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個禮拜過得如何呢?
我過了一個念了很多書的一週。為了要製作「進實驗室測量真正的 VO2Max」這集影片,我把乳酸鹽的代謝機制,以及有氧、無氧等不同閾值的定義給好好的梳理了一次。
我才知道,原來在運動生理領域的「閾值」竟然有幾十種,而且每個時期、不同研究者的定義都不一樣!
就「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 AT)來說,一開始是在 1960 年代是由生理學家 Karlman Wasserman,在肺部醫學的研究背景下提出來的概念。
他們當時透過呼氣分析,偵測病人在運動中有一個代謝的轉變點,認為這時候肌肉開始明顯依賴無氧代謝,導致乳酸堆積加快。這個閾值在早期文獻中被普遍稱為無氧閾值。
後來運動生理學家發現,在一般人或者運動員中,在從事更高強度的運動時還有第二個轉折點,超過該點後乳酸就無法維持穩態,會隨時間快速累積,而限制了耐力表現。
所以 1970-80 年代的研究者,建議將較高強度的閾值稱為「無氧閾值」,而將較低的第一閾稱為「有氧-無氧閾值」(轉換的意思),或乾脆稱「有氧閾值」(Aerobic Threshold)。
這真的大大的解決了我的問題,要不然之前真的被各種 paper 弄得超級疑惑,原來光是「無氧閾值」這個詞,在醫學期刊上講的是一件事情,而在運動科學的期刊講的是另一件事情。
接下來準備要把 George Brooks 的 Lactate Shuttle Theory 給好好弄清楚,搞了好幾個月的 VO2Max 影片終於可以開始製作了。
周末研究所的課程更是燒腦,但是超級有趣。週六早上是張育愷教授的統計課(沒想到我竟然會覺得統計有趣),下午是陳勇志教授運動處方課,老師分享了許多他做的「中斷久坐」的研究(我以後會針對這個主題做成影片)。
而晚上則是洪聰敏教授的運動心理學,這週的課程講到了大家都很關心的主題:「目標設定」。
到底為什麼新年新目標容易失敗?要怎麼做才能讓目標達成機率提高?
你的新年目標執行得如何?
洪老師 2023 年出了一本書,叫做《衝破慣性》,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他說,我們之所以會把新設定的目標一再反覆打掉重練,就是因為理想目標和執行狀態之間,有著過大的落差,而且過程中又沒有找到正確可行的有效計畫。
導致一開始興致勃勃的執行一段時間,看見成果不如(不切實際的)預期,就半途而廢了。
而要達到新目標,不論是存錢或者減肥,就要養成新的習慣,而要改變習慣,就需要刻下新的神經迴路。這需要足夠的反覆鑿刻,直到神經的電流方向完全改變為止。
於是老師自創了一個「分子化通用心理技能」的方法論,用 10 個可以學習的心理技能模組,把「終極目標」切成許多小等分,除了容易達成以外,在達成每個小目標的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信心,進而形成正面循環。
老師在課堂上舉了大谷翔平最著名的「曼陀羅九宮格目標設定法」當作例子,這就是一個把大目標分成 64 個小目標的方式。
接下來老師要我們花 10 分鐘,想一個內心渴望的目標,然後把自己的九宮格給畫出來。
但我完全卡住了,我連最中間那個終極目標都想不出來。
老師問我:「你現在有沒有一個想達成的數字,像是賺多少錢,或者訂閱數字等等。」
我說:「沒有耶,我現在就想把每天的事情做好就好。」
老實說,我看到這寫得滿滿的九宮格,我感受到的不是前進的動力,而是阻礙我的壓力。

大谷翔平 15 歲時寫下的 Mandala Chart
你累了嗎?
