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ategory

長壽科學

喝酒頭痛?最新科學研究發現:最安全的飲酒量竟然是 0!如果你喝酒會臉紅,本集必看!

喝酒頭痛?最新科學研究發現:最安全的飲酒量竟然是 0!如果你喝酒會臉紅,本集必看!

史丹佛腦神經科學家:喝酒就是服毒。以下是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據。

和我比較熟的朋友就知道,我從去年開始就幾乎不喝酒了。

原因是我聽了一集讓我腦袋直接炸裂的 Podcast,標題是〈酒精對你的身體、大腦、和健康幹的事〉

這是史丹佛大學教授,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的 Podcast 節目最多人分享的一集,它甚至登上了 Apple Podcast 2022 年全世界分享次數排行榜的第二名。

這可是整整兩小時滿滿科學研究的節目啊!我想應該是因為這集的內容真的太令人震驚了吧。

喝酒頭痛喝酒頭痛或是臉紅的狀況,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遇過。

「酗酒會傷身」這件事情,大家應該也都不會反對。

不過你可能也聽到一些流傳在民間的說法,像是小酌怡情啊,或是睡前喝半杯紅酒有益身體健康等等。

但所謂不傷身體的「小酌」到底是多少量呢?

酒精對我們的身體會造成什麼影響?

什麼才是最佳的喝酒策略?

我接下來會跟大家解釋清楚。

老實說我本來不太想寫這篇的,因為應該會得罪一些朋友,還會被很多人排擠、討厭,甚至覺得我是怪胎(還好我本來就很邊緣)。

但看到我身邊的親朋好友不斷在傷害自己的身體,知道這些關於酒精資訊的我實在有義務要來分享給大家。

接下來我會跟大家解釋以下幾件事情:

  1. 酒精的特性,以及它進到我們體內會發生的事情

  2. 酒精對大腦的影響,為什麼我們喝酒會很 high 很開心

  3. 酒精對肝臟和腸胃道的影響

  4. 酒精特別對女性造成的影響

  5. 酒精可能帶來的好處

  6. 我的最新喝酒策略

酒精的特性

酒精的特性Huberman 博士在 Podcast 節目的一開始就很明確地講:喝酒就是在喝毒藥

就好像噴酒精可以消毒一樣,酒精進到我們身體裡面,也會對我們的細胞造成傷害。

酒精還有個特性:它既是水溶性,也是脂溶性。

所以這讓酒精在我們身體裡面可以說是暢行無阻,甚至可以直接通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

它不像其他進入身體的物質,通常是會吸附在細胞上的受體;酒精可以直接穿進細胞造成損害。

所以當酒精進入人體後,它會經由消化道迅速被吸收,然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包括大腦、肝臟,和心臟。

那這種有毒性的物質進入我們身體大開殺戒之後,我們當然要趕快想辦法解決啊。

這時候就要靠我們人體的解毒大將軍:肝臟出馬了。

酒精進入身體後,除了少部分是由呼吸道排出以外,九成以上都是經由肝臟代謝的。

肝臟會先經由乙醇去氫酶(ADH)將乙醇轉化成乙醛,但乙醛更毒,是 WHO 認定的一級致癌物。

所以肝臟會趕快再將乙醛藉由乙醛脫氫酶(ALDH)轉化成無毒的乙酸,成為身體熱量的來源。

如果你的身體沒辦法快速地執行這個代謝過程,尤其是第二步驟,那劇毒的乙醛就會在體內累積,讓你頭痛、想吐、還會讓你很快就臉紅。

對,那些喝酒特別容易臉紅的人(就是我),就是體內缺乏 ALDH2 的人。

史丹佛大學的調查指出,台灣人的基因一半以上都缺乏這個代謝酒精關鍵的酵素。

這些喝醉的身體反應,其實說穿了就是體內乙醛濃度升高的中毒症狀。

而喝酒頭痛的原因其實很類似,就是酒精尚未被完全分解的關係。

但不單單如此。

喝酒頭痛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喝酒之後,身體會輕微脫水。

大家可能會覺得:怎麼可能?酒不是也有水份嗎?!

但是大家忽略了,其實酒精和咖啡一樣有利尿作用,所以你喝酒補充到的「水份」,其實大部分也會經由尿液被排出。

再加上大家平常喝酒不可能單純喝酒,通常會配些零嘴啊、下酒菜,這種重口味、高鈉的食物一起下肚。

這些重鹹的食物,也容易讓我們口渴,導致我們喝下更多的酒,又更頻繁去上廁所,最後造成惡性循環。

總而言之,酒精的危害,絕對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單純,休息個一天就能解決的。

而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是屬於喝完酒會臉紅的這群人,那你一定要仔細看接下來我要講的事情。

因為酒精對我們的影響會特別嚴重。

酒精對大腦的影響

就像前面講的,酒精可以輕易地通過血腦屏障到達大腦。

因為酒精沒有特定的受體,所以基本上它要去哪裡都行,但它特別喜歡去抑制前額葉皮質層。

這裡是大家熟知的大腦負責理性和計畫的區域,酒精會將這個區域麻醉,所以我們會失去自制力,

所以那些喝醉的人常會口不擇言,情緒失控,甚至酒後亂性。

它也會影響血清素迴路和多巴胺迴路,讓它們過度活躍,使我們心情一下子好起來,

但是這個令人開心的突波過了之後,心情就會比平常低落,讓我們想要再多喝一點。

它也會過度刺激下視丘(hypothalamus)->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腎上腺(adrenal gland)這個掌管壓力反應的 HPA 軸,讓我們體內的皮質醇濃度升高,讓身體處於壓力狀態底下。

你可能會以為,如果只是周末小喝一下,周間這些狀況就會消失。

錯,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有神經可塑性的,之前講過很多次。

所以有習慣性喝酒的人,即使只是每天晚上一瓶啤酒,或是每個周末和朋友放鬆小喝一下,上述的神經迴路都會形成。

這會讓你在沒喝酒的時候也會讓你傾向壓力大、焦慮、情緒低落、沒辦法做出最理性的判斷等等。

而這些感覺都會讓你想要趕快來一杯,以減輕這些症狀。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應該都是那些酗酒的人才會出現的症狀吧?周末小喝一下應該還好?

