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Tag

多巴胺

多巴胺戒斷(斷食) 8 步驟,帶你一步一步擺脫手機、電玩、購物成癮

By Blog

多巴胺戒斷 8 步驟!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多巴胺最重要的運作機制:「多巴胺翹翹板」,以及一個操弄多巴胺系統威力最強大的方法,讓我們能平常就擁有好心情,和源源不絕的動力。但有些人已經陷入太深,很難從上癮的事物中抽離,這時候就要採用比較積極的方法,叫做「多巴胺戒斷 dopamine fasting」,來讓「多巴胺翹翹板」恢復平衡,小精靈們能重新出來工作。這篇文章我就要來跟大家介紹「多巴胺戒斷」的八個步驟,以及我自己的實際經驗。

老實講,我之前就是一個社群媒體和手機遊戲成癮的人,因為從上一份工作離職後,壓力一直很大,再加上沒有一定得完成的工作要做,常常就會不知不覺把時間拿來滑手機,就連上網找資料,大概會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會反射性的開了臉書,半小時過去後,才發現連剛剛要查什麼都忘記了。這導致了累積要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焦慮。

有段時間我甚至還迷上了一款手機遊戲,遊戲裡我會操作一個小忍者,不斷升級武器去消滅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的僵屍,看著那些僵屍一個一個被幹掉,就感覺我的焦慮好像一點一點被清除掉一樣(但其實沒有)。就跟 Ana Lembke 博士一樣,當我有天發現自己凌晨一點還躺在床上,強忍著睡意還是要解任務幫腳色升等時,我知道我得做些改變了。

Lembke 博士書中講到的多巴胺戒斷八步驟,和前一陣子矽谷很流行的「多巴胺斷食」不一樣,矽谷的多巴胺斷食風潮是從心理學家 Cameron Sepah 博士在 2019 年的一篇文章:The Definitive Guide to Dopamine Fasting 2.0 開始的,這篇文章以心理治療的認知行為療法(CBT)為基礎,列了六種容易導致上癮的行為,像是情緒性吃東西、上網、玩遊戲、購物等等,並且設下一些限制來避免反射性的行為,進而減少這些行為帶來的刺激。舉例來說,就是要你自己訂下一個規則,像是要自己上班不要滑手機、晚上不要吃宵夜。

欸……聽起來好像沒啥用?這些誰不知道啊?

而且事情傳到矽谷之後,常常就會變得怪怪的,有個很流行的版本,就是在 24 小時之內,禁止會讓你分泌多巴胺的一切事物,不只是滑臉書或 IG,看訊息和 email、甚至連吃東西、喝咖啡、和其他人眼神接觸都不行⋯⋯那他們應該只能請假在家裡躺一天吧?很多人說他們執行多巴胺斷食之後,頭腦靈活了很多,考試都考一百分。

但這真的有用嗎?我個人是相當懷疑啦,我猜大部分的人隔天就恢復原狀了吧。就像我上一支影片講的,要讓失衡的多巴胺翹翹板再次恢復平衡,是需要採用更積極的手段的。

隆重介紹:『多巴胺戒斷』八步驟:這八個步驟相當好記,因為每個步驟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合起來,就剛好是 DOPAMINE,以下我就針對這八個步驟一個一個介紹:

第一:D 代表 Data

也就是數據。這個步驟就是很客觀的讓使用者知道,自己上癮的程度。Lembke 博士要她一位想要戒掉大麻的患者 Delilah,詳細把她使用的頻率、種類、以及用量詳細列出來,把這些客觀的數字擺在眼前,讓患者先接受自己已經上癮的這個事實。

換成手機或社群成癮的人來說,最簡單的就是檢視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以及個別 app 的使用時間了。我現在已經把那些所有會令我上癮的 app 全部刪掉了,但是在多巴胺戒斷的一開始,我的 FB 或是遊戲的使用時間,都是一兩個小時起跳的。

第二:O 代表 Objective

也就是目的。指的是使用這些成癮物質的目的是什麼,以 Delilah 的例子來說,她吸大麻的目的是為了要減輕焦慮,我玩手機遊戲的目的也是。但是看臉書 IG 的目的呢?可能就比較多元了:可能是想要看看朋友的近況,和他們交流,也可能是想知道最近發生了什麼事,不想錯過最新的趨勢,也有可能只是想排除無聊。(社群媒體還真多功能難怪這麼容易上癮。)

第三:P 代表 Problem

也就是問題。濫用這些事物,雖然好像能達成短期的目的,但總是會造成長期的問題。長期抽菸和吸大麻會對腦部和心血管造成損傷,每天吃高熱量食物當宵夜會變胖,而一天到晚泡在社群媒體上,不但會侵蝕掉你的時間,讓你沒辦法完成重要的事情,還會讓你因為比較心態產生焦慮——為什麼某人可以一直玩一直爽,而我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為什麼某人看起來也還好,但隨便寫個廢文,按讚數分享數都比我高?為什麼某人的影片整支照抄別人的,流量還能那麼好?

