢通宵熬夜!

在正式進入主要內容前,我先聲明:

這篇文章是給那些覺得自己很英明神勇,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恨不得把睡眠時間都拿來工作或享受人生的人看的(就是去年的我)。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失眠問題,請你去看看前幾篇介紹如個睡個好覺以及正確紓壓的文章,這篇可以先跳過。

之前的這篇文章我講到許多睡眠帶給我們人類的幫助,所以如果我們睡眠不足,首先帶來的影響就是:

那些睡飽帶來的好處我們都享受不到。

在生理上,我們的器官得不到修復;新陳代謝和內分泌會失調,體內的血糖無法正確被調節,導致肥胖。

在心理上,我們情緒會不穩定,易怒,也比較無法集中精神。

不僅如此,我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也會跟著下降。

聽起來已經很糟了,對不對?但更糟的還在後面。

以下我會跟大家說明,睡眠不足會讓我們短命的 5 個科學研究,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於 Matthew Walker 博士的這本暢銷書:《為什麼要睡覺》

睡眠不足的 5 大壞處

第一:會損害心血管系統睡眠不足的 5 大壞處

書中講到,有一份發表於 2011 年的研究,追蹤了八個國家超過五十萬名的男性和女性,包含各個年齡層和種族。

從研究開始的 7~25 年間,研究人員發現:

睡得越少,發生或死於心臟病的相關風險增加 45%,將近一半。

尤其是 45 歲以上的人,如果每晚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在一生中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機會,是睡滿 7 到 8小時的人的兩倍。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交感神經造成的。

交感神經的工作就是動員體內較原始的「戰與逃」反應。

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進入這個備戰狀態。

這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充血,專注力上升,好應付眼前的挑戰。

你可以想像成這時候身體就像汽車開了 turbo 一樣,整個人開始加足油門往前衝,但這種狀態無法維持太久。

睡眠不足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就像 turbo 關不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跳速度降不下來,血壓持續處於高檔。

這時候所謂的壓力賀爾蒙,也就是皮質醇也會長期增加,造成血管收縮。

這一來一往之下,讓血壓飆得更高。

雪上加霜的是,睡不夠的時候,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大大減少。

在生長激素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血管得不到修補,就會越來越脆弱。

血壓越來越高,血管越來越弱,最後的下場就是:爆掉。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到新聞常出現的那三個字了?

對,就是過勞死

如果你覺得那只是特例,那你要看看一個牽涉到十五億人的全球實驗,這個實驗叫做「日光節約時間」。

日光節約時間大概在三月開始,歐美大部分的國家都會把時間調快一個小時,所以在轉換當天大家都會少睡一個小時。

研究者在匯集了數百萬病例後發現,人們在睡眠被硬生生剝奪一小時的那一天,心臟病發的數目比前一天增加了 24%。

在秋天日光節約時間結束那天,大家多睡了 1 小時,那天心臟病發的數目則下降了 21%。

就一天而已喔!睡眠不足對我們人體的傷害就是這麼顯著。

第二: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糖尿病會跟睡眠扯上關係?

我先來跟大家簡單解釋一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

我們吃下東西之後,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會變成葡萄糖,經由小腸吸收之後,進到血管裡面,變成血糖。這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身體有個調節機制,當血糖過高的時候,胰臟裡面的胰島 β 細胞會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細胞打開表面的特殊管道,讓血糖進入細胞儲存起來。

如果血糖過低,胰島 α 細胞會分泌升糖素(glucagon),讓糖分從細胞中被釋放到血液裡。

如果我們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靈敏,就會造成體內血糖過高,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發很多超可怕的後遺症,像是心臟病、失明、腎臟病要洗腎、腳部傷口潰爛要截肢等等。

我們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危險因子有肥胖啊,吃太多精緻澱粉等,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睡眠不足也是其中一個。

到底睡不夠是如何影響血糖的調節?

是中斷胰島素的分泌,還是讓胰島素對細胞失效呢?

其實答案是:兩個都有,但是後者的影響更大。

研究者把一群健康的成年人找來做實驗,讓他們連續 6 晚只睡 4 小時。

一個禮拜後,他們吸收葡萄糖的能力,竟然和睡眠充足時比起來低了 40%。

研究者在實驗後取下受試者小量的組織,發現這些「疲勞」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很差。

這些細胞累到不想打開表面的通道讓血糖進去,於是讓身體處於近乎糖尿病前期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加上書裡講到的,睡不飽會容易讓你大吃大喝,容易變胖。

所以 Matthew Walker 博士認為,長期睡眠剝奪,已經確定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第三:會讓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這一兩年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打疫苗。

但你知道嗎?睡眠和免疫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普拉瑟(Aric Prather)教授做了一個很噁心的實驗

他找了 150 名健康的男女,在他們的鼻子裡噴了一般的感冒病毒,然後讓他們留在實驗室中,嚴密監控他們的睡眠、血液、和鼻涕(真的很噁心)。

他們把這些人依照實驗前一周的睡眠時間分成 4 組:少於 5 小時、5~6 小時、6~7 小時,以及 7 小時以上。

實驗發現,平均睡 5 小時以下的那組人,感染率將近 50%,而睡 7 小時以上的人,感染率只有 18%。

而睡眠對打疫苗的反應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 2002 年也有一個實驗,也是找了一群健康的年輕人,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六晚只睡 4 小時,另一組超過 7 小時半。

6 天過後,每個人都去打流感疫苗,結果發現只睡 4 小時那組,免疫反應比睡飽那組低了 50%。

所以與其在那邊煩惱疫苗要打哪一家好,不如把看電視或上網吵架的時間省下來睡覺,獲得的免疫力還比較高。

第四:會增加得到癌症的風險

越來越恐怖了吼!

