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free

一個值得問自己的問題:你心目中的「富裕人生」是甚麼樣子?要花多少錢?

你上週過得還好嗎?

我上週過得有點慘😭

可能是最近因為事情太多,讓我稍微減少了運動和冥想的時間,加上確診後恢復得比預期的慢,工作進度嚴重落後,所以整個人處於既虛弱又焦慮的狀態。

但好消息是,我過去幾年曾經遇過 n 次更糟的狀況,所以我知道要怎麼應對。

除了告訴自己放輕鬆,搞砸就搞砸,沒甚麼大不了以外,我也更有能力在意識到焦慮來襲時,讓自己把手邊的事情放下來,先專注在呼吸上。

把眼睛閉起來,深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吐出來,只要五分鐘,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焦慮程度下降許多。

最近正在把我手邊收集到的有關 HRV(心率變異性)的研究整理起來,準備做成一集節目,裡面就會提到,練習「呼吸」就是一個增加 HRV 的好方法。

我也發現自從五月中去福隆慶祝女兒生日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出去走走了,所以下周我們會出門慶祝老婆生日,去阿里山住個兩天。

在神木之力的加持後,回來應該會更有動力趕稿🤣

今天我想要再來談談「錢」。

我跟老婆都是在匱乏的環境下長大,父母對「理財」根本沒有任何概念。

他們每天都在擔心下一餐在哪裡,哪有餘裕去存錢、投資、甚至思考「金錢」到底是什麼。

我自己也是到四十歲左右,上了很多課、看了超多書、繳了大把學費之後,才慢慢把自己的「財商」給建立起來。

記得第一個上完讓我極度震撼的課,是 2017 年在得到 app 上用聽的《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但這幾年內容都變成黨的形狀了,唉)

我無法形容那種聽完之後,一個財金小白腦洞大開的感覺。原來資本市場是這樣運作的啊,原來金融制度是如何分散風險、撬動槓桿、甚至預支未來的。

後來上了林明樟老師的《超級數字力》,一天版的和兩天完整版的總共三次,可說是打通任督二脈,往後對投資和理財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架構。

之後也才慢慢意識到,我之前對於金錢的執著與焦慮,往往是來自於沒有把一些「關鍵數字」給想清楚。

四個個人財務的關鍵數字

我老婆之前很喜歡看 Netflix 上的一個節目:《致富攻略》,主持人 Ramit Sethi 會幫一些陷入財務危機的美國人,釐清自己的財務狀況,並且規劃自己的「富裕人生」。

他發現,只有不到 1% 的人,會花心思把自己的財務現況搞清楚,並且依照以下幾個關鍵數字來規畫支出。

第一:固定支出

就是每個月一定得花出去的錢,包括房貸、租金、車貸、食衣住行等生活費、以及水電網路電信等。

理想狀況下,這部分應該要佔你的月收入 50% 以下。

第二:儲蓄支出

就是存在銀行裡的現金,最好佔月收入的 5%~10% 左右。

這個帳戶的錢會變成緊急備用金,目標是能夠讓你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生活 6 個月到 12 個月。

第三:投資支出

也是佔月收入的 5%~10% 左右,最好是拿去定期定額投資低手續費、管理費的大型 ETF,丟進去之後就不用管了。

台灣的話就是大家熟知的 0050 或 006208,美國的話就是追蹤 S&P 500 的幾隻 ETF。

第四:爽花支出

這個他說可以佔到 20%~35%,當然你可以拿來吃喝玩樂,上進一點的可以拿來買書進修。

重點是這部分的錢就是拿來花掉的,不需要有罪惡感。

他認為這樣的配置是最能夠長久執行下去的。

當然,隨著薪資的增加,投資支出的比例應該要優先跟著增加,這樣才能盡快過上屬於自己的「富裕人生」。

你想像中的富裕人生需要多少錢?

我覺得過上「富裕人生」這個概念比起「財富自由」好多了,比較不會把工作視為洪水猛獸,畢竟有意義的工作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執行上也比較容易達到。

但問題是,99% 的人對自己的「富裕人生」長得是甚麼樣子,需要多少錢,一點概念都沒有。

Ramit Sethi 說,當他問他的客戶這個問題時,對方有很大的機率會說:「我想要去哪裡就去,買甚麼就買。」

去哪裡?一年去幾次?去多久?買甚麼?為什麼要買?一年要買幾次?

