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ree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嗎?兩個 Inbody 測出的關鍵數字,你一定要知道!

你上個禮拜好嗎?

因為周末上課,週日下午聽了場講座,晚上又看了這麼爽的比賽看到十點多,本週的電子報周一早上才開始寫,習慣周一早上收信的朋友久等了。

我上個禮拜終於逐漸從極速工作模式逐漸慢下來。一方面把月底出國前的工作安排好,另一方面也開始做 2025 年的年度計畫。

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 Sales Kit 給生出來,讓品牌或廠商和我們團隊溝通起來更有效率。

很開心的是,之前執行的幾個案子都有不錯的成果,這也讓我對明年的報價更有信心,尤其是 Yuki 老師的業務課,成果相當的好,真的很謝謝的大家的支持!

這次的合作讓我學到很多東西,也對我現在在經營的平台,包括:YouTube 頻道、Podcast、電子報、FB、IG 在商業應用上有更多經驗,預計會在後年的自媒體課程來分享。

本來之前說是明年底要上的,但我覺得在明年上半年把書、社群、身體最佳化的線上課程這三件事情搞定之後,我下半年要好好躺一下了。

上週運動迷應該過得相當血脈賁張吧?除了全台都在關注的世界棒球 12 強賽以外,週六早上還有一場世界矚目的對決,27 歲的網紅拳擊手 Jake Paul 對決 58 歲的拳擊傳奇 Mike Tyson。

這個對決從各個角度都相當值得討論,但我今天想要特別聊聊「人體老化」這件事情。

人體老化到底是不是必然的?

最近長壽領域越來越多討論,領軍人物包括我之前介紹過相當多次的 Peter Attia 醫師,他的《超預期壽命》就是在探討這件事,他認為只要用對方法,健康活到 100 歲不是天方夜譚。

另外就是比較有爭議的 Bryan Johnson 了,他把之前創辦的公司賣掉賺了一大筆錢後,開始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和昂貴儀器來讓自己「回春」,聲稱每個人都能夠永遠不死(他真的在訪談中這麼說)

結果後來他還是露出真面目,開始賣他推出的貴得驚人的「補給品」。

聽起來很老套,但這個套路還真有用,從秦始皇開始,人類就一直在尋找一種「仙丹」,夢想只要吃下去後,不用多做甚麼,就可以長生不老。

所以保健食品市場永遠是這麼蓬勃發展。但事實上,就連「魚油」這個這麼普遍的補給品,它在醫學臨床上對一般人的效用,依然是還沒有定論的。(我介紹魚油的影片依舊難產中🤣)

目前公認最有效的延年益壽的良藥,就是樸實無華的運動+睡眠+均衡飲食。

Mike Tyson 之所以能夠在 58 歲的年紀,在拳擊場上打整整 8 回合,挨了數十拳還屹立不搖,絕對不是光吃補給品就能辦到的。

但絕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跑步的目的是減肥,重訓的目的是要練出漂亮的肌肉。但其實跑步是為了要增加身體的心肺適能,重訓是為了增加肌力和肌肉量。

這兩種能力加起來,才能真正讓你延年益壽。

上周我發布了「連醫學專家都弄錯肌少症」這集節目,引起相當廣大的迴響,就是因為裡面那篇研究,把有沒有運動的大腿各長的是甚麼樣子,活生生地擺在眼前給你看。

74 歲的高齡三鐵選手,完美地呈現什麼叫做「長生不老」。

有些觀眾看了覺得鼓舞,也想要練成那個樣子,但又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問我怎麼辦。

我覺得第一步,是從了解自己身體的現況開始。這也是所有專業的健身教練,在開課表給你前一定會做的事情。

你夠了解你自己嗎?

如果我問你,你目前的身體狀況怎樣?你會怎麼回答我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嗯,記得上次健康檢查的時候,大概看到膽固醇那裏有些紅字,還有肝功能指數有點高,醫生叫我要注意飲食,然後不要太累。」

但其實大部分的人還是過一樣的生活,卻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漸漸走向生病的邊緣。

例如糖化血色素已經從 5.2% 增加到 5.4%,空腹胰島素已經上升到 8,HOMA-IR 算出來已經超過 2,其實得到糖尿病的風險已經慢慢增加。

但除非是專業的健檢機構,絕大部分的醫生都不會特別要你採取甚麼措施,這也是 Peter Attia 提出的「醫療 2.0 的弊端」——只看到當下的數據有沒有在「正常範圍內」,而沒有去追蹤趨勢,進而更積極的應對。

但這也不能怪健檢機構,除非我們每年都在同一個地方做檢測,要不然他們沒辦法掌握我們的身體健康趨勢。再者,我覺得這件事情應該是要落在我們自己身上。

畢竟只有自己,可以感知道我們每一天的身體狀況,也只有自己應該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負最大的責任。

年紀過了四十,我除了每隔幾年就會做一個詳細的全身影像檢查,以及每年都會做的全身健檢以外,有以下三種檢測,我是會每 3~4 個月追蹤一次的。

第一是身體組成,第二是心肺適能,第三是血液中各種關鍵的 biomarkers

這些之後我都會在頻道以及課程中詳細介紹,今天先分享最簡單的第一項:身體組成。

你真的看得懂 Inbody 的報告嗎?