我們的免疫系統裡面有一個叫做自然殺手細胞(Natual Killer Cell),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癌細胞,然後把它幹掉。

當它接近癌細胞的時候,會分泌穿孔素(perforin)在癌細胞的細胞膜打洞,接著注入一種蛋白酶,讓癌細胞從內部溶解 G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麥可歐文教授(Michael Irwin)找了健康的男性來做試驗。

研究發現,他們如果在某天只睡 4 小時,他們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比起睡滿 8 小時,竟然減少了 70%!

70% 耶!這只要一個晚上睡不夠就發生了。

如果是長久都睡不夠呢?我真的不敢想像。

在這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實了癌症和睡眠不足的關聯。

有個歐洲將近兩萬五千人的大型研究,證實睡眠時間 6 小時以下的人,相較於每晚睡眠 7 小時以上的人,得到癌症的機率提升 40%。

第五:疲勞駕駛等於酒駕

酒駕零容忍在台灣應該是全民共識,我們實在看到太多無辜的生命被酒駕者撞死的悲傷故事了。

但你知道嗎?疲勞駕駛的危險程度堪比酒駕!這是被大家嚴重忽略的。

賓州大學的大衛丁吉斯(David Dinges)教授做了一系列相當全面的實驗,來測試睡眠對於人的注意力的影響。

他把一群受試者分成四組:每晚可睡 8 小時、6 小時、4 小時、最衰的是前 3 天不能睡。

測試的方式很簡單,在 10 分鐘內,只要螢幕上亮起光點,受試者就要按下按鈕,總共做兩個禮拜。

實現發現,睡眠不足的組別不只反應會變慢,還會發生光點出現卻沒反應的狀況,簡單說就是打瞌睡啦。

那些一整晚沒睡的人,他打瞌睡的次數會是前一天的 4 倍。

這個很直覺嘛,整晚沒睡當然會打瞌睡。

但這個實驗最令人擔心的是,那些連續 10 天只睡 6 小時的那組人,他們失常的程度就跟 24 小時沒睡的人一樣。

平常上班的時候打個瞌睡沒什麼關係,但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呢?

還有澳洲的研究者找來 2 組健康的成人,一組人喝酒喝到酒駕臨界值,另一組讓他們整晚不睡。

結果發現,連續 19 小時沒睡的人,他們的專注力和喝酒的人一樣糟。

也就是說,如果你星期五早上 7 點起床,工作一整天後,下班和朋友玩到凌晨 2 點開車回家,這時候你的專注力受損的狀態和酒駕是一樣的。

在美國,疲勞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比酒駕加毒品造成的事故還多。

那台灣呢?台灣交通事故死亡原因第一名,不是酒駕,而是「沒有注意車前狀況」,造成的死亡人數是酒駕的三倍。

你覺得這些事故有多少是因為疲勞駕駛呢?

所以真的拜託大家,不只酒駕不要上路,沒睡飽也千萬不要上路,如果開到一半想睡覺,一定要停在路邊睡一下,真的不要鐵齒。

台灣 2021 年十大死亡原因

大家知道 2021 年台灣十大死因是那些嗎?

癌症高居第一當然不用說,第二是心臟病,再來是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

這前七名的人數,占了這十大死因將近九成。

這些是不是都跟我前面講的睡眠不足造成的影響有關?

看到這裡的你,還會想要拿寶貴的睡眠時間去追劇、開趴、或加班工作嗎?

就連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個工作狂,看了這本書之後,也認為他年輕時對睡眠的看法是錯誤的,並且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後來比爾蓋茲除了自己每天睡滿 7 小時以外,也把這本書列為他當年的年度選書。

自從我有了女兒之後,我變得超級怕死,因為我好想要陪著她長大。

所以現在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每天好好睡上 7 個半小時還重要的事。

我之前有好幾篇文章有講到睡個好覺正確紓壓的方法,還有危害睡眠的幾個地雷,大家可以去複習一下。

最後,祝大家每天都能睡個好覺。

曬太陽的 5 大好處:上天恩賜的免費萬能藥,每天服用能讓你精力充沛、變帥變美、延年益壽!

曬太陽:上天恩賜的免費萬能藥,每天服用能讓你精力充沛、變帥變美、延年益壽!

認識陽光帶給人類不為人知的 5 大好處,以及背後的科學證據

有一個特效藥,你每天一早服用,就可以讓你馬上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一整天都充滿幹勁;

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喚醒你的免疫系統大軍,讓你不容易生病,傷口更快癒合;

更神奇的是,它的效用還可以持續到晚上,讓你那天晚上睡眠品質變好。

這種藥就算每天吃也不會有副作用,從嬰兒到老人都適用,而且最棒的是,它完全免費!

到底是什麼藥這麼神奇?要得到它是否難如登天?!

其實它是每個人天天都能輕易做到的事:曬太陽。

一早出門曬太陽我的忠實讀者應該都有注意到,我幾乎每篇文章都會大聲呼籲大家曬太陽,但一直沒有詳細地把原因講清楚。

這篇文章我就好好地從頭解釋,每天一早出門曬太陽 30 分鐘到底對我們人類有什麼好處,以及它背後的科學原理。

這篇文章又是我花了幾十個小時的時間研究,瀏覽了十篇以上的論文才整理出來的。

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 Samer Hattar 教授的研究。

他是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底下的「光和晝夜節律」部的主任,也是世界上最懂得「光」是如何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人。

我等等會講到他和布朗大學的 David Berson 教授在 2002 年的大發現,以及之後展開的一連串研究,真的超級精彩。

我會盡量講得簡單易懂,所以請大家耐心聽我解釋。

懂得原理之後,你才會知道一早曬 30 分鐘太陽對我們人體的影響是多麼深遠,也才能設計屬於自己的作法。

我底下會先解釋 3 件關於光的科學原理,接下來再跟大家分享曬太陽可以擁有的 5 大好處。

關於「光」的 3 件事

第一:光是什麼?