錯。

再次強調,只要是有「習慣性」喝酒的人,都會有這種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幸好這種狀況只要在完全不喝酒之後,幾個月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而且在去年才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

在統整了超過 3.6 萬人的腦部磁共振成像結果,並且調查他們的喝酒習慣,從滴酒不沾,到每天 40 毫升的酒精,也就是三瓶罐裝啤酒左右之後,他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趨勢:

隨著飲酒量增加,大腦的灰質和白質的整體體積會跟著縮小。

意思就是,酒喝越多,你的大腦就越衰老。

研究指出,如果你本來平均一天喝一罐啤酒,後來增加到兩罐,你的大腦就會衰老兩年。

酒精對肝臟和腸胃道的影響

酒精對肝臟和腸胃道的影響除了對大腦的傷害以外,另外遭受到直接衝擊的就是腸胃了。

在這篇 2021 年的研究中指出,酒精進到消化道後,會大開殺戒,找我們腸胃裡的免疫大軍:微生物菌叢下手。

這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讓本來就存在的壞菌比例增加,有機會透過被破壞的腸道進到血液中。

這些物質會對肝臟產生毒性作用,讓本來就夠忙的肝臟遭受雙重打擊,可能導致脂肪肝、肝炎和肝硬化等肝臟疾病

很弔詭的是,這時候大腦接受到這些器官傳回的受損狀況後,得到的結果竟然是再多喝一點酒。

酒精特別對女性造成的影響

研究指出,只要一天喝 10 毫升的酒精,相當於一罐啤酒,得到乳癌的機率會增加 4%~13%。

在這篇 2000 年的研究裡提到,酒精可能會增加芳香化酶的活性,讓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

這種變化可能增加患乳癌和其他雌激素相關疾病的風險。

Huberman 博士提到,他之前大概知道酒精會導致癌症,但不知道其中的關連度竟然這麼高。

他說有些研究人員把酒精的殺傷力拿來和香菸做比較,他們發現每天一瓶啤酒對人體的傷害,等同於一天抽十根香菸。

難道酒精對身體都沒有好處嗎?

大家最常聽到的喝酒的好處,應該就是紅酒裡面含的白藜蘆醇了吧?

但 Huberman 博士說,如果你要靠喝紅酒裡的白藜蘆醇來增進身體健康,那酒精的量會大到先直接讓你 GG。

我的酒精飲用策略

我的酒精飲用策略老實講,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看了這些最新的研究,幾乎所有的專家在近年來都得出一個結論:

每天的飲酒量的建議上限不是美國CDC或是台灣衛福部講的,女生每天一罐啤酒,男生每天兩罐啤酒,而是 0

再次強調,酒精對身體來說就是毒藥。

尤其對大腦還正在發育的未成年,以及孕婦來說,酒精是毫無討論餘地的絕對不能碰。

但這代表以後我就變得滴酒不沾了嗎?

不!這樣活著還要幹嘛?太沒意思了吧!

其實以上所有的研究揭露出來有關酒精對身體的危害,都建立在「習慣性飲酒」這件事情上。

尤其對大腦來說,習慣就會形成新的大腦迴路。

即便是周末習慣小酌一下,都會對大腦造成持續性的影響。

所以我歸納了三個飲酒策略:

第一:不要讓喝酒形成規律

如果難得跟朋友聚會,大家喝得很開心,我當然不會一個人在旁邊默默地喝開水啦。

(我朋友已經夠少了不能再被排擠了。)

或者有機會喝到一瓶上萬塊的紅酒,我當然就不會錯過。

但是邊緣人如我,這種事情不會常常發生。

所以我只會在特殊場合喝酒,平常不會養成喝酒的習慣。

我認為這對大腦的損害應該可以被降到最少。

第二,我會限制在白天喝酒

有看過我前面講睡眠的文章就知道,酒精是睡眠三大殺手之一。

酒精不會幫助你睡眠,只是會把你的大腦麻醉,所以即便你好像睡著了,但是正常的睡眠階段會完全亂掉,沒辦法進入能夠真正恢復身體的深度睡眠。

大家應該都有一夜狂歡之後,隔天怎麼睡都沒精神的經驗吧?

所以為了捍衛我的睡眠,我會把喝酒的時間限制在白天,太陽下山之後絕對滴酒不沾。

第三:我會注意喝酒的量和速度

喝酒的量不要太多這個應該滿直覺的,想必很多人喝酒頭痛,就是因為太過暢飲的關係。

不過喝酒的速度或許是比較少人去注意的。

除了絕對不空腹喝酒,以降低酒精被身體吸收的速度以外,我現在也會喝得很慢,而且淺嚐輒止。

這麼做都可以給身體有更多時間去處理酒精,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

所以現在如果我發覺臉已經開始紅了,就代表乙醛已經在體內推積了。

這時候我會馬上停下來,讓我可憐的肝臟有時間好好對付這些毒物。

找到正確飲酒方法,別再喝酒頭痛、傷身

找到正確飲酒方法,別再喝酒頭痛、傷身我現在彷彿可以聽到很多人的哀嚎:連酒都不能喝,活著要幹嘛?

其實我也同意啦,我絕對沒有要大家完全不喝酒。

我只是想要提醒大家,去更加正視酒精對身體的影響,有意識地看待每一口喝下去的酒。

像婚宴上那些便宜的紅酒,就別喝啦!

我也還是要不厭其煩地對那些借酒澆愁,或是用酒精舒緩焦慮的人說:

喝酒帶來的快樂不是真的快樂,那只是酒精綁架了你的多巴胺和血清素迴路,向未來的你預支來的短暫快樂。

喝酒帶來的快樂不但無法持續,還會讓你短命

我想大家會喜歡喝酒,不外乎就是想要紓壓、放鬆,但喝酒真的不是解決方法。

我之前介紹了許多經過科學認證的紓壓方式,我跟你保證,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練習,紓壓的效果絕對會比酒精好。

破除咖啡迷思!喝對黑咖啡不只能提神,還有 5 大驚人的健康好處

破除咖啡迷思!

