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弄懂 Zone 2 訓練、低心率、超慢跑,讓你提高燃脂效率又長壽
一個從 10 歲到 100 歲都必須做的運動,如果你想活得健康又長壽
最近在耐力運動圈,有一個名詞越來越紅,叫做 Zone 2 training,在跑步界也被稱之為低心率跑,說練習的時候速度越慢,比賽的成績就會越好。最近也相當熱門的,從日本流行過來的「超慢跑」,講的其實就是 zone 2 訓練。但所謂的 zone 2 到底是什麼 zone?真的有那麼神奇?對不喜歡運動的人,zone 2 訓練關你甚麼事?其實關係可大了!這篇文章我會從新陳代謝和運動生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甚麼是 zone 2 訓練,它對我們的好處,以及每個人都可以用在自己身上的最佳策略。
最近腰傷好得差不多了,於是開始重新訓練我的有氧系統,練的就是所謂的 zone 2。
一開始對這種訓練方式一知半解,只知道訓練時要保持較低的心率,但因為我最近正在準備 CSCS 考試,也就是 certificat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中文叫做「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的認證,超威的。
教材裡面的第三章,講的是人體運動時主要的三個能量系統。我為了弄懂這章,又去找了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專家,看了一堆他們的研究和影片,終於把 zone 2 訓練給搞懂了。
以下我會分幾個部分來跟大家介紹:
1. 基本的運動生理學,包括人體的肌肉種類、粒線體、和能量系統等
2. Zone 2 到底是什麼?和跑步或自行車訓練的 zone 有什麼差別?
3. zone 2 訓練對耐力運動員的好處?為什麼連職業運動員都要花七成到八成的時間練 zone 2?
4. Zone 2 訓練對一般人有甚麼好處?為什麼我說這是每個人都要做的訓練?
5. Zone 2 怎麼練才正確?如何判斷自己在 zone 2 裡?
6. Zone 2 訓練的頻率、長度、以及注意事項。看完之後,保證你可成為這個最近超夯的訓練法的專家。
第一:基本的運動生理學
我們人體用來運動的肌肉叫做骨骼肌,大概可以分成第一型慢縮肌纖維,以及第二型快縮肌纖維。
慢縮肌纖維收縮的速度比較慢,但是比較不容易累,它富含微血管和粒線體,外觀看起來是紅色的,專門從事低強度高耐力的運動。而第二型快縮肌纖維剛好相反,它收縮的速度很快,能在短時間產生較大的力量,但是不持久,容易累,微血管和粒線體比較少,外觀看起來偏白。
人體用來生產能量的系統主要有三個,分別是磷酸系統、醣解系統、以及有氧系統,磷酸系統和無氧醣解不需要氧氣參與(醣解有分無氧和有氧),所以歸類為無氧系統。產生的能量叫做 ATP,它是我們體內細胞傳遞能量的「能量貨幣」。
而粒線體是我們人體的發電站,它就是有氧系統中用來燃燒脂肪和血糖,進而生成 ATP 的地方。所以它的數量和品質,更決定了我們人體的代謝功能是否正常。
第二:Zone 2 到底是什麼?
這裡我用的定義是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教授 Iñigo San Millan 的定義,他不但是世界知名的運動生理學家,還是職業自行車隊:阿聯酋航空車隊的首席教練。
而他訓練的車手之一,就是環法賽二連霸的那個不講武德的年輕人: Tadej Pogačar a.k.a 皮卡丘。他最近常接受訪問解釋什麼是 zone 2,我想他的定義無庸置疑是最權威的。
他是從運動生理學出發,而不是大家常用的心率或功率區間,他說:Zone 2 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有氧系統效率、以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
這時候人體用的大部分還是慢縮肌纖維,所以能量來源主要來自燃燒脂肪,當然這時的無氧醣解系統還是持續運作中。
血糖被分解成丙酮酸後,因為氧氣的攝取充足,所以不會大量轉化成乳酸,而會直接進入粒線體進行氧化作用產生 ATP,所以血液內的乳酸濃度不會大量上升,能在 2mmol/L 以下保持穩態。
好我把複雜的解釋完了,大家先不要跳出去,反正你只要記得,Zone 2 是一個能把你粒腺體操到緊繃的運動強度啦!教練叫你平常要好好把有氧底打好,其實就是在鍛練粒線體!