(這樣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戒社群媒體了吧。)

第四:A 代表 Abstinence

也就是節制。搞清楚了以上三個問題之後,第四個就是重頭戲:節制成癮物質的使用,也就是戒斷啦!這裡的戒斷不是前面提到的矽谷流行的那套,而是整整三十天,徹底斷開你和成癮物質中間的聯繫

Anna Lembke 教授強調:戒斷成癮物質之後,我們才能再次從較小的獎勵中獲得快樂,也能讓我們看到使用成癮物質和自身感受之間真正的因果關係,這是讓多巴胺翹翹板回復水平的必要條件。而她在史丹佛成癮中心的經驗,患者平均要戒斷 30 天才有效

就毒品這種高強度成癮物質來說,一下完全不使用可能會發生很嚴重的戒斷症狀,必須要到專屬的醫療機構進行。而其他物質的戒斷,只要有個完整的策略,以及親友的協助,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成功。

香菸和酒精這兩個危害最大的成癮物質,都有專屬的門診可以提供協助;如果想戒手遊,就直接把遊戲角色砍掉,app 刪掉就好啦!但如果要戒的是社群媒體,那就得要更縝密的計畫,要不然很容易失敗。

第五:M 代表 Mindfulness

也就是正念。這一個步驟是我最喜歡,也認為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我們會對成癮物質這麼快投降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我們一感到無聊,就會想找些事情轉移注意力,一感到有一些不舒服,就會去找手邊能快速給我們多巴胺突波的東西。

在這一支講多巴胺危害的影片裡有講到,要消除危害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等一下,而我們現在處的環境快到讓我們一秒都等不得,也方便到讓我們一秒都不用等,連等一秒的機會都沒有,當然容易上癮。

Delilah 一開始聽到她得整整三十天不抽大麻,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辦到。

Lembke 教授跟她說:「在情況改善之前,妳的焦慮感會變得更加嚴重,但一定要記住,這只是戒斷導致的焦慮。一般患者會在兩周左右出現轉捩點,然後就慢慢好轉。」

Delilah 問教授:「那如果真的痛苦到受不了怎麼辦?能不能開點什麼藥?」

Lemble 教授說:「我給不了妳任何既能消除痛苦又不會成癮的東西,妳能做的,就是忍受痛苦。」

關鍵字又出現了,又是擁抱痛苦,但這次是去活在當下,感受自己的痛苦,甚至是那些成癮物質帶來的痛苦。這點在我之前那支改掉壞習慣的文章中有講到。

當我又有衝動去點開臉書時,我會先等一下,然後閉起眼睛,仔細想想:我現在感受到了什麼,以至於我會想去開臉書?我開了臉書之後會看到些什麼?這是能夠解決我的問題,還是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我能不能做些其他的事情,來解決我現在的問題,例如,深呼吸幾下?

通常只要經歷過了 Mindfulness 這個步驟,那個衝動就會大大降低甚至消失了。

第六:I 代表 Insight

也就是洞見。Delilah 成功戒斷大麻一個月,跑回去找 Lembke 教授時,好像換了個人一樣,整個人容光煥發。

她說她一開始痛苦得要死,第二天還吐了,她才意識到大麻對她身體的影響有多大,這又增加了她繼續下去的動力,隨著時間的演進,症狀真的慢慢變輕了,頭腦也漸漸靈活了起來,考試也都考一百……沒有啦。

總之她焦慮的狀況完全解除了,也更喜歡在清醒的狀態下做任何事情。在成功戒斷成癮物質一個月後,就會對成癮物質的影響有一個新的洞見,接下來就是最後兩個步驟了。

第七和第八:N 代表 Next Step,E 代表 Experiment

最後兩個步驟是計畫下一步加上做實驗。多巴胺戒斷的目的,並不是要消滅多巴胺(這是辦不到的),也不是要你從此遠離所有會刺激你分泌多巴胺的物質(那活著要幹嘛),而是讓你大腦內的多巴胺翹翹板恢復平衡。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重新考慮要不要繼續使用這些會讓你上癮的東西,如果要的話,就必須制定一些計畫來實驗看看。

如果是香菸或酒精,有鑑於它們的成癮性以及對身體的危害,我建議戒了就戒了,從此跟它們一刀兩斷,而手機和社群媒體,我們就可以使用一些方法,來降低我們再次上癮的機會。

像是我之前介紹的方法,把手機當成自己的注意力大敵,放在很難拿到的地方,或是在瀏覽器裝上 stay focusd 這個軟體,限制自己每天上特定網站的時間,這些都是我實際使用過相當有效的方法。

至於社群媒體,以我這個以經營社群當職業的內容創作者來說,就需要更縝密的策略了,我下一篇文章會把我自己版本的「數位斷捨離」策略分享給大家。

 

以上就是《多巴胺國度》這本書裡講到的「多巴胺戒斷」八步驟,我自己看了覺得超級受用。如果你身邊也有朋友對某些事物有上癮症狀,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看喔。如果他覺得壓力很大還是得想辦法紓壓,也可以請你推薦我這幾篇講的有關紓壓的文章,相信一定可以幫到他。

一次弄懂「多巴胺」的運作機制,幫你戒掉酒精、藥物、手機上癮

By Blog

一次弄懂「多巴胺」的運作機制

之前有一篇文章講到了多巴胺,這個大家最常聽到,但也最容易被誤解的神經調節物質,並且介紹了三個實用的策略,來減少多巴胺造成的上癮症狀。文章中介紹了一本 2021 年出版的書,《多巴胺國度 Dopamine Nation》,是由史丹佛成癮醫學診所的主任,Anna Lembke 教授寫的。這本書我今年又看了第二次,深深地認為,如果你能了解並且掌握多巴胺系統的運作機制,並且主動去操弄這個系統,這絕對會讓你無所不能,打造你心目中理想的人生。這篇文章我就要來介紹這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以及駕馭多巴胺系統的終極策略。

還是要讚嘆一下 Anna Lembke 博士,寫出了這麼一本引人入勝又可以造福人群的好書,書裡把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解釋得淺顯易懂,必且舉了各式各樣對各種事物上癮的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其中包括 Lembke 教授她自己耶!