光是一種會傳遞能量的電磁波,它的能量會影響細胞的運作,比如光合作用。

當陽光照射到植物時,植物會把陽光的能量轉換成化學能量儲存起來。

光有不同的波長,有些是肉眼可見的,有些不是。

不過它們都帶有能量,所以不論看不看得到,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大腦和身體。

例如我們雖然看不到紫外線,但是在大太陽底下曬太久皮膚會曬傷。

第二:人體會受光影響的 2 個部分

人體的細胞被光照到,a.k.a. 被光子打到之後,會發生 2 種事情:

  1. 直接反射
  2. 被含有色素的細胞吸收。

第一個會被光影響到的地方當然就是眼睛啦。

光線進到眼睛後,再傳到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分成視桿細胞視錐細胞兩種。

這些感光細胞裡面含有感光色素,它們能夠吸收特定波長的光。

之後再經由相當複雜的程序轉成影像,變成我們看到的東西。

另外一個含有色素、能吸收陽光的細胞,就是我們的皮膚

我們皮膚最上層的表皮裡有兩種細胞,一種叫做角質細胞,另外一種叫做黑色素細胞

黑色素細胞吸收到紫外線能夠製造黑色素,讓皮膚變黑。

第三:Samer Hattar 博士的大發現

這個是這篇文章最大的重點。

其他都不用記,記這個就好。

Samer Hattar 博士在 2002 年刊登在頂級期刊 Science 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並且引發了後續的一連串研究。

他發現視網膜除了前面講的兩種可以讓我們「看得到東西」的感光細胞以外,還有另外一種感光細胞: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簡稱為 ipRGC

ipRGC 裡面含有一種特殊的視蛋白叫做黑視蛋白 melanopsin

這是之前由另一位神經科學家 Ignacio Provencio 在非洲的一種青蛙的皮膚上發現的。

所以基本上我們每個人的眼睛都有一點點青蛙的皮膚。

ipRGC 和另外兩種視覺感光細胞不同,它無法辨識圖像。

它會在一早接受陽光照射時,經由一條通道直接通知之前影片講過的視交叉上核(SCN),重設我們的晝夜節律

這就是陽光對身體最重要的影響。

自古以來,它會透過眼睛讓我們體內的生理時鐘知道現在是一天的什麼時候,以及一年的哪個季節。

這個影響是我們察覺不到的。

生物的作息是由陽光主宰的

你可能會好奇,這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跟你講,每天校正晝夜節律這件事情,就是影響到我們身心運作最重要的關鍵。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自然的生理時鐘不是 24 小時,而是大約 24.2 小時。

所以如果我們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山洞裡,我們的生理時鐘會比正常的一天越來越慢。

用簡單的數學算一下:5 天之後,你自然醒來的時間會晚 1 個小時,一個月後就會晚 6 小時。

等於早上八點的時候,你的生理時鐘還在凌晨兩點。

如果你生活在現在的社會,可能就是上班打瞌睡而已。

但如果在原始社會,沒辦法在對的時間有對的生理狀態,下場不是錯過食物,就是變成食物。

好險原始人主要的光源本來就是太陽,所以他們的身體能夠跟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過現代人接觸光的時間和強度,可以說是亂七八糟,也難怪我們的生理時鐘亂成一團。

我們早上沒有接觸足夠的光把身體喚醒,太陽正強的時候我們大多待在照度不夠的室內,晚上該暗的時候又到處都是大放光明。

所以我們身體根本搞不清楚哪時候該清醒、哪時候該斷電。

這就是導致我們身心健康出問題的關鍵原因之一。

知道了這個大發現之後,就來介紹我上面提到的眾多科學家提出的萬能藥,一早出門曬太陽 30 分鐘吧!

我接下來就來歸納,做這個簡單的動作可以擁有的 5 大好處

每天曬太陽的 5 大好處

好處一:設定晝夜節律的起點,將身體喚醒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

當你下次起床還感覺有點累、沒睡飽的時候,把窗戶打開,讓眼睛接觸到陽光。

如果外面陽光很充足,我跟你保證,不用 3 分鐘,你的精神會馬上好起來。

如果你能到戶外走走,讓皮膚也曬到陽光,效果會更好。

這是因為這時候身體接收到一個最強烈的訊號:

「一天要展開了,全身的五臟六腑都給我準備開工吧!」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我的晨間習慣裡面最重要且 CP 值最高的,就是出門跑步。

這就像一天的強心劑,讓我能夠精神飽滿地面對一天接下來的挑戰。

好處二:增進性激素的分泌,增加繁衍後代的機率

這是一篇刊登在頂級期刊 Cell 的研究結果

受試者在實驗的前幾天,先穿長袖戴帽子來避免曬到陽光。

然後他們被要求接下來一周有 2~3 天的時間,到戶外曬太陽 20~30 分鐘。

整個過程不要戴帽子和太陽眼鏡,穿得越少越好。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他們都接受了大概 10 次的陽光曝曬。

之後他們接受抽血檢查,研究人員發現他們的睪固酮和雌激素都增加了。

而在問卷調查裡,他們尋求性行為的慾望也增加了。

研究人員甚至發現女性受試者的卵泡也成長得更好。

這個結果也印證在一年中每個月的嬰兒出生數字,夏天總是最高的。

好處三:啟動免疫系統,抵抗外來病菌

在一篇 2016 年的研究指出:

