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ag

長壽

紐約時報新書冠軍 “Outlive” 讀後心得:生命可以比你想得更長、更健康

By Blog

紐約時報新書冠軍 “Outlive” 讀後心得

生命可以比你想得更長、更健康

自從我先前發布的那篇講 VO2 max 的文章之後,就收到相當多的留言,希望我來完整地介紹這本書。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就會來跟大家講講我從這本書裡面收到的三個啟發,以及我們可以採取的三個行動,來擁有一個健康又長壽的人生。

在正式開始講這本書之前, 我還是要再次推薦 Peter Attia 醫師的 podcast 以及個人網站,裡面的資訊相當豐富,都是來自於他本人和病患的實際經驗,以及他和各個領域頂尖研究者對談的內容。可以這麼說,他這本書就是集他網站上所有內容的大成,再以他自己的故事為骨幹寫成的一本書。如果你沒時間看書,但是對某一個主題有興趣,例如要怎麼預防心臟疾病等,可以直接上他的網站找,我保證你一定看不完,實在太豐富了。

以下我會分成我看這本書得到的三個啟發,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採取的三個行動來跟大家分享。

啟發一:健康跨度和壽命跨度

我在十年前派駐在印度的時候,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可不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要怎麼結束。

在我當時的認知中,人生到了最後一段路,不是充滿了病痛,就是身體老到什麼事都不能做,簡單說,不是病死,就是無聊死。

那時候會覺得人生不用太長,年輕時過得精彩就好了,有時還會胡思亂想,有沒有辦法能直接跳過最後一段直接人生登出,但隨著年紀慢慢變大,看了許多人不但能活得長,而且在人生最後日子依然很有精神,像是去年才過世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就是一個例子。

而這本書的作者: Peter Attia 就很明確的跟大家說,這是每個人都辦得到的,也是我們這輩子最應該追求的目標:讓自己的壽命跨度不但能變長,而且健康跨度也能幾乎等於壽命跨度。

這支影片很清楚地解釋了這個概念,白線代表了一個人如果不去做任何的干預的話,他的健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快速下降;藍線則是這個人在快要病入膏肓前,用現代的醫療手段來延長他的壽命,但最後這一段生活品質會大幅下降;而紅線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狀況,當然,這條線的弧度越逼近直角越好。

這麼一來,我們人生花在低生活品質的時間能夠趨近於零,這就完美地解決了我十年前在想的問題。

所以現在目標很明顯了,我們要從什麼都不做的白線人生,跳過用現代醫學來苟延殘喘的藍線版本,讓自己活成健康跨度幾乎等於壽命跨度的紅線人生。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要來告訴大家要怎麼做到。

啟發二:醫療3.0-從策略到戰術

但要活得既健康又長壽談何容易,這是從古到今連皇帝都在苦苦追求的事情啊。

不過目標既然設定了,接下來就要談到策略了。

Peter Attia 説,大家最常犯的錯誤,就是還沒搞清楚敵人是誰,就開始像無頭蒼蠅一樣執行戰術。像聽了某某電台說這個補給品吃了對身體有幫助,就去買一堆回來吃,或是看了網路上的文章說哪種飲食策略最能減肥,就不分青紅皂白先試再說。而結果可能都會是徒勞無功,花大錢就算了,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而時間,就是要打贏這場戰役最關鍵的資源。

先來盤點一下敵我雙方。

我方擁有的軍隊,a.k.a 我們的肉體,有個先天劣勢,它們會隨著時間越來越衰弱,從發號施令的腦細胞,到負責燃燒熱量的粒線體,一直到讓我們身體能夠完成任務的肌肉細胞和骨骼等等,都會隨著年紀變老而加速衰退。

而我們要面對的敵人有四個,也就是 Peter Attia 在書中所稱的「現代四騎士」:癌症心血管疾病、腦神經退化、和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

這些敵人不會讓我們一下就死掉,但如果我們不強化敵我意識,他們就會在我們疏忽時趁虛而入,讓我們死得很慢而且很痛苦。

而這「現代四騎士」更難纏的是,它們是會相互呼應的。

舉肥胖當例子好了。因為年紀越來越大,粒線體的功能和數目會加速下降,如果一個人常吃垃圾食物又久坐不運動,他有很大的機率會越來越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個人的心肺能力也不會太好,沒有能力輸送足夠的氧氣到身體各個器官,當大腦長時間得不到足夠的氧氣時,腦神經衰退的速度也會變快,書裡還提到,大概有 13% 的癌症也和肥胖有關,而肥胖也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為越胖身體就越容易發炎,這不但讓身體創造一個有助於癌細胞生長的環境,也會破壞血管和腦細胞。這時身體也會產生胰島素抵抗,讓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上升,更促進了癌細胞的生長。

這樣大家有概念了嗎?這四騎士根本就是一夥的!就看哪一個先把你打掛而已!