Anna Lembke 教授的故事

圖片來源:www.annalembke.com

她在四十歲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要怎麼跟長大成青少年的孩子相處,所以相當痛苦,這時她想再生一個小孩,重溫養育嫩嬰的美好,但是她老公不想,所以她的婚姻生活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

於是她為了逃避現實,迷上了《暮光之城》這本小說。

我沒看過這本小說,當時看了第一集電影(我為什麼會去看),看到一半就狂翻白眼然後睡著,所以無法知道樂趣在哪,但據 Lembke 教授所說,《暮光之城》在愛情、驚悚和奇幻等題材之間找到了一個甜蜜點,讓她在看完之後腦內的多巴胺大量分泌,將他從痛苦的狀態拉出來。

有看我先前文章的朋友就知道,多巴胺是永不滿足的,當我們感受到多巴胺突波後的那個低谷時,我們會感受到失落、甚至有點痛苦,所以我們會去想要去尋找更多類似的事物,再度刺激多巴胺的分泌。

於是 Lembke 博士在看完《暮光之城》後,就一頭栽進了其他有關吸血鬼的愛情故事,這還不夠,她又看了有關狼人、巫師、時間旅行者等等的愛情故事(就是穿越劇啦),後來這些都沒辦法滿足她,她開始去找那種會把細節描述得很詳細的色情小說。

而當她拿到一本 amazon 的 kindle 之後,情況就失控了,她只要隨手一點,想看什麼馬上就能看得到,而且體積這麼小,又不用怕被別人看到自己在看甚麼書,她有一次還帶著去上班,在看完病人的中間休息時間讀。

於是一位既沒有經歷過創傷和貧窮等等上癮風險因子,而且家庭、生活、專業都堪稱人生勝利組,職業還是幫助別人戒除上癮症狀,堪稱是全世界最懂上癮機制的史丹佛教授,自己竟然也掉進了這個陷阱,沉迷於色情小說中。

哇,看到這裡我真的覺得 Lembke 教授真的太屌了,竟然坦承到這種程度,而我覺得最棒的是,她讓大家知道,對某些事物上癮沒什麼好丟臉的,這絕對不是因為你是個沒意志力的魯蛇,而是因為你的大腦生病了。

當她有一次凌晨兩點還在熬夜看《格雷的50道陰影》,當她讀到使用肛門塞的情節時(這什麼鬼),她才意識到事情不對勁,一定要做些改變了。

但是要知道怎麼改才有效,我們就必須了解一個關於多巴胺最重要的概念,調節快樂和痛苦的多巴胺翹翹板

什麼是多巴胺翹翹板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Ana Lembke 教授說,除了多巴胺的機制以外,科學家另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大腦中處理快樂和處理痛苦的區域是重疊的,你可以想像我們大腦中有一個掌管快樂和痛苦的翹翹板,我們就叫它多巴胺翹翹板好了。

當我們一大早起床,展開正常的一天時,這個翹翹板會維持水平,稍微往快樂的那邊傾斜,讓我們有動力下床去刷牙洗臉。

假設今天是星期六,下午要和另一半去看最近很紅的電影芭比,因為這電影廣受好評嘛,所以心裡很期待,這時候多巴胺翹翹板就會更往快樂的那邊傾斜,讓我們精神一下子好起來,好像做甚麼事情都很有動力。

但同時間,我們大腦會有一個強大的自我調節機制開始發揮作用,試圖讓翹翹板回復平衡。

Lembke 教授說,你可以想像大腦裡有一群維持這個翹翹板平衡的小精靈,他們會依照翹翹板的傾斜程度,出動足夠數量的小精靈,把翹翹板從快樂的那邊扳回來。

這個現象叫做體內平衡 homeostasis,是生物體內維持內部環境穩定的能力,不只多巴胺有這個翹翹板,像是體溫、血糖、體內的水分等等,都有這樣的一個翹翹板,因為我們人體要在一定的生理環境下才能正常運作。

但這個翹翹板在恢復平衡的過程中,小精靈沒辦法一次就很精準讓翹翹板變回水平,而是會往另一側繼續傾斜,然後才恢復。

就好像血糖發生突波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讓血糖降下來,但如果血糖衝太高,身體就會分泌過多的胰島素,讓血糖一下子降得很低,這就是我們飽餐一頓之後常常會覺得想睡的原因。

而多巴胺翹翹板也是,當我們因為某些事物的刺激而往開心那邊傾斜時,這些小精靈會把翹翹板以同樣的程度往痛苦那邊壓下去。

如果你是因為期待要去看電影,快樂程度可能只提高 10%,那大腦可能出動一隻小精靈,就可以把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壓下 10%,恩,應該還好。

但如果是吃下了一個巧克力,那這個快樂程度就會提高 50% 以上,吃完之後大腦可能要出動兩隻小精靈,才能把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壓下 50%。

問題來了,50% 的痛苦和失落就有可能讓某些人不舒服了,而消除這種痛苦最快的方法,就是再吃下更多的巧克力,硬是把翹翹板再往快樂的那端扳回來。

這就是上癮的原理,除了巧克力以外,性行為可以提高100%,尼古丁會提高150%,古柯鹼會提高225%,而安非他命還有絕命毒師裡的那種冰毒,它會使多巴胺的分泌量增加 1000%。