讓皮膚和眼睛曝曬足夠的紫外線,會啟動交感神經,讓脾臟釋放免疫細胞來對抗感染。

我們在夏天的時候比較少感冒,除了因為天氣比較熱,病菌比較少以外,有部分原因也可以能是免疫系統較活躍。

所以在冬天日照較少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找機會多曬太陽。

這不只是會讓我們心情變好,身體也會變得更強壯。

好處四:讓頭髮長更快、傷口更快癒合

一個 2018 年的研究發現:

ipRGC 接收到光線後,會刺激毛髮皮囊的生長。

有更多研究指出,這樣的刺激也有助於傷口的癒合,以及舊皮膚的替換。

所以陽光男孩看起來就是比較年輕,看我就知道了。

好處五:讓晚上能分泌足夠褪黑激素,幫助睡眠

和第一點呼應,在陽光啟動了人體之後,我們同時會開始倒數計時。

大概在 14 個小時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我們入眠。

如果早上有曬了足夠的太陽,白天分泌的血清素,這時候就會被拿來當成原料生產成褪黑激素。

於是我們除了能睡個好覺以外,褪黑激素還能幫我們增加骨質、降低體內發炎反應。

以上就是早上曬太陽 30 分鐘可以帶給我們的 5 大好處,以及背後的科學證據。

可以這麼說,這是我目前學到的資訊裡面,最不為人知但是對我們身體的影響卻是最深遠的機制。

所以在以後的文章,我一定會不斷地提醒大家這件事,大家不要嫌我一直跳針嘿。

前面提到,我之前有寫一篇文章,說明早起跑步是如何可以重塑我們的大腦。

文章裡面就有講到這個機制,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關於多巴胺,你一定要知道的黑暗面!3 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 3 件避免它危害的練習

關於多巴胺,你一定要知道的黑暗面!3 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 3 件避免多巴胺危害的練習

多巴胺是大腦最強的雙刃劍,使用得當,它能讓我們上月球,但如果不小心,它也可能會讓你下地獄。

「多巴胺」可能是你最常聽過的神經傳導物質。

如果你上網 google 它,會看到有很多文章說它是「快樂激素」,還有更多文章教你如何增加它的分泌,聲稱它可以讓你感到快樂、幸福、和滿足!?

我的天啊,它恰恰是讓你永遠都不滿足的罪魁禍首耶!

這篇文章我就要來跟大家說明它 3 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其中包括它的黑暗面,以及 3 個馬上就可以實行的策略,來降低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我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多巴胺是大家誤會最多的一個神經傳導物質。

大家可能都知道它和「獎勵」有關。

當你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就會分泌它來當成「獎勵」,讓你感到開心,但真實的機制其實還有更多細節。

之前的文章有講到,正確的紓壓方式會讓身體分泌血清素,而錯誤的紓壓方式,則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

文章發布之後有很多人問我到底為什麼,我也會在這裡一併跟大家說明。

多巴胺不為人知的 3 大面向

多巴胺不為人知的 3 大面向

圖片來源:Psychology Magazine

一:它掌管的是「動機」,不是快樂

它是在 1950 年代,以腎上腺素的組成成分被發現的。

但它除了組成腎上腺素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驅動人類生存下去。

它主要是由大腦一個叫做腹側被蓋區 VTA 的地方分泌的。

當它經由軸突釋放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做某些事情的動力。

這就是有名的中腦邊緣獎賞迴路,有人也更直接地叫它多巴胺獎勵迴路

這個獎勵迴路主宰了我們的動機,來完成人生的大大小小目標。

這些目標小到移動我們的四肢,走路去泡杯咖啡,大到創立一間公司,甚至改變世界。

對原始人來說,它是驅動人類去取得自己伸手可及以外的東西,進而生存下去的重要機制。

像是去找水、採集食物,甚至打獵、找另一半繁衍後代等等,都需要它。

而如果我們的行動達到了目的,大腦就會分泌它,讓我們感覺愉悅,有動力再去做更多這樣的事情。

所以和之前講過的戰與逃反應一樣,獎勵迴路也是一個讓我們能繁衍下去的原始機制。

我們可以把這個迴路想像成行動的油門。

踩下去之後,我們就會展開行動,踩大力一點甚至還會加速。

但有油門,也要有剎車機制,要不然就會車毀人亡。

而剎車就是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

如果沒有前額葉皮質來控制它的分泌,我們就會成為純粹追求享樂的動物。

二:它永遠不會滿足

就像我文章一開始講的,它會讓我們感到愉悅、有動力、成就感等正面的情緒。

但「滿足」這兩個字,就絕對不在這個獎勵迴路的範疇裡。

事實上,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這幾年來有關這個特性寫得最好的書,是這本 2018 年出版的 The Molecule of More

這本書在台灣還沒有出版,但中國大陸翻譯成《貪婪的多巴胺》,就很直接地說出它的性質。

就像書裡講的,如果你睡在公園裡(最近股市和幣圈大跌嘛一堆人都去睡公園了),它會讓你想獲得一頂帳篷。

如果你生活在帳篷裡,它就會讓你想獲得一棟房子。

但如果你住在陶朱隱園,它會讓你住在月球上的豪宅(如果有的話)。

它的座右銘就是「想要更多」。

它不是快樂分子,它是預期分子。

流行音樂界裡分泌最旺盛到最後失控的代表人物,應該就是滾石樂團的傳奇主唱 Mick Jagger 了。

他在 2012 年出版的自傳裡面自爆,他曾經和超過 4000 名女性上過床。他出書的當時 69 歲(nice)。

我掐指一算,這等於他成年之後將近 50 年的時間,平均不到 5 天就要換一個性伴侶。

這也難怪他會寫下那首傳世名曲,(I can’t get no ) Satisfaction

這首歌在滾石雜誌史上五百大歌曲排名第二,甚至比約翰藍儂的 Imagine 還高一名(我不能接受),就是因為他寫出了他當時的心聲。

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滿足不了他,所以他只能不斷地去尋求刺激,女人、酒精、毒品。

三:它有個暗黑因子

我把最重要的放後面。

關於它對人體的作用,你一定要牢牢記清楚這點:當它讓你產生愉悅感的同時,也會讓你感到痛苦

很難以理解對不對?

