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週好嗎?
上週我講到因為感覺越來越心浮氣躁,所以開始認真練習能夠活化副交感神經,增加 HRV 的 resonance frequency breathing 呼吸。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呼吸的頻率降到一分鐘 3~7 次,並且把吸氣和呼氣時間的比例調成 4:6。
吸氣的時候用鼻子,吐的時候用嘴巴輕輕吐出,不需要勉強自己,找出讓自己處於最輕鬆的狀態的呼吸頻率。
我一開始是嘗試吸氣 4 秒,吐氣 6 秒,這樣算起來是一分鐘呼吸 6 次,後來覺得可以再放慢些,所以就改成吸 5 秒吐 7 秒,一分鐘呼吸 5 次。
我早上運動回來後開始工作前會做 20 分鐘,睡前也是 20 分鐘。
一開始覺得這實在花太多時間了,但幾天之後感覺自己的心情明顯平靜很多,專注力也提升了,現在很期待 10 周之後自己會處於甚麼狀態😊
今天趁博客來會員日,我想要分享我最近讀到的兩本好書給你。
你哪時候放下愛彈吉他的自己?
「彈吉他」可以換成你年輕的時候喜歡做的事情,可以是和朋友做的,像是一起去看展,或是可以自得其樂的事情。
在《微壓力》這本書裡面提到,那些身受壓力摧殘的人,大都患了一個毛病。
就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像是買更大的房子、換更好的車等等而做得太過頭,花費了更多努力和時間在工作上,卻失去了你曾經重視的活動、人際關係和身分認同。
他們在這過程中往往會迷失了自己,一點一滴丟掉年輕的時候重視的價值觀,忘掉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結果長成了自己小時候最討厭的大人。
書中一位受訪者 Chris 是矽谷科技業的高階主管,他被視為高潛力員工,所以受到公司的特別對待,像是奢華的出差開會行程啊,或者在 VIP 包廂看球賽等等。
但是這也意味著公司對他有更多期待和要求,他的人生變得只能處處配合公司,沒辦法為個人做計劃,因為他不知道甚麼時候公司又會要他幹嘛。
而且老闆的行為舉止和優越感都讓他覺得很討厭。
常常炫富也就算了,有次還在新進員工面前吹噓,說他是如何巧妙的安排,讓他的老婆不會發現他和小三約會。
他那時覺得應該要做些改變了。
於是他和老婆坐下來好好的討論,到底甚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後來他們做出一個選擇,他們「要過平凡的生活,但是要好得不平凡」。
什麼意思呢?
Chris 重新定義的成功,是要能夠活出以下六種人生角色:身體健康的人,有靈性的人,組織裡的思維領袖,關心社會的公民,一個好的家庭成員、以及一個好朋友。
他會檢視自己的時間是不是都有花在這幾個領域,並且每個禮拜天會回顧上一周,是不是有哪個角色疏忽了。
他希望自己死掉的時候,他的墓誌銘上會記載,他這輩子真的有活出這六種角色了。
我覺得這是相當好的提醒,書中也提供了一個表格,把這些人生重要的角色整理成:朋友社群、公民/志工、家庭、心靈/藝術等四個領域,並且要把相關的人列出來,然後安排時間去執行。
看完這段之後,我馬上決定把這個習慣加到我的每周日的 weekly reflection 裡面。
我發現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又好久沒練吉他了,也很久沒去看音樂會或演唱會,所以我打開好久不見的兩廳院網站,看到一場 8/17 的爵士戶外派對,準備和老婆女兒一起去。
我也打開 messenger,約了一位才剛休了長假回來的朋友,問他有沒有時間聚聚聊個天。
我相信只要把這個動作變習慣,我們一定可以抵抗其他種種微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活得充實又愉快。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的黃金年代
我在很多演講場合都跟同學們分享一個觀念:出了學校之後,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而且最棒的是,網路上什麼都學得到。