Peter Attia 之所以離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就是他看到了醫療 2.0 對這個現象的無能為力,常常都要等到這四騎士都兵臨城下了,還只能在戰術層面個別抵抗,而不能在敵人還遠在天邊時,就先擬定一套整體的防禦策略。

啟發三:比「現代四騎士」更恐怖的大魔王

這本書相當厚,雖然知識含量很高,但冷冰冰的有點難啃,直到我看到最後一章,整個被嚇到了。

這章講的是他遇上了一個大魔王,並且和他戰鬥的過程。

這個大魔王不像前面的「現代四騎士」一樣,要等到人變老了才能發動攻擊,事實上,在 15~24 歲的青少年中,被這個大魔王奪去生命的人數高居所有死因第二,僅次於意外事件。

沒錯,它就是精神疾病

Peter Attia 說了一個故事。在 2017 年的某天,他出差到紐約去的時候,接到了護理師老婆 Jill 打來的電話,說他們才剛滿一個月的兒子,不知道為什麼停止了呼吸心跳,幸好 Jill 用 CPR 把他救了回來,現在正在救護車上前往醫院。

你知道 Peter Attia 聽了怎麼說嗎?

他不帶情感的跟他老婆說:「好,那就到醫院之後再打給我吧,讓我來跟加護病房的醫師講。」

WTF!!! 這人有什麼毛病啊,要是我早就哭出來了吧!?

更離譜的是,儘管他老婆每天都求他趕快回家,他竟然還等到忙完「重要的」工作,十天之後才回到聖地牙哥。很明顯的,他有很嚴重的精神疾病。他說暴怒常常接管他的理智,有次還在停車場差點和陌生人打起來。

2017 的那件事情發生後,雖然極度不願意,但為了不失去家人和一切,他進了精神療養機構,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他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童年的經驗對他造成了這麼大的影響。兩個禮拜後他出院,還是和心理治療師持續療程,但是進步很慢。

2020 年在疫情期間他又爆發了,他在家裡失去控制,嚴重到他老婆求他趕快離開屋子,以免她和孩子受到傷害,於是他又住進了另一間療養機構。這次他繼續挖掘自己的過去,終於找到了那個遍體麟傷的小男孩,好好地跟他說:「你不值得承受那些傷害,你值得最好的事情。」

這章我是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看完的,這跟我實在太像了。一方面也很訝異,原來像他這樣的超級人生勝利組,也有這種陰暗的另一面,也很佩服他的勇氣,畢竟這樣一個世界知名的公眾人物,要把這麼不堪的事情公諸於世,相當地不容易。

他的編輯本來覺得他寫太長了,建議他把這段故事拆出來變成另一本書,但是被他拒絕了,就像他書裡寫的,如果活得這麼痛苦,那壽命長有什麼用?

行動一:知己知彼,及早應戰

書裡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這場戰爭越早開始準備,就越能夠氣定神閒的應戰,如果越晚開始,那手段就必須越激進,甚至要進醫院。

但是在應戰之前,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因為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面對這「現代四騎士」加上大魔王,都會有自己的弱點。

因為 Peter Attia 有心臟病的家族病史,所以他在 36 歲就去做了心臟斷層造影,發現他的冠狀動脈鈣化分數是 6,雖然分數很低,但正常 36 歲的男性這個分數應該是 0,他意識到自己血管的狀況比同年齡的75%~90%的人還糟。

於是他更注意自己的飲食和運動,並且持續監測 ApoB 載脂蛋白 B,而不是一般健檢中的低密度膽固醇這個數字,因為 ApoB 的數量才是影響血管健康的直接因子,如果大家有興趣我之後再來介紹這是什麼。

血糖數值也是,我們健檢報告測的都是空腹血糖,如果小於 100,通常醫師會跟你說是正常的,不用多做什麼。但如果接近 100 像是 97 呢?(就是我),就什麼事都不用做了,等他超過 100 再來想辦法嗎?而除了單一時間測到的血糖以外,血糖的波動更是重要,血糖波動越劇烈,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就越大,但是到底吃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會讓自己的血糖劇烈震盪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就去買了通常是糖尿病患者才會用的連續血糖監測儀,接下來會做兩個禮拜的實驗,到時候再來跟大家分享

行動二:睡眠、運動、飲食缺一不可

知道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後,就要來製定符合自己的戰術,而威力最強大的,就是 Peter Attia 提倡的醫療 3.0,在現代四騎士們還沒把城牆攻下前,就用睡眠、飲食、運動來讓自己更加牢不可破。

剛好我之前有寫過了許多有關睡眠的文章,大家可以先去複習一下。

至於飲食,我的心得是不要拘泥於任何飲食法,也不要把減肥當成目標,而是要根據自己的狀況,製定營養最均衡的飲食習慣。身體健康了,再加上充足睡眠和規律運動,要胖起來其實沒那麼容易。

關於運動,除了我之前分享的 zone 2 訓練的文章外,我之後也會再做一些複合現代人生活的運動策略,有興趣的話請持續關注喔!

