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ree

李飛飛談論 AI 的三個精彩訪談,在這個 AI 世代中對孩子最重要的事

你上個禮拜過得好嗎?抱歉本期遲了一天。

學校開學了,上個週末又是精實的兩天,從星期六一早的統計和實驗設計開始,下午是有趣的運動處方設計,晚上是我最有興趣的運動心理學,隔天則是由德國老師教授的人體動作分析。

實在是太太太有趣了,很多期中作業和期末報告的主題,應該都會被我拿來做成影片分享給大家。

尤其一篇指導教授張育愷老師今年剛發布在心理學的頂尖期刊 《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文章,標題是 Effects of acute exercise on cognitive function: A meta-review of 30 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es,就相當值得做成影片分享。

這是一篇針對 30 篇 meta analysis 的 meta review(meta 中的 meta 耶),其中涵蓋了 383 個研究,總共有 18,347 位參與者。

證實了「單次的運動」就對大腦的認知功能,包括注意力和注意力等都有顯著的提升,尤其在 6~13 歲的孩童更加顯著。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分享過的 Wendy Suzuki 研究的那支影片:「你以為我在練身體,其實我在練大腦!」,就有講到背後的生理機制和她自己做的實驗。

這就是我把運動的時間安排在早上的原因,這會帶給我多重好處:

  1. 一大早就做完一件這麼難的事,成就感爆棚,讓我接下來能再挑戰更難的事。
  2. 一大早就做有氧運動,讓體內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拉上來,晚上就會順勢下降,增加睡眠品質。
  3. 當然就事提升大腦執行功能,讓我接下來一整天的研究和工作更順暢。

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我再把老師這篇最新的做成影片分享。(但裡面有滿滿的統計我得要先弄懂😅)

今天我要延續上周的內容,再分享三個李飛飛博士和三位頂尖學者的對談。

因為我實在太喜歡李飛飛博士的故事了,所以上週一有空就看她的影片,我挑了三個給我相當大啟發的對談。第一個是她以及 AI 教父 Geoffrey Hinton 的,第二個是她和史丹佛 HAI 的共同主席:哲學系教授 John Etchemendy 共同接受 Peter Robinson 的訪談,第三個是她在史丹佛的新書發表會,對談者是鼎鼎大名的 John Hennessy。

這三支影片實在是太好看了,超級強烈推薦給大家當成 Podcast 聽,絕對會讓你對 AI 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我針對這三段訪整理出重點分享給你。

AI 的「大爆炸」:從 ImageNet 到大模型

2012 年就是 AI 歷史上關鍵的分水嶺,由 Hinton 團隊學生所開發的深度卷積神經網路(CNN),在李飛飛舉辦的 ImageNet 競賽上大幅領先其他傳統電腦視覺方法,將過去高達 26% 以上的辨識錯誤率一口氣壓低至 15% 左右。

這個事件讓本來以為被掃到歷史灰燼的類神經網路又站上了舞台。那年的 ImageNet 比賽本來李飛飛因為懷孕沒有要參加的,但她看到數據之後,驚覺這次的發表會是歷史的轉捩點,一定要親眼見證。

但因為時間太緊迫,只能買到中間座位的經濟艙,相當痛苦的從美國飛到義大利,然後隔天再痛苦的飛回美國。

李飛飛對 Hinton 說:「結果你竟然沒來!(指)」

Hinton 回:「啊就因為坐飛機很痛苦啊🤣」

李飛飛也在訪談中再次提到建立 ImageNet 的艱辛,她一個人頂著壓力和不確定建立了高達 1500 萬張高品質的圖片,涵蓋 22000 類別的資料集。

Hinton 補充道,當時他們實驗室做的 CIFAR-10,才做了 10 個類別共 6 萬張圖片的資料集,就已經忙到不行了。你就知道李飛飛的成就是有多麼了不起。

在這場碰撞之後,所有的 AI 研究者完全拋棄了之前的演算法,重新擁抱神經網路,於是才迎來現在的榮景。

這場訪談由 AI 的教母和教父同台演出,內容風趣生動,相當適合想要放鬆的時候聽。但下一場就比較燒腦一點了。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QWWgr2rN45o?si=reWHlmeSnE4IJhCl