這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請耐心聽我解釋。

我們早上醒來的時候,感覺很正常,腦子裡面還在想要不要多睡一下,這時候大腦會開始分泌它,大概一秒 3~4 次。

這個是基準線,這種程度的分泌會給你動力讓你下床,去刷牙洗臉。

但當我們開始期待某件事情的時候,像是等等要出門看期待很久的電影,或者和好友聚餐等,此時大腦就會加速分泌它,提供你動力去完成那些事情。

當你真正吃到喜歡的食物時,分泌大概會增加 50%,性行為則會增加 100%,抽菸或吸食尼古丁則會增加 150%。

吸食安非他命則是 1000%,也就是性行為的 10 倍。

但人體有個機制叫做體內平衡(homeostasis),當一邊的刺激太多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另一邊同等的刺激去平衡它。

舉例來說,某人看到一個喜歡的 YouTube 影片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他開心。

影片結束時,他的大腦會找尋平衡,讓分泌的速度等量降到基準線以下,這會讓他感受到痛苦或失落。

當一般人感受到這種痛的時候,會在極短時間內以反射動作,再去點下一支影片,來平衡這個痛苦。

於是下一支影片讓我們分泌更多,快樂衝得更高,看完後大腦就會讓我們更失落,我們就會越想馬上點下一支影片。

這樣不斷惡性循環下去,大腦會更用力去抑制分泌,來平衡這種轟炸。

久了之後,腦內的基準線會變得很低,處於赤字的狀態。

這會讓人想要一直去尋求外物的刺激,這就是典型的上癮狀態。

對原始人來說,會增加他們分泌的不外乎就是食物和性行為,人體都有機制讓自己飽了就不想吃,做完愛就會進入聖人模式。

但現代人不同,我們處於一個被刺激狂轟猛炸的世界。

酒精、香菸、垃圾食物、電玩、社群媒體、甚至毒品,每一樣東西刺激我們的強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我們的原始大腦進化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這世界的變化,所以就會產生很多上癮症狀。

這個過程在一本 2021 年出版的書:《多巴胺國度》(Dopamine Nation)裡面,史丹佛大學的 Anna Lembke 教授說明得很清楚。

Lembke 教授是史丹佛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也是成癮醫學診所的主任,她幫助成千上萬的成年人戒掉各式各樣的成癮症狀。

雖然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但我很鼓勵大家上網找她的演講。

她也曾經在 Netflix 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說明社群媒體帶來的危害。

知道了這些不為人知的暗黑面後,你會不會開始覺得多巴胺很可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呢?

其實就像我一開始講的,它是最強的雙刃劍,只要適當地利用它,它是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的。

但俗話說,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

所以在使用它前,我們先來學習 3 點現在馬上就可以執行的策略,來降低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善用多巴胺的 3 大策略

善用多巴胺的 3 大策略

圖片來源:Cedars-Sinai

第一:等一下

前面講到,當多巴胺的分泌達到高峰時,緊接著而來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痛感、失落感。

這個過程絕大部分的人是不會察覺的,所以要打破對某件事物的上癮狀態,就是先察覺到這點。

每當你想要點開下一個 YouTube 影片,或是吞下另一塊巧克力蛋糕的時候,先稍微等一段時間,讓腦內的分泌自然回到基本線,這種癮頭就會過去了。

至於要等多久?

我自己是給自己規定十分鐘,通常十分鐘過去,這種衝動就會結束了。

第二:享受無聊

Anna Lembke 教授說:人類正處於一個空前的艱難局面,因為人生變得無聊了。

我們不像原始人一樣,一天到晚要去煩惱下一餐在哪裡,我們正處於一個空前的富足狀態。

就比例上來說,最窮的那群人能取得的資源以及機會,比起一百年以前的人來說,已經好太多了。

而我們現在一般人過的生活,可能比幾百年前的國王還好。

在這麼「無聊」的狀態,我們就會想要去尋求「刺激」。

有一個 2014 年刊登在頂級期刊 science 的研究凸顯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叫一群大學生待在一個房間裡面 15 分鐘什麼都不做,手邊只有一個按下去會讓自己被電到的按鈕。

結果發現,竟然有 67% 的男同學,和 25% 的女同學寧願電自己,也不願意什麼都不做。

這顯示出現代人被隨手可得的 3C 設備弄得沒辦法靜下心來和自己獨處,也喪失了讓大腦專心思考困難問題的能力。

所以現在我會刻意要求自己沒事幹時就好好的什麼都不幹,排隊、坐捷運的時候,刻意不去滑手機,甚至聽東西。

實行一陣子過後,我感覺自己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生產力也更高了。

第三:活在當下

《貪婪》這本書的最後講到,為了不讓這種刺激轟炸摧毀我們的人生,我們要刻意地去用活在「當下分子」——血清素和催產素——來平衡。

所以我每天都會安排時間和老婆女兒一起出門走走,聊聊今天學到什麼事情,或者和女兒玩捉迷藏。

我也重拾了吉他,把以前想要練的曲子每天安排一點時間練習。

我也盡量避免一次做很多事情的壞習慣,吃東西就好好感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而不是一邊吃一邊看 YouTube 影片。