喝對黑咖啡不只能提神,還有 5 大驚人的健康好處

為什麼喝起來苦苦的黑咖啡,會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

根據調查,台灣每人平均一年要喝掉 122 杯咖啡,有四成的人每天至少會喝一杯,我就是其中之一。

身為一個咖啡重度成癮的人,早就想要好好研究一下,到底咖啡為什麼會這麼吸引人。

最重要的是,喝黑咖啡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

要怎麼喝,才能最大程度地增進身心健康,且避免對身體的危害呢?

這篇文章可能是你能找到最完整的咖啡攻略喔!

我實在太愛喝黑咖啡了,看看我的器材就知道。

我有一台 E61 沖煮頭雙鍋爐旋轉泵的 Expobar,一台已經絕版的 Kalita Nice Cut Mill,一台 Hario 的咖啡王二代,還有最近剛敗的超美家用磨豆機 Niche Zero。

之前我還花了大錢,去上了台大王裕文教授開授的的精品咖啡系統工程學。

之後我也自己烘了好一陣子豆子,每次烘豆前都挑豆挑到眼睛脫窗,後來覺得這件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來,才把烘豆機賣掉。

我享受喝咖啡的每一個步驟:從秤豆子、磨豆子、到聞一下咖啡香、看著水柱沖下去後,新鮮的咖啡粉膨脹起來的樣子,一直到喝下第一口⋯⋯

這些已經是開啟我美好一天不可或缺的儀式了。

就連我騎腳踏車去旅行的時候,我也會帶著新鮮的咖啡豆、手搖磨豆機、還有旅行用咖啡濾網。

我從帳篷裡爬出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燒水泡咖啡。

網路上有太多黑咖啡相關的資訊了,大家眾說紛紜。

有些 YouTuber 還會做一些咖啡因 30 天戒斷挑戰,說是為了避免咖啡因造成的「危害」。

但到底有什麼危害?他們也講不清楚。

所以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把很多重要的研究整理起來,看了超過二十篇權威論文,做了這個咖啡完全攻略,希望能幫到和我一樣的咖啡愛好者。

先說,雖然我已經很努力蒐集資料了,但一定有我漏掉沒看到的研究。

所以如果資訊有誤,還請專家不吝指教。

先說結論,如果喝咖啡的量和時間適當的話,黑咖啡對人體的影響是 Z > B ,而且是超多 ZZZZZ!

破除喝咖啡的迷思

破除喝咖啡的迷思首先要來破除喝咖啡的一些常見的迷思。

你可能會聽到很多人說,喝咖啡會讓你胃食道逆流、會得骨質疏鬆症、還會讓你手發抖、甚至心悸。

根據我看的一些研究,這些說法都沒有經過研究證實之間的關聯性。

如果是比較不常喝咖啡,或是對咖啡因比較敏感的人,一下子喝太多咖啡,的確有可能發生心跳加速和手抖的狀況。

但這種狀況通常過一會就會恢復,下次不要喝那麼多就不會再發生。

而骨質疏鬆症這件事情也爭論已久。

咖啡的確會把體內的鈣質由尿液帶到體外,我也有看到有研究指出,高劑量的咖啡因會讓老年人的骨質流失,但關聯性並不高。

所以大家後來漸漸有個共識:只要一天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要過量,大概一到兩杯,咖啡因小於 300 毫克,再加上足夠的鈣質攝取,喝咖啡是不會造成骨質疏鬆的。

咖啡的兩大危害

黑咖啡的兩大危害接下來我就要跟大家說明,咖啡有可能造成的兩大危害,以及要如何避免。

第一是惡名昭彰的赭麴毒素

這是種子或豆類發霉會產生的毒素。

相當毒喔!會傷害到肝臟和腎臟,還會致癌。

生咖啡豆在經過烘焙之後,毒素絕大部分都被消滅了,但若是熟豆保存不當,就有可能發霉並且產生毒素。

我的作法就是從信譽良好的烘豆商買熟豆,並且在一個月之內喝完。

若非萬不得已,我會盡量避免買便利商店的咖啡。

第二是咖啡因會影響睡眠。

咖啡因的半衰期是 6 小時左右,所以 12 小時之後,還會有四分之一的咖啡因會在體內流竄。

研究睡眠的世界權威 Matthew Walker 博士常講,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就算喝了咖啡還是睡得著,但事實上咖啡因會妨礙我們進入真正能修復身體的深度睡眠。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起床之後還是會覺得累累的,而這會驅使我們喝下更多咖啡,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我嚴格規定自己,中午吃飽飯之後,就絕對不再喝咖啡了。

咖啡對身體的益處

黑咖啡對身體的益處講完咖啡潛藏的危害,現在要來講講令人興奮的,咖啡帶給我們正面的影響啦!

我以下會分成五大項。

說真的,整理完之後,我真的為那些不喝咖啡的人感到惋惜,你們不知道你們錯過了什麼。

尤其是第五項,我保證你一定是第一次聽到,一定會大吃一驚。

第一:增進大腦認知能力,讓心情變好

咖啡因進到體內後,它會刺激我們大腦分泌多巴胺腎上腺素,還有乙醯膽鹼

我在之前介紹高專注工作法的文章有講到,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能讓我們保持專注,增加反應速度。

它們還會幫我們打開神經可塑性的大門,讓我們學得更好,記得更牢。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喜歡一大早就喝咖啡,就是因為咖啡因可以馬上提振精神和心情,增加我們做事情的動力和效率。

完成事情後,獎勵迴路又會啟動,驅使我們再接著做下一件事情,形成正面循環。

一整天下來,看到自己這麼有生產力,完成這麼多事情,心情當然好啦!

有研究也指出,隨著咖啡因攝取量的增加,憂鬱症的風險是會降低的。

第二:增進運動能力

咖啡因能夠增加運動表現這件事情,應該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了。

從 1970 年代開始,就有許多研究證實了咖啡因對運動表現的幫助。

咖啡因可以增加肌肉收縮力和耐力,並且能夠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

但是要服用多少才有效呢?