行動三:必須正視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會被稱為大魔王不是沒有道理的,在社會對它的認識不足以及汙名化之下,它太容易被忽略跟忽視,尤其對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事業成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就像 Peter Attia,他一開始完全不承認且抗拒自己有心理疾病,直到事情真的沒辦法挽回,才發出了求救信號,勉為其難的去接受治療,幸好為時未晚。

我們每個人真的都要好好正視這件事情,除了不要讓自己過勞,要多安排休息和社交活動以外,運動、冥想都可讓我們的精神保持愉快。

大家想要瞭解更多的話,可以去看我之前有關血清素鍛鍊大腦的文章喔!

以上就是我的 Outlive 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看完了這本書之後,發現內容基本上就是我 YouTube 頻道的主題:「不正常人類使用手冊」嘛!原來我的內容是和世界接軌的耶哈哈哈,如果大家想針對這些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學習可執行的策略,請上 YouTube 訂閱我的頻道並且開啟小鈴鐺,我接下來也會針對運動和身心健康有更多深入的內容喔!

科學揭露:最大攝氧量 VO2 Max 和你的壽命息息相關,現在不採取行動,老了有錢也沒用

By Blog

最大攝氧量 VO2 Max 和你的壽命息息相關

現在不採取行動,老了有錢也沒用!

這篇文章絕對不是你常看到的那種心靈雞湯,說什麼錢不重要,快樂比較重要;還有什麼錢不是萬能這種屁話。事實上,錢真的很重要(歡迎打賞打起來),但這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數字也超級重要,它甚至會隨著你的年紀變老,重要性也會跟著變大,而且這個數字跟錢一樣,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並且擁有的。這個數字就是「最大攝氧量」,英文叫做 VO2 max。我會引用才剛出版,就攻佔紐約時報排行榜第一名的新書: Outlive 中的內容,來告訴你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重要。

這篇文章是受到 Peter Attia 的新書 “Outlive” 所啟發,這本書剛上市我就迫不及待的買了而且看完了,它也馬上攻佔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排行榜冠軍。為什麼這本書會這麼熱門呢?因為它講的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的目標,活得健康又長壽,作者是美國一位研究長壽領域的權威:Peter Attia 醫師。

Peter Attia 是何方神聖

Peter Attia 相當奇葩,他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拳擊手,所以相當熱衷於運動。他大學就讀加拿大皇后大學,拿到了機械工程和應用數學的雙學士後,又進了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拿到醫學學位,後來進了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做了五年的外科醫生,還拿過年度最佳住院醫師,相當厲害。

但他在當醫師的時候,對傳統醫療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甚至常常要等到病入膏肓,才能展開治療的醫療系統感到相當的無力,這種在他的書中稱之為「醫療 2.0」,而他在離開醫院後,先是加入麥肯錫顧問公司,後來又自己創立了 Early Medical,實踐他心目中的「醫療 3.0」,利用最新的科學研究,在運動、營養、睡眠等各方面提供他的患者客製化的方案,目標是讓他們不要進醫院,擁有一個既長壽又健康的人生。

他有一個相當棒的 Podcast: “The drive”,節目中會找各個領域的專家來談談如何讓身體更健康,我之前講 zone 2吃糖的文章,有部分就是參考他的節目,他更是在最近躍上了串流平台,在我們大家心目中的男神:雷神索爾 Chris Hemsworth 的新紀錄片:《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裡面,擔任 Chris 的長壽顧問醫師,還在節目中揭露 Chris 有一個叫做 APOE4 的基因,讓他比一般人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機率高八到十倍。

超級推薦有訂 Disney+ 的大家去看看,看索爾露肌肉挑戰自己的極限耶,有些挑戰還危險到漫威要他先拍完電影再去做,超適合一邊踩訓練台一邊看。

什麼是 VO2 max

把話題拉回今天的主角 VO2 max,Peter Attia 在他的書裡面講,「運動」是目前所知最強的,能夠治療百病的藥。它可以延緩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甚至可以逆轉身體和大腦的衰退,這點我在之前很多文章都有講到。

書裡說,從完全不運動,到一個禮拜做九十分鐘的運動,就可以將死亡風險降低14%,幾乎沒有任何藥物可以做到這點。他還說,如果你看完整本書只能帶走一個東西,那就是運動了。

而 VO2 max,就是 Peter Attia 認為最能夠衡量壽命的單一指標,換句話說,追求 VO2 max 這個數字,就等於是在追求生命的長度。

以下先做一點點小科普:

VO2 max 就是在你從事最激烈的運動時,你全身上下的細胞能夠使用的氧氣量的最大值。這個數值正好代表了身體兩種能力的組合:第一、心肺能力,就是心臟和循環系統攝入和輸送氧氣的能力,第二:代謝能力,就是身體組織使用氧氣產生能量的能力。

45 歲的中年男子(就是我)的 VO2 max 平均大概是 40 ml/min.kg,而馬拉松選手像是魁哥應該就有到 60 以上。根據梅約診所的運動生理學家 Mike Joyner 的說法,一位三四十歲久坐不動的人的 VO2 max 可能就只有 20 左右,他們可能走個樓梯都會喘。

想知道自己的 VO2 max 很簡單,現在智慧型手錶越來越流行了,如果你戴著錶運動一段時間,手錶就會幫你估一個大概的 VO2 max 數字,我受傷前曾經練到 55 左右,現在又掉回 51 了嗚嗚。

為什麼 VO2 max 代表壽命長度

一項於 2018 年刊登於 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追蹤了超過120,000人的研究發現,最大攝氧量和死亡率呈現高度的負相關。

VO2 max 位於後面 25% 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幾乎是前 25% 的人的四倍,如果比起像魁哥這樣的菁英運動員,這數字竟然高達五倍!即使只是從最後 25% 進步到 25%至50% 這個區間,死亡風險也減少了近一半。

這些結果在一項更大且更新的研究中也得到證實,一篇 2022 年刊登在 JACC《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研究,在調查了年齡介於 30 至 95 歲之間、人數高達 750,000 名的美國軍人的數據後,發現體能處於倒數 20% 的人,比同年齡和性別中體能前 2% 的人,死亡風險高出 4.09 倍。這數字和上一個研究很類似。

所以作者得出一個結論:比起那些大家熟知會導致心臟病的因素,像是吸菸、糖尿病、高血壓等,體能差的狀態帶來的死亡風險更大,而且大很多

2018 JAMA 那篇研究的作者也說:心肺能力越強死亡率就越低,這個效益沒有觀察到任何上限。也就是說,你可以盡情地在合理的訓練下去追求 VO2 max,數字越高,活得就越長

VO2 max 也代表生活品質

之前有人看完我講酒精那篇文章後問我說,幹嘛活得這麼痛苦,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很好?

我很想回,你知不知道人生最苦的,就是 Peter Attia 醫師講的,在人生最後的那段時間裡面,體能糟到什麼都不能做,還滿身病痛,想死還死不了啊!

我先請大家想像一下,假設你在 65 歲那年退休了,辛苦了一輩子,終於可以把存下來的錢好好拿來享受了。

於是你買了張機票,和另一半要去紐西蘭度假,沒想到飛機誤點,轉機的飛機快要起飛了,登機門遠在 1000 公尺以外,如果是年輕的你,當然是往前衝啊!

但現在你已經 65 歲了,假設你平常沒在運動,體能大概是一般水準,這時候你連維持時速 10 公里的跑步速度都沒辦法了,只能眼睜睜看著飛機起飛。

好不容易到了紐西蘭南島,住在風景如畫的 Lake Wānaka,隔天朋友安排的行程是爬 Roys Peak,結果你才爬不到一半就喘到不行,只能走回去停車場等大家。

如果你是那個體能最不好的後 5%,不要說出國玩了,連自己一個人生活都會有問題。

大家可以看看下方這張圖,不管你平常有沒有在運動,你的 VO2 max 都會隨著年齡下降,但如果你常運動,你 75 歲時的體能,可能還維持在一般人的 50 歲水準,這代表你才有能力到處遊山玩水,享受人生。

根據年齡變化的 VO2 max

VO2 max 怎麼練?

要顯著增加 VO2 max,最好的方法就是痛苦的間歇訓練,但是幸好不用太常做,只要佔你的有氧訓練 20% 就好了。

所以如果你一周跑五天,只要拿一天來跑間歇,就可以有效增加你的 VO2 max。

但是才剛開始跑步的朋友,千萬不要隨便練間歇,如果基本的有氧底、肌耐力、以及穩定性都還沒練起來就跑間歇,相當容易受傷。

我會建議規律跑步半年,輔助一些基本的重量訓練後,再漸漸把間歇訓練加進去,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訓練菜單,像是令人聞之色變的亞索 800 就是其中一種。

我因為腰閃到,已經好久沒有跑間歇了,這幾個月都在跑 zone 2,所以 VO2 max 就一直卡在 51,下個月開始我就要把間歇加回去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網路上流傳許多多養生的方法,從飲食方法到膳食補給啊一大堆,看得眼花撩亂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敢肯定,運動絕對是效果最強大,也最全面的一劑良藥

推薦大家可以去看我之前那幾篇關於 zone 2 訓練以及運動鍛鍊大腦的文章,之後我也會分享更多能讓我們活得又健康又長久的運動菜單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