蹲馬桶就好好感受⋯⋯呃,算了,你知道我的意思。

以上就是 3 個關於它很少人知道的運作機制,以及 3 件防止被它轟炸的策略。

稍微跟大家複習一下。

第一:它不是掌管快樂,而是主宰了我們的動機,來完成人生的大大小小目標。

第二:它永遠都不會滿足,它永遠都會預期更多。

第三:它的分泌高峰後,會產生同等甚至更多的痛感,驅使我們再做更多,如果不注意,會導致上癮。

為了要消除掉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做 3 件事情:

第一:等一下;

第二:享受無聊;

第三:活在當下。

有關多巴胺實在太多可以分享了,下一篇文章我會來跟大家說明「戒斷 8 步驟」,讓我們能更妥善地運用它。

願我們都能像武林高手一樣,痛快揮舞這把人人都有的雙刃劍,來完成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讓自己專注、增加工作效率的方法,也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

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可以重塑大腦?改變一生?!到底什麼事這麼神奇?

答案就是:早起出門跑步。

我這裡不是要跟你說跑步可以增加心肺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好處。

而是經過科學研究指出,只要在早上花短短三十分鐘做一些輕度有氧運動,就可以重塑你的大腦,讓你情緒更正面,工作效率更好,記得更多更牢,也更有創造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匪夷所思?早起跑步可以改變大腦?

接下來就讓我來詳細解釋。

大家都知道,有氧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真的很多。

政府也有加強推廣所謂的「333 運動法」,也就是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鐘,運動時的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次以上。

但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忙碌了。

一早起床要先把小孩打理好,準備早餐,送他們去上課之後,緊接著就是要進公司開第一個會⋯⋯然後一天就過了。

真的要運動,可能也是下班之後了。

但我這裡要提出 7 個科學證據,只要把戶外運動的時間挪到早上,就會對我們的大腦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第一:早起照光會讓大腦進入最佳狀態

一大早用足夠的光喚醒自己,對我們有諸多好處,這件事情我已經強調超級多次。

它可校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讓我們的五臟六腑甚至免疫系統都開始運作,準備迎接一天的挑戰。

還可以讓皮質醇(cortisol)在一天的一開始就達到高峰,讓大腦處於警醒的狀態,讓我們更能夠專心。

反之,如果不這麼做,像是在家工作時室內光線不夠,這個皮質醇的分泌的機制就會被打亂,因為身體一直等不到那個開啟一天的訊號。

當我們好不容易在接近中午出門看到第一眼陽光時,身體會以為現在才天亮,於是整個晝夜節律會往後延,讓我們在該睡的時候沒有睡意。

偶而跳過一天沒關係,但是最好不要超過一天,要不然就會開始影響到心理健康。

有一篇 2012 年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的研究指出:

讓一群老鼠被不規律的光線照射,打亂牠們的生理時鐘,一段時間後,牠們的情緒和學習能力都受到損害了。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對一些有憂鬱症狀的患者施行規律的光線照射,有助於憂鬱甚至躁鬱的症狀緩減。

所以每天早上出去跑個 30 分鐘,是最直接能夠運用這個機制來設定晝夜節律的方法。

這裡有個小提醒,最好不要戴太陽眼鏡或濾藍光眼鏡,因為質和量夠高的光,尤其是藍光,是啟動這個機制的關鍵。

如果陽光太刺眼,可以戴個遮陽帽就好。

第二:安撫杏仁核,減輕焦慮

已經有多項研究指出,尤其是這篇 2018 年刊登在 Neuroscience 期刊的論文裡講到:

讓身體向前移動,使得眼睛看到物體一樣一樣從旁邊經過,這時候我們眼球會左右不斷滾動。這種視覺效果能讓杏仁核(amygdala)冷靜下來。

大家都知道,過度刺激杏仁核會讓我們一直處於緊張、憤怒、焦慮的狀態。

所以一早起床出門走走或慢跑,可以讓大腦處於警醒但不焦慮的狀態。

不只是一大早,有時候我在高強度下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會提醒自己出去走走來安撫杏仁核。

這可以有效讓短期壓力不至於演變成有害身體的長期壓力 。

一早就有好心情第三:分泌腦內啡,一早就有好心情

我想這已經不是秘密了,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會讓我們大腦分泌腦內啡,讓我們的心情變好、增加幸福感。

這裡的作用配合上一個提到的安撫杏仁核的效果,會讓我一大早就有好心情,讓我更能夠以正面的情緒應付一天的挑戰。

第四:一早完成一件小事,讓人有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

這件事情其實是源自一個相當有名的演講,是已經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McRaven)於 2014 年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畢業典禮上講的

他說:「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先從早上鋪床開始。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先把床鋪好,那你已經在一天的一開始就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這會給你一個動力去完成下一件任務,以及接下來的很多任務。

而且如果不巧那天不是你的天,整天過得很鬱悶,至少你那天睡覺上床的時候,床是已經鋪好的。

這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其實背後是有科學根據的。

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大腦裡管理期待和獎賞的多巴胺迴路就會被啟動,並且渴望去完成下一個目標。

所以我現在早上起床的固定儀式,就是在刷牙洗臉完之後,把昨晚可能沒洗好的碗洗乾淨,泡杯咖啡,然後喝三口之後就出門跑步。

這樣我一邊跑步,還可以一邊期待等等回來之後還有美味的咖啡在等著我。

麥克雷文海軍上將的演講真的很精彩,我把影片放在下面這邊,推薦大家有空都去看看。

第五:進入發散狀態,讓昨晚零碎的想法組合起來

如果大家有上過 Coursera 上面最熱門的課程:《學習如何學習》的話,就會知道大腦的運作大概分為兩個模式: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專注模式當然就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的時候會啟動的。