在一篇研究中指出,有些運動員對咖啡因的用量很高,甚至在比賽前就達到了每一公斤體重 10~13 毫克的用量!

以我當例子好了,我的體重大概是 70 公斤,這代表我在運動前就要喝下 700~900 毫克的咖啡因,等於三杯小七的大杯美式耶!

但凡事過猶不及,這種高劑量的咖啡因反而會讓身體有些不良反應。

例如心跳加快、腸胃不舒服、還會有過度緊張,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都有可能發生,反而影響運動表現。

所以研究建議運動前不要服用超過每一公斤體重 3 毫克的咖啡因。

以我的體重來說,200 毫克,也就是小七中杯美式一杯就夠了。

而如果是體重比較輕的女生,就要再減量。

第三:控制體重和幫助減肥

相信這一個好處也不是秘密了。

在一篇研究發現:受試者在隨機接受安慰劑或 100、200、及 400 毫克咖啡因後,咖啡因組的基礎代謝率(BMR)明顯增加,而安慰劑組的 BMR 則沒有明顯變化。

所以喝咖啡加上我之前介紹的「不運動減肥法」,那效果更是顯著。

一篇今年才發表的 review 也指出:在統整分析了 94 個研究後,咖啡因的確能夠增加脂肪的代謝率,幫助燃脂。

我早上在出門跑步前一定會先喝下半杯咖啡,就是這個原因。

第四:保護肝臟,增進身體健康

這個好處就不是咖啡因帶來的了,而是要歸功於咖啡豆。

咖啡豆含有相當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包括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等多種抗氧化多酚化合物。

它可以減少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損傷,對於心血管疾病有預防的效果。

也有研究指出,咖啡可以減少肝癌和慢性肝病的發生機率。

一篇研究統計了美國加州地區超過二十萬的居民,發現每天喝 2 到 3 杯咖啡的人,能降低 38% 的肝癌風險,以及 46% 的慢性肝病風險。

難怪世界最知名的 Matthew Walker 博士也公開改變了他對咖啡的看法。

他現在認為,只要在對的時間喝適量的咖啡,甚至乾脆喝低咖啡因的咖啡,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第五:讓你愛上運動(或其他事物)

這是讓我最驚訝的一個效用,我要來鄭重跟大家介紹這篇刊登在頂級期刊 Science 的研究。

科學家發現,有些植物的花蜜中含有微量的咖啡因,這個量小到不會讓蜜蜂覺得苦,但又能啟動蜜蜂腦內的多巴胺獎賞迴路。

當蜜蜂在這些特定地方的花朵上採蜜的時候,會感覺特別好,更有動力,更有精神。

還記得前面講的嗎?咖啡因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和乙醯膽鹼,而這會讓蜜蜂記住這些特定花朵的機率達到三倍!

事實上,咖啡因是自然界中相當有效的加強劑(reinforcer),把它加在任何食物中,都會讓包括人在內的動物,下意識地喜歡這個食物!

而這也可以應用在其他事情上。

一篇研究指出:跑步前喝一點咖啡,會讓你腦內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進而愛上跑步。

這樣你應該知道,下次約曖昧的對象出去時,最好要挑一間燈光美、氣氛佳的咖啡廳了吧?

然後你再跟老闆弄熟一點,連菜單都不用看,就先點一杯和老闆事先套好的隱藏特調,保證你的對象一定會對你另眼相看,大大提高你成功的機率喔!

看完這個咖啡全攻略,相信大家不會再説咖啡傷身了吧!

其實真的只要找對時間、喝對方法,咖啡的好處真的超級多,不只是讓我們工作效率增加,甚至身體還會更健康。

所以還沒開始喝咖啡的朋友,快來加入我的行列,成為一個咖啡控吧!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 4 種方式及其科學證據

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有氧運動會讓你更聰明的 4 種方式及其科學證據

有氧運動竟然能練大腦,這個全身上下最難被鍛鍊到的器官

每年一度的台北馬拉松才剛結束,不管跑完的成績如何,大家的經驗分享幾乎都是正面的。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人,會想要做這麼「無聊」又違反人類本性的事情,還樂此不疲呢?

我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有氧運動」是如何正面影響我們的大腦,以及我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用最有效率的運動方式來練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有氧運動練大腦一般人講到運動,大多是為了想要減肥,讓自己看起來體態更好。

再來可能想是讓心血管更健康,降低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運動其實可以鍛鍊到我們人體裡,最難被鍛鍊到,而且最難被診斷出生病的器官。

沒錯,就是大腦。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鍛鍊大腦?

是要去玩魔術方塊那種益智遊戲,讓自己更聰明,反應更快的那種鍛鍊嗎?

其實不是的。

這個在我們頭骨裡面,平常看不到,也不會感到痛覺的大腦,是我們之所以能成為現在這個人最重要的器官。

但一般人沒有意識平常就要去好好照顧它,甚至每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虐待它。

一直到我們大腦生了病,像是得了憂鬱症、躁鬱症、還有年紀大的時候容易得的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的時候,才想要來治療。

到時當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且年紀越大,大腦的傷害就越不可逆。

所以我們真的要趁年輕的時候,就要學習讓大腦保持健康的鍛鍊方式。

這篇文章我要來講一招威力超強大的,就是運動

我本文要介紹的科學研究,是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 Wendy Suzuki 做的。

她是世界頂尖的腦神經科學家,專長在於研究神經可塑性,以及如何增加長期記憶能力。

她在一次不經意的發現中,知道了運動對她影響是多麼的深遠。這大大改變了她的研究方向。

推廣有氧運動的腦神經科學家

Wendy Suzuki

圖片來源:Wendy Suzuki

Wendy 教授的老師是已故的 Marion Diamond 教授。

Diamond 是當代最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之一,他們做過最有名的實驗之一,就是抓來兩群老鼠:

一群把他們關在無聊的籠子裡,另一群讓他們有各式各樣的玩具,包括可以在上面跑的輪子。

過了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發現:

那群住在遊樂場裡面的老鼠,牠們的前額葉皮質比關在無聊籠子裡那群還厚且重。

這結果發表在 1969 年的自然期刊,這是環境對哺乳類大腦發展的最早期研究之一。

Wendy 教授繼承她老師的衣缽,繼續在這個領域深入研究下去。

她從 2004 年開始在紐約大學擔任副教授,準備拚在六年以內拿到終身職,升成正教授。

所以她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最後成功升等了,但也把健康賠掉了。

她重了超過 10 公斤。

當她休了個長假回來後,她發現她的身體比旅行團的任何一個團員都弱。

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她一定得改變。

所以她去健身房繳了學費,開始強迫自己運動。

雖然一開始也是很痛苦,但習慣後反而會想念那種爆汗的感覺。

一年半之後,她成功把 10 公斤減下來了,她也養成了運動的習慣,所以還是持續到健身房去。

直到有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她大為震驚。

「奇怪,我今天寫計畫怎麼寫得這麼順?」

她下筆如有神助,她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更長了,她也有辦法把二三十個不一樣的研究一下子兜在一起了!

