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ree

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自卑感,全然接納自己,擁有幸福圓滿的人生

你上周過得還好嗎?

我算是過了一個比較悠閒的一周。剛從日本回來,換夥伴要去瑞典過聖誕一個月,我們就順勢把工作節奏緩下來,準備要進入年末假期了。

和歐美從 11 月底的感恩節一直過到跨年不一樣,我們的年末假期大概往後延了一個月,是從聖誕節開始,一直到農曆春節結束。

這段期間是我們做年度統整、反思,並且訂定明年的年度計劃的好時機。當然,最重要的,要好好犒賞自己和工作夥伴。

不管過程順不順利,計畫是否如預期完成,我們都很努力地走過了 2024。要提醒自己,把結果和自己分開,不管好壞,都無損我們自身的價值。

不曉得你是如何做年度反思、如何做年度計劃的?如果對我的作法有興趣的話,可以回信跟我說,我做一集節目來分享給大家。

除了工作節奏慢下來,我也終於用《上線時間管理術》裡學到的「email 烘衣法」,把我的 inbox 裡一千多封 email 清空了!是真的一封 email 都沒有了!這時候你看到的會是這個畫面:

說真的,這應該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這個畫面,真的好美啊。

因為周末不會有信件進來,所以這個畫面已經持續存在超過 24 小時了,我感到無比的輕鬆。

接下來我再把 Gmail app 的 icon 從手機第一頁移除掉,規定自己只有在工作天能夠用電腦看 email,而且一天只能有兩個時間點:中午吃飽後的 30 分鐘,以及去接女兒下課前的 30 分鐘。

然後我很驚訝的發現一點,我把本來放 Gmail icon 的地方換成 Google 的 Gemini,我竟然在一天內反射性地在開啟手機後去點它超過五次(剛剛開手機查訊息時又一次!),這是多麼恐怖的制約啊!

自從把 FB 等社群媒體從我手機砍掉、Line 等即時通訊軟體從手機桌面移除後,我慢慢把注意找了回來,現在終於把大魔王:Gmail 給解決了!

相信接下來會挪出更多時間,把積欠的事情一鼓作氣完成。除了寫書、規劃線上社群以外,就是回一千名鐵粉的信了。

目前我只回到第 152 名而已,而且 1000 名還沒滿,大概還剩兩百多名,如果你有看過某集節目得知這個活動,但認為已經早就額滿所以沒有寄信的話,只要回答那三個問題,還是可以加入的喔。

還沒收到回信的朋友也請不要著急,再給我一點時間,我一定會在過年前回完的(握拳)。

今天我想要推薦一本影響我相當深的書,以及上週上線的,一集長達將近兩小時的 Podcast 訪談。

如何超越與生俱來的自卑

你會經常感到自卑,處處不如別人嗎?看到社群媒體上人人都是人生勝利組,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會不會覺得自己就是個無法堅持下去,註定做甚麼事情都失敗的魯蛇?

幾年前在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這些想法幾乎佔據了我的腦子,直到我看了幾本影響我一輩子的書,我才慢慢把這種有毒的信念扭轉過來,一路走到現在。

其中一本,就是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最著名的一本著作:《自卑與超越》,而讓阿德勒的理論在台灣被廣為流傳的,應該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超級暢銷書了吧。

我從他的理論中知道,原來人生下來本來就是自卑的,因為嬰兒超弱的,處處都需要人照顧嘛。但健康的自卑感會讓我們有追求卓越的內在驅力,促使我們透過努力來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但如果童年時期曾經遭遇一些創傷,可能會導致我們產生「自卑情結」、以及「優越情結」這兩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自卑情結指的是過度的、無法有效克服的自卑感。有自卑情結的人會感到自己是沒有能力、甚至毫無價值的,這會讓他們遇到困難就逃避,害怕嘗試任何新事物。

而優越情結是一種為了掩飾內心深層的自卑感,而產生的心理防衛機制。他們會誇大自己的成就,處處想要贏過、並且貶低他人,一副我最厲害,其他人都是笨蛋的態度。

這兩種心理狀態都會阻礙我們邁向卓越,讓我們無法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而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論」,認為我們不但可以擺脫負面經驗造成的受害者心態,還能主觀去詮釋這些經驗,化阻力為助力,來幫助我們達到內心渴望的目標,過上幸福的人生。

阿德勒認為,不管出生背景如何、遭遇過甚麼樣的創傷,只要改變自己的 mindset,從現在開始,你就可以選擇成為甚麼樣的人,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這集節目的來賓:張輝誠老師,就是這個目的論的最佳實踐者。

從自卑又自大的優越情結,轉變成全然接納自己

想必教育界的朋友都聽過輝誠老師的大名,他在十年前任教於中山女高時,做了一件台灣教育界空前的事情:開放他的教室,讓全世界的老師進班觀課。

他發明的「學思達教學法」,能夠在有統一考試、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的華人世界教學情境下,翻轉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讓孩子具備「自學」、「思考」、「表達」這三個關鍵能力。

但他因為童年受到的創傷,讓他成年後的內在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以至於讓他在初期推廣學思達時,為了要掩飾內心深處的自卑,對外表現出砲火四射的自大姿態,讓他樹了很多敵人,屢遭攻訐。

但他在 2014 年認識了李崇建老師,開啟了他學習薩提爾模式之路,讓陽光照進他內心冰山的裂縫,他終於發現了埋藏在冰山底下,那股湧出源源不絕能量的渴望。

於是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把封閉的內心逐漸敞開,讓停滯已久的能量得以流動,從為了要填補內心自卑感的自利心態,轉變為「成為老師階梯」的利他心態。

他把童年時遭遇的孤單和匱乏,當作是通往卓越的養分。當他能夠直視、並且無條件接納自己時,他也同樣能夠這樣對待其他人和這個世界。

而這就是通往幸福和圓滿人生的關鍵。

他的新書:《家庭裡的覺醒對話》,雖然表面是他寫給兒子張小嚕的家書,但其實是他這十年以來的蛻變過程。

我讀了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因為我也是走在這條路上。

誠摯推薦這本書以及這集訪談給你,你一定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力量。

Apple Podcast:https://shosho.cc/applepodcast
Spotify:https://shosho.cc/spotify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