第三: Zone 2 訓練對運動員有什麼好處?
對於耐力運動選手來說,粒線體的功能越強,就越能夠運用身體最源源不絕的能量來源:肥肉,來供應長時間比賽的能量。
除此之外,強大的粒線體,也更能夠有效率地把糖解作用的副產品——乳酸拿來當燃料燒掉,而血液中的乳酸濃度沒那麼快升高時,脂肪的分解效率也會比較高。
大家可以去查 lactate shuttle theory,這是由世界上最懂乳酸的男人,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 George A. Brooks 提出的。
他 2022 年發布了一篇 review,叫做 “Lactate in contemporary biology: a phoenix risen“,把乳酸在人體內的生理作用從頭到尾講了一次,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在這篇 Brooks 教授以及 Inigo San Millan 博士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乳酸在血液中的堆積不但會抑制脂肪分解,還會抑制能將乳酸運進粒線體的 MCT1 和 MCT2。
所以總體來說,運動員的粒線體越強,不但燃脂效率越高,也越能夠把乳酸拿來當燃料,加快乳酸清除的速度,所以他們能在高運動強度下更持久。

大家誤會乳酸了,它其實有很多功用(但太多也不好)
第四:Zone 2 訓練對一般人有甚麼好處?
這是今天這隻影片的重點,不是每個人都想虐待自己跑馬拉松或玩三鐵,我們只是想要讓身體維持健康,那我們還需要做 zone 2 訓練嗎?
絕對要!因為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和新陳代謝能力、甚至你的壽命長度都成正比!如果看完這支影片你只能記得一句話,那就是這句。
再說一次,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和你的代謝能力以及你的壽命長度成正比。
San Millán 博士和 George Brooks 教授在 2018 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把職業自行車手、一般運動習慣的健康男性、以及有代謝疾病的久坐男性等三種人請來做實驗。
他們讓三組人在室內自行車上,要他們以符合各自體能狀況的運動強度騎車,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 80% 左右。
研究人員分析了他們所攝取的氧氣量和排放的二氧化碳,來判定他們運動的效率,以及他們主要使用的燃料。
不意外的,職業自行車手可以在高強度下,甚至接近三百瓦的功率時,還是把燃燒脂肪當成主要能量來源,並且維持 2mmol/L 以下的血液乳酸濃度。
但是,有代謝症狀的患者幾乎只能把血糖拿來當燃料,才剛開始運動,他們血液的乳酸就開始飆升,燃脂能力也跟著下降。

職業運動員超會燃脂

久坐的人幾乎無法燃脂運動
當我們年紀越長,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都會自然下降,這時候吃下去的熱量沒辦法消耗掉,就會累積成脂肪,或者讓空腹血糖升高,最終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
但如果我們維持 zone 2 訓練,它會提升我們體內粒線體的數量和效能,讓粒線體衰退的過程就會延遲甚至逆轉,進而讓我們活得更健康長壽。
第五:Zone 2 怎麼練才正確?