而發散模式是大腦將本來不相關的東西有機會連結起來,形成新的創意的模式。

之前講睡眠的文章有講到,睡眠的下半場——快速動眼睡眠——就是大腦產生新連結最重要的階段。

所以我在早上醒來之後,絕對不會去看手機,我會讓我的大腦還維持在這種發散的狀態,然後出門跑步。

這有點像是延續在夢中還沒完成的工作,能在醒來之後繼續下去。

而且我跑步的時候絕對不聽任何東西,就任隨大腦乘著想像力的翅膀到處飛。

我有數不清的點子,都是在跑步的時候就突然蹦出來的。

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直到開始研究人體之後,才知道背後的原因。

第六:啟動有氧引擎,增進大腦功能

大家應該都知道,人體裡面最耗能的器官,就是大腦,沒有之一。

我們的大腦重量雖然只佔體重的 2%,但消耗的氧氣和熱量卻佔總體的 20% 以上。

如果常常要做一些很耗腦力的事情,像是創作、學習,那消耗的熱量會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因為大腦神經元之間是靠產生電流來傳遞訊號的,而這些能量來自於身體吸入氧氣之後燃燒體內的血糖或脂肪來產生的。

所以在一早就啟動這個有氧引擎,會讓我能更有效率地燃燒體內的養分,讓我的大腦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高強度的活動。

這裡有個小撇步,跟大家分享:

我會在早上喝的咖啡或茶裡面加進一點點,增加血液裡的電解質,來幫助神經元之間電流的傳遞,讓大腦的運作更順暢。

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第七: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

這點要跟第一點互相呼應。

一大早自己的眼睛接觸到光的最大好處,是讓生理時鐘在一大早就開始計時。

這除了讓皮質醇在一早就達到高峰以外,我們的身體也會從這個時候開始倒數計時。

大概在 14 個小時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我們入眠。

所以我會盡量避免在八點之後運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會讓核心體溫升高,妨礙入睡。

因此,把運動的時間從下班之後移到上班之前,就能幫助我在晚上能有個夠長而且品質夠好的睡眠。

我上一篇文章有介紹一個高度專注方法,叫做「精神時光 90 分」,能夠啟動的條件,就是前一天晚上有睡個好覺。

以上這七點,就是經過科學認證,早上跑步對大腦帶來的正面影響。

我甚至都還沒講到減肥、讓心血管更健康這些好處喔!

早上跑步這件事絕對是我所有的習慣裡面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沒有之一。

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實在是相當深遠,我鼓勵大家都能夠試試看。

如果還沒有跑步的習慣,只要一早出門快走,甚至只是散步就好,持續三個月之後,我保證你絕對會感受到顯著的成果。

如果你還想知道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和睡眠的,建議你可以看看我這篇幫助睡眠的文章

進入心流的科學方法!3 個步驟讓你大幅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內含建議音樂)

進入心流的科學方法!3 個步驟讓你大幅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內含建議音樂)

了解大腦的運作機制,用對方法就能增加專注力,進入心流狀態!

缺乏專注力不只是小朋友才有的症狀,這在成年人身上也越來越普遍。

在現代腳步無比快速的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難集中精神,好好做一件事情。

因此要如何進入心流,找到專注力,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每當我們拿起一本想看好久的書,或是打開電腦要寫一篇積欠好久的文章,總是有無數的事情讓我們分心。

忽然想到電費還沒繳,先繳一下好了⋯⋯

繳完發現 Facebook 有未讀通知,看一下吧,是不是有人回應我昨天發的廢文了?

滑著滑者十幾分鐘過去了,口有點渴,來泡杯咖啡吧!

這時候門鈴響,原來是郵差來了,下樓拿個包裹,原來是前幾天買的鏡頭到了:好耶!

咦?前幾天買的運動攝影機不知道寄出來了沒,查一下好了⋯⋯

就這樣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書還在第一頁,文件還是空白的。

以上的經驗,聽起來似曾相識嗎?

這篇我要教大家一個我的獨門秘技,來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進入心流,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為什麼我們需要找到心流?

你應該也同意,現在周圍會吸引我們分心的事物實在太多了,尤其是網路和手機。

每間科技大公司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佔據我們的時間。

這導致我們的大腦被這些設計好的刺激,弄到無法正常運作。

每天瞎忙、生產力低下就算了,還會導致我們產生抑鬱、焦慮等種種心理問題。

這篇文章我要教大家如何用科學方法進入心流、增加專注力,進而重塑我們的大腦。

跟著這篇介紹的方式,就能把我們容易分心的狀態,轉回能夠極度專注的狀態。

首先,我會跟大家介紹什麼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第二,我會介紹兩種會讓我們專注的神經傳導物質,以及如何讓它們能被分泌,進而重塑大腦。

最後,我會跟大家介紹一個我稱之為「精神時光 90 分」的技巧,讓我們可以在 90 分鐘內進入心流,如同走進精神時光屋一樣,完成超多事情。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

什麼是神經可塑性?要改變大腦,就一定要提到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個詞。

其實我們在過了 15 歲之後,大腦和神經系統就很難再增加神經元了。

到 25 歲之後,學習新東西會越來越困難,因為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大多固定了。

如果還想學習新東西,a.k.a 改變神經連結,就得要經歷一個特別的過程。

研究神經可塑性的代表性人物是 David HubelTorsten Wiesel 這兩位科學家。

他們本來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後來轉去哈佛醫學院教書。

他們曾經一起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他們的研究指出:要讓神經系統改變,必須藉由一個特別的過程,來讓身體釋放某種神經化學物質,讓參與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增強或減弱。