所以根據這個比例計算,吸一次安非他命所帶來的快感,等於十次的性高潮。所以你知道毒品是多可怕的東西吧?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為什麼多巴胺翹翹板會失控

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造物者會把多巴胺系統設計成這樣?其實不只是人類,這個多巴胺獎勵回饋系統,是讓絕大部分的動物能存活下來的關鍵機制。

對我們的老祖宗來說,他們 DNA 內建的首要任務,就是活下去,然後盡可能把基因傳下去,所以多巴胺系統會驅使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出外打獵。

打到獵物了,就會分泌多巴胺,把獵物帶回去部落接受大家的歡呼,也會分泌多巴胺,把獵物烤來吃,當然會分泌多巴胺,喜歡的異性看你這麼勇敢,情不自禁和你共度一晚,當然狂分泌多巴胺!

但是到了現在的世界,這個我們老祖宗賴以為生的系統,反而有可能帶我們走向毀滅。因為多巴胺翹翹板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叫做耐受性

因為快樂過後,因為那個同樣程度的痛感,會讓我們渴望趕快獲得下一次快樂,所以我們會想再馬上吃一塊巧克力,或是馬上再玩一輪線上遊戲。

而人類有個最基本的設定,就是好逸惡勞,所以如果不有意識地節制,我們就容易不停的吃,不停地玩,以 Lembke 教授的例子,就是不停的看色情小說。

但是反覆接受相同或類似的刺激後,向快樂端的傾斜幅度會變得越來越小,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但向痛苦端的反彈會變得越來越強,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個過程被科學家稱為「神經耐受性」。

也就是說,同樣的刺激所帶來的快樂會越來越少,而翹翹板在痛苦端那邊的小精靈也會越來越多,反應也越來越快,於是我們就會感到越來越痛苦,這都會驅使我們去尋求更大的快樂刺激。

而在長期且大量的快樂刺激下,多巴胺的天平就會越來越像痛苦的那邊傾斜,甚至小精靈們就乾脆在痛苦的那邊紮營住下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那個會讓我們開心的事物以外,我們不管做甚麼都會提不起勁,我們感受快樂的能力會下降,且更容易感受到痛苦。

對原始人來說,會增加他們多巴胺分泌的不外乎就是食物和性行為,但是為了獲得這些渴望的事物,我們祖先需要行動起來去得到它,不是得走上幾十公里,冒著生命危險和兇猛的野獸搏鬥,就是你得和同族比你強壯的人打架,才有辦法爭取到交配的對象。

但現代人不同,我們處於一個被多巴胺狂轟猛炸的世界,酒精、香菸、垃圾食物、電玩、社群媒體、甚至毒品,每一樣東西刺激我們多巴胺系統的強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這些成癮物質越來越多、越來越強、頻率也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容易取得,我們的原始大腦進化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這世界的變化,所以就會產生很多上癮症狀。

而最糟的狀況,就是多巴胺系統直接罷工,這時不管做甚麼都沒辦法讓人提起勁,Lembke 教授說,這就好像多巴胺小精靈放棄比賽,帶著球和手套回家了。

駕馭多巴胺翹翹板的絕招:擁抱痛苦

圖片來源:Dopamine Nation

如果你真的走到了這步田地,去找 Anna Lembke 教授求救,她會教你一套多巴胺戒斷的程序,其實我自己目前就在這個過程中,我下一支影片會來詳細介紹這套方法,以及我自己的真實體驗。

在這之前,我要先跟大家介紹一個大絕招,讓我們可以避免走到上面講的那個最糟狀況,很簡單,就四個字:擁抱痛苦

如果這整本書只擷取出一個最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逃避痛苦只會更加痛苦,擁抱痛苦才能更加快樂」。很匪夷所思對不對?請聽我解釋。

前面提到,人性就是好逸惡勞,因此我們都在逃避痛苦。有些人選擇吃藥,有些人選擇窩在沙發上,一邊吃鹽酥雞一邊追劇,有人選擇看色情小說。

因為人活著就是很難啊,低薪、高房價、對未來看不太到希望,只要一靜下來,這些問題就會蜂擁而上,所以我們總是會做一些事情,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

哪怕只是小小的無聊,我們都無法忍受,加上現在有個終極多巴胺製造機,所以我們就會不斷分散對當下的注意力,去尋求短暫的快樂。

但是,這些所有試圖讓自己遠離痛苦的努力,只會讓我們的多巴胺翹翹板失衡,讓我們變得更加痛苦。

而主動擁抱痛苦,就是解決這個狀況威力最強大的方法。因為如果我們做些事情讓自己痛苦,還記得那個神奇的體內平衡機制嗎?它就會讓我們的多巴胺翹翹板往快樂的那邊傾斜。

Anna Lembke 教授有一位患者在戒掉毒品之後,就是處於一個多巴胺系統罷工的狀態,她做甚麼都沒有動力,像是行尸走肉一樣。

有一次他無意間在打完網球後洗了冷水澡,雖然一開始很不舒服,但洗完之後感覺相當好,於是他在接下来幾個星期裡,只要運動完就會沖冷水澡,發現每次只要沖完冷水,他的心情都會好起來。

於是他上網搜尋冷水療法,一頭栽了進去,不但讓他重拾活下去的動力,也把這件事情推廣到他的親朋好友。

這就是最典型的擁抱痛苦讓自己快樂的例子,相關原理可以去看我這篇文章,就有個研究發現,在 14 度的冷水泡一小時後,受試者體內的多巴胺濃度竟然增加了 250%,而且這個效應會持續好幾個小時。

