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個禮拜好嗎?
我……是深深地感到,我真的已經過了那種用體力和意志力拚搏的年紀了😅
周一到周三先是把《如何成名》這集影片趕工上架(很用心做的但出乎意料少人看嗚嗚),週四早上先用肉身把三十公斤以上的燈、腳架等器材搬到重慶南路的新錄音室。
接著我跑步+捷運+Youbike 移動到內湖好市多附近,談一個我很期待的合作,還抽了六管血,接下來再用一樣的方式回到錄音室。
此時 IKEA 買的家具剛好運到,我為了省錢只請師傅組裝沙發和桌子,自己把椅子、層架等家具拆開後,用裡面附的工具一個一個組起來,鎖螺絲轉到手抽筋🤣
接著把麥克風架、麥克風安裝完成,試音完畢後,再騎 Youbike 到師大附近,和知識衛星的夥伴以及星期五要訪問的老師對焦。
聊到晚上七點多,發現自己連話都講不太清楚了,才想起來我午餐忘記吃,早上只吃了一個三明治和一杯熱拿鐵,回到家請老婆趕緊煮了包辛拉麵給我吃。
週五早上處理一些工作,下午錄音到四點半,然後各用半小時開了兩個商業合作的會議,其中一個還是從越南打過來的,竟然要講英文!(和聯絡窗口都是用中文溝通的)
我的腦力已經連話都講不清楚了啊啊啊!回到家後只剩半條命,但還沒完,隔天研究所上課要交的作業我都還沒動……
週六一早起床,騎 Youbike 到師大,上課到晚上十點,然後禮拜天上午也是一樣行程,回來吃完午餐後,我已經虛脫,換老婆帶女兒去上街舞課,我則是躺在床上昏迷到剛剛,然後開始寫本周的電子報。
分享這種感覺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緊湊生活,不是要炫耀自己,把過勞當作勳章(這是我一直反對的),
是要提醒自己:
![](https://shosho.tw/wp-content/uploads/giphy.gif)
身為剛做出成績的創業者,很容易會被忽然湧入的機會說太多 “Yes”,但我真的要徹底執行的是更嚴格的 “Hell yeah or no”,將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不是因為辦不到(我星期六整天的上課腦袋都相當清楚,多虧平常有運動),而是我應該更加利用我的「晶體智力」,而不只單靠「流體智力」了。
這是我今天想要分享一本我很喜歡的書,Arthur Brooks 的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中文翻作《重啟人生》提出來的觀念。
我的頻道觀眾在 35-44 歲這個年齡層的比例最高,佔了 35.7% 之多,大多都是在社會拚搏了一段時間的社會中堅分子。
收到許多電子報訂閱戶的來信,有的人是高階主管,有的人離開了公司正在創業中,有些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巨大。
但大多數人到了這個年紀,一定都曾經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我要的人生嗎?」
但隔天就又被忙碌的工作追著跑,想想房貸還有十幾年才還完,這個念頭就又被壓了下來。
之前介紹的《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以及這本《重啟人生》,都可以給我們一些不同的想法。
傳奇哈佛教授的故事
Arthur Brooks 從小就立志成為世界頂尖的法國號演奏家,19 歲就加入室內樂團,開始職業樂手的生涯,走遍美國 50 州和 15 個國家,還出過唱片。
照他原本的計畫,他要在 30 歲前進入頂尖交響樂團,然後成為享譽國際的獨奏家。
結果他在 20 歲出頭的時候演奏技巧卻開始退步。他更拼命的練習,並且向名師求教,但演奏水準卻不進反退,一直沒辦法恢復之前的水準。
他的音樂生涯才剛起步,不知道為什麼就要走到盡頭了。最糟的一刻,是他終於登上紐約的卡內基大廳,當他正準備介紹曲目時,突然一個踉蹌,從台上摔進觀眾席。
儘管如此,他還是不願意放棄音樂夢。他 25 歲加入巴塞隆納室內交響樂團,並且在佛羅里達一所小型音樂學校找到教職。
但他的演奏技巧還是沒有起色,最後在 31 歲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音樂生涯就此結束了。