這種感覺她以前從來沒有過啊!

她的職業直覺這時候馬上啟動:她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她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了這麼長足的進展?

她想了很久,她這段時間唯一新增的一個習慣,就是運動。

她忽然想起她恩師 50 年前做的實驗,原來不是那個遊樂場裡面的玩具讓老鼠的大腦變厚,而是那個跑步滾輪啊!

不正常教授的課堂運動實驗

不正常教授的課堂運動實驗

圖片來源:Cognitive Neuroscience Society

於是她決定開始找出運動對大腦到底有什麼影響。

她想出了一個超級創新的教學方法,準備拿她的學生們做試驗。

她要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小時先做一場運動,之後再正式上課,看看這樣能否讓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更強。

於是她自費去考了健身教練的證照,之後又花了六個月把她的這個「運動+教課」的流程跑順。

從她家的貓到她的朋友們都被她試教過。

在經過了這有史以來最漫長且複雜的備課過程後,她終於開課了。

同學們第一次看到教授走進來時試全純身的運動服,都嚇壞了。

但課程進展得相當順利。

Wendy 教授還商請其他老師的課堂學生做測試:

她想要看看兩班的同學在一學期過後,一周運動一次的同學,和都沒有運動的對照組同學,他們的大腦認知功能有什麼差別。

很令人興奮的,她課堂上的同學,不論是在記憶功能、反應速度、專注能力等等,在一個學期過後,表現都比對照組的同學好。

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Wendy 教授後來做了許多研究,想要探究為什麼「有氧運動」會對大腦有這麼顯著的幫助。

她的發現如下:

當我們運動的時候,肌肉會產出肌動蛋白(myokines),肝臟則會分泌 β-羥基丁酸(beta hydroxybutyrate)。

這兩種化學物質,都會通過血腦屏障,刺激海馬迴分泌 BDNF。

BDNF 中文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它可以幫助你的海馬迴長出新的腦細胞,讓它變得更大更健康。

這不但能增加我們的長期記憶力,還會延緩我們變老時腦部的退化,預防失智、阿茲海默症等等。

所以 Wendy 教授開始到處跟大家分享運動對大腦的好處。

她 2018 年在 TED 上的演講 The brain-changing benefits of exercise 已經有八百多萬次觀看了。

我每次看,都還是會被她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最低限度的有效運動時間

看到這裡的朋友,你們一定會好奇:有沒有一個「最少」而且對大腦有正面影響的運動量呢?

Wendy 教授說她一天到晚被問這個問題,因為大家的生活真的都太忙了。

她的研究結果是:

只要一周 3 次,每次 30~45 分鐘的有氧運動,會讓你流汗且心率上升的運動都有效果。

有些人不喜歡跑步,那騎飛輪、拳擊有氧等都有效果。

這是不是跟政府推廣的 333 法則一樣呢?

有氧運動的 4 大好處,輕鬆練大腦!

有氧運動的 4 大好處,輕鬆練大腦!一次 30 分鐘的運動,可以「立即」對大腦產生的影響有以下:

一:心情會顯著變好。

這是因為運動會分泌腦內啡,讓自己的心情愉快,焦慮感也跟著降低。

這就是有名的 Runner’s High「跑者的快感」。

二: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會提升。

也就是大腦認知功能顯著提升,專注力能增強。

就像 Wendy 教授一樣,運動完後這段時間特別適合拿來做一些特別耗費腦力的工作,像是做研究,寫計畫等等

三:反應速度顯著提升

一位世界頂級的腦神經外科醫師 Eddie Chang 在一個訪談中提到:

一大早的跑步是讓他能在高壓力的手術中,能夠維持高度反應速度的關鍵。

四:記憶力會增強

所以不管你是要學習一個新語言,或者是研究一個很新的技術,運動後的那段時間,學習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以上的效果在 Wendy 教授的實驗中,兩小時之後都還測得出來,甚至還可能持續更長。

Wendy 教授的結論是:只要有運動,對你的大腦就是好的。

但如果你要讓運動對大腦產生最大的正面影響,最佳的運動時間,就是當你需要開始用腦之前

以上就是運動對大腦的正面影響,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

如果你是需要用到大腦的知識工作者,就一起動起來吧!

持續一個月後,我保證你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

我發現現代人對大腦的關注和照顧實在太少了,所以之後會針對這個主題多寫一些文章。

如果你也想像才剛過世的英國女王一樣,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都還能保持清明的頭腦,歡迎你訂閱我的頻道

也可以先去看看這幾篇有關睡眠的文章,因為充足且品質好的睡眠,是讓大腦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

「睡眠不足」等於「減少生命」!5 個科學研究證明,連比爾蓋茲看了都不敢熬夜

「睡眠不足」等於「減少生命」!

5 個科學研究證明,連比爾蓋茲看了都不敢熬夜

如果你跟我一樣:

有正職工作還經營副業,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都拿來工作,增加收入⋯⋯

或者你把生活排得很豐富,下班之後要跟朋友去喝一杯,回家之後還想追劇、打電動⋯⋯

那睡覺這件事情,很自然的就會被我們犧牲掉,甚至還會把一天可以只睡五、六小時這件事情,當作高生產力的象徵。

但你知道嗎?這麼做只是把你未來的生命,拿到現在來用而已。

總歸一句話:「睡越少,活越短。」這已經是經過科學研究確認的事實。

這篇文章我就會來解釋,為什麼「睡眠不足」等於玩命,保證你看完之後,再也不敢通宵熬夜!