而另外一種最普遍,會讓自己痛苦的方式,就是運動了。

說真的,不管我現在在怎麼習慣跑步,心裡也完全知道跑步帶給身體的諸多好處,但每次出門前還是會有點小抗拒,尤其是排到間歇的那天,一定會拖很久才出門。

因為跑間歇真的很痛苦啊!但是我知道,只要我痛苦完之後,一定會自我感覺超級良好,覺得自己怎麼那麼厲害,然後一整天都充滿動力,沒有一次例外。

原來當我們主動擁抱痛苦,將多巴胺翹翹板往痛苦那邊傾斜後,我們的多巴胺小精靈就會選擇到快樂的那邊待著,讓我們平時就一直處於快樂有動力的狀態

不只是身體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也是,如果我們主動去擁抱一些精神上的壓力,像是主動去報名演講比賽,給自己設定有挑戰性的目標,或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自助旅行等,這些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讓我們的心智越來越強大,對壓力的耐受度也越來越強,甚至讓我們平常就處於很有動力的狀態。

現在回想起來,我之前去騎腳踏車環遊世界兩年,每天要騎車八個小時,還要睡公園、吃超商的剩食,甚至還卡在無人沙漠中差點死掉,這樣的痛苦經歷,或許正是我能走到現在的關鍵之一呢。

以上就是這本書最讓我受用無窮的知識,我還是強力推薦大家去找來看看,為了不讓文章太長,我已經簡化許多內容了(但還是很長),但書裡的許多案例和洞見,真的讓我看了頻頻點頭如搗蒜。我認為這本書的重要性,和 Matthew Walker《為什麼要睡覺》是同一個等級的,都是現代人必看的一本書。再次推薦大家去看我之前介紹泡冷水多巴胺機制的這兩篇文章,相信都會讓你對這個機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多巴胺—你一定要知道的黑暗面!3 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 3 件避免多巴胺危害的練習

By Blog

多巴胺—你一定要知道的黑暗面!3 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 3 件避免多巴胺危害的練習

多巴胺是大腦最強的雙刃劍,使用得當,它能讓我們上月球,但如果不小心,它也可能會讓你下地獄。

多巴胺可能是你最常聽過的神經傳導物質,如果你上網 google 多巴胺,會看到有很多文章說它是「快樂激素」,還有更多文章教你如何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聲稱多巴胺可以讓你感到快樂、幸福、和滿足!?我的天啊,多巴胺恰恰是讓你永遠都不滿足的罪魁禍首耶。這篇文章我就要來跟大家說明多巴胺三個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其中包括它的黑暗面,以及三個馬上就可以實行的策略,來降低多巴胺對我們的不好的影響。

我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多巴胺是大家最容易搞錯的一個神經傳導物質。

大家可能都知道它和「獎勵」有關,當你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當成「獎勵」,讓你感到開心,但真實的機制其實還有更多細節。

之前的文章有講到,正確的舒壓方式會讓身體分泌血清素,而錯誤的紓壓方式,則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文章發布之後有很多人問我到底為什麼,我也會在這裡一併跟大家說明。

以下是三個有關多巴胺大家都沒搞清楚的運作機制:

一、多巴胺掌管的是動機,而不是快樂

多巴胺是在 1950 年代,以腎上腺素的組成成分被發現的,但多巴胺除了組成腎上腺素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驅動人類生存下去。

它組要是由大腦一個叫做腹側被蓋區 VTA 的地方分泌的,當它經由軸突將多巴胺釋放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做某些事情的動力,這就是有名的中腦邊緣獎賞迴路,有人也更直接地叫它多巴胺欲望回路。

這個獎賞迴路主宰了我們的動機,來完成人生的大大小小目標,這些目標小到移動我們的四肢,走路去泡杯咖啡,大到創立一間公司,甚至改變世界。

對原始人來說,多巴胺是驅動人類去取得自己伸手可及以外的東西,進而生存下去的重要機制,像是去找水、採集食物,甚至打獵、找另一半繁衍後代等等。

如果我們的行動達到了目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覺愉悅,有動力再去做更多這樣的事情。

所以和之前講過的戰與逃反應一樣,獎賞迴路也是一個讓我們能繁衍下去的原始機制。

我們可以把這個迴路想像成行動的油門,踩下去之後,我們就會展開行動,踩大力一點甚至還會加速。但有油門也要有剎車機制,要不然就會車毀人亡。

而多巴胺的剎車,就是大腦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如果沒有前額葉皮質來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我們就會成為純粹追求享樂的動物。

二、多巴胺永遠不會滿足

就像我文章一開始講的,多巴胺會讓我們感到愉悅、有動力、成就感等正面的情緒,但「滿足」這兩個字,就絕對不在多巴胺獎賞迴路的範疇裡。

事實上,多巴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這幾年來關於多巴胺寫得最好的書,是這本 2018 年出版的 “The Molecule of More“,這本書在台灣還沒有出版,但中國大陸翻譯成《貪婪的多巴胺》,就很直接的說出多巴胺的性質。

就像書裡講的,如果你睡在公園裡(最近股市和幣圈大跌嘛一堆人都去睡公園了),多巴胺會讓你想獲得一頂帳篷。如果你生活在帳篷裡,多巴胺就會讓你想獲得一棟房子。但如果你住在陶朱隱園,多巴胺會讓你住在月球上的豪宅(如果有的話)。