剛好我上周六研究所運動生理學的課,就教到如何解讀 Indoby 的報告,還讓每個同學都用實驗室的高階機器 Inbody 720 測了一次,我這裡就擷取一些重點來分享給大家。

所謂的身體組成大概可以分成四種:脂肪量、身體水分、蛋白質、礦物質。後三種有可以統稱為除脂體重(fat free mass)。

測量脂肪量最準確的黃金標準,是利用阿基米得原理的「水中秤重法」,但這太難測了,而且沒辦法將除脂體重中的水分、蛋白質、礦物質分別測出來,所以已經沒甚麼人在用了。

另外一種差不多準的就是用來測骨質密度的 DXA 了,但這台機器只有醫療院所有,測一次也要一兩千,不是這麼親民。

所以當 Tanita、Inbody 等公司推出生物電阻抗分析(BIA)的機器後,雖然準確度比起以上兩種還差,但對於ㄧ般民眾有關「身體組成」這個觀念的普及,相當有幫助。

大家慢慢開始知道,「體重」並不是一個好的健康指標,「體脂率」、「肌肉量」等才是。

除此之外,其實這些機器能測到的數值裡,還有兩個是常被大家忽略,但卻相當值得重視的。

第一是內臟脂肪

大家有聽過泡芙人嗎?就是四肢看起來瘦瘦的,BMI 在正常範圍,但是小腹微凸。去測他們的身體組成,體脂肪量常常高達 30% 以上。

這通常發生在愛吃甜食,不愛運動,只想要讓自己外表好看,用錯誤的方法反覆減肥又複胖的人身上。

2011 年日本有個研究,發現 1449 名平均年齡 58.5 歲的受試者中,竟然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467名,92 男,375 女),他們的 BMI 小於 25,但是內臟脂肪面積高達 143 平方公分。

研究人員把他們稱作 隱性內臟肥胖(non-apparent visceral obese, NAVO)族群,從下圖可以看到,外層的粉紅色區域是皮下脂肪,深紅色的是內臟脂肪。

NAVO 的皮下脂肪不高,但是內臟脂肪極高,他們得到代謝疾病的風險,遠高於左上角只有 60 名的 AO,傳說中的「健康的胖子」:他們的脂肪都在皮下,內臟周圍不多。

所以體脂率正常的人,一定還要看看自己的內臟脂肪是否是在 100 平方公分以下。

第二是更難從報告上看出來的細胞相位角

如果你看過 Inbody 或 Tanita 的報告,一定會看到一堆看不懂的「阻抗」數字,高階的機器會用 1khz 到 1Mhz 等不同頻率的頻率的細微電流通過身體後,量得身體各個部位細胞所產生的阻抗。

簡單說,健康的細胞所產生的阻抗越大,相位角也會越高,所以這些機器就會根據這些數值,來估測出你的「體年齡」。

歐洲營養學期刊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比較年齡 30 歲上下的芭蕾舞者以及厭食症患者的身體組成,發現他們的除脂體重、肌肉量都差不多,但是厭食症患者的全身相位角只剩下 5,而芭蕾舞者的為 6.4。

這些厭食症患者如果去量 Tanita,他們的體年齡可能會比實際年齡高上 20 歲。

我用一個周末把上面講到的全量過一次了,結果呢?

除了每位同學都量到的 Inbody 以外,我也自告奮勇用實驗室高達台幣 150 萬的儀器,在跑步機上跑到面目猙獰,終於測到了我的實際 VO2Max。

測出來的數字跟我預料的差超~~~極多!多到令我不可置信,這也讓我之後的訓練計畫做出了極大的改變。

我有把整個過程拍起來,會剪成影片跟大家分享。有興趣的朋友請期待😆

對了,我之後每個月都會跟 Kobo 要到幾本我覺得值得推薦的書的折扣碼,我之後應該不會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只會在電子報跟大家分享。

本月的折扣碼是: sho11(到 11/20)

《慷慨的感染力》:https://r10.to/h5wcm0
《超預期壽命》:https://r10.to/hPnVwq
《連結》:https://r10.to/hN4HTp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轉寄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網址是: https://shosho.tw/free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