為了維持生計,他決定追隨家族的腳步,進入學術界。他透過遠距教學,取得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並在 31 歲時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之後他從喬治亞州立大學展開他的學術生涯,擔任公共行政與經濟學的助理教授。從 2001 年到 2008 年,他在雪城大學任教,並於 2006 年晉升為正教授。
2009 那年他 45 歲,他進了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擔任第 11 任總裁,感覺一切都超級順利。但他在 48 歲那年,所謂的「中年危機」發生了。
中年危機也可以是轉機
那是 2012 的年夏天,當時他剛過完生日,事業如日中天。AEI 是華盛頓特區一家聲譽卓著的智庫,他也出版過幾本暢銷書、演講總是座無虛席,還在《紐約時報》開了專欄。
他找出 40 歲生日時寫下的願望清單,他當時真的很確定,如果能達成那些事,這輩子就會死而無憾。
現在這些目標他全都達標、甚至是超越了,但他沒有感到特別的滿足或幸福,甚至覺得很不快樂。
如果那些成就是每天苦幹 12 小時、一星期工作 7 天換來的,到了某個時間點,這些進展一定會慢下來,甚至歸零,到時他要如何自處?說不定,這已經是他人生的巔峰了?
他在過去九年研讀了歷史上一流人士的人生故事,也四處拜訪追求卓越的成功人士,訪問了數百位領導人,從州長到五金行老闆都有。
結果他發現,那些人生勝利組,其實私底下都很痛苦,而且幾乎毫無例外。
他把這個現象稱為「奮鬥者的詛咒」。那些表現傑出的人,最後會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恐懼又無法避免的衰退,做得更多、成就更少,生活裡也欠缺美滿的人際關係。
他要在自己走到那部田地前先做些改變,希望能在進入人生下半場時,不僅不會感到失望,甚至過得比上半場更快樂,也更有意義。
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探索和實踐。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書中的核心,就是將他引用心理學家卡泰爾在 1971 年出版的《能力》(Abilities: Their Structure, Growth, and Action)一書中,假設人類同時具備的兩種智力。
第一種是「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卡泰爾定義成邏輯推理、彈性思考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原始聰明。
卡泰爾觀察到一般人的流體智力最高峰,出現在相當早期的成年階段,接著在30至40歲就急速下滑。
所以年輕人天生就是最優秀的創新者,能夠帶來新鮮的點子,幾乎所有勤奮的成功人士,在職涯初期都是仰賴這種智力。
而「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就是運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庫存的能力,一般會隨著年紀增長一路攀升,要到人生非常晚期才會下降,甚至完全不會衰退。
作者認為第一人生要運用的是「流體智力」,當步入中年後,察覺到流體智力開始衰退時,就要果斷跳上以發揮「晶體智力」為主的第二人生。
這兩種智力的消長如下圖所示:
我自認我的流體智力還沒達到顛峰,而晶體智力也正逐漸成形中。根據我的預期,五十歲大概會是一個轉捩點。
可能到時候我的快樂事業建立起來了,不用我太多的介入就能穩定運行,我一定會毫無眷戀的跳上第二人生。
我很喜歡作者對第二生人要做的事情的總結:從愛出發、建立連結、分享智慧。
而我現在要做的,就是細心呵護我的身心靈健康,讓我的兩種智慧都能同時穩定增長,不會落到倦怠、過勞的地步,並且同時兼顧到人生各個重要領域,照顧好家人,持續貢獻社會。
我週五訪問的那位老師,就是在第一人生的高峰時,漂亮的跳上第二人生上升曲線的典範。我們聊得超開心,Podcast 預計在下周上線,相信你一定會喜歡。
—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這樣的內容有幫助,能請你幫忙分享給親人或朋友,請他們訂閱我的電子報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網址是: https://shosho.tw/free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