在正式進入主要內容前,我先聲明:

這篇文章是給那些覺得自己很英明神勇,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恨不得把睡眠時間都拿來工作或享受人生的人看的(就是去年的我)。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失眠問題,請你去看看前幾篇介紹如個睡個好覺以及正確紓壓的文章,這篇可以先跳過。

之前的這篇文章我講到許多睡眠帶給我們人類的幫助,所以如果我們睡眠不足,首先帶來的影響就是:

那些睡飽帶來的好處我們都享受不到。

在生理上,我們的器官得不到修復;新陳代謝和內分泌會失調,體內的血糖無法正確被調節,導致肥胖。

在心理上,我們情緒會不穩定,易怒,也比較無法集中精神。

不僅如此,我們的記憶和學習能力,也會跟著下降。

聽起來已經很糟了,對不對?但更糟的還在後面。

以下我會跟大家說明,睡眠不足會讓我們短命的 5 個科學研究,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於 Matthew Walker 博士的這本暢銷書:《為什麼要睡覺》

睡眠不足的 5 大壞處

第一:會損害心血管系統睡眠不足的 5 大壞處

書中講到,有一份發表於 2011 年的研究,追蹤了八個國家超過五十萬名的男性和女性,包含各個年齡層和種族。

從研究開始的 7~25 年間,研究人員發現:

睡得越少,發生或死於心臟病的相關風險增加 45%,將近一半。

尤其是 45 歲以上的人,如果每晚睡眠時間少於 6 小時,在一生中發生心臟病或中風的機會,是睡滿 7 到 8小時的人的兩倍。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交感神經造成的。

交感神經的工作就是動員體內較原始的「戰與逃」反應。

當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身體就會自動進入這個備戰狀態。

這時候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肌肉充血,專注力上升,好應付眼前的挑戰。

你可以想像成這時候身體就像汽車開了 turbo 一樣,整個人開始加足油門往前衝,但這種狀態無法維持太久。

睡眠不足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就像 turbo 關不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跳速度降不下來,血壓持續處於高檔。

這時候所謂的壓力賀爾蒙,也就是皮質醇也會長期增加,造成血管收縮。

這一來一往之下,讓血壓飆得更高。

雪上加霜的是,睡不夠的時候,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大大減少。

在生長激素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血管得不到修補,就會越來越脆弱。

血壓越來越高,血管越來越弱,最後的下場就是:爆掉。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想到新聞常出現的那三個字了?

對,就是過勞死

如果你覺得那只是特例,那你要看看一個牽涉到十五億人的全球實驗,這個實驗叫做「日光節約時間」。

日光節約時間大概在三月開始,歐美大部分的國家都會把時間調快一個小時,所以在轉換當天大家都會少睡一個小時。

研究者在匯集了數百萬病例後發現,人們在睡眠被硬生生剝奪一小時的那一天,心臟病發的數目比前一天增加了 24%。

在秋天日光節約時間結束那天,大家多睡了 1 小時,那天心臟病發的數目則下降了 21%。

就一天而已喔!睡眠不足對我們人體的傷害就是這麼顯著。

第二: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糖尿病會跟睡眠扯上關係?

我先來跟大家簡單解釋一下糖尿病的發生原因。

我們吃下東西之後,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會變成葡萄糖,經由小腸吸收之後,進到血管裡面,變成血糖。這是身體最主要的能量來源。

身體有個調節機制,當血糖過高的時候,胰臟裡面的胰島 β 細胞會分泌胰島素(insulin),讓細胞打開表面的特殊管道,讓血糖進入細胞儲存起來。

如果血糖過低,胰島 α 細胞會分泌升糖素(glucagon),讓糖分從細胞中被釋放到血液裡。

如果我們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或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不靈敏,就會造成體內血糖過高,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發很多超可怕的後遺症,像是心臟病、失明、腎臟病要洗腎、腳部傷口潰爛要截肢等等。

我們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危險因子有肥胖啊,吃太多精緻澱粉等,但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睡眠不足也是其中一個。

到底睡不夠是如何影響血糖的調節?

是中斷胰島素的分泌,還是讓胰島素對細胞失效呢?

其實答案是:兩個都有,但是後者的影響更大。

研究者把一群健康的成年人找來做實驗,讓他們連續 6 晚只睡 4 小時。

一個禮拜後,他們吸收葡萄糖的能力,竟然和睡眠充足時比起來低了 40%。

研究者在實驗後取下受試者小量的組織,發現這些「疲勞」的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變得很差。

這些細胞累到不想打開表面的通道讓血糖進去,於是讓身體處於近乎糖尿病前期的狀態。

這樣的情況加上書裡講到的,睡不飽會容易讓你大吃大喝,容易變胖。

所以 Matthew Walker 博士認為,長期睡眠剝奪,已經確定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

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第三:會讓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這一兩年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打疫苗。

但你知道嗎?睡眠和免疫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普拉瑟(Aric Prather)教授做了一個很噁心的實驗

他找了 150 名健康的男女,在他們的鼻子裡噴了一般的感冒病毒,然後讓他們留在實驗室中,嚴密監控他們的睡眠、血液、和鼻涕(真的很噁心)。

他們把這些人依照實驗前一周的睡眠時間分成 4 組:少於 5 小時、5~6 小時、6~7 小時,以及 7 小時以上。

實驗發現,平均睡 5 小時以下的那組人,感染率將近 50%,而睡 7 小時以上的人,感染率只有 18%。

而睡眠對打疫苗的反應也有相當大的影響。

在 2002 年也有一個實驗,也是找了一群健康的年輕人,分成兩組,一組連續六晚只睡 4 小時,另一組超過 7 小時半。

6 天過後,每個人都去打流感疫苗,結果發現只睡 4 小時那組,免疫反應比睡飽那組低了 50%。

所以與其在那邊煩惱疫苗要打哪一家好,不如把看電視或上網吵架的時間省下來睡覺,獲得的免疫力還比較高。

第四:會增加得到癌症的風險

越來越恐怖了吼!