當我在 2014 年開始嘗試創業的時候,在 YouTube 上看到 Sam Altman 在史丹佛大學開的 “How to Start a Startup” 這堂課時,我無法形容當時的震撼。
這真的是可以免費看的喔 🤯
不只是史丹佛,在 Coursera 或 edX 這些平台上都可以找到全球頂尖大學開的課。
想要學現在最夯的 AI,你連書都不用買,可以直接在吳恩達大神創辦的 DeepLearning.AI 上,免費學到最純正的知識和技能。
以我自己當例子,我所有經營自媒體、拍片、剪片等所有的技能,除了少部份是看書以外,全部都是在網路上自學的。
我跟同學說,網路上已經有所有能實現你最瘋狂夢想的知識了,只要你是塊求知若渴的「海綿」,沒有甚麼你做不到的。
華頓商學院 Adam Grant 的新書《隱性潛能》裡面,就一直強調成為一塊「海綿」的重要性。
他說,如果我們想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一個決定性的關鍵,就是我們能夠吸收多少前人累積下來的知識。
他將「吸收知識」的能力,定義為識別、評估、吸收和應用新資訊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兩個關鍵習慣。
第一個是你獲取資訊的方式:你是被動地接收放到你眼前的資訊,還是主動尋求新知識、新技能和新觀點?
第二個是你在篩選資訊時的目的:你是專注於滿足自我(ego),還是想要促進自己的成長?
被動的接收資訊,而且目的是為了滿足自我的人,就好像是塊橡膠一樣。
他們每天滑著手機,被動的接收那些社群媒體餵給你的資訊。社群媒體才不管你會不會學到東西,投你所好就對了。
滑久了他們的心智大概就不太容易改變了。
會主動尋求資訊,但目的卻是為了滿足自我的人,就好像是鐵氟龍不沾鍋一樣,會把所有的建設性批評擋在外面。
他們只聽得到稱讚自己的東西,這不但會限制成長,還可能會讓自我膨脹,成為一個怪獸。
目的是自我成長,但是不會主動學習的人是塊黏土,雖然有某種程度的可塑性,但成長幅度有限。
最佳狀況就是心心念念想要成長,而且會積極主動學習的海綿寶寶啦!
作者在舉了一個我超愛的例子,是肯亞的標槍選手 Julius Yego。
大部分的人拿 YouTube 來打發時間,但是在資源極度缺乏的肯亞,YouTube 是 Julius Yego 的教練。
他是在一個沒有電力或汽車的村莊長大的,而他在高中的時候就立志成為一名標槍選手。
但他缺乏訓練設備,也沒有教練指導他,一切只能自己學。
當他在 2015 年投出 92.72 公尺的成績,獲得世界標槍錦標賽時,別人問他說你的教練是誰,他說是 YouTube,村子裡的人都叫他 Mr. YouTube man。
他是認真的。他就是每天到網咖,上 YouTube 去學習那些高手怎麼丟標槍,然後再用在自己身上。
YouTube 官方在他拿下世界冠軍時,還做了一支影片恭喜他的成就。
Julius Yego 就是個貨真價實的海綿寶寶。
而他的主要競爭對手,埃及的 Ihab Abdelrahman,即便擁有較好的條件,但作者認為他是塊黏土,因為他並沒有在教練的訓練之外去自主學習。
所以訓練條件較好的 Abdelrahman 成績一開始雖然都在前面,但最後被每年都持續進步的 Julius Yego 給超越了。
看 YouTube 自己土法煉鋼都能練成世界冠軍,我們還有什麼辦不到的藉口嗎?
—
推薦這兩本好書給你,如果你想購買,可以用我的連結,我可以從博客來那裡獲得一點點回饋。
《微壓力》:https://shosho.cc/micro_stress
《隱性潛能》:https://shosho.cc/hidden_potential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能請你幫忙分享給親人或朋友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網址是: https://shosho.tw/free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