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與 John Etchemendy 的對話

如果說 Hinton 和李飛飛的對話著重在 AI 技術突破,還有實驗室到產業的連結,和 John Etchemendy 的對話,更深度探討了「人文」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題外話,我覺得如果把 Yuval Harari 找來的話,一定會更加精采。

Etchemendy 是史丹佛大學的哲學教授、曾任教務長,也協助李飛飛創立了史丹佛人本導向 AI 研究院(HAI)。他不但在邏輯推理、哲學領域有深厚底蘊,對 AI 與倫理之間的平衡議題亦相當關注。

這兩位看起來背景很不相同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理念:人工智慧必須服務於整體人類福祉,而非只一味追求技術極限或商業價值。

在訪談中,Etchemendy 和李飛飛反覆強調「人性」的重要。因為回溯過去二三十年的電腦科學教育,多半偏重程式技術和演算法訓練,忽略了社會科學、倫理與法規面向。

近年來隨著巨型科技公司在社群媒體、廣告投放、資訊傳播領域的壟斷,不斷冒出「演算法偏見」、「個資濫用」、「假新聞攻勢」等醜聞(推薦閱讀《連結》和《失控的焦慮世代》)。

所以 AI 研究者在「教機器怎麼運算」的同時,也必須思考「這樣的運算該如何被人類理解與監管」,而 HAI 要扮演的角色,就是擔任產、官、學界的溝通橋樑。

當然,他們也講到大家最關心的「AI 會不會讓人類失業」、「會不會在過了奇點後,快速自我迭代之後取代人類」這些問題。

主持人 Peter Robinson 相當厲害,在訪談中會引用過去兩位教授的說法再深入追問,而且問題都直指紅心,不時會讓這兩位大咖招架不住,相當值得跟著他們的思路一起來想想這麼重大議題。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10_fZRdCM7Q?si=2DMal0AvGabBqZWX

愛與科技的交融:與 John Hennessy 談她的書

這場由前史丹佛大學校長 John Hennessy 主持的對話中,李飛飛分享了更多她的個人背景以及新書背後的小故事。(上一篇電子報有講到)

而她的爸媽即使身體有恙,還是到場支持她。

李飛飛說:「在我的致謝詞中,我提到我的父母曾勇闖黑暗,讓我得以追尋光明。(my parents braved the darkness, so I can seek light)

我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只要你細心尋找,就會發現總有那麼一些人曾冒著黑暗為你付出,讓你得以見到光明。我真心希望你也能反思這一點並心懷感激。

雖然我們華人平常不會對彼此說一些很肉麻的話,但在這個公開場合我一定要說:爸媽,我愛你們。」

Hennessy 在訪談中,特別談到他對李飛飛的印象:她在科學領域有極強的專注力,卻並未因此失去「人文溫度」。

而她自己也講到,身為一個從小就沉浸在數學、物理訓練的電腦科學家,她從來沒有接受過「倫理」的訓練。而當她在 Google Cloud 擔任首席 AI 科學家的時候,她驚覺:AI 這個技術將會改變所有人的生活。

同時間許多負面新聞開始發生:劍橋分析事件、假訊息、無人車撞死人事件等等,而未來將會有更多人類對 AI「適應不良」的事情發生。在機器人大軍消滅人類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如果真的會發生的話),人類就有夠多問題要解決了。

這場對談的最後,有一位觀眾問李飛飛,在這個 AI 即將帶來極大興奮和混亂的世界中,你會給你的孩子甚麼樣的建議和忠告呢?

李飛飛說:「首先,我會要他們一定要愛你們的媽媽。」(現場一陣歡樂)「還有爸爸」她補充道。

「回到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要他們找到自己的北極星。科技越來越進步,世界也越來越複雜,可見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衝突和痛苦,

但是對年輕的一代,我鼓勵你們找到自己的北極星,對於父母親,允許你的孩子們去尋找他們的北極星,給他們需要的空間和自由,給他們愛

如果你們要孩子們愛你,先愛他們吧。這些是比任何 AI 相關的議題更重要的事情。」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HiSK7nv-i94?si=zM4BI4rkWkIgcv45


目前鐵粉回信進度:No. 170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週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