我們的免疫系統裡面有一個叫做自然殺手細胞(Natual Killer Cell),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癌細胞,然後把它幹掉。

當它接近癌細胞的時候,會分泌穿孔素(perforin)在癌細胞的細胞膜打洞,接著注入一種蛋白酶,讓癌細胞從內部溶解 G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麥可歐文教授(Michael Irwin)找了健康的男性來做試驗。

研究發現,他們如果在某天只睡 4 小時,他們體內自然殺手細胞的數目比起睡滿 8 小時,竟然減少了 70%!

70% 耶!這只要一個晚上睡不夠就發生了。

如果是長久都睡不夠呢?我真的不敢想像。

在這之後有越來越多的研究,也證實了癌症和睡眠不足的關聯。

有個歐洲將近兩萬五千人的大型研究,證實睡眠時間 6 小時以下的人,相較於每晚睡眠 7 小時以上的人,得到癌症的機率提升 40%。

第五:疲勞駕駛等於酒駕

酒駕零容忍在台灣應該是全民共識,我們實在看到太多無辜的生命被酒駕者撞死的悲傷故事了。

但你知道嗎?疲勞駕駛的危險程度堪比酒駕!這是被大家嚴重忽略的。

賓州大學的大衛丁吉斯(David Dinges)教授做了一系列相當全面的實驗,來測試睡眠對於人的注意力的影響。

他把一群受試者分成四組:每晚可睡 8 小時、6 小時、4 小時、最衰的是前 3 天不能睡。

測試的方式很簡單,在 10 分鐘內,只要螢幕上亮起光點,受試者就要按下按鈕,總共做兩個禮拜。

實現發現,睡眠不足的組別不只反應會變慢,還會發生光點出現卻沒反應的狀況,簡單說就是打瞌睡啦。

那些一整晚沒睡的人,他打瞌睡的次數會是前一天的 4 倍。

這個很直覺嘛,整晚沒睡當然會打瞌睡。

但這個實驗最令人擔心的是,那些連續 10 天只睡 6 小時的那組人,他們失常的程度就跟 24 小時沒睡的人一樣。

平常上班的時候打個瞌睡沒什麼關係,但如果在高速公路上呢?

還有澳洲的研究者找來 2 組健康的成人,一組人喝酒喝到酒駕臨界值,另一組讓他們整晚不睡。

結果發現,連續 19 小時沒睡的人,他們的專注力和喝酒的人一樣糟。

也就是說,如果你星期五早上 7 點起床,工作一整天後,下班和朋友玩到凌晨 2 點開車回家,這時候你的專注力受損的狀態和酒駕是一樣的。

在美國,疲勞駕駛造成的交通事故,比酒駕加毒品造成的事故還多。

那台灣呢?台灣交通事故死亡原因第一名,不是酒駕,而是「沒有注意車前狀況」,造成的死亡人數是酒駕的三倍。

你覺得這些事故有多少是因為疲勞駕駛呢?

所以真的拜託大家,不只酒駕不要上路,沒睡飽也千萬不要上路,如果開到一半想睡覺,一定要停在路邊睡一下,真的不要鐵齒。

台灣 2021 年十大死亡原因

大家知道 2021 年台灣十大死因是那些嗎?

癌症高居第一當然不用說,第二是心臟病,再來是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

這前七名的人數,占了這十大死因將近九成。

這些是不是都跟我前面講的睡眠不足造成的影響有關?

看到這裡的你,還會想要拿寶貴的睡眠時間去追劇、開趴、或加班工作嗎?

就連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個工作狂,看了這本書之後,也認為他年輕時對睡眠的看法是錯誤的,並且使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後來比爾蓋茲除了自己每天睡滿 7 小時以外,也把這本書列為他當年的年度選書。

自從我有了女兒之後,我變得超級怕死,因為我好想要陪著她長大。

所以現在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每天好好睡上 7 個半小時還重要的事。

我之前有好幾篇文章有講到睡個好覺正確紓壓的方法,還有危害睡眠的幾個地雷,大家可以去複習一下。

最後,祝大家每天都能睡個好覺。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CP 值最高的晨間習慣!

早起做一件事情,會重塑大腦、改變你的一生

可以重塑大腦?改變一生?!到底什麼事這麼神奇?

答案就是:早起出門跑步。

我這裡不是要跟你說跑步可以增加心肺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這些大家都知道的好處。

而是經過科學研究指出,只要在早上花短短三十分鐘做一些輕度有氧運動,就可以重塑你的大腦,讓你情緒更正面,工作效率更好,記得更多更牢,也更有創造力。

聽起來是不是很匪夷所思?早起跑步可以改變大腦?

接下來就讓我來詳細解釋。

大家都知道,有氧運動對身體的好處真的很多。

政府也有加強推廣所謂的「333 運動法」,也就是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鐘,運動時的心跳達到每分鐘 130 次以上。

但現代人的生活實在太忙碌了。

一早起床要先把小孩打理好,準備早餐,送他們去上課之後,緊接著就是要進公司開第一個會⋯⋯然後一天就過了。

真的要運動,可能也是下班之後了。

但我這裡要提出 7 個科學證據,只要把戶外運動的時間挪到早上,就會對我們的大腦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

早起跑步的 7 大好處第一:早起照光會讓大腦進入最佳狀態

一大早用足夠的光喚醒自己,對我們有諸多好處,這件事情我已經強調超級多次。

它可校準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讓我們的五臟六腑甚至免疫系統都開始運作,準備迎接一天的挑戰。

還可以讓皮質醇(cortisol)在一天的一開始就達到高峰,讓大腦處於警醒的狀態,讓我們更能夠專心。

反之,如果不這麼做,像是在家工作時室內光線不夠,這個皮質醇的分泌的機制就會被打亂,因為身體一直等不到那個開啟一天的訊號。

當我們好不容易在接近中午出門看到第一眼陽光時,身體會以為現在才天亮,於是整個晝夜節律會往後延,讓我們在該睡的時候沒有睡意。

偶而跳過一天沒關係,但是最好不要超過一天,要不然就會開始影響到心理健康。

有一篇 2012 年刊登在國際頂級期刊 Nature 的研究指出:

讓一群老鼠被不規律的光線照射,打亂牠們的生理時鐘,一段時間後,牠們的情緒和學習能力都受到損害了。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對一些有憂鬱症狀的患者施行規律的光線照射,有助於憂鬱甚至躁鬱的症狀緩減。

所以每天早上出去跑個 30 分鐘,是最直接能夠運用這個機制來設定晝夜節律的方法。

這裡有個小提醒,最好不要戴太陽眼鏡或濾藍光眼鏡,因為質和量夠高的光,尤其是藍光,是啟動這個機制的關鍵。

如果陽光太刺眼,可以戴個遮陽帽就好。

第二:安撫杏仁核,減輕焦慮

已經有多項研究指出,尤其是這篇 2018 年刊登在 Neuroscience 期刊的論文裡講到:

讓身體向前移動,使得眼睛看到物體一樣一樣從旁邊經過,這時候我們眼球會左右不斷滾動。這種視覺效果能讓杏仁核(amygdala)冷靜下來。

大家都知道,過度刺激杏仁核會讓我們一直處於緊張、憤怒、焦慮的狀態。

所以一早起床出門走走或慢跑,可以讓大腦處於警醒但不焦慮的狀態。

不只是一大早,有時候我在高強度下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會提醒自己出去走走來安撫杏仁核。

這可以有效讓短期壓力不至於演變成有害身體的長期壓力 。

一早就有好心情第三:分泌腦內啡,一早就有好心情

我想這已經不是秘密了,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會讓我們大腦分泌腦內啡,讓我們的心情變好、增加幸福感。

這裡的作用配合上一個提到的安撫杏仁核的效果,會讓我一大早就有好心情,讓我更能夠以正面的情緒應付一天的挑戰。

第四:一早完成一件小事,讓人有動力去完成更多事情

這件事情其實是源自一個相當有名的演講,是已經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McRaven)於 2014 年在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畢業典禮上講的

他說:「如果你想要改變世界,先從早上鋪床開始。如果你每天早上起床都先把床鋪好,那你已經在一天的一開始就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這會給你一個動力去完成下一件任務,以及接下來的很多任務。

而且如果不巧那天不是你的天,整天過得很鬱悶,至少你那天睡覺上床的時候,床是已經鋪好的。

這聽起來很像心靈雞湯,但其實背後是有科學根據的。

當我們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大腦裡管理期待和獎賞的多巴胺迴路就會被啟動,並且渴望去完成下一個目標。

所以我現在早上起床的固定儀式,就是在刷牙洗臉完之後,把昨晚可能沒洗好的碗洗乾淨,泡杯咖啡,然後喝三口之後就出門跑步。

這樣我一邊跑步,還可以一邊期待等等回來之後還有美味的咖啡在等著我。

麥克雷文海軍上將的演講真的很精彩,我把影片放在下面這邊,推薦大家有空都去看看。

第五:進入發散狀態,讓昨晚零碎的想法組合起來

如果大家有上過 Coursera 上面最熱門的課程:《學習如何學習》的話,就會知道大腦的運作大概分為兩個模式:

專注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專注模式當然就是我們在工作、學習的時候會啟動的。

而發散模式是大腦將本來不相關的東西有機會連結起來,形成新的創意的模式。

之前講睡眠的文章有講到,睡眠的下半場——快速動眼睡眠——就是大腦產生新連結最重要的階段。

所以我在早上醒來之後,絕對不會去看手機,我會讓我的大腦還維持在這種發散的狀態,然後出門跑步。

這有點像是延續在夢中還沒完成的工作,能在醒來之後繼續下去。

而且我跑步的時候絕對不聽任何東西,就任隨大腦乘著想像力的翅膀到處飛。

我有數不清的點子,都是在跑步的時候就突然蹦出來的。

我以前不知道為什麼,直到開始研究人體之後,才知道背後的原因。

第六:啟動有氧引擎,增進大腦功能

大家應該都知道,人體裡面最耗能的器官,就是大腦,沒有之一。

我們的大腦重量雖然只佔體重的 2%,但消耗的氧氣和熱量卻佔總體的 20% 以上。

如果常常要做一些很耗腦力的事情,像是創作、學習,那消耗的熱量會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因為大腦神經元之間是靠產生電流來傳遞訊號的,而這些能量來自於身體吸入氧氣之後燃燒體內的血糖或脂肪來產生的。

所以在一早就啟動這個有氧引擎,會讓我能更有效率地燃燒體內的養分,讓我的大腦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高強度的活動。

這裡有個小撇步,跟大家分享:

我會在早上喝的咖啡或茶裡面加進一點點,增加血液裡的電解質,來幫助神經元之間電流的傳遞,讓大腦的運作更順暢。

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第七:讓晚上睡眠品質更好

這點要跟第一點互相呼應。

一大早自己的眼睛接觸到光的最大好處,是讓生理時鐘在一大早就開始計時。

這除了讓皮質醇在一早就達到高峰以外,我們的身體也會從這個時候開始倒數計時。

大概在 14 個小時之後,身體就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幫助我們入眠。

所以我會盡量避免在八點之後運動,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這會讓核心體溫升高,妨礙入睡。

因此,把運動的時間從下班之後移到上班之前,就能幫助我在晚上能有個夠長而且品質夠好的睡眠。

我上一篇文章有介紹一個高度專注方法,叫做「精神時光 90 分」,能夠啟動的條件,就是前一天晚上有睡個好覺。

以上這七點,就是經過科學認證,早上跑步對大腦帶來的正面影響。

我甚至都還沒講到減肥、讓心血管更健康這些好處喔!

早上跑步這件事絕對是我所有的習慣裡面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沒有之一。

它對我們身心的影響實在是相當深遠,我鼓勵大家都能夠試試看。

如果還沒有跑步的習慣,只要一早出門快走,甚至只是散步就好,持續三個月之後,我保證你絕對會感受到顯著的成果。

如果你還想知道光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理時鐘和睡眠的,建議你可以看看我這篇幫助睡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