多巴胺的座右銘是「想要更多」。它不是快樂分子,它是預期分子。

流行音樂界裡多巴胺分泌最旺盛到最後失控的代表人物,就是滾石樂團的傳奇主唱 Mick Jagger 了,他在 2012 年出版的自傳裡面自爆,他曾經和超過 4000 名女性上過床,他當時 69 歲(nice),我掐指一算,這等於他成年之後將近 50 年的時間,平均不到 5 天就要換一個性伴侶。

這也難怪他會寫下那首傳世名曲,(I can’t get no ) Satisfaction,這首歌在滾石雜誌史上五百大歌曲排名第二,甚至比約翰藍儂的 Imagine 還高一名(我不能接受),就是因為他寫出了他當時的心聲。

這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滿足不了他,所以他只能不斷地去尋求刺激,女人、酒精、毒品。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多巴胺。

三、多巴胺有個暗黑因子

我把最重要的放後面,關於多巴胺對人體的作用,你一定要牢牢記清楚這點,就是當它讓你產生愉悅感的同時,也會讓你感到痛苦。

很難以理解對不對?這是關於多巴胺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請耐心聽我解釋。

我們早上醒來的時候,感覺很正常,腦子裡面還在想要不要多睡一下,這時候大腦會開始分泌多巴胺,大概一秒 3~4 次,這個是我們的多巴胺基準線,這種程度的多巴胺分泌會給你動力讓你下床,去刷牙洗臉。

但當我們開始期待某件事情的時候,像是等等要出門看期待很久的電影,或者和好友聚餐等,此時大腦就會加速分泌多巴胺,提供你動力去完成那些事情。

當你真正吃到喜歡的食物時,多巴胺的分泌大概會增加 50%,性行為則會增加 100%,抽菸或吸食尼古丁則會增加 150%,吸食安非他命則是百分之 1000,也就是 10 倍。

但人體有個機制叫做體內平衡(homeostasis),當一邊的刺激太多的時候,大腦會產生另一邊同等的刺激去平衡它。

舉例來說,某人看到一個喜歡的 YouTube 影片時,會分泌多巴胺讓他開心,當影片結束時,他的大腦會去平衡多巴胺的分泌,讓分泌的速度等量降到基準線以下,這會讓他感受到痛苦或失落。

當一般人感受到這種痛的時候,會在極短時間內以反射動作,再去點下一支影片,來平衡這個痛苦,於是下一隻影片讓我們的多巴胺分泌衝得更高,看完後大腦就會讓我們更失落,我們就會越想馬上點下一支影片。

這樣不斷惡性循環下去,大腦會更用力去抑制多巴胺的分泌,來平衡這種多巴胺轟炸,久了之後,腦內多巴胺的基準線會變得很低,處於多巴胺赤字的狀態,這會讓人想要一直去尋求外物的刺激,這就是典型的上癮狀態。

對原始人來說,會增加他們多巴胺分泌的不外乎就是食物和性行為,人體都有機制讓自己飽了就不想吃,做完愛就會進入聖人模式。

但現代人不同,我們處於一個被多巴胺狂轟猛炸的世界,酒精、香菸、垃圾食物、電玩、社群媒體、甚至毒品,每一樣東西刺激我們多巴胺迴路的強度和頻率,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我們的原始大腦進化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這世界的變化,所以就會產生很多上癮症狀。

這個過程在一本 2021 年出版的書:Dopamine Nation 裡面,史丹佛大學的 Anna Lembke 教授說明得很清楚,她是史丹佛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也是成癮醫學診所的主任,幫助成千上萬的成年人戒掉各式各樣的成癮症狀。

雖然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但我很鼓勵大家上網找她的演講,她也曾經在 Netflix 的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裡說明社群媒體帶來的危害。

知道了這個多巴胺不為人知的暗黑面後,你會不會開始覺得多巴胺很可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呢?

其實就像我一開始講的,多巴胺是最強的雙刃劍,只要適當地利用它,它是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的。

但俗話說,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所以在使用它前,我們先來學習三點現在馬上就可以執行的策略,來降低多巴胺對我們的不好的影響。

第一:等一下

前面講到,當多巴胺的分泌達到高峰時,緊接著而來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痛感、失落感。

這個過程絕大部分的人是不會察覺的,所以要打破對某件事物的上癮狀態,就是先察覺到這點,然後在在你想要點開下一個 YouTube 影片,或是吞下另一塊巧克力蛋糕的時候,先稍微等一段時間,讓腦內的多巴胺分泌自然回到基本線,這種癮頭就會過去了。

至於要等多久?我自己是給自己規定十分鐘,通常十分鐘過去,這種衝動就會結束了。

第二:享受無聊

Anna Lembke 教授說,人類正處於一個空前的艱難局面,因為人生變得無聊了。

我們不像原始人一樣,一天到晚要去煩惱下一餐在哪裡,我們正處於一個空前的富足狀態,就比例上來說,最窮的那群人能取得的資源以及機會,比起一百年以前的人來說,是不能比擬的。而我們現在一般人過的生活,可能比幾百年前的國王還好。

在這麼「無聊」的狀態,我們就會想要去尋求「刺激」,有一個 2014 年刊登在頂級期刊 science 的研究發現,叫一群大學生待在一個房間裡面 15 分鐘什麼都不做,手邊只有一個按下去會讓自己被電到的按鈕,竟然有 67% 的男同學,和 25% 的女同學寧願電自己,也不願意什麼都不做。