我週四上傳了一集講「倦怠管理」的書,叫做《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書裡面很有系統地將我們現代人最常遇到的狀況:burnout 倦怠,給理得很清楚。
作者對「倦怠」有一個蠻深刻的定義,她說倦怠是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
它不是單一或少數幾個重大事件造成的,它就像是無數次的被紙割傷而導致的失血過多,是我們多次以各種微不足道的方式犧牲生活品質後,所造成的不快樂。
疲憊會讓你提不起勁來,做些真正對身體好的事情,像是運動,而慢性壓力會導致睡眠障礙、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等種種慢性病,而茫然帶來的倦怠,則會讓你不知為何而戰,只想逃離一切。
察覺自己是不是已經陷入倦怠狀態的,就是「想躲起來、消失一陣子」這個念頭,如果這個想法已經在你的腦袋中盤據了一陣子的話,務必要好好正視它。
作者又把倦怠再細分成三類:過勞型倦怠、社交型倦怠、無聊型倦怠,我覺得相當耳目一新,這讓我可以檢視自己到底中了那些,然後去對症下藥。
大部分的人中的會是第一條,成因是永遠做不完的工作,還有 24 小時不斷湧進來的 email 以及 line 的訊息。
社交型倦怠對我們這種 I 人來說也很常見,明明就想自己宅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又無法拒絕家人、朋友、或同事的請求,有時候還會被情緒勒索。
而我在電子業最後一兩年的時候中的就是無聊型倦怠,雖然工作輕鬆,薪水也很好,但總是做一些無法令自己成長的事情,讓我心生去意。
創業到現在的這十年中,無聊型倦怠可以說是被根絕了,而我這種以「內容創作」為核心的網路事業,又能夠將社交型倦怠降到最低,所以真正要如臨大敵的,就是過勞型倦怠了。
躺平不好嗎?
週五我上傳了訪問郝哥(郝旭烈)的 Podcast,這集我和郝哥聊得超開心,我超級喜歡,強力推薦給大家。我老婆跟我說,郝哥感覺起來就可能是我五年後的樣子,我聽了心生歡喜啊。
和郝哥聊天的過程中,一直覺得我們怎麼那麼像,但他現在給我的感覺更謙和、更有智慧、也更自在,這些都是我很嚮往的特質。
我們談到離開大公司自行創業的心路歷程時,講到了「留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說他常常跟朋友說,就算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要塞得滿滿的,一定也要適時的「留白」。
朋友問他,這不就是「耍廢、躺平」嗎?他反問:「難道躺平不好嗎?耍廢不好嗎?」
我補充了一句我年輕時聽到蠻不以為然,現在覺得是真知灼見的一句話:「休息不是為了要走更長遠的路,休息就是休息。」

和郝哥暢聊兩個多小時,超開心!
《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有講到,我們一定要重新看待自己跟休息的關係,如果只把休息當成偷懶的行為,或只是代辦清單上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可能就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放鬆。
休息不是一種奢求,而是個必需品。如果不休息,身體最終會強迫自己休息,而且很可能是在不方便的時候,迫使自己休息更長的時間。
而休息的方法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幫自己充電的方式。對我來說,大到和家人一起出國旅遊,小到和老婆一起追劇,然後在飯後來一杯波霸鮮奶茶,都可以讓我們補充血條。
訪談的最後,郝哥也提到了「設定目標」這件事情,他說也有很多人會問他,接下來有沒有什麼目標想去達成呢?
他說,其實並沒有耶,如果能夠把每一個當下給過好,那在複利效應的累積下,就會創造出一個很不一樣的成果。
這就是我在洪老師的課堂上給他的回答。(但他聽了還是要我想一個目標,我想了兩天還是想不出來🤭)
或許是個性使然,或許是處於人生不同的階段,我過去十年的創業經驗給我學習是,設定太遠大、太有挑戰性、會讓自己無法喘息的目標,對我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我只需要一個能指引我前進的北極星,每天專注在可以朝向這個北極星前進的事情上,隨時覺察自己的心是躍躍欲試、還是想要緩一下,然後適時做調整,對現在的我來說,是最好的做法。
你覺得呢?如果你有什麼屬於自己的作法,歡迎你跟我分享喔。
3 月書單以及 Kobo 折扣碼
這個月的選書除了我超愛的《AI 科學家李飛飛的視界之旅》以外,還有我上個月在頻道上分享的書:《少,但是更好》以及《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
另外還有兩本相當輕鬆的書。
《帶著母雞環遊世界》是一個超不正常的法國人吉雷克.蘇德,帶著一隻母雞「莫莫」航海環遊世界的故事。(這母雞每天都會幫他下蛋補充他的蛋白質,笑死)
另外還有《我在億萬豪宅當保母》,敘述一位 25 歲出生於底層家庭的保母史蒂芬妮,在曼哈頓幫上流社會家庭帶小孩的所見所聞,相當有趣。
以上五本可以用折扣碼 sho03 ,如果方便的話,請大家用我的連結 https://shosho.cc/kobo ,我可以獲得一點點回饋之外,我也可以把每月成效分享給 Kobo,如果不錯的話,我也比較有機會幫大家爭取更多優惠。
—
目前鐵粉回信進度:No. 231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週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