幫助專注的神經傳導物質

幫助專注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個過程是:前額葉皮質層向我們的神經系統發出訊號,讓我們知道現在要做的事情,或是正在發生的感官知覺——像是眼睛看到什麼,或是耳朵聽到什麼——是需要去特別關注的。

此時大腦會分泌兩種神經傳導物,第一個是藍斑核(locus coeruleus)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第二個是腦幹以及基底核分泌的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乙醯膽鹼會放大我們專注的事物上,排除掉其他的感知。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注意聽某個聲音,那個聲音會特別明顯,就好像照了盞 spotlight 一樣,其他的雜音會被排除掉。

另外一位研究神經可塑性的代表性人物: Merzenich 博士,做了相當多的實驗。

當他們用電流去刺激大腦中上述講的地方,來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時,受試者當時在學習的或注意的東西,會馬上記得很清楚。

大家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遇過一些很驚恐的事件之後,這件事情就牢牢刻印在你的腦子裡,永遠都忘不掉了呢?

我就永遠記得第一次大一時的第一次聯誼(對,我念過三次大一),我們和東吳大學的同學騎車去九份玩,結果路途中一位同學,不知道怎樣竟然騎到山溝裡去了,本來也有點想睡的我一下子驚醒了。

他那時候滿臉是血的景象,還有溝裡半毀的機車,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進入心流 3 大步驟

進入心流三大步驟知道了這個機制之後,接下來我就要教大家如何啟動它,以及我為自己設計出來的「精神時光 90 分」這個高強度專注法。

一共有三個步驟,幫助我們進入心流。

「精神時光 90 分」的 90 分,指的就是 90 分鐘。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是 90 分而不是 100 分?

或許你有聽過,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以 90 分鐘為一個睡眠週期。

在這個睡眠週期裡,我們會經歷淺層睡眠、深層睡眠、以及快速動眼睡眠這三個睡眠階段。

但你知道嗎?當我們醒著的時候,身體的能量和專注力也是以 90 分鐘到 110 分鐘,為一個週期來進行的。

所以我一天的能量變化可能就是長這樣:

每日能量變化

而且經過研究指出,一個人能維持高度專注的時間長度,剛好就是 90 分鐘。

所以進入精神時光屋的時間長度,當然也就如此啦!

步驟一:找出自己能量最高的幾段 90 分鐘

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一個前提:作息必須要正常

我現在大概是十點左右會上床睡覺,早上六點左右會自然醒。

經過多次嘗試,我知道我在七點半到十點這個階段的專注力,會經歷第一個巔峰。

所以我會把每天的這個時段 block 起來,安排給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上,像是學習,或是創作。

步驟二:讓大腦進入高專注模式

在進入「精神時光 90 分」前,我會確保所有會讓我分心的事物被排除掉,例如關手機、斷網路。

我也會先把膀胱清空、把茶和咖啡泡好。

接著把頭頂的燈關掉,只開檯燈,讓視線能夠集中。

我甚至還會在視線上方,放一個紫色的燈來增加儀式感。

接下來我會閉起眼睛,告訴自己:「因為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很重要,所以我要進入精神時光 90 分了」。

這個動作會開始讓大腦開始分泌腎上腺素乙醯膽鹼

接著睜開眼睛,喝口咖啡,進一步增加體內的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然後倒數計時 90 分鐘,開始工作。

你可能會好奇,這個時候我會聽音樂嗎?

會!我會戴上我的降噪耳機,聽一個能讓大腦增進學習能力的音樂:白噪音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低音量的白噪音能夠幫助成年人學習。

其中有一篇論文更是進一步說明了機制:白噪音會啟動多巴胺能中腦區右側顳上溝這兩個地方,來增強記憶和專注。

步驟三:休息

就跟間歇式運動一樣,大腦在經過高強度的運作之後,也需要時間來恢復。

90 分鐘過後的 20 分鐘,剛好也是一個能量週期的最低點。

這時候我就會起來上個廁所,泡個茶之類的。

如果時間允許,就出門走一下,讓大腦進入發散模式,得到真正需要的休息。

我甚至有時候會做個簡單的 10 分鐘冥想,讓腦波處於最能幫助記憶形成的慢波狀態。

這就是我的「精神時光 90 分」。

這段神奇的高專注 90 分鐘是真的存在的,但不是這麼容易進去,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來刻意練習。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成功進入「精神時光 90 分」的時候,就真的好像進入了心流狀態一樣。

我已經忘了當時是完成了什麼事情,只記得當我聽到手機的鬧鈴響起時,我忍不住站起來叫了一聲:讚啦!

那種滿足感跟成就感真的是無可比擬的。

我現在的目標是一天能進入一次「精神時光 90 分」。

如果時間允許,下午會在午休或冥想之後,再嘗試進入第二次。

不過我常常失敗,因為干擾比較多,專注力也沒有早上那麼高。

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還是得建立在充足的睡眠以及規律的作息,才能在一早讓自己的專注達到顛峰。

可以說要進入精神時光 90 分的先決條件,就是睡個好覺

大家可以去看看下面這幾篇文章,我有詳細說明了能睡個好覺的關鍵因素和方法。

希望這些文章能夠幫助到你,讓你在需要的時候,都能輕鬆進入心流,完成人生大大小小的目標。

你不知道的睡眠三大好處。跟著唐鳳這樣睡,你也可以練出超強腦波

失眠?睡眠三大殺手,看看你中了幾個(第三個你絕對想不到)

科學認證!比安眠藥還有效又免費的 5 招睡眠密技(安全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