這顯示出現代人被隨手可得的 3C 設備弄得沒辦法靜下心來和自己獨處,也喪失了讓大腦專心思考困難問題的能力。

所以現在我會刻意要求自己沒事幹時就好好的什麼都不幹,排隊、坐捷運的時候,刻意不去滑手機甚至聽東西,實行一陣子過後,我感覺自己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生產力也更高了。

第三:活在當下

在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的最後講到,為了不讓這種多巴胺的轟炸摧毀我們的人生,我們要刻意地去用活在當下分子:也就是血清素和催產素來平衡。

所以每天都會安排時間和老婆女兒一起出門走走,聊聊今天學到什麼事情,或者和女兒玩捉迷藏。我也重拾了吉他,把以前想要練的曲子每天安排一點時間練習,

我也盡量避免一次做很多事情的壞習慣,吃東西就好好感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而不是一邊吃一邊看 YouTube 影片,蹲馬桶就好好感受……呃,算了,你知道我的意思

以上就是三個有關多巴胺不為人知的運作機制,以及三件防止被多巴胺轟炸的策略。

稍微跟大家複習一下,第一:多巴胺不是掌管快樂,而是主宰了我們的動機,來完成人生的大大小小目標。第二:多巴胺永遠都不會滿足,它永遠都會預期更多。第三:多巴胺分泌高峰後,會產生同等甚至更多的痛感,驅使我們再做更多,如果不注意,會導致上癮。

為了要消除掉多巴胺轟炸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做三件事情:第一:等一下,第二:享受無聊,第三:活在當下。

有關多巴胺實在太多可以分享了,下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跟大家說明我的多巴胺使用策略,讓我們都能像武林高手一樣,痛快揮舞這把人人都有的雙刃劍,來完成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目標。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讓自己專注、增加工作效率的方法,也可以看看這支影片。

進入心流的科學方法!3 個步驟讓你大幅提升專注力和生產力(內含建議音樂)

紓壓的三大原則,和 6 件一般人最常踩的舒壓地雷(你一天可能踩 3 個以上)

By Blog

紓壓的 3 大原則,和 6 件一般人最常踩的舒壓地雷(你一天可能踩 3 個以上)

我們對紓壓最大的誤解就是:大家會以為做了某件事情之後,會產生愉悅的感覺,會開心,就是好的紓壓方式。

上一篇文章跟大家分析了我們現代人最大的敵人:壓力。長期壓力不但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焦躁、易怒、緊繃,最終會導致一堆大腦和身體的損傷,像是憂鬱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我也說明了壓力其實有三個種類,針對這些不同類型壓力會有不同的紓壓方式。影片發布後,有許多朋友傳訊息給我,問我做這件事情能不能紓壓、做那件事情能不能紓壓,所以我決定特別來好好講清楚,其實正確的紓壓方式其實有三大原則,我也會舉出六個最常見的錯誤紓壓方式,跟你保證你一定至少中三個以上。

先跟大家簡單複習一下壓力的種類:

第一、短期或者急性壓力,這對身體是好的,它會啟動我們的免疫系統,讓我們處於警醒的狀態,讓我們專注力集中,能夠面對外界的挑戰,我甚至會在一大早用一些方法刻意給自己施加急性壓力。

第二:中期壓力,大概持續幾天到數周,像是準備期末考,或是一個大案子,這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到。

第三:持續幾個月甚至數年的長期壓力,或是我們常聽到的慢性壓力,這對身體超級不好,它會對大腦和身體造成相當大的傷害。

長期壓力是由短期以及中期壓力累積而來的,所以我們一定得要學習正確的紓壓方式,不斷地去緩減短期壓力以及中期壓力,才能避免長期壓力的產生。如果你用了錯誤的紓壓方式,反而像是提油救火一樣,適得其反。

但你要是上網 google 紓壓方式,跳出來的都是叫你冥想、深呼吸、運動、聽音樂、大笑!?

到底怎麼冥想?要做什麼運動?做多久?聽什麼音樂?Death Metal 嗎?大笑?

這樣嗎

紓壓方式因人、因時而異

就算是一般認為有效的紓壓方式,也是因人而異,而且會因為你做這件事情的時間,而影響到紓壓的效果。

就以運動來當例子吧,早上起床後散步或慢跑 30 分鐘 vs 睡覺前跑一個高強度間歇訓練,兩個都能紓壓嗎?

前者是很有效的紓壓方式,我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紹過,但後者反而會讓你的核心體溫升高,讓你睡不好,進而增加你的壓力。

再以追劇這件事情來說好了,和老婆在晚餐後看一集我的藍調時光,看完後分享彼此真實的感想 vs 自己在禮拜五晚上連看 5 集曼達洛人看到半夜,都有舒壓效果嗎?

前者是很好的紓壓方式,因為和自己親近的人溝通真實的感受,會讓自己分泌血清素,增加幸福感,進而減少壓力。後者則是會啟動大腦的多巴胺迴路,讓我一直想要再看下一集,還會影響到睡眠。

紓壓三大原則

其實我們對紓壓最大的誤解就是:大家會以為做了某件事情之後,會產生愉悅的感覺,會開心,就是好的紓壓方式。

但其實驅動獎賞迴路的多巴胺,以及讓人心滿意足的血清素和催產素,都會讓自己心情變好,而後者才會讓大腦紓壓,而前者,會讓我們期待更多,反而會形成壓力。

講到這裡,我前面提到的紓壓三大原則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這件事情要讓你分泌血清素甚至催產素,使你能專注在當下

的二:這件事情不會啟動你的多巴胺迴路,不會讓你的大腦想要更多

的三:不會影響到睡眠

接下來我就來舉六個大家最常見的錯誤紓壓方式,看看你一天之內會中幾個。

六大抒壓地雷

第一:喝酒

下班後和好兄弟或好姐妹去喝個幾杯,互相吐吐苦水,抱怨上班遇到的鳥事,感覺很紓壓對吧?