一問三不知。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只要把你心目中的「富裕人生」勾勒出來,會發現要花的錢比想像中的少太多了。

以我自己當例子來說,我想像中的夢幻人生可能是這樣的:(以下都以一人計算)

九個月在台灣生活

每周可以全家人上一兩次館子,一個月可以吃個米其林等級的大餐。平常就買最好的食材自己簡單煮。

去外面吃平均一餐 3000 好了,一個月 10 餐,外食花 3 萬塊。平常一天抓一千塊左右,一個月算 2 萬,所以一個月花在吃的上面為 5 萬塊。(很大的機率吃不完)

其他開支就算 3 萬,我不喜歡買衣服或其他有的沒的,我覺得東西越少越好,可能大部分都會花在買書或學習上。

所以我一個月大概會花 8 萬塊,9 個月就是 72 萬。

三個月在國外旅居

機票抓 10 萬,吃的預算增加到一個月 7 萬塊,有時候住 Airbnb,有時候住高檔飯店,平均一天 4000,3 個月就是 36 萬。

再加上其他交通、玩樂等,一個月花 8 萬好了(沒那麼多好玩的,也沒那麼多體力,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過一般日子),這樣國外旅居三個月要花 10+21+36+24= 91 萬。

其他每月固定支出

假設我的房貸(台東兩千萬透天)一個月要繳 5 萬,車貸 3 萬,保險 2 萬,孝親費 5 萬,幫孩子存 2 萬、捐款 5 萬、,一年總共 264 萬。

這樣一年的富裕生活總支出是 427 萬,如果儲蓄+投資算 120 萬,那年收「只」要達到 550 萬左右(🤣),就可以過上夢想中的「富裕人生了」。

當然這是一個超級誇張的預估,以我過去的經驗,要過上隨心所欲且快樂的生活,物質上的享受根本不是重點,身體的健康、心靈上的富足、家人朋友的陪伴才是。

所以我覺得實際上執行起來,一年的主動收入+被動收入如果有達到 500 萬,就可以過上相當接近的生活了。(三年後我再來做個實驗)

不知道這數字有沒有比你想像中的少?你也可以算算自己的「富裕人生」要花多少錢。

一般的受薪階級要達到這樣的年收雖然有難度,但也不是沒有機會(遙看股價破千的 GG 和破一千五的 MTK)。

但真的要過上理想中的人生,還是要有自己的「快樂事業」,再用上之前分享過的那幾個槓桿,達到的機率比較大。

做完白日夢了(是不是很開心很有衝勁想努力工作🤣),最後來分享一下 Ramit Sethi 在訪談或書中講到的「用錢法則」。

我挑幾個我覺得很受用的,讓你有助於早日達到這個目標。

聰明用錢的法則

  1. 隨時擁有足以支付一年花費的現金當作應急基金

這點前面有提到,雖然他建議至少要有 6 個月,但是 1 年比較保險。沒有人知道自己會不會隔天就被裁員,或者又來一次疫情(敲木頭)。

  1. 將月收入的 10% 存起來,20% 拿去投資。

將投資的比例拉高,能夠讓你更快過上理想中的富裕人生。

  1. 大筆的費用整筆付掉

像是蜜月旅行或者是車子,一定要先把錢存到了再去消費。這是為了避免做出能力以外的開支。

  1. 將錢花在體驗上,而不是物質上

物質帶來的快樂會隨著時間急遽下降,但是體驗不會。

一次難忘的旅行可以回味一輩子,但是一個幾十萬的包包或手表,買回來之後過幾天興奮感就沒了。

隨時要問自己,我買這個東西是真的需要,還是只是想要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

昂貴的奢侈品多是屬於後者,玩的是「地位遊戲」。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玩這個遊戲,要不然買奢侈品意義不大,因為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而已,沒人會在意你又換了新車。

  1. 定期盤點花了多少錢在你重視的領域

如果你覺得身心健康很重要,算一下你每年花多少錢在健康的食材、或者運動手錶、健身課程上面?

如果你覺得個人的成長很重要,算一下你每年花多少錢在書籍或進修上?

如果你覺得和家人的關係很重要,算一下你每年花了多少錢買禮物給另一半,或帶他們出去旅行?

我相信,不管你幾歲,唯有開始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知識,才是通往「富裕人生」或「財務自由」這條路的真正開始。

祝福你。

對了,上週介紹的影響我職業生涯的福哥的簡報課程,團購優惠只到台灣時間7/8 中午 12:00,隔天就會加 300 塊了,有興趣的話強烈推薦入手喔。

簡報能力是專業人士必備的技能,能夠戲劇化的改變職場和專業軌跡,這是我過去十五年不斷經歷的。

因為上一封電子報可能放太多連結,所以被 gmail 丟到促銷訊息去了,上週沒收到信的可以去撈看看。

如果是今天第一次收到電子報的新讀者,網址是 shosho.cc/afu。


本周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你覺得有幫助,能請你幫忙分享給親人或朋友嗎?我會相當感激的!

網址是: https://shosho.tw/free

我們下周見!

Love and care,
Shosho