在看了各大運動生理學家以及頂尖教練的做法後,我歸納了三個方法:
1. 心率法:
在智慧型手表越來越普及的現在,相信很多人都能輕易的測量自己運動時的心率,但如果要測量到準確又即時的心跳數,我建議大家可以買一條心跳帶,準確度差超多。
根據一位專門研究長壽、剛出了新書就攻佔 amazon 排行榜冠軍的醫師 Peter Attia 所說,zone 2 大約在最大心率的 70%~80%。這裡的最大心率必須要是實際測出來的數字,不是用 220 減掉年齡這種估算法。
但是最大心率的 70%~80% 是一個很廣的範圍,以我測出來的最大心率 180 來說,70%~80% 就是 126 下到 144 下。所以要搭配以下幾種方法來輔助判斷。
2. RPE 法 a.k.a LDS 法:
RPE 是 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 的縮寫,中文叫做自覺運動強度,這是在健身界常拿來衡量運動強度的指標,最普遍的用法分成 1 到 10 個等級。
zone 2 大概就是落在 RPE 的 2~3 左右,但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處在這個強度時的「主觀感受」,這時你會覺得有點喘,但還是可以和朋友邊跑邊聊天,這就是跑友們常說的 LDS 喇低賽強度。
所以周末和跑友相約跑 long run,就是練 zone 2 的好時機。但是最好找個實力相近的朋友一起練,如果你要跟魁哥或象總的車 LDS,那你可能會練成 VO2Max。
3. 呼吸檔位法:
這個是我目前覺得最好用也最準的。因為我邊緣人啊沒人陪我 LDS。
呼吸檔位系統是一位專門研究人類體能的專家 Brian Mackenzie 發明的,zone 2 剛好就落在第二檔呼吸檔位。
一樣,數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檔位中,你的呼氣和吸氣都是利用鼻子,而且呼氣和吸氣的時間相同。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吸進去的氧氣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平衡的,能量系統也是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以我的狀況來舉例,我在練 zone 2 的時候,步頻定在 185,隨著腳步左右左右用鼻子吸氣,下一個左右左右用鼻子吐氣。
在這種狀態下,我可以跑超過一小時,心率大概維持在 135~140 左右,而且跑完一點都不喘也不累。
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我會把步伐邁大,比較熱就把步伐縮短,步頻和呼吸頻率都固定,重點是維持心率區間。
當我有股用嘴巴吐氣的衝動時,通常就是要跑出 zone 2 的前兆,這時候我的手錶過沒多久就會跳出警報,屢試不爽。
所以久了之後,我就漸漸不一天到晚看心率了,就和我的心跳和呼吸在一起,超級開心。
第六:Zone 2 training 的長度、頻率、以及注意事項
如果你看到這裡,相信你一定也躍躍欲試了吧?但是一次的 zone 2 訓練要做多久,一個禮拜要做幾次,才能有效的鍛鍊到粒線體呢?
Inigo San Millan 教練給了我們三個理想的指標,第一:一周 4 次以上。如果你真的很忙,那一周三次也勉強可以,但如果只有兩次,你的粒線體還是會慢慢衰退。
第二:一次的訓練最好要持續一小時以上。第三:80:20 法則,對我們一般人甚至職業選手來說,zone 2 應該要佔總訓練時間的 75%~80%。
如果行有餘力,可以每周花一天,或者在一次較長的 zone 2 訓練後加進高強度的間歇訓練,目的是訓練我們的無氧系統,增加 VO2Max。
當然,還沒有跑步或運動習慣的朋友,一開始標準不用設那麼高,先開始動就好了!可以上 YouTube 搜尋原地超慢跑,在家裡鋪上瑜珈墊,就可以一邊追劇一邊練 zone 2。
如果有戴智慧型手表,就讓自己的心率維持在 70% 左右,這就是相當好的 zone 2 入門。
但當你粒線體練起來之後,這樣的運動強度可能就不夠,得要出門或跑跑步機,要不然就要像我一樣邊追劇邊踩訓練台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zone 2 訓練的有效性,取決於我們能不能長時間維持一定的功率輸出和心跳,所以在室內跑跑步機或踩訓練台,是最可控有效率的方法。
如果在室外跑步或騎車,一定要注意心跳會不會跑掉,看到坡千萬別亂衝,如果一超出 zone 2 範圍就要馬上降速,要不然 zone 2 訓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前面有講到,過多的乳酸堆積會妨礙脂肪分解以及乳酸的清除,而這效應就算在心率放慢後,也要一段時間才會消減。所以 zone 2 訓練的紀律相當重要。
結論
以上就是有關 Zone 2 訓練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還是要提醒大家,粒線體的訓練是要以年為單位才能看出成果的,持之以恆才是關鍵。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運動習慣,沒關係,先每周花三天,每天快走 30 分鐘,然後循序漸進,相信執行幾個月之後,你一定可以領略到這個習慣對身體帶來的好處。
如果你之前也有設定運動當年度目標,但總是半途而廢,可以去看看我這兩篇講目標設定的文章,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