錯!因為晚上喝酒會影響到你的深層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讓你的身體和大腦沒辦法得到真正的休息。但如果是在周末中午的時間和親朋好友小酌一杯,交流彼此的現況,那倒是個不錯的紓壓方式。

第二:吃宵夜

喝完酒回到家,感覺還意猶未盡,炸個兩百塊的鹽酥雞,開瓶啤酒,追幾集最熱門的美劇,聽起來超紓壓的對吧?

錯!吃宵夜除了會變胖以外,還會打亂你的晝夜節律,讓本來該休息的腸胃加班工作,增加身體的壓力,更糟的是它還會影響你的睡眠,讓白天累積的壓力無法被消除掉。

如果真的很餓,可以喝個牛奶吃些香蕉,這些食物都含有色胺酸,可以幫助睡眠。

第三題:抽菸

最近業績不太好,客人實在有夠盧,偷個空到陽台抽根菸好了,想像著壓力就隨著煙霧消失在空中了。

錯!抽菸應該是最糟糕的紓壓方式,因為尼古丁會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高達平時的 2.5 倍!它會讓你的大腦增加壓力,而不是紓壓。

雖然短時間你可能會覺得開心,沒那麼焦慮,注意力好像能更集中了,但等尼古丁的效力減退後,你會感受到更加焦慮、失落、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你還想再來一根。

如果你之後都要依靠抽菸才能感到愉悅、緩減焦慮,很遺憾的,你上癮了,你之後都得接觸到七千多種有害的化合物,以及接近一百種的致癌物,大大增加你得癌症的風險。

所以會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事物,都不是正確的紓壓方式,它還可能讓你上癮。

第四題:滑手機

哎呀,明天要業績報告了,投影片都還沒做,好焦慮啊,不知不覺已經把手機拿起來,打開 FB 或 IG 滑啊滑個不停,看到網紅和朋友們都在吃喝玩樂,覺得好羨慕,不知不覺一小時過去了,投影片還是空白的。你覺得這可以紓壓嗎?

當然不行!社群媒體 app 是那些科技巨頭精心設計,用來啟動你的多巴胺迴路讓你上癮的殺手!

它不但會讓我們不知不覺把幹正事的時間浪費在上面,而且看到別人都過得光鮮亮麗,反觀自己還在加班這麼苦逼,這種比較心態和事情沒完成的焦慮,都會大大增加我們的壓力。

第五:打電動

終於報完業績了,被老闆釘在牆上悶死了,來玩個最近最熱門的艾爾登法環打打怪吧,想像面前的 boss 就是老闆,一刀一刀把它狠狠的砍下去,超紓壓的對吧?

錯!電玩也是被設計來要激發你的多巴胺迴路的大魔王,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升等,打怪還會隨機掉下來傳說中的武器,對一些人來說,這種不斷的刺激對多巴胺的分泌效果甚至高於尼古丁。

更別說連線遊戲了,那種組隊對戰的刺激,對還在發育的青少年的大腦來說根本無法抵抗。回想我念的第一次大一,對,我唸過三次大一,就是因為熬夜玩星海爭霸被三二退學的。

第六:血拚

終於撐到年底了,業績雖然沒有達標,但也還過得去,趁雙十一好好血拚一下吧,新的三軸穩定器出了,買!這個鏡頭超香的,拍女兒一定很可愛,買!發現雙十一的折價券買不夠,雙十二繼續買!

買的當下很爽,但回過神來發現防潮箱裡怎麼長出那麼多鏡頭,信用卡帳單來的時候,那個懊悔和壓力,我今年 618 的時候才體驗到。

沒錯,買東西就是現代人超容易中的舒壓陷阱,尤其現在上網血拚實在太方便了,各式各樣的折價券、信用卡優惠、周年慶的滿額折扣,每一個都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但分泌的高峰只會發生在下單那一刻、以及收到東西時。

以上講的這六個紓壓陷阱,你中了幾個?我自己是除了抽菸以外,全部都很常中!難怪之前壓力會這麼大,怎樣都沒辦法放鬆下來。

但後來深入研究之後,除了有時候還是會趁購物季手滑買攝影器材以外,其他全部都戒掉了。

看到這裡的朋友,會不會想要敲碗,那到底正確的紓壓方式是什麼?下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最佳紓壓策略以及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讓你能夠設計屬於自己的舒壓方式,讓你在進行高強度工作的同時,還能維持好心情,讓身心更健康,走得更長久。

如果你想要知道壓力的種類以及形成壓力的原因,可以去看看我上一篇文章,當然,最強大且根本的紓壓方式,就是睡個好覺,你也可以看看我這幾篇有關睡眠原理以及如何增加睡眠品質的文章。

什麼!壓力竟然也有好的?教你用科學方法化壓力為助力

你不知道的睡眠三大好處。跟著唐鳳這樣睡,你也可以練出超強腦波

失眠?睡眠三大殺手,看看你中了幾個(第三個你絕對想不到)

科學認證!比安眠藥還有效又免費的 5 